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為何?國企占據90%資源,卻是民企支撐90%生計

近幾年,國企跟民企的關係一直是社會廣泛關注的重大命題。

2022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亮明態度,毫不含糊。

但前陣子,一份關於國企和民企資源分配的數據報告又引發了一波討論。報告顯示,我國的民企數量占全國企業總量92%,但卻只占據了3%的資源,剩下的97%都在國央企手裡。

確實,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國企往往更容易獲取土地、資金、技術等關鍵生產要素,民企則往往要面臨融資難、用地難、人才難等困境。然而,正是這微不足道的3%資源,卻支撐著全國90%人口的生計。

對此,很多人納悶,國央企和民企資源分配差距這麼巨大真的合理嗎?這兩駕馬車不應該是齊頭並進嗎?這種資源分配機制真的有利於社會經濟健康發展嗎?

今天就來分析一下國企VS民企的資源分配狀況,也重新審視一下民企在國民經濟中到底處於什麼樣的地位。

國企VS民企,孰輕孰重?

在一定意義上,對現階段的中國來說,我們不缺國企,畢竟我們整個經濟改革就是從國企走出來的,我們目前更缺乏的是民企和信心,因為當下很多民企都是在夾縫中求生存謀發展。

首先是行業准入門檻太高,很多賺錢容易、來錢快的大行業都被國企壟斷了,特別是資源型行業。

華潤就是典型的靠紅色基因鑄就的商業巨艦,包括消費、健康、城市建設、能源服務和科技金融五大領域,其中覆蓋電力、燃氣、水泥、醫藥、化工、網絡、紡織,幾乎承包了國人的日常生活,截止2023年,華潤資產總額2.6萬億元。

還有中信,資產總額超6萬億,主要是金融領域,包括銀行、證券、信託、基金、保險等,還有實業投資,包括房地產、工程建設、機械製造、能源等。

可以說,涉及國家民計生活的領域都掌握在這些國央企手上,民企根本不具有項目准入的平等地位,能幹的基本都是競爭極激烈、利潤相對較薄的行業,比如服裝、餐飲行業,內卷熱火朝天,內部廝殺極其慘烈,生存空間被擠壓得所剩無幾。

部分國企借經濟特權拿到了高價項目還不作為,在抽取了足夠的利潤後,再分包給民企,民企再分包給施工隊,層層分食國家項目,最終成了行政主導市場的尋租經濟。

近期沸沸揚揚的重慶燃氣就是隸屬華潤的,作為1983年成立的大型央企,重慶燃氣當小偷當強盜,華潤集團能不知道嗎?這會不會是華潤燃氣的「潛規則」,我們不得而知。

除此外,近十年,部分國企甚至肆無忌憚對中小微企業盤剝尋租,長期拖欠款甚至成了常態,有的款一拖七、八年,大多數企業身陷其中,卻看不到有力的政策出台,就這樣倒在了長期拖欠款的惡劣環境中。

在融資方面,民企跟國企的「不差錢」更是形成鮮明反差,因為很多機構業務人員寧可不作為,也不想冒犯政治錯誤的風險。金融仲介還要雁過拔毛,天天拉企業去借高息貸款、以貸續命,企業的利潤轉手成了銀行的利息,最終只能通向老賴之路。

儘管黨中央多次重申「兩個毫不動搖」「三個沒有變」,但很多地方在政策執行中不時出現簡單化、一刀切、層層加碼、低級紅、高級黑,加上三年疫情反覆衝擊,活下來的民企也是元氣大傷,光2021年就有390萬戶民企註銷。

然而,就是在這種資源匱乏的艱難環境下,民企也展現出了驚人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創造了巨大社會價值——貢獻了中國經濟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經營主體。

特別是在就業方面,為什麼國企多的地方,當地大部分人不一定富裕,而民企多的地方,當地大部分人肯定相對富裕?

因為大國企能帶動的就業十分有限,比如湛江的中科煉化,2022年了完成千億產值,相當於湛江市25%的GDP,湛江四大企業年產值就相當於全市一半的GDP,但湛江民眾並不富裕。河南、河北也是,看起來繁華、GDP還可以,但人民生活品質明顯比湖南湖北差。

因為民企數量較少,想找一份穩定的高薪工作難如登天,只能提供銷售、客服這種基礎型崗位,大量年輕人無法就業,所以被迫前往長三角、珠三角找工作。

2021年全國城鎮總就業人數達4.68億人,3.75億是民企消化掉的,也是這批人貢獻了50%的稅收和60%的GDP。

其次,民企還貢獻了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這點非常重要。

眾所周知,我們當下的主線任務就是自主創新、突破核心技術、實現產業升級。但自主創新這事風險很大,特別無人區,需要花大量試錯成本,不僅僅是探索技術本身,商業模式都要探索。

目前,中國高科技產業有領先技術的企業基本都是民企,特別是網際網路、新能源、生物科技等新興領域,民企更是關鍵力量。

而民企的企業家生來為了開創,他們敢於冒險,敢於創新,也善於捕捉市場變化,為了降低成本,還會採取一系列精細化管理的措施,同時尋找商機實現業務多元化和規模化發展,不遺餘力研發投入、引進人才,提升技術實力和創新能力。

