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林硯青:守望自由張展:解封的城和被囚的人

作者:

張展並非一個典型的基督教徒,而行事高調的張展顯然不會為一般的教會所喜。在上海期間,她先後輾轉了三個地下教會,但都被驅逐。那些教會的牧師對她說:「我們最重要的關係是我們和上帝、和耶穌之間的關係,而不是我們和政府之間的關係。你這樣雖然是抗爭中國政府,但假如這樣死了,會被視為視為中國政府而死,主是不會喜歡的。」

張展和持此言論的一位牧師大吵一架:「你們這樣,算什麼基督徒?你們只想著自己,完全不去反抗,這怎麼能行呢?」她和這些人格格不入。

但如若想要理解張展,仍然要從基督教義出發。同樣是基督徒的王劍虹認為,張展的所作所為是基於一種悲憫和愛,而這種愛,就是基督信仰的核心。「如果你沒有看過聖經的話,最簡單的總結起來就兩條:一條是愛上帝,一條是愛人。那個『人』是普通人,不一定要和你一樣觀點的人。」

這也是張展雖屢遭白眼,卻並未放棄的原因。儘管她對人群的冷漠與盲目感到痛心,有時甚至也感到絕望。

「她並非沒有過猶豫」,慕容雪村說:「在武漢時,張展時常自省,懷疑自己在幹什麼。她常常問自己,『我做的這件事有意義嗎?我做的是對的嗎?我為什麼要跑去這些地方,做這麼危險的事?我到底在做什麼?」

但自省之後,她又回過神來,意識到這一切痛苦都源於「這個政權在剝奪人民的自由」,「我不能坐以待斃。」她還是在為這些人爭取權益,為這些人呼喊奔走,直至遭遇刑罰。

張展對於自己的入獄早有預料,她告訴慕容雪村,「我估計他們用不了多久就會來抓我,這次肯定不會輕鬆。」事情果然不出她所料。在他離開武漢後不久,張展就被上海警方跨省抓捕。

在跟采期間,慕容雪村與張展多次見面,還共享過不少新冠死難者家屬的信息。他一度擔心自己也被傳訊,所幸並沒有發生。他猜想,很有可能是張展保護了他。

林昭與張展

「多想齋齋你,

給你一蓬青蓮

潤你被灼傷的肺

給你糯米糕、豌豆黃,

熘肝尖給你一隻羊

可,你就是一隻羊啊!

你把自己放到祭台上

......」

這是自由撰稿人王荔蕻給張展寫下的詩篇,詩名就叫作《展》。

詩中所提到的「齋齋」,在蘇南吳語區的方言裡,是向死者獻祭的意思。五十多年前,有一位名為林昭的政治異議人士,在獄中寫過一封以此詞開篇的家書:「見不見的你弄些東西齋齋我,我要吃呀,媽媽!給我燉一鍋牛肉,煨一鍋羊肉,煮一隻豬頭,再熬一、二瓶豬油,燒一副蹄子,烤一隻雞或鴨子。沒錢你借債去。」

林昭寫下此篇時,已經在獄中幾度絕食,料見自己時日無多。隨後不久,她便死於共產黨的槍決。和張展一樣,她也曾是一名記錄者,一名基督教徒。

2021年12月7日,被判刑後的第345天,張展獲得「林昭自由獎」。

China Change的創辦人曹雅學在代其領獎時提到,張展在獄中絕食多日,被綁在床上強制灌食。她失去了一半多的體重,需要靠兩個人的攙扶才能行走。和林昭一樣,她被關押在上海的一所監獄。

而先前就有張展絕食的消息傳出,很多人因此為她擔憂,其中就包括王劍虹:「2020年9月她生日那天,自由亞洲出了一篇報導,說她身體狀況很糟糕,這是推斷出來的,因為被送到醫院去打點滴了。在此之前,我只當她是又個因言獲罪的被捕人士。」

她察覺到張展情況的危急,「她獲得的關注遠遠沒有陳秋實、李澤華、方斌他們的多,但她的絕食情況很嚴重」,依照她所見,她的絕食抗議從基督教屬靈意義上來看,屬於長期禁食禱告。

這是一種在禁食時禱告尋求神的方式。禁食的常見原因,通常有以下幾種:懺悔認罪;謙卑祈恩;刻苦己心;悲悼死者。而張展的禁食,並非是為了自己爭取自由,而是為那些惡人罪人禱告贖罪。她想要以這種決絕的方式,表達對政治迫害的不配合。

「如果沒有人干預,她一定會絕食致死。當局的做法一定是讓你更痛苦、強制的灌食。而強制灌食可能會導致併發症或者其他危險。」

因此,她決定成立張展關注組,希望能讓更多的人看見張展。而在此之前,她和張展只有寥寥片語之交,從未見過面。她搭建了網站,發起「自由張展」聯署活動,並呼籲海內外的基督徒為張展代禱、抄聖經。很快,有許多回應傳來。光是聯署信上的簽名,就有3500個之多。國內舉牌撰文者、海外活動聲援者更是不勝數。

這封聯署名單上,有許多人們熟悉的名字:唐吉田李翹楚、季孝龍、黎智英鄒幸彤.......他們如今或是被嚴密監控,或是同樣身陷囹圄。

2024年5月13日,是張展即將出獄的日子。為了迎接張展,王劍虹特意將這四年多以來人們對張展的聲援詩文,與張展本人的文章合併成集,並取名為《自由張展》,預計在張展出獄當日出版。

她說:「張展,你終於要出來了,我們都祝福你。願你平安,好好休息,早日康復。祝福你和家人團聚。這本《自由張展》是送給你的禮物,凝聚了很多朋友對你的支持,希望你會喜歡。」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歪腦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505/2051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