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考驗你的想像力 通貨膨脹率究竟是多少?

作者:

 

通貨膨脹還將變本加厲

2 月份 CPI 上漲 8.7% ;國際油價 10 日創出每桶 108.17 美元的盤中歷史新高; 11 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逼近 7.10 關口――這三組數據為我國未來的宏觀調控政策選擇帶來了難度。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高級經濟師祁京梅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為平抑我國目前強勁的物價上漲動力,加息變得緊迫。然而考慮到人民幣升值速度不斷加快,以及美國加大降息力度,中美利差擴大使中國可能面臨著熱錢大幅流入,流動性更加過剩的危險,這樣又將與平抑物價的初衷相違背。招商證券分析師胡魯濱認為,我國應對物價上漲的根本途徑應是控制總需求。而要控制總需求,加息不是很好的選擇,有可能導致調控過度,嚴重可能導致經濟滯漲。「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發行央行票等數量型的貨幣調控手段更適合目前的經濟形勢。」胡魯濱說。「估計一季度國際油價還將繼續高漲,這給我國物價上漲帶來很大壓力。從 2 月份 CPI 數據看,除了食品價格,國際能源原材料價格傳導至國內工業品出廠價格,進而成為了推動 CPI 上漲的重要因素。」長江證券宏觀經濟分析師李冒余說。對於人民幣要不要升值問題,胡魯濱認為,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早已消化,熱錢大增的空間已經不大,「在目前通脹壓力巨大的情況下,人民幣升值應該是處在一個較好的條件下。」 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宏觀分析師李慧勇預計,今年人民幣升值幅度將明顯加大,幅度達到 8 -10 %。據國家統計局 11 日公布的最新統計,受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和春節等多重因素影響,今年 2 月份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CPI )同比上漲 8 7 %。其中,城市上漲 8 5 %,農村上漲 9 2 %;食品價格上漲 23 3 %,非食品價格上漲 1 6 %;消費品價格上漲 10 9 %,服務項目價格上漲 2 0 %。從月環比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 1 月份上漲 2 6 %。( 2008 3 12 《現代快報》)

嘻嘻。

這個官方權威的經濟數據,恐怕又讓人大驚失色。

CPI 漲幅達到 8.7% ,這無論如何也不會讓原本就差不多成了驚弓之鳥的國民安之若素了吧。

考慮到中國官方數據造假那是舉世聞名的,所以,真是的通貨膨脹率究竟是多少,恐怕是非常刺激或者考驗全世界人們想像力的活計了。

其實,那些著眼於短期宏觀經濟預測的經濟學家們,早就對現如今的物價快速上漲有所描摹。去年 4 25 日布隆博格消息,今年 1 月份發生的「墨西哥春卷危機」引發的震盪並不僅僅局限在平底鍋里。如果摩根大通中國市場部主管李晶的預言真的應驗的話,全球所有的商品――從啤酒到牛排價格都將上漲,一場全球性的通貨膨脹正在到來。李晶的預言是建立在嚴格的數學計算基礎之上的:每生產 1 公斤 牛肉需要耗費 7 公斤 的飼料,而 13 億中國人正在改變傳統的以穀物米麵為主食的飲食習慣轉而食用更多的富含蛋白質的肉類食品。如果說中國廉價出口商品為抑制世界性通貨膨脹發揮了重要貢獻的話,中國人對蛋白質食品的追求則可能適得其反。 13 億中國人對肉類食品的需求將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國內的生產能力顯然無法滿足這一需求,中國人只好到全世界購買各種肉類禽蛋――這勢必會推高全球食品價格,進而引發全球性通貨膨脹。據預測,從 1997 年到 2020 年,全球對肉類食品的需求將會增長 50% 以上,這其中大部分新增需求都來自於中國。儘管這樣的預測早就不是什麼新聞,但對肉類食品需求猛增可能引發的穀物類糧食供應不足卻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更加糟糕的是,隨著國際油價持續上漲,利用穀物製造酒精或其他代油產品出現了旺盛的增長勢頭,這進一步加劇了穀物供應緊張的局面。

……………………

嘿嘿。

由於中國人現在吃肉多了,所以推高了糧食價格,這種說法很是乖巧吧。反正,信不信由你。

去年,崔之元所發的內容當中,也有那種特別國債來解析通貨膨脹的。

Cui Zhiyuan

2007 7 13 7:25

1.55 萬億特別國債如何回收流動性?

