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奇聞趣事 > 正文

[慎入]才不忍讀:中國殘忍十大菜



第十名泥鰍鑽豆腐




泥鰍鑽豆腐是民間的傳統風味菜,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在許多地方都有製作,但以河南周口地區民間製作尤為出名。我的家鄉雲南大理地區也有這麼一道小品菜餚。

傳說過去祖居周口圈神廟街,有一位名叫邢文明的漁民,舊時常以捕撈魚蝦為生,他在捕魚的時候,卻常常捕到一些泥鰍,往往較大的泥鰍賣掉後,剩下的小的無人問津,每次只好帶回家裡自已烹食。有一次,他為調劑口味翻翻花樣,索性把小泥鰍在家放水盆里吐淨了泥,並從街上買回一些豆腐和蔥、姜等調味佐料,因泥鰍小不易拾掇,便撈放鍋內蓋上鍋,用姜蒜同豆腐一起煮。待煮後揭蓋看時,發現小泥鰍都鑽進豆腐中去了,只是魚尾留於外,十分别致有趣。此法很快便在當地民間傳開,即名之為「泥鰍鑽豆腐」。

泥鰍和豆腐均營養價值很高,據營養學家分析,泥鰍所含蛋白質、脂肪、鈣、磷及維生素等成分,均超過一般魚類的含量,且其肉質細嫩鮮美,味甘性平,具有暖中益氣,解毒收痔之功,被譽為「水中人參」,而豆腐則為食品中之極良者。故泥鰍和豆腐同烹,更具有進補和食療功用。

泥鰍鑽豆腐,由於具有較高的營養和進補作用,後經廚師幾經改進,亦成為筵席飲宴上的名菜。具體烹調,系先將小泥鰍置放有蛋清液的清水盆中,以排除髒物並洗淨,砂鍋注入涼排骨湯,隨放整塊嫩豆腐和泥鰍,加蓋慢燉稍許時間,泥鰍被熱氣所逼鑽入豆腐躲藏,待至湯沸全部燙死在豆腐中,然後再經小火併加入多種調配佐料烹成。湯清見底,十分美觀,鮮嫩可口,堪稱一絕。
   
第九名醉蝦





醉蝦,故名思義,把活蝦放入酒中,沒一會兒蝦就醉死了(應該說是醉了)。食用者即可以嘗到蝦的鮮香,同時也可以嘗到酒的洌香,一舉兩得,不亦樂乎?
  
  
第八名風乾雞




做這種東西時,需要一定的手法速度必須非常快。這是藏菜,大師以極快的速度拔毛、取髒、填調料入雞腹、縫上、掛於通風處(未放血殺死)。這時雞必須還是活的,然後如風鈴一般在風雪之中「咕咕」直叫,其景慰為壯觀。
    

第七名龍鬚鳳爪




非常考究的一道菜,龍鬚是活鯉魚的魚須,鳳爪是活雞掌下正中的一塊精肉。具體烹飪方法不詳。
    

第六名活叫驢




你吃過新鮮的驢肉嗎?再新鮮的驢肉也不過是剛殺的驢吧?活叫驢則不同,驢根本不用殺,直接從活驢身上剜肉。聽著後堂的驢慘叫,前廳若無其事的正在食用那隻驢身上的某個部分,真正是色香味聲俱全。

 
第五名烤鴨掌





活鴨放在微熱的鐵板之上,把塗著調料的鐵板加溫。活鴨因為熱,會在鐵板走來走去,到後來就開始跳。最後鴨掌燒好了,鴨子卻還活著,切下腳裝盤上桌,鴨子做其它用。
  

第四名鐵板甲魚




將鮮活的甲魚放在有調料的涼湯中用慢火煨。甲魚是活的,當水漸漸升溫後,甲魚就會因為熱而喝湯,調料自然就進入了甲魚的體內。漸漸火越來越熱,看著鍋中甲魚痛苦的翻滾,舉箸之人無不興奮異常。最後甲魚熟了時,外面的湯和甲魚喝下的湯,使甲魚肉味中都有湯的味道,據說鮮美無比。
  

第三名澆驢肉





這道菜也是和驢過不去,活驢固定好,旁邊有燒沸的老湯。食用者指定要吃某一部分,廚師剝下那一塊的驢皮,露出鮮肉。用木勺舀沸湯澆那塊肉,等澆得肉熟了再割下來,裝盤上桌。
  

第二名三吱兒





剛出生的小老鼠(活的)一盤,調料一盤。食用者用筷子夾住活老鼠,老鼠會「吱兒」的叫一聲,(這是第一吱兒)收到調料里時,鼠又會「吱兒」一聲,(這是第二吱兒),當放入食用者口中時,鼠發出最後一「吱兒」。(共三吱兒)菜單簡單,食用者需要無窮的饕餮動力和無比的勇氣,才可以品嘗這道菜。
  
  
第一名猴頭





這裡說的猴頭絕不是食用菌猴頭,而是真正的猴腦。一個中間挖洞的方桌,幾個人圍桌而坐,中間的洞並不象火鍋或是麻辣燙那麼大,正好容一隻猴子的頭伸出。一隻非常可愛的猴子牽出,據說那是專門食用的猴兒,頭比較大。猴兒的頭頂從小洞中伸出,用金屬箍住,並且箍的非常緊,用小錘輕輕一敲,頭蓋骨應聲而落。猴的腦部就完全裸露在食客們的面前。這時,有較饞一些的人,已經用湯匙升向紅白相間的猴腦,隨著桌下垂死猴子一聲慘叫,拉開了生食猴腦慘狀的序曲。
  

責任編輯: 黃舫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7/0205/30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