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進出口同比回升 產能過剩再成焦點

2024年4月16日,江蘇省蘇州市太倉港國際貨櫃碼頭堆放的出口電動汽車。法新社圖片

中共官方本周四公布數據顯示,前四個月進出口同比增長5.7%。不過,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也再次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中國海關總署宣布,今年前4個月,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13.81萬億元人民幣。其中,出口增長4.9%;進口增長6.8%。數據顯示,東協再次成為中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對東協出口增長10%;但是對第二大貿易夥伴歐盟的進出口額度都微幅減少,其中對歐盟出口下降1.5%、進口下滑2.3%;中國對其第三大貿易夥伴美國的出口上升2.4%,進口則下降2.5%。

中國媒體界面新聞引述東方金誠國際信用評估有限公司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4月以美元計價的出口回升,主要原因是上年同期出口基數下沉,加之當前外需整體偏強。」

中國產能過剩壓低出口價格助長出口強勁

路透社指出,中國產能過剩的問題讓一些分析師質疑其出口回升的品質和連續性。「產能過剩壓低了出口價格,助長了近期出口強勁。但隨著廠商的利潤受到擠壓,他們削減價格的能力已經減少,出口價格現在正在觸底反彈。」經濟研究公司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中國經濟學家黃梓純(Huang,Zichun)說。

中國獨立金融學者賀江兵接受本台採訪表示,他觀察到中國鐵、公路貨運運輸明顯增多,生產、加工等活動明顯比前幾年好轉。中共官方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但其中的新能源汽車出口至歐洲卻把當地港口變成了停車場:「他們只管生產,沒怎麼管銷售。保護GDP、GDP至上,無效生產比較多。GDP的任務要完成5%,它就不顧一切讓企業去生產,(電動車)運到歐洲的港口就算整個生產銷售完成了。」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近期訪華期間提出警告,中國在電動車等行業的廉價出口貨物激增,此舉可能引發供應過剩,並且損害其他國家的經濟。

2024年5月8日,山東省煙臺港等待裝船的出口車輛。(法新社)

中國GDP至上經濟發展成政權合法性來源

資深財經評論人士王劍在其油管節目中則指出,在中國這種獨裁的國家,當經濟發展成為政權的合法性來源,經濟數據就不再可信。這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國非常注重生產,不停地投資供應端,因為GDP數據不需要考慮消費和利潤:「在正常的市場經濟,商品賣不掉會減產。但對於中共而言,只要商品生產就有GDP,所以寧願生產一大堆,電動車扔在倉庫也不肯減產或者是需要補貼。」

中國經濟通縮與通脹並存

「今年迄今為止,出口一直是中國經濟的亮點。」品點資產管理公司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張志偉對美國彭博社表示,「內需疲軟導致通貨緊縮壓力,從而提升了中國的出口競爭力。

「通脹與通縮並存,這隻有在中國這種特殊的地方才有。」賀江兵認為,中國經濟在趨勢上是通縮,例如房子、汽車價位面臨腰斬,而與建築相關的行業都在疲軟,但是糧米油等生活剛需品的價格卻沒怎麼下跌。他表示,中國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人口超過13億,占了95%,而這些人都要吃飯、穿衣,這就是基本的生活現況。

王劍也提到微信公眾號「BJ大土豆」的有關分析指出,近日有個非常火的詞叫「通殺」,專門描述當下中國的經濟狀況。簡單說就是,「你買的起的都在漲價,你買不起的都在降價。」「BJ大土豆」的文章指出,超市或者菜市場裡的普通蔬菜水果基本沒有5塊錢一斤以下的了,再加上最近水、電、燃氣、汽油,還有高鐵票價都在上漲,普通人的硬性支出是在確定無疑地增加的,這就是通脹;但是汽車、房子、高檔菸酒等價格都在下跌,這種「可有可無」的支出在降低。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就是通縮。「綜合看,通脹和通縮並存,就形成了如今的通殺。」

王劍認為,這一切能否獲得改善取決於中國政府會不會改弦更張。中國面對的經濟現實充滿了經濟學和政治學的矛盾現實、一個危機四伏卻貌似平靜的經濟現實,所以一切好像都在水下無聲地進行著。他舉例,中國央行悄悄地「印錢」,把貨幣供應量M2增加到了304萬億,而中國經濟只有100萬億左右的體量(2023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超126萬億元),央行大水漫灌,必然會導致經濟通脹問題。

王劍說:「另一方面,中國正在通縮,原因是中共不斷地用各種各樣的方法收拾民營企業,最終把搞經濟的民企給弄趴下。然後所有掙錢的通路都被國企、政府層層把守,剩下不掙錢的行業就讓中國企業在裡面內卷。」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510/2052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