1.55 萬億特別國債如何回收流動性? - 北國之春 - 搜狐博客

全國人大常委會昨日( 29 日)表決通過了《國務院關於提請審議財政部發行特別國債購買外匯及調整 2007 年末國債餘額限額的議案》,決定批准發行 1.55 萬億特別國債購買外匯,並批准將今年年末國債餘額限額調整為 5.36 萬億元。

上述巨額資金將用於購買約 2000 億美元外匯,作為組建國家外匯投資公司( SIC )的資本金來源。這意味這醞釀已久的國家外匯投資公司資本金方案最終鐵板釘釘。

財政部出擊:回收過剩流動性

昨日,財政部就此次特別國債發行進行了專門說明。財政部表示,批准發行 1.55 萬億特別國債購買外匯的這一做法,不僅可以抑制貨幣流動性、緩解央行對衝壓力;促進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使宏觀調控更加有效;此外,此舉還可降低外匯存底規模,提高外匯經營收益。

27 日上午舉行的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 28 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財政部部長金人慶也曾表示,發行特別國債購買外匯是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財稅政策措施之一。他指出,由財政部發行特別國債購買外匯,能緩解流動性偏多的壓力,促進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加強宏觀調控。

近年來,在國際經濟失衡的背景下,我國國際收支呈現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雙順差,外匯資金大量流入,出現了流動性偏多問題,帶來了一定的通貨膨脹壓力。而顯而易見的是,為了緩解流動性偏多問題,雖然此前一直由央行擔綱多面出擊並有所斬獲,但目前流動性偏多問題仍然突出,並帶來一定的通貨膨脹壓力。

因而有業界分析人士認為,此番「國家財政部將發行巨額特別國債」的消息得到座實並開始付諸行動,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意味著宏觀調控的接力棒正從央行傳向財政部。

而上述觀點也有分歧,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政治經濟研究所所長余永定看來,「如果由財政部來承擔部分對沖流動性的責任,央行與財政部必然產生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的協調問題。即便最終能夠協調好,中間也會付出很高代價。」

如何發行:確保市場平穩運行引爭議

引人關注的是,對於市場近來高度關心的特別國債發行方式、發行時間等具體問題,全國人大的相關議案和財政部昨日的說明均未明確坐實,其措辭依然帶有較大的不確定性――財政部昨日表示,這次特別國債的發行將嚴格按照法律的規定,採取市場化發行的方式。考慮到貨幣政策操作和緩解市場流動性的需要,「擬發行的國債為可流通記帳式國債,期限結構確定為 10 年期以上,利率根據市場利率水平確定。」

據了解,此前關於特別國債的發行主要有兩種方式可以選擇:一種直接向央行發行,一種是在銀行間市場發行,另外還有一種在機構、個人等更大範圍內發行,類似於普通國債。

而不難看到,目前市場上對兩種特別國債具體選擇的發行方式仍然有不同意見,對其相應的影響也有多種考慮。總體來說,普遍認為如果直接向央行發行,然後央行此後逐步釋放特別國債作為對沖流動性工具,對市場影響會比較有限。另外一種就是直接在銀行間市場發行特別國債,這被認為將強烈吸收整體資金面,並對股市、債券市場產生重大影響。

「發行巨額特別國債購買外匯存底意味著對流動性的二次對沖。」 余永定在發表上述觀點的同時稱,他對將發行特別國債同對衝過剩流動性相聯繫尤其表示反對。

余永定指出,為了保證市場的平穩運行,央行在發行央票時是在公開市場上連續滾動發行 3 個月、 6 個月及 1 年期或更長期的央行票據;發行 10000 億元的央票大概要進行上百次招投標,否則央票的發行就會對貨幣市場造成衝擊,導致利息率的大幅度波動。

財政部昨日的書面解讀似乎有意回應類似上述「顧慮」,並認為此舉已經充分考慮到了不同發行方案對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和外匯市場的影響。財政部稱,「鑑於這次發行的特別國債規模較大,財政部在設計發行方案時,將會周密考慮,精心設計,確保市場的平穩運行。」

特別國債可能影響貨幣政策格局

財政部指出,這次特別國債發行本身對宏觀經濟政策來說應該是中性措施,發行特別國債購買外匯後,將增加央行持有的國債,增加對貨幣政策操作的支持,為央行今後公開市場操作提供一個有效的工具。

「人民銀行通過逐步賣出特別國債調節貨幣供應量,緩解流動性偏多的問題,並充分發揮國債作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結合點的功能。」儘管財政部一再詮釋此番動作的積極意義,但在一些觀察人士看來,由於此次特別國債的發行為國家外匯投資公司籌措資金涉及資金面巨大,難免會對國內的各個市場,甚至長期以來的中國貨幣政策格局產生重大影響。

