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新聞 > 正文

中共部長涉嫌抄襲美國萊斯特·布朗招國際玩笑

內地網民自發的網絡打假再添一幕,一位部長級幹部的新著被指多處抄襲,甚至美國著名學者萊斯特·布朗的著作也被抄襲。另有網友致電周曾任職過的邊遠地區銀川市的機場,證實當年並沒有一萬多人前往機場送行周生賢。

繼華南虎事件後,大陸中央電視台播出的藏羚羊通過青藏鐵路的照片也被指造假。但最令人關注的是部級高官國家環保總局局長周生賢新書《機遇與抉擇》被指多處抄襲。雖然官方四處封殺該打假事實,但仍有網友堅持不懈地指證。最新出現在新華網發展論壇和大陸南方的凱迪網論壇里,有網友指出周書涉嫌抄襲了萊斯特·布朗《B 模式:拯救地球,延續文明》中文版中的兩段文字。從網友提供的對比看,這兩段文字幾乎是一字未改,未加任何引用說的直接剽竊。

另有網友指出,廣為流傳的周生賢從寧夏離任時曾有一萬多人自發地前往機場送行的報導可能有誇大之嫌,網友指出:「周老虎的大哥當年從寧夏赴京上任,據報導說有一萬多群眾自發前往機場送行,場面十分感人。有人提出疑問:其一,這一萬多人是誰通知他們來的?如果當事人決心要悄悄走,誰會放出消息。其二,一萬多人前往機場,銀川的機場外面,怕是連兩千人也沒地方站,這一萬多人涌去了咋站?其三,據銀川機場的老工作人員說,機場歷史上從沒有發生過一萬多人前往送行的事,最多的也就是去年,去麥加朝聖的哈吉回來,來了許多接哈吉的回族同胞,最多也就二千人已經把機場和高速快弄癱了。」

另據自由亞洲電台報導,自二月初以來,已有上百個帖子討論該事件。

附:最新發現:美國的布朗姓周,叫周布朗

作者:一直盯著你 於 2008-02-21 11:33:59.0 發表  來自:  發送短消息

最新發現:美國的布朗姓周,叫周布朗zt

如果我的指證是錯的,那麼按照周老虎的做假思路和邏輯,美國的萊斯特·布朗應當姓周,叫周布朗。

抄襲的基本功夫,應該是抄那些名難以見經傳的,這樣不好查,也便於矇混過關,但總是有人不在乎這些,為了提高自己文章質量,專抄牛人的。久走夜路必撞鬼。也許真的是印證了那句話:一朝權在手,便稱王稱霸,天不怕地不怕了。

學術良心,怎麼著也應該講一些吧。即如此不怕,不講究,怕是名利已蒙了心。即已蒙心,只為名利,且也不管今上如何提拔,民間先給他一職,曰:周文抄公,位列三公,權勢侵天,逮誰抄誰。

註:下附的抄襲證據,有槍手跟帖說是「參考引用」,但哪有無任何標註、說明的引用?書中也沒有說是引用人家的,完全以作者自己的口氣寫出。

附:

偶看新華網上某官的新著《機遇與抉擇》其中一節「『友好』內涵豐富深刻」中居然有二段是抄了大名鼎鼎的布朗的。這官大了,欺負一下國人也就罷了,誰讓你官大得別人不敢較真呢,但你把老美布朗的東西也抄了,就太現眼了。沒辦法。立此存照。

官老爺文章地址: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8-01/25/content_7496518_2.htm

被抄原文:萊斯特·布朗2003 年出版的《B 模式:拯救地球,延續文明》中文版網絡PDF文件第20頁

被抄文章可下載看:http://paper.solidwaste.com.cn/onload/200701041718306231055.pdf

第一段抄襲的文字

官老爺文:

美洲的瑪雅文明發源於現在的瓜地馬拉低地,從公元250 年起一直興旺繁榮,直到公元900 年左右才宣告終結。瑪雅人將農田修在高起的地塊上,周圍環以飲水的溝渠,發展起了耕作方式相當複雜、單產相當可觀的農業。瑪雅文明的結束明顯地與下降的食物供給有關。砍伐森林和土壤侵蝕破壞了農業,氣候的變化也對農業產生了一定影響,食物短缺激發了各瑪雅城鎮間因爭奪食物而發生的內部衝突。如今,這裡已經是叢林莽莽,重新聽命於大自然的處置。

被抄的布朗文(《B 模式:拯救地球,延續文明》中文版網絡PDF文件第20頁):

美洲的瑪雅文明與蘇美爾文明相似。這個發源於現在的瓜地馬拉低地的文化,從公元250 年起一直興旺繁榮,直到公元900 年左右才告終結。就像蘇美爾人一樣,瑪雅人也發展起了耕作方式相當複雜、單產相當可觀的農業,他們將農田修在高起的地塊上,周圍環以引水的溝渠。54

如同蘇美爾文明一樣,瑪雅文明的結束明顯地與下降的食物供給有關。對這一支美洲文明來說,砍伐森林和土壤侵蝕破壞了農業。氣候的變化也可能對農業產生了一定影響。食物短缺顯然激發了各瑪雅城鎮間因爭奪食物而導致的內部衝突。如今,這裡已經是叢林莽莽,重新聽命於大自然的處置。56

官老爺文:

還有一個例子,告訴「因過致潰」的現象。1944年,美國海岸巡邏隊把29隻馴鹿帶到白令海上的聖馬太島,作為島上工作站19名人員的食物補給來源。一年後二次大戰結束,基地關閉,人員撤離島嶼。1957年,當美國魚類與野生動植物管理局的生物學家戴維。克萊因來到聖馬太島時,被這裡的景象震撼了:1350隻馴鹿分布在332 平方公里的島嶼上,島上供它們進食的地衣有四英寸厚,一派鹿肥草美的動人景色。然而,由於不存在食肉動物的威脅,馴鹿數量猛增,到1963年已經達到6000多隻。當克萊因1966年重返故地,卻發現島上遍布馴鹿的屍骨,同時地衣已所剩無幾,只存活著42隻雌鹿和一隻並不健康的雄鹿,幼鹿一頭也沒有,一片淒涼景象。結果到了1980年左右,這些僅存的馴鹿也全部死光。

被抄的布朗文(《B 模式:拯救地球,延續文明》網絡PDF文件第15頁)

生態學家對「因過致潰」現象是十分熟悉的。其中一個他們最常援引的例子發生在1944 年,當時,美國海岸巡邏隊把29 只馴鹿帶上位於遙遠的白令海上的聖馬太島,權充島上工作站19 名人員的食物補給來源。一年後二戰結束,基地關閉,人員撤離島嶼。1957 年,當美國魚類與野生動植物管理局的生物學家戴維·克萊因來到聖馬太島時,發現這裡一片興旺,1350 只馴鹿分布在332 平方公里的島嶼上,島上供它們進食的地衣有4 英寸厚。由於不存在食肉動物的威脅,致使馴鹿數量猛增。到1963 年已經達到6000 只。然而,當他1966 年再次來此,卻發現島上遍布馴鹿的屍骨,同時地衣已所剩無幾,只存活著42 只——41 只雌鹿和1 只並不健康的雄鹿,幼鹿則一頭也沒有。1980 年左右,這些碩果僅存的馴鹿也全部死光。

責任編輯: 於飛  來源:源新世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8/0222/76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