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陳用林曝光中共駐外使領館如何操控大陸留學生

陳用林說,紐約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New York University Chinese Culture Club)發表在其網站攻擊新唐人舞蹈大賽的公開信 「跟中共中宣部起草的文件沒什麼兩樣。」

陳用林表示, 「這個紐約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實際上就是中國駐紐約總領館教育處在後面支持和建立的組織,他們(教育處)主要的工作就是對海外的中國留學生進行控制和管理,配合它們打擊一切不利於共產黨的團體和人士,其實就是中共機構在海外的延伸」。

利用留學生監視和打擊異議人士

陳用林揭露, 類似的中國留學生會在澳洲及世界很多大學裡都有。他們會監視民運、法輪功及其他異議人士在大學裡所開展的所有活動,然後以最快的速度報導給中共駐外領、使館。

陳用林舉例,在2004 年,澳洲烏龍崗大學(Wollongong University)的法輪功學員參加了該校的節日活動,校方將其中的一張照片張貼在校方的網站上, 馬上就有留學生向中國駐雪梨總領館匯報, 領館打電話指示, 以中國留學生會 的名譽向校方施壓,將照片從學校網站上拿下來。結果,該照片兩個小時之內便被從大學網站刪除。

陳用林說:「 領、使館不會直接向校方提出抗議。而像留學生聯誼會類似這樣的團體在稱呼上是很中性的組織,讓他們來向校方施壓,反過來利用學校對這些團體進行抵制,這是中共所要目的。」

陳用林補充到,由於中共不方便參與和了解異議人士的活動,他們就會派留學生去出席, 收集資料和信息後寫成報告,交給駐外使、領館。 他舉例說: 2003
魏京生到雪梨去演講,中領館就派了2個留學生去旁聽 和匯報情況。

操控海外留學生的方式

陳用林談到了中共駐外領、使館如何操控海外留學生和留學生組織的幾種方式。

第一,給留學生組織各項活動經費的資助。

第二 ,如果海外的留學生想回國找工作,中共駐外領、使館可以為其開海外留學的推薦信,證明該學生在海外熱愛祖國、熱愛黨、表現良好。

第三,近幾年開設中國教育部對中國留學生的獎學金,給與那些在海外為領事館工作積極而又活躍的留學生。

第四,當國內有各種表演團來海外表演時,會免費贈送入場卷,或是有計劃的組織各種宴請招待。

陳用林還談到,當有中共領導人到海外訪問時,留學生會被組織起來作為歡迎的隊伍去迎接, 並且作為機動隊(特別行動小組)與示威者進行針鋒相對的對抗活動。比如用大幅的紅旗和歡迎橫幅阻擋示威者, 或是用高音喇叭抵消示威者的聲音。

他說就是要做到讓出訪的中共領導人對抗議「聽不到, 看不到。」

陳用林指出,在澳洲凡參加迎送中國領導人的學生,一般會獲得幾十澳元及飯錢的獎勵。有時還會得到免費演出的戲票。

反對中共不是反對中國

陳用林說,「 我所接觸的法輪功學員都是很好的人,他們都非常的誠實。」他認為該「聯合會」公開信中對法輪功的誣衊,其實是中共自己對號入座,對它自己最準確的描述:「共產黨是宣揚反人類、反科學的歪理邪說,對人民實施極端的精神控制,是徹頭徹尾的邪教。」

陳用林認為,反對中國共產黨不是反對中國,中共歷來混淆著這種概念,煽動留學生的民族情感,對抗新唐人的活動進行攻擊。留學心甘情願的為中共賣力,以為給它服務就是為祖國、中華民族及人民效力,這種糊塗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中共說的話要反過來聽

陳用林說:「在西方社會共產黨就是邪惡的代名詞。」 他強調:「中共所說的任何話都要反過來聽。 最簡單 的例子就是6.4 學生運動,中共說解放軍沒有開槍打死一個人,那麼我就要反過來問一問這是不是事實? 」

他說:「其實很多中國留學並喜歡參與政治,這些留學生聯誼會,或是學生會的做法也只是少數負責人或代表的觀點和看法,並代表大多數留學生的看法。 」

陳用林指出: 「很多留學生對中共沒有客觀清晰的認識,是因為他們所學的歷史都是中共的刪減和篡改的。 所以我建議留學生能夠好好的讀一讀「九評共產黨。」這本書客觀、真實、深刻的講述了中國共產黨的整個歷史。」

陳用林個人資料背景

陳用林生於1968年,中國浙江省人,前中國駐澳大利亞雪梨總領事館政治領事,一等秘書。1989年六四時正在北京外交學院讀書,他與同學參加當時前連串學生運動,六四後陳接受有關當局的再教育。及後分配到外交部北美組,併到了斐濟外交領事館,2001年被派往駐雪梨領事館。

2005年5月26日陳出走中領館,並在2005年6月4日首次在雪梨"勿忘六四 告別中共 聲援2百萬人退黨"集會中走入公共視野,2005年7月8日澳大利亞獲發予陳用林及其家人永久居留權,在雪梨郊區定居。

陳用林現在加拿大進行巡迴演講。6月11日(星期一)晚7點到9點在多倫多大學(60 St. George Street)舉行公開(

責任編輯: 王篤若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7/0612/43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