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專訪章詒和:我們13億人就在給共產黨打工呀

50年前,由中共領導人毛澤東發起的一場由上而下反右政治運動,令無數知識分子因向中共坦誠提意見而被打成右派。被喻為「中國頭號大右派」章伯鈞的女兒、三部禁書作者,章詒和昨日在香港接受本報專訪時,回首往事,觀望現今中國,感慨萬千∶「我們這個民族沒有歷史、我們這個國家沒有根、我們的文化叫『三消文化』∶消費、消遣、消?。」

今年是反右運動50周年,當年被打成右派的人士大部份已獲平反。但至今,反右一詞在內地仍忌諱甚深,官方禁止民間任何形式的紀念活動。「中共有一個致命傷,就是從來不承認自己是錯的,無論是她的領袖還是這個黨。」章詒和說,當年的反右運動違反憲法∶「它根本沒有通過憲法,整個操作是毛澤東、是中共中央,後期處理是鄧小平。鄧小平一生最大的錯誤有兩個,其中第一個就是反右。」

無數的大學生、知識分子,在1957年的春天,響應毛澤東的號召,向共產黨紛紛提出意見,這場被視為中共執政以來第一場的民主運動,僅維持逾一個月就被腰斬,不但嚴重打擊了言論自由,更令知識分子從此噤聲。章詒和指,反右運動令中共「成功地實現了一黨專政,成功地實現了一言堂,成功地實現了一個人說了算,毛澤東是一個人說了算,鄧小平也是。我們13億人就在給共產黨打工呀。」她痛心地說∶「這是不可以的,民族就完了、國家就完了、社會就完了。」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50年的馴化都成良民、都是順民,你還有甚麽?」

今日的中國不但在學術界難找到當年的「五四」精神,社會上更被「三消文化」所包圍。「(中共)然後再鼓勵平庸文化,其結果是喪失思維和記憶。這叫甚麽,這叫愚民政策,非常成功。」導致「60歲的人,不知道甚麽叫反右;50歲的人,不知道甚麽叫三年困難時期;40歲的人,不知道甚麽叫文革;30歲的人,不知道甚麽叫六四;20歲的人,不知誰是胡耀邦、誰是趙紫陽。」

章詒和雖然對當前內地社會現象感到失望、悲觀,但她極希望透過對反右運動的反思,來恢復民眾的集體記憶和對歷史的認知。官方數據顯示,50萬知識分子在反右運動中受迫害,但民間認為實際數字應大大超過300萬人。

打破沉默作品列禁書誓打官司

章詒和的作品《往事並不如煙》(香港版稱為《最後的貴族》)、《一陣風,留下了千古絕唱》和《伶人往事》,均被當局列為禁書。她指,當局的查禁行動事實上始於1957年反右,而一直持續至今∶「1957年右派獲罪,就是因為言論,出版就是言論問題。因為言論的文字表達就是出版,言論的肢體表達就是行為自由。」

斥做法違法違憲

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於去年底將章詒和的第三部作品再次列為禁書時,她決定打破沉默,起訴對方∶「這是違法的、違憲的,而且這種違法違憲是由黨政機關做的,它惡劣在這兒。」雖然,新聞出版總署署長龍新民及副署長鄔書林事後均否認有此事,但她說∶「我會出示有文字的東西證實我是榜上有名,就是在查禁上特地寫了我的名字。我覺得這官司要打,結果會是99.99%不受理,中國法院會不受理,但不管受理不受理我也會做,因為這是一個權利,一個普通公民意志的表達。」

以右為榮被打成右派坐監10年

當年被打成反革命罪犯的章詒和,在監獄中度過漫長艱辛的10年,在經歷過人生無數大險大惡、大悲大苦的她,今日仍堅稱自己是一名右派,並以此為榮。

「我所有的財富都是從困難中來的。人在苦難中特別有志氣、人在苦難中特別有記憶、人在苦難中能生出智慧、順境是不行的,特別是在中國。」她笑稱,如果沒有這場運動,她會有份很好的職業、結婚生子,變成一名平凡的太太∶「不會寫作、人變得很平庸,就像普通婦女一樣,今兒吃甚麽,明兒玩甚麽。」不過,現在的她以至將來的她,仍會繼續寫作,繼續「與天堂(父母)對話,尋求天堂的回音。」

對於當局至今未為其父章伯鈞平反,她說∶「我不希望為我父親改正。共產黨沒有權利,沒有權利給我父親按右派,也沒有權利給我父親改正右派。你憑甚麽,你違法。」

章詒和簡歷

.1942年9月6日生於重慶,安徽桐城(今名樅陽)人

.中國民主同盟創辦人、中國「頭號大右派」章伯鈞的二女

.兒時曾居於香港親戚家三年,在培正小學讀書,中共建政前隨家人遷到北京定居

.1960年考進中國戲曲研究院戲曲文學系,其間被下放到四川川劇團藝術室工作

.1970年被宣判為現行反革命罪犯,並判有期徒刑20年,獄中誕下一女

.1979年5月,她的丈夫唐良友在成都因急性胰腺炎離世,在秋天她被判無罪釋放並返回北京。其後任職於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

.2001年,退休並開始寫作

.2004年出版《往事並不如煙》等作品,引起文壇轟動

.2006年10月,她的《伶人往事》被中共列為禁書,引起知識分子強烈不滿,譴責當局干預言論自由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責任編輯: 王篤若  來源:蘋果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7/0331/35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