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與其苟活,不如玉碎

作者:

1905年9月2日,大清帝國頒布廢除科舉考試令。

14歲的饒毓泰,從此放下「狀元」的夢想。三年後,他只身前往充滿現代氣息的上海,就讀於中國公學。

求學期間,饒毓泰與胡適同窗。兩人同年同月生,饒毓泰大胡適16天。但胡適少年成才,他不僅是中國公學的學生,還兼任學校的英語教師。這樣,胡適就成了饒毓泰的英語老師,兩人也成了亦師亦友的關係。

幾十年後,胡適在其《四十自述》中回憶道:「論學問,我那時怎配教英文?但我教的兩班後來居然出了幾個有名的人物:饒毓泰(樹人)、楊銓(杏佛)、嚴莊(敬齋)。」

1911年,饒毓泰從上海南洋公學畢業,回家鄉臨川做了中學教師。不久,辛亥革命爆發。處於變革大潮中的饒毓泰,沒走投筆從戎之路,而選擇了科學救國。

1913年,饒毓泰考取了江西省公費留學,前往美國,初入加州大學,後轉芝加哥大學攻讀物理學。1917年獲物理學碩士學位。1922年,獲普林斯頓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這一年,饒毓泰在美國權威雜誌《物理評論》上發表博士論文《水銀蒸氣的低壓弧光和它對螢光的影響》,解答了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即「在小於最小電離電動勢的電壓下,產生電離所需要的能量問題」。這是當時氣體導電研究的一項新成果,這項成果讓他成為當時世界十大物理學的先生人物之一。

也是在這一年,饒毓泰憑著多項研究成果,同時收穫了哈佛大學博士學位。

1922年,留學歸國的饒毓泰受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邀請,擔任物理系教授兼系主任。饒毓泰回國時,用省吃儉用的錢購置了大量的物理實驗儀器,帶回國內,此時正好派上用場。

當時公立大學的物理系都是初創,私立的南開大學更是猶如白紙,全校教授物理的老師只有2名。饒毓泰捕手南開物理系後,立即開設了包括普通物理學、力學、電磁學、光學、近代物理等多門課程,所用教材也都居於物理學前沿,是國外著名大學使用的教材。

非但如此,饒毓泰還在南開開設了實驗物理。他對此早有準備,在離開美國前,就早早購置了一批物理實驗器材,保證了南開的學生可以從事實驗研究。他一邊給學生親自授課,一邊手把手教他們做實驗。

饒毓泰在南開的教育,培養了中國最早一批物理學的優秀人才,他們中有後來成為著名物理學家的吳大猷,而吳大猷則是後來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李政道的老師。

1929年,38歲的饒毓泰獲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資助,赴德國萊比錫大學波茨坦天文物理實驗室進修。進修期間,他研究原子光譜線的斯塔克效應。經三年努力,完成了《論銣和銫的基本線系的二次斯塔克效應》論文,大大地豐富了當時世界上新興的量子力學成果。

身在國外的饒毓泰時刻關心著國內的物理學事業。他在進行科研的同時,與國內物理學界保持著密切的聯繫,以便及時傳遞物理學的最新科研信息。

1932年,饒毓泰回國,受聘於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次年受聘於北京大學,擔任物理系教授兼系主任,培養了又一位物理學大師郭永懷。

1935年,他兼任北大理學院院長,而北大文學院院長則是他的好友胡適。

饒毓泰擔任理學院院長期間,先後聘請了周同慶、朱物華、吳大猷、鄭華熾等教授,將北大物理系的教學與科研水平,推向了一個高峰。

1937年抗戰爆發,清華、北大、南開為避戰亂舉校南遷。學校邊轉移邊教學,弦歌不輟。在湖南長沙,成立臨時大學,饒毓泰繼續任物理系主任。1938年,三所高校南遷昆明,組成西南聯合大學,饒毓泰再次出任物理系主任。