但國企的老大則大多是技術官僚,以守成為主。因為監管政治性很強,很難在市場上完全放開手腳。加上是用公家的錢、用公家的權,制度更嚴謹,審查更多,還有追責的問題。部分國央企還過於依賴資源優勢,加上缺乏充分的市場競爭,忽視了內部管理效率,創新動力本就不足。

其實很多事如果國企來做,資源比民企厲害太多,但就是做不起來。因為民企做十個項目,有一個成功就可能把錢全收回來,而國企則要考慮到能不能冒這個險、失敗的責任誰來負等問題。

當然,國企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們要做一些社會公共服務的行業,比如發電站、網絡基站、自來水、水庫;要參與投資巨大而回報周期極慢的項目,比如航空航天、鐵路、公路等;還要把賺來的錢拿去建設軍隊保衛國家,並要保證軍工企業的發展,比如軍改、殲20、航母。

但國企是國家的上限,民企是國家的下限。當初沒有民企的發展壯大,就沒有改革開放的經濟奇蹟。當前,民企的潛力顯然還有待激發,我們必須移走壓在民企身上的大山,才能讓市場更有活力,讓就業更加充分,讓經濟穩定增長。

如何移走壓在民企身上的大山?

1/確立競爭中性制度·打破市場的冰山

中國民企進入基礎設施、大型製造、金融保險、科教文衛、通信等行業還面臨著很多壁壘,民企負責人還要整天擔憂難以預期、大起大落的政策,對人身、財產極度沒有安全感。

對此,要通過深化改革、優化政策,加強監管等方式打破資源壟斷,引導國央企聚焦主業,退出部分領域給民企布局的空間,核心要點就是讓資源按照市場規律流動,放開對民企的行業准入限制,為民企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

同時建立企業家參與涉企政策制定的機制,避免一些產業政策因事先缺乏溝通、事中執行走樣對市場形成衝擊,強化政策溝通和預期引導。

也可以遴選個別標杆性民企家為國家智庫成員,為國際競爭貢獻經驗智慧,增強「自己人」歸屬感。

建議將「平等保護各類產權」寫入憲法,依法慎用羈押性和查封、扣押、凍結等強制措施,防止利用刑事手段干預經濟糾紛,維護民企經營者人身和財產合法權益。

2/紓困金融風險·降低融資的高山

銀行業一個突出問題就是把給國企貸款當成「講政治」,國企貸款一度占比超2/3,與其1/4的GDP份額極不對稱。

國企融資「易」的背後就是民企融資「難」,面對突然的抽貸、斷貸,再好的民企都吃不消,於是會慢慢變得「保守」,出現「活下去就是勝利」的消極心態。

在紓困問題上要制定一些政策,比如鼓勵企業建立研發費用提留機制,或通過成立基金,產權重組等實現債務重組,同時強化政府引導基金專業化營運,固定一定比例投向十年以上子基金,扶持初創型中小企業。還可以建立特殊申請渠道,支持「專精特新」企業拓展基礎研究成果應用。

最好設置清晰的指導民間資本投資行為的「紅綠燈」,減少不必要的不確定性。當大型企業集團出現資不抵債風險、嚴重危及銀行債權人利益時,允許企業自主選擇主銀行派一位代表進入企業監事會,協助化解風險、防範最後的資產被挪用,健全失信行為糾正後的信用修復機制。

3/深化國企改革·融化國民經濟的火山

通過剝離非核心業務,聚焦主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等措施,推動國央企瘦身健體提質增效。同時強化市場化營運,引入競爭機制,激發國央企內部活力,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可以建立常態化的政企溝通平台,及時解決民企的發展難題,增強政府與民企之間的互信合作,推進國民企業兼併重組和戰略性組合。

在時代的洪流中,民企就像破浪前行的航船,民企的發展信心不僅是推動自身前進的動力,更是引領中國經濟駛向新航程的燈塔。

雖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破解民企的信心和預期問題很難一蹴而就。但可以肯定的是,只有在這樣的水土中,才能真正讓廣大民企家提振信心,達成「國企敢幹,民企敢闖,外企敢投」的格局。

——————

國企是星辰,民企是煙火。

國企是國之重器,是中國經濟的壓艙石和穩定器,在國家重要戰略產業中起主導作用。民企是中國經濟的源頭活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活力基礎,是市場化資源配置和社會就業的主要力量。二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

過去幾年,每當民企遇到難題,總會出現一輪拯救民營經濟的熱潮,但隔幾年又會迎來新一輪危機,然後再來一次拯救運動。

樹立信心可能要五年十年,但破壞信心只需要一瞬間、一件事。提升民營企業發展信心,沒有完成時,永遠在路上。對於民企而言,更需要的是能夠長期平穩發展的制度和環境。

當前,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真正實現國企、民企的公平競爭,實現「競爭中性」,防止體制性問題造成的「擠出效應」,應該是接下來改革的主攻方向。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趙董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506/2051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