余永定認為,如果在短時間內大量發行特別國債,可能會對金融市場造成衝擊;國債利率的明顯上升,將對整個貨幣市場、進而對資本市場產生重大影響;利率上升過快還將使人民幣匯率因套利資本湧入而承受更大的升值壓力。

申銀萬國高級宏觀經濟師李慧勇則表示,發行特別國債對資金面肯定是有影響的,因為「目的就是回收流動性」。但他認為政府必然會在發行時考慮到市場資金面的狀況,儘量避免對資金面有大的衝擊。

此外,北京師範大學國際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鍾偉表示,購買 2000 億美元的特別國債的發行,其對資金面的影響是巨大的,相當於大約 9-10 次存款準備金率的提高 ( 每次 0.5 個百分點 ) ,即使分批次進行,對整個市場的流動性也將產生顯著的影響。

――――――――――

(背景資料)我國上一次特別國債發行於 1998 年,為給四大行注資籌措資金,財政部向四大行定向發行了 2700 億元特別國債,同時央行進行存款準備金制度改革,合併了金融機構法定存款準備金帳戶和備付金帳戶,並將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從 13% 下調到了 8%

……………………

這之後不久,金人慶就因為與青島市委書記杜世成、中石化董事長陳同海、以及目前還在位的高官共享一個李氏情婦而從財政部部長位子上下來,去到國務院研究中心當了個副主任的閒職。

而在財政政策方面的作用,也表現出越來越逼仄的態勢。

多年的朋友許崢發來的坊間對包括財政政策在內的衙門選擇範圍的憂慮。

過熱數據考驗決策部門智慧

有分析人士認為,無論是上半年經濟數據,還是 6 月份 CPI ,都顯示出宏觀經濟走勢處於高位運行的狀態:央行對 CPI 給出的調控底線是漲幅 3% 6 月份 4.4% 的漲幅顯然遠遠突破其限度,而這一數據幾乎是之前預測機構給出的最高預測值。頂著上限運行的 CPI 預示未來月份還可能會繼續攀升。

對於上半年和最近月份經濟走勢的看法,其實完全可以套用人大財經委的判斷,那就是「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的趨勢更為明顯」。在此之前,決策部門對於宏觀經濟調控的目標是「防止經濟由偏快轉向過熱」。簡單對比這兩句話的字眼,我們很容易看出決策層對於經濟形勢判斷的變化。如果把「防止」作為目標,那麼「趨勢更明顯」足以表明現實與調控目標正在背道而馳。更直接地說,上半年和 6 月份數據表明,前期調控政策在現實經濟運行中的作用已然落空。

但是,得出這個結論需有一個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以往的調控政策本身「理應」發揮效果。遺憾的是,這一前提本身並不存在。

首先,作為調控政策制定最重要的判斷依據,中國目前的 CPI 數據嚴重失真。現行的 CPI 指數缺乏真實性與科學性,無論是在權重上還是類項的計算上,根本就無法客觀地反映居民購買商品和服務的價格變動情況,以及變動水平。目前國內 CPI 指數的構成包括食品、菸酒及用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居住等八大類,共 300 多項。然而,這八類項目的權重設計卻與居民實際購買消費品價格的變化相去甚遠。以目前居民開支比重最大的居住類項目為例,在中國 CPI 的計算中,居住類權重僅為 13.2% ,美國居住類權重達到了 42% ,一般國際水平也在 30% 以上。可見,中國這種統計方式與居民實際消費支出水平差距遠到離譜。據此計算, 2005 年居民的居住消費開支為 808 元,但實際上,不僅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即便是在二、三線城市,這個開支數字都遠遠不夠。

其次,宏觀調控以 CPI 為目標固然是國際慣例,但是 CPI 的變動只是宏觀經濟矛盾的結果,而非原因,單純以 CPI 為調控目標只能是治標不治本。中國經濟運行最大的制約來自於國內消費不足,正是由於內需不足,導致大量的生產供給能力無法在國內消化,才轉而以出口外銷為出路。外銷換回的外匯通過強制結匯制度,轉變成為央行投放的高能貨幣,再通過貨幣乘數效應變成倍增的社會貨幣供給,從而最終形成通貨膨脹的壓力。因此, CPI 只是表現通貨膨脹的數據而已,以其為調控目標影響的是上述鏈條的終端,而非源頭。諸如 CPI 偏高,即考慮加息、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發行定向票據(未來的特別國債從機理上類似於發行票據)等等,在本質上都只是把央行自己投放的高能貨幣,在其進入實體經濟之前,人為地再收回到央行手中,僅此而已。