在西南聯大,饒毓泰度過了一段非常艱難的歲月。妻子不幸病亡,加之日機頻繁空襲,饒毓泰被迫避居昆明郊區的崗頭村,住在泥壁紙窗茅草頂的破房子裡。因條件艱苦,饒毓泰一度胃潰瘍發作,處境困難。與他住鄰居的吳大猷夫婦,經常來陪伴他,安慰他,把孤苦伶仃的恩師請到家裡吃飯。

在條件極端惡劣的情況下,教育卻結出了豐碩之果。三校合一的西南聯大,聚集起大批的物理學精英,像葉企孫、吳有訓、周培源、趙忠堯、吳大猷等,大家同舟共濟,排除萬難,培養出了像楊振寧、黃昆、張守廉、鄧稼先、李政道等一批傑出人才,創造了中國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史上一個偉大的奇蹟。

鑑於饒毓泰在物理學教學領域的傑出貢獻,1941年他被國民政府教育部聘為第一批「部聘教授」,這一榮譽被學界譽為「教授中的教授」,其級別和待遇相當於當時的大學校長。

1944年,抗戰勝利前夕,饒毓泰第三次出國深造。這次他利用休假時間自費到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與尼爾森等人合作,在原子、分子光譜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

1945年9月6日,胡適被國民政府任命為國立北京大學校長。饒毓泰獲知消息後很是振奮,特地從美國給胡適寫了一封長信,將胡適出任北大校長與查爾斯.W.埃利奧特執掌哈佛大學相提並論,稱為中國大學的新紀元,希望胡適承擔起領導北大向前的責任,進一步推動學術研究的發展。

1947年初,饒毓泰再次回到國內,繼續擔任北京大學理學院院長和物理系主任。次年3月,饒毓泰當選為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

此時的饒毓泰57歲,正是大展身手的好時候。

但隨即而來的巨變,改變了一切。北平解放前夕,國民政府決定啟動一項搶救計劃,動員科技、文化界人士撤離大陸,饒毓泰被列入搶救名單之中。

為此,國民政府特地派來專機接饒毓泰去台灣,但他不為所動,甚至謝絕了好友胡適的勸說,毅然決然地留在了北京大學。

一切都沒有改變,饒毓泰還是繼續擔任理學院院長兼物理系主任。

然而三年後,該來的還是來了。1952年,中國大學全面採用蘇聯模式,實行院系調整,61歲的饒毓泰不再擔任北京大學物理系和理學院的領導,而只保留了一個普通教授的職位。

饒毓泰對此十分坦然。然而事情並沒有想像的簡單。1952年「三反」運動開始,饒毓泰受到波及,他的一個學生竟然在大會上指責他「趕上世界學術水平」的思想是自私自利行為。錯愕之餘,北大一個副校長也說他思想存在問題。這突如其來的指責讓他難以理解,大受打擊。

不久,身心疲憊的饒毓泰在家裡暈倒,隨即精神失常。好友竺可楨上門看望他,但見他「眼睛直視無睹」,嘴裡不停地重複著一句話:「這一切究竟是為了什麼緣故?」

幸虧後來環境有所寬鬆,饒毓泰漸漸恢復了正常,還在1955年當選為首屆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一切似乎又好起來了。

然而隨著環境的又一次改變,饒毓泰再次遭遇不公正待遇。

1966年,饒毓泰受到嚴重衝擊和批判,家被抄,書被燒,被誣陷裡通外國遭到審查,平常尊重他的學生,為避免牽連,都選擇疏遠他。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折磨讓他倍感屈辱。

就這樣負重生活了兩年,他決定不再承受。1968年10月14日,素來沉默寡言的饒毓泰,把自己的學生叫到教研室,心情沉重地說:

「解放前我們看到祖國落後,被外國人看不起,很難過。如何使中國富強起來呢?當時想的是科學救國的道路,這一路走來,艱苦備嘗。」講到最後,他難過地說:「我老了,沒有用了!」

兩天後,在北大燕南園51號寓所的一根水管上,饒毓泰上吊自殺,時年77歲。

他以這樣決絕的方式,選擇離開,與其苟活,不如玉碎。

2024-02-07

責任編輯: 吳量  來源:漢嘉女1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208/2015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