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殷罡:伊拉克民主,從夾生走向成熟

作者:
刺刀下的選舉畢竟不是好的選舉,這兩次選舉也都有不盡人意的地方。比如巴勒斯坦選民手上的墨水馬上就可以洗掉,法塔赫青年骨幹踴躍地多次投票;比如伊拉克的什葉派和庫德人政黨經過幾十年磨練早已眾志成城,而遜尼派在復興黨被解散後缺乏足夠的時間組建新政黨,以致投票率低下等等。可以說,這兩次民主都是夾生的民主。

2005年伊始,我們見證了兩次舉世矚目的選舉,這就是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選舉和伊拉克過渡國民大會選舉。

兩次選舉,都是在重兵警戒和爆炸聲中進行的。在巴勒斯坦,哈馬斯非但不參加選舉,反而更頻繁地發射土火箭;在伊拉克,毫無人性的恐怖分子引爆了9枚人體炸彈,致使30名勇敢地走向投票站的選民成了民主烈士。

兩次選舉,都是在占領狀態下舉行的。於是有人說,刺刀下的選舉不會是民主的選舉。但巴勒斯坦人和伊拉克人卻不這麼說,他們的參選熱情和選後的喜悅告訴世人:儘管是刺刀下的選舉,但刺刀對準的不是選民,而是威脅選民的恐怖分子。

世界上有兩種刺刀下的選舉。我們在一個月里都見到了。另一種刺刀下的選舉發生在非洲的多哥。2月5日,曾親手槍殺了民選總統並一再修改憲法連續38年執政的埃亞德馬死去了。根據憲法,正在國外訪問的議長應立即回國就任臨時總統,但軍方卻以國家安全為由,禁止議長返回,並迅速在電視台宣布故總統的兒子是新總統。為了表現法治,軍方吩咐議會又一次修改憲法,讓議員們在軍人面前以舉手表決的完成了「選舉」程序。

兩種刺刀下的選舉,前者受到了全世界的喝彩,後者面臨著全世界的制裁。

刺刀下的選舉畢竟不是好的選舉,這兩次選舉也都有不盡人意的地方。比如巴勒斯坦選民手上的墨水馬上就可以洗掉,法塔赫青年骨幹踴躍地多次投票;比如伊拉克的什葉派和庫德人政黨經過幾十年磨練早已眾志成城,而遜尼派在復興黨被解散後缺乏足夠的時間組建新政黨,以致投票率低下等等。可以說,這兩次民主都是夾生的民主。

但世界上的民主制度哪個不是從夾生逐漸走向成熟的呢?

單說正在全世界領頭推行民主的美國。

1789年美國初次舉行眾議院選舉時,黑人是奴隸,印地安人不納稅,都不算是公民,都沒有選舉權;白人婦女和財產數量不夠一決標準的白人男子「無法盡責」,也沒有選舉權。但在分配議席計算人口時,卻要拉上他們充數。黑人更是被糟蹋得不像樣子,只按五分之三人口折算。結果是,300多萬美國人只有12萬名登記選民,其他人的民主權利就被別人代表了。 直至1863年1月1日林肯總統頒布了《解放黑奴宣言》,並根據1870年通過的憲法第15條修正案,黑人男子才獲得了選舉權。

婦女的選舉權來得更晚。最開明的懷俄明州1869年才開始讓婦女參加選舉。1920年憲法第19條修正案通過後,全美國的婦女才得以和男人一樣行使民主權利。而日本在1946年才讓婦女「在刺刀下」走進投票站。

實行民主就需要政黨。理想主義的美國開國元勛華盛頓是反對任何政黨的,認為不同的黨派會渙散人心,不利於團結。但不同的利益集團必然演變成不同的政黨。經過70年不間斷的分裂組合,早期倉促組建的聯邦黨、民主共和黨和輝格黨相繼退出了歷史舞台。1860年林肯率領新組建的共和黨戰勝民主黨之後,美國的兩黨制形成了定局。

民主原則是普世性的,方式是多樣的,各國之間可以相互借鑑。美國的三權分立原則就是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的主張。美國的選舉人制則是根據具體情況自己發明的,但也有古代羅馬「百人團」的影子,算是美國特色的民主。這一制度的產生是由於人們擔心通過國會選舉總統可能會導致立法機構和行政領導沆瀣一氣,壞了三權分立的規矩,出發點是好的,但效果並不是最好。特別是「贏者通吃」的法則,儘管兩黨在各州之間你吃我我吃你,總體上互不吃虧,但各州被吃掉的那部分選民的個體民主權利卻無法得到體現,因此各國並不效仿。

伊拉克實行的「單一選區比例代表制」倒是最民主的,但後果是小黨林立,影響執政能力。聰明的伊拉克人想出了「黨中有黨」的辦法,三個大聯盟就奪得了議會87.6%的席位,在一定程度上避開了「小黨林立」的弊端。可也是,既然你們可以組成一個競選聯盟,何不並為一個政黨,在黨內充分民主呢?可以預見,待到伊拉克下一次大選時,選民們面臨的就不會是100多個「候選單位」了。

世界各國的民主制度都是在不斷與時俱進的過程中逐漸完善的,世界上沒有天生的民主形態,也沒有實現不了民主的土壤。

民主,就是這樣從夾生走向成熟。

(《看世界》2005年第3期專欄文章)

責任編輯: 鄭浩中  來源:來稿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8/0113/70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