綜合這兩點,失真的 CPI 數據讓本應早就報警的宏觀經濟運行狀況一再勉強維持著「高增長、低通脹」的面紗;另一方面,即便是面對一高再高的 CPI 數據,貨幣政策當局可推出的調控工具仍然是捉襟見肘,因為持久存在的產品供求差距造就了源源不斷的外匯流入。為此,即便是高達 1.5 萬億的特別國債,最多也只有消化增量,而無法徹底破解存量。由此,面對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的深層次問題,需要調控部門儘快跳出既有政策思維束縛,唯有從全新視角來破解,才能夠擺脫當前調控的困局。

中國目前宏觀經濟問題的真正根源在於「國民所得分配存在問題,財政對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障投入不足,低收入群眾收入增長不快,儲蓄率和投資率過高,消費率過低」。這一論述點到了問題的實質,面對微觀經濟中普遍存在的供過於求現象,對於尚處於「開發中國家」階段,且以「和諧」為追求的中國而言,顯然不能夠以減少供給為調控措施。那麼,唯一的手段就是啟動居民的消費需求。而目前,制約居民消費需求增長的主要原因是預期收入沒有明顯增長,但是伴隨著房改、醫改和教育改革的推出,居民預期開支卻在持續增長。因此,居民唯有抑制即期消費來應付各種預期開支,是為面對中國宏觀經濟趨熱態勢,卻「屢調而無效」的根本原因所在。

對於未來調控手段而言,上半年經濟數據遠不如上半年稅收數據值得關注:今年上半年全國稅收收入規模近 2.5 萬億元,增幅達 29% ,是近年同期收入增長最快的一年。稅收規模的大幅增長,為目前已然捉襟見肘的宏觀調控手段提供了一種創新的調控思路。首先,應儘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從住房、醫療、教育等等制約居民消費的瓶頸問題著手,通過社會保障制度建設,讓居民預期開支能夠大幅度降低。其次,實施減稅政策,實現「藏富於民」。現行的稅收體制建立於 1994 年,其時的建立宗旨是增加政府財政收入,也就是「藏富於國」。而這一宗旨已經不適應於當前的經濟形勢,需要從根本上予以矯正,通過減輕個人所得稅,嚴格控制加稅等等措施,來實現居民可支配收入與宏觀經濟同步增長。兩方面相結合,最終才能起到拉動內需,破解宏觀調控瓶頸的作用。

或許與既有的貨幣調控政策相比,財稅政策和社保體系建設並不會「擲地有聲」,但所謂是「大音希聲」,潛移默化中的變革才能夠直達問題要害。對於決策部門而言,如何選擇,是為考驗其決策「大智慧」的一道難題。

……………………

外匯強制性結匯制度,導致外匯占款大幅度增加,並由於乘數效應使得貨幣供應量居高不下,給原本已經是洪水猛獸般的所謂「流動性過盛」推波助瀾。如此情況下,物價指數要是不升,簡直天理不容。

許崢發來的內容也認為全世界都在圍剿人民幣、擠兌中國形成越來越清晰的通貨膨脹預期。

事實上,最值得警惕的或許還不是加息和減稅的效果究竟能否實現,而是造成這一輪通貨膨脹的理由:幾乎全世界都越來越相信人民幣將不斷地繼續升值,幾乎全球都已開始相信中國經濟將成為世界經濟的引領者,人們似乎忘記了財富與泡沫只有一張薄紙的距離:在 13 年前,正是人民幣以貶值 50% 結束了此前通脹 20% 的經濟高燒。人民幣不斷升值和「奧運經濟」高增長,已成國際財經界一致看成「看多中國」的最大理由。然而,比洪水更嚴重的通貨膨脹預期,是否已引起中國的足夠警惕,仍然值得密切注視。中國經濟的規模已經和 13 年前今非昔比,如果這一次,中國通貨膨脹如猛虎出籠,不僅會影響國內民眾的生活水準,國內經濟的發展步伐,還很有可能波及世界經濟,切莫掉以輕心。

……………………

其實,人們早就高談闊論,通貨膨脹那可不是鬧著玩兒的,實在是個禍國殃民的傢伙。雖然說,有人對中國流動性是不是真的過盛還存有疑慮,認為對於千瘡百孔民生凋敝的中國來說,真實的問題並不是流動性過盛,而是流動性緊缺。但即使不去錙銖必較概念,通貨膨脹的出現卻是實實在在的。

