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大師成名主要靠社會關係,比如范曾

書畫大師的成名,除了自己本身的畫技等功力之外,最主要還是要靠得力的社會關係的扶持,也就是要靠背後貴人的幫助。另外,藝術家都有自己的粉絲群體,范大師的粉絲喜歡茅台。

范曾的性格里有一種天生自我推廣的能力。昨天他不經意間扔出一顆「手榴彈」,以一幅「再婚書法」,輕鬆拿下網際網路熱搜高地,讓許多年輕後生第一次知道這位書畫大師。

一時之間,朋友圈湧現了許多關於「范曾」的資訊和點評。編輯部整編了一些精彩內容,分為「書畫大師成名記」「私德公德之辨」「屢見不鮮的老少配」三部分,與大家分享。

▲范曾一舉成名的作品《文姬歸漢圖》,郭沫若題詞。

一、書畫大師成名記

書畫大師的成名,除了自己本身的畫技等功力之外,最主要還是要靠得力的社會關係的扶持,也就是要靠背後貴人的幫助。另外,藝術家都有自己的粉絲群體,范大師的粉絲喜歡茅台。

八十年代初,榮寶齋首先覺察到中國藝術市場即將紅火,就在全國各地收畫。

當年,榮寶齋選擇了范曾,將范曾早期的作品包下來。兩者很快形成了緊密的捆綁關係。後來榮寶齋每年搞一個范曾作品年度展,2009年的范曾畫展,開幕的當天,參展作品就全部賣光,4800萬。

范曾的成功更多的來自他的個性,他的性格里一直就有這種自我推廣的能力。24歲那年,范曾從中央美術學院畢業,他當時就去拜會了兩個人:郭沫若和沈從文

范曾帶著他的畢業作品《文姬歸漢》去見郭沫若。

後來范曾說:因為我創作此畫的最初衝動,乃是由於看了人藝上演的郭沫若的《蔡文姬》。我完全沒有想到郭老看到此畫後竟激動得夜不成寐,半夜起來題了一首五言古風:「漢家失弘馭,四海繁兵馬。千里不聞雞,獸多人轉寡。我蒙賢王救,寄身穹廬下……」

范曾也採取手榴彈或炸藥包的方式,平時會有一些小的手榴彈式的信息出來,說他去和名模約會啊,搞展覽啊,出版畫集啦,關鍵的時候會來一些猛料。

▲日本岡山的范曾美術館

范曾一生中,做了幾件大事。1983年,在日本岡山建立「范曾美術館」,中國當代活著的畫家建美術館,范曾是第一個。

當時,爭議很大,中國比他好的畫家比他資格老的不知道有多少,為什麼選他呢?但日本的財團就是選他了,指名道姓地選擇他。

建「范曾美術館」的建議書是日本岡山日中友協會長赤木五郎、檉園記念財團理事長松田基寫的,而且是直接寄給范曾,范曾當時比較小心,當即寫信給中國駐日大使宋之光,詢問美術館建立的目的,宋大使親筆回信,表示:詳細情況有待了解,倘屬友好行動,則應予支持。

另外范曾很會做人,1987年,49歲的范曾赴日本東京大孤、岡山舉辦畫展,畫展大獲成功,籌得幾百萬,為南開大學捐建了一座東方藝術大樓。

以上內容來摘自:公眾號|國際藝術大觀《大師成名主要靠社會關係》,部分文字有增刪。

二、私德公德之辨

前文提到「范曾的性格里有一種自我推廣的能力」,昨天他又自扔「手榴彈」,以一幅「再婚書法」,輕鬆拿下網際網路熱搜高地。

有人說范增結婚是私事,大家不用太關心。對此,大V劉先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如果是別人結婚,確實是私事,但范先生不同。

「范的人品,多少有些令人不齒的地方,多次背信棄義,一路靠著拉踩恩人、攀緣權力,最後混成大師,成功「洗白」,收穫一眾粉絲。

在眾多與范曾決裂的師友中,老師李苦禪在辭世前做出如此評價:我沒有范曾這個學生,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圖為1930年李苦禪與與他的老師齊白石

無論是早年攀附郭沫若,還是揭發沈從文,無論是當初畫畫批孔批林,還是後來坐在鏡頭前背《離騷》……他都是積極配合,應權力之所想、急權力之所急。比如扮演歌頌類型的文藝界代表、捐款很多的正能量藝術家、國學復興的典型形象,等等。應制詩、頌聖詩、帶頭辦展抄「典故」……一樣沒落下,很好地履行了引領員帶頭哭、帶偷笑、帶頭起鬨、帶頭叫好的工作職責。

同時,權力也給了他相應的回饋。所以,他被奉為畫壇宗師、當代大儒,門生遍天下,他的作品也成為官場的流通通貨。

范先生的存在,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社會現象。因為這種人,只能是權力社會中的特殊產物。在一個開放、正常的社會,他頂多就是一個三四流的小畫家。他的成功,是權力籠罩一切,導致社會是非不分、黑白不明的典型標誌。

此外,常人會將公私分開。明明就是想多活幾年,多享受幾年人間春色,這是人的正當要求,如今人們都開明得很,沒人笑你老有少心。但是拔高就沒意思了。現在什麼事都能扯到大事業上去,買個手機都事關愛國的大問題。

尤其范先生和權力媾和的慣性,導致他每每主動把自己的私事,都和權力掛鈎,冠以公義之名。比如,他悼念亡妻,會說捐款做公益,自己是納稅模範。他如今結婚,又會說,這是為了「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更做貢獻」。

故而,批評范先生,不是言其私德,恰恰相反,而是有非常大的公共屬性。」

以上內容來自大V劉先生。

三、屢見不鮮的老少配

一位人在上海的半城導師,則從「老少配」的角度,為我們提供了精彩看點:

「這類案例看得太多了。低維一點的,類似:老年男性跟保姆領證,或過戶房產,而子女來鬧的,比比皆是。高階案例,楊振寧和翁帆,雖然我也不甚認同,但好歹人家心裡有情結,有些心理基礎在。而且,楊振寧與范曾,雲泥之別。

范曾這個案例,只能說,個人認為,男方不領證留不住女方。你細品。

暮色將近,消解孤獨最重要,在絕大部分人那裡,價值互換是常態。真愛為什麼珍貴,是因為不多。」

以上內容來自一位半城導師。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半城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415/2043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