近百年來,西方工業化國家的央行在歷經無數嚴重甚至惡性通貨膨脹的折磨後,大多已將通貨膨脹視為頭號敵人,以穩定的低通貨膨脹作為貨幣政策的首要長期目標。美國的《 1997 價格穩定法案》要求美聯儲採用通貨膨脹目標制;作為歐洲貨幣同盟的基礎,馬斯特里特條約確定將價格穩定作為歐洲中央銀行的主要目標。從上世紀 60 年代起,德國和日本幾乎同時出現戰後的經濟起飛,也幾乎同時面臨貨幣升值的壓力;但貨幣政策的南轅北轍,導致兩國經濟走向的迥然不同。德國在馬克匯率浮動漸進升值後,堅守獨立的貨幣政策,中央銀行嚴控物價上漲,平穩渡過馬克升值的難關。日本先是極力抵制日元升值,後來在外部壓力下日元急速升值,又以低利率等擴張性的貨幣政策緩解升值壓力,結果既無法阻擋升值,又造成嚴重通貨膨脹,洪水般的資本湧入股票和房地產市場,造就全球最大的泡沫經濟,泡沫破滅後陷入十多年的衰退。

……………………

去年,面對中國居高不下的資產價格,中國的房地產和股市高歌猛進。洋鬼子在如此如痴如醉的飆升當中也頭昏腦脹地發問。

中國股市──何處是頂峰?

2007 10 15 20:24

如果您是位中國讀者,恐怕該為「泡沫」打開香檳歡慶一番,畢竟過去兩年中國大陸股市飆升了超過 400% 。而如果您不是中國人,那火熱的大陸股市基本上與您無緣了,不過現在香港、新加坡及周邊地區的股市也開始追隨大陸。雖說泡沫總有破裂的一天,但有時候它並沒有某些人預想的來得那麼快,中國似乎就是這樣。

中國的泡沫已經發展到何種程度?今年以來,新華富時中國指數基金 (FXI) 上漲了 72.7% 。另一家基金 Matthews China(MCHFX) 則上漲了 81.3% ,總資產激增至 20 億美元,不過,該基金經理人 Richard Gao 說,現在他們已非常小心。一家名為 U.S. Global Investor China Region Opportunity(USCOX) 的基金今年的漲幅已達 73.4% ,經理人羅密歐•達特 (Romeo Dator) 因此決定增加現金頭寸。封閉式基金 Greater China Fund(GCH) 今年上漲了 30.8% ,協助管理該基金的 Franki Chung 仍「擔心」無法實現強勁預期。

如今中國公司已拿下好幾個市值「第一」了。像中國石油 (PetroChina Co. Ltd.) ,雖然上周遭到沃倫•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減持,但今年以來的漲幅仍有 50% ,其總市值高達 3,830 億美元(競爭對手英國石油 (BP) 2,380 億美元)。中國人壽 (China Life Insurance Co.) 的市值達 2,460 億美元,是大都會保險 (MetLife Inc.) 或保德信金融集團 (Prudential Financial Inc.) 的近五倍。再如中國國航 (Air China Ltd.) ,以 331 億美元的市值超過同行國泰航空 (Cathay Pacific Airways Ltd.) 、澳洲航空 (Qantas Airways Ltd.) 和美利堅航空 (American Airlines) 的市值總和。

中國 A 股市場 2005 年一度跌至 8 年低點。政府當年啟動涉及 1,400 只股票的股權分置改革消除了市場的一大不確定因素,進而成為股市回暖的轉折點。與此同時,中國的通貨膨脹上升導致實際利率降至負水平,再加上大陸投資者缺乏對外投資的渠道,使得股票和房地產投資的吸引力大增。

但中國面臨的問題是,即使中國央行最終動用了加息手段來抑制經濟增長,但股市仍在上漲。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 (Federal Reserve) 最近的降息則被看成是為中國市場的投機活動大開了綠燈。中國企業的利潤之高已達到令人吃驚的水平。根據中國國際金融公司 (China International Capital Corp.) 的數據,今年上半年 H 股公司的利潤增長了 41% 。投資和買賣 A 股對大陸公司的利潤也有貢獻。

為了抑制投機,中共政府應該大幅提高人民幣匯率,或是允許匯率自由浮動。刻意壓低匯率水平的做法已導致經濟上出現諸多扭曲現象。如今,坐擁 1.4 萬億美元外匯存底的中國正試圖靠放寬對外投資來緩和通貨膨脹。

負責管理共同基金 Sparx Asia Pacific Opportunities(SPAPX) Sparx Asia Pacific Equity Income fund (SPAIX) 的香港機構 PMA Investment Advisors 分析師湯姆•諾頓 (Tom Naughton) 表示,若人民幣實行自由浮動,它該比現在高出三到五倍。他表示,中國股市的上揚行情已進入尾聲,但離泡沫化距離尚遠。現在的估值水平僅僅是偏高,但還未離譜,因此還不到回調的時候。現在諾頓仍在買進中國移動 (China Mobile Ltd.) 及其他公司的股票。

在大陸投資者將蜂擁而出的憧憬推動下,新加坡的 S 股(收入主要來自大陸的新加坡上市公司)也像 H 股一樣在上漲。摩根大通 (JPMorgan Chase) 中國證券市場部總監李晶 (Jing Ulrich) 預計,明年大陸投資者購買的港股市值將達到 300 億美元,而在港上市大陸企業的流通市值是 3,450 億美元。

基於泡沫通常會有的演化過程,達特估計,大陸股市「理論上將在目前的價格水平上再漲一倍「。

那麼有什麼能放緩股市的上漲?本周中國共產黨將召開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可能會制定出新的通脹控制政策或允許人民幣進一步升值的政策。若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目前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測就有些過高,中國公司的盈利預測應作下調。目前市場預測中國經濟今年將增長 11.3% 2008 年將增長 10.6%

眼下, Fisher Investments 的肯•菲舍爾 (Ken Fisher) 仍在暢飲著這「泡沫」充盈的香檳。他說,所有人都認為中國股市漲的太快太多,因此在股市連創新高的大牛市下,的確存在悲觀的看法。他透露了自己看好的中國基礎建設板塊,例如華能國際 (Huaneng Power International Inc.) 和上海石化 (Sinopec Shanghai Petrochemical Co. )

Leslie P. Norton

(本文譯自《巴倫周刊》)

本文涉及股票或公司

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人壽)

英文名稱: China Life Insurance Co. Ltd.

總部地點:中國大陸

上市地點:上海證交所

股票代碼: 601628

國泰航空有限公司(簡稱:國泰航空)

英文名稱: Cathay Pacific Airways Ltd.

總部地點:香港

上市地點:香港交易所

股票代碼: 0293

中國移動有限公司(簡稱:中國移動)

英文名稱: China Mobile Ltd.

總部地點:香港

上市地點:香港交易所

股票代碼: 0941

中國石油股份

英文名稱: PetroChina Co. Ltd.

總部地點:中國大陸

上市地點:香港交易所

股票代碼: 0857

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 簡稱:中國人壽 )

英文名稱: China Life Insurance Co. Ltd. ( China )

總部地點:中國大陸

上市地點:香港交易所

股票代碼: 2628

AMR Corp.

總部地點:美國

上市地點:紐約證交所

股票代碼: AMR

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英文名稱: China Life Insurance Co. Ltd. (ADS)

總部地點:中國大陸

上市地點:紐約證交所

股票代碼: LFC

大都會保險

英文名稱: MetLife Inc.

總部地點:美國

上市地點:紐約證交所

股票代碼: MET

Ishares Trust Ftse/xinhua China 25 Index Fund

總部地點:美國

上市地點:紐約證交所

股票代碼: FXI

Greater China Fund Inc.

總部地點:美國

上市地點:紐約證交所

股票代碼: GCH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石油)

英文名稱: PetroChina Co. Ltd. (ADS)

總部地點:中國大陸

上市地點:紐約證交所

股票代碼: PTR

China Life Insurance Co. Ltd. (ADS)

總部地點:中國大陸

上市地點:紐約證交所

股票代碼: LFC

中國移動有限公司(簡稱:中國移動 )

英文名稱: China Mobile Ltd. (ADS)

總部地點:香港

上市地點:紐約證交所

股票代碼: CHL

保德信金融集團

英文名稱: Prudential Financial Inc.

總部地點:美國

上市地點:紐約證交所

股票代碼: PRU

Cathay Pacific Airways Ltd. (ADS)

總部地點:香港

上市地點:美國場外交易粉單市場 (Pink Sheet)

股票代碼: CPCAY

……………………

中國的股市嘛,看看現如今全國兩會期間股市的表現就知道啦。

而到了今年,洋鬼子也注意到,中國當局對物價上漲所可能引發的社會動盪草木皆兵。

中國努力穩定物價 控制通貨膨脹預期

| | | 2008 01 10 13:34

中共政府表示近期將不會上調燃油及電力價格,並重申將加強對物價的監管;此舉進一步折射出中共政府對通貨膨脹形勢的擔憂。

中國國務院 (State Council) 周三發布公告稱,隨著全球油價和糧食價格的持續上漲,國內物價面臨著強勁的上行壓力。中國國務院重申將設法防範整體物價出現上揚。去年 11 月份中國的消費者價格指數 (CPI) 較上年同期上升了 6.9% ,升幅創 11 年之最。

中共政府一直在對國內銷售的成品油價格進行調控,並在供應嚴重短缺的情況下於去年 11 1 日調高了柴油和汽油的價格,這是中共政府最近一次上調油價。周三的公報表明,雖然全球油價已經漲至每桶 100 美元附近,但政府短期內不會再次提高油價。中共政府還將對糧食、食用油以及肉類製品的價格加以監管,並確保生活必需品的供應。

上述決定是在中國總理溫家寶主持的國務院會議上做出的,意在平抑 2 月初中國春節到來之前可能出現的任何價格上漲。政府此舉旨在防止消費者心中形成強烈的通貨膨脹預期,因為公眾的通貨膨脹預期會對實際通貨膨脹率的上行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溫家寶在該公告中指出,中國近期也不會調整成品油、天然氣和電力價格。此外該公告還表示,供氣、供水、供暖、城市公共交通等公用事業價格以及學校的學費、住宿費收費標準均不得提高。

公告稱,政府加大了對行業協會組織經營者非法操縱物價等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並對企業報告某些價格變動理由的程序作出了規定。這些舉措針對的是個別公司而不是整體經濟領域,因為政府把前者視為造成物價上行的原因所在。

該公告指出,一些地方出現少數企業串通漲價、囤積居奇、哄抬價格的現象;有的企業故意散布漲價信息,擾亂市場秩序,推動物價上漲。

中國國務院表示將加大對生活必需品價格的監管力度,並將嚴格防範企業間串通抬價、形成價格同盟等違法行為。

TERENCE POON

……………………

與去年北京方面做出的經濟增長維持在 8% 附近的設計相去甚遠的是,去年取得了超出預定目標近 50% 的經濟增長率,讓中南海的設計成為人們茶餘飯後談資中的笑柄。

中國經濟 07 年繼續高位運行

| | 2008 01 24 10:28

中國 2007 年國內生產總值 (GDP) 較上年同期增長 11.4% ,創 1994 年以來最高年度增速。同時 2007 年消費者價格指數 (CPI) 較上年同期增長 4.8% ,創 1996 年以來最高增速。這顯示,中國經濟面臨的全面過熱、通貨膨脹巨大的局面繼續升溫,而在人民幣不斷升值的負面影響下,經濟未來前景並不樂觀。

中國國家統計局周四公布, 2007 GDP 為人民幣 24.66 萬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 11.4% ,增速快於 2006 年修正後的 11.1% ,也大大高於政府設定的 2007 8% 的增長目標,創 1994 年以來最高年度增速。

同時,中國 2007 年全年 CPI 較上年同期增長 4.8% ,增速大大高於 2006 年的 1.5% ,也明顯高於政府設定的 3% 以內的 2007 年調控目標,創下 1996 年以來的最高增速。中國 CPI 增速在 1996 12 月曾創下 7.0% 的高點。

廣告

而受物價飆升推動,中國 2007 年的零售額也大幅上漲。中國 2007 年零售額人民幣 8.92 萬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 16.8% ,增速快於政府設定的 12% 2007 年增速目標。受嚴重通貨膨脹影響,中國 1996 3 月零售額增速高達 21.3% 。由於近期主要是生活必需品的物價飆升,因此其價格的飛漲導致了零售額的上漲。

同時, CPI 的飆升已經使得中國連續 13 個月處於實際負利率之中,巨大的負利率水平和通貨膨脹壓力,也促使消費者被迫減少儲蓄、增加對生活必需品的消費。

另外,作為 CPI 領先指標的生產者價格指數 (PPI)2007 年較上年同期增長 3.1% ,增速快於 2006 年全年的 3.0% 。中國 PPI 增速曾在 2004 10 月份創下 8.4% 這一近九年新高。

統計局周四同時公布,中國 2007 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為人民幣 13.7 萬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 24.8% ,增速快於 2006 年修正後的 23.9% ,不符合政府的期望。

中國沒有公布 2007 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目標。不過,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馬凱 2007 年年初曾表示,希望當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較 2006 年繼續回落。

固定資產投資是衡量中國鋼鐵和建築材料等過熱領域投資的一項關鍵的宏觀經濟指標,同時也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之一。

中國經濟增長在 2007 年創下 13 年來的最高年度增速,而同時物價則達到 11 年來的最高,加上工業和投資保持高速增長,這顯示中國經濟面臨的全面過熱、通貨膨脹巨大的困境繼續升溫,而官方此前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則收效甚微。

中共政府 2007 年已經採取了包括投放中央儲備活豬、小麥和食用植物油等多種措施來控制物價。同時中國央行也頻繁動用貨幣政策工具,以期減緩通貨膨脹壓力並抑制引發物價上漲的過剩流動性。

2006 年初以來中國已經 7 次上調基準利率(其中 2007 年以來 6 次)、 8 次上調貸款利率(其中 2007 年以來 6 次),並 13 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其中 2007 年以來 11 次,最後一次將於 2008 1 25 生效)。此外,中國自 2007 8 15 日起 將利息稅稅率從 20% 下調至 5%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決定,中國 2008 年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這標誌著中國從實行了 10 年的穩健貨幣政策轉向緊縮貨幣政策。會議還決定, 2008 年要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把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向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的通貨膨脹,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

中國總理溫家寶 2008 1 月初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稱,國內價格上漲壓力較大,近期成品油、天然氣、電力價格不得調整,公用事業價格及學校學費不得提高。隨後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決定於 2008 1 15 啟動臨時價格干預措施,對糧食、食用油、豬肉、液化石油氣等商品進行價格干預,抑制價格上漲。

中共政府還正在進口 110 萬噸大豆7.3 萬噸豆油,並將於春節和兩會期間投放市場,以平抑高漲的物價。

鑑於物價水平居高不下,預計中國官方未來將推出更多的措施,以抑制通貨膨脹。

2007 12 月份 CPI 增速與中國目前 3.93% 的稅後基準利率相比較,負利率水平高達 257 個基點。而且,中國已經是連續 13 個月處於實際負利率之中,顯示未來加息的空間依然很大。

如此之大的負利率水平,也顯示官方此前的緊縮措施遠遠不足以抑制當前的通貨膨脹壓力。

不過,鑑於中國本輪通貨膨脹的根本原因在於人民幣不斷升值引發的外資和國際遊資的流入,因此單一通過抑制部分產品價格或者加息,而並沒有觸及人民幣升值這一根本原因,無疑不能解決物價的根本問題,最多只是會減緩部分商品價格的上漲壓力,而不能起到標本兼治的作用。

……………………

與引起次年流血風波的 1988 年價格闖關不同,現如今中國確實處於全球性的蝴蝶效應之中。改革開放使得中國成為現如今全世界少有的經濟開放體,(這種狀況本身就很令人匪夷所思,一方面,作為一個開發中國家,開放應該本著對自己有利的原則,但咱們看到的就是像婊子一樣的在賤賣方面的無所不能;另一方面,在政治上,卻又出奇地抱殘守缺,特別是本屆任上,在意識形態方面沒有任何創新能力。)如果說國際上真有敵對勢力的話,那麼他們丫根本不用船堅炮利兵臨城下,只不過通過全球性原材料價格上漲、匯率變化、貿易壁壘等方式,甭說什麼兵不血刃,不戰而屈人之兵,讓國門洞開的中國連敵人的影子都看不到,就已經一敗塗地。

中共政府穩定物價任務艱巨

| | 2008 01 26 10:08

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周五稱,中共政府在穩定物價方面任務艱巨,但將在 2008 年繼續加強宏觀調控應對通貨膨脹。

發改委網站周五發布的公告指出,中國所面臨的通貨膨脹壓力主要來自國內糧食和其他商品供應的短缺以及全球油價的大幅上漲。

中國周四公布的數據顯示, 2007 12 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 (CPI) 較上年同期上升 6.5% 2007 年全年升幅為 4.8% ,創出 1996 年上升 8.3% 以來的最高年度升幅。

發改委表示,在部分價格顯著上漲的情況消失前,將繼續進行價格行政干預,控制各種商品的價格,其中包括凍結成品油、天然氣和電力的價格。

分析師認為,在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 (Fed) 周二為防止美國經濟陷入衰退而緊急減息 75 個基點之後,中國在收緊貨幣政策上面臨的難度增加。

不過發改委此份公告談到,為應對通貨膨脹,中國今年將繼續實施從緊貨幣政策,並努力減緩貿易順差的增長。這表明儘管 Fed 減息,但中國的政策方向沒有發生改變。

但是,中國的貨幣政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美國銀行 (Bank of America) 經濟學家王濤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中國國內經濟中持續的通貨膨脹壓力及過剩流動性要求政府採取從緊的貨幣政策,但在全球利率水平不斷下降的情況下,加息越多就會吸引更多的資金流入國內市場,從而將削弱緊縮政策應有的效果。

廣告

中國國家統計局 (National Statistics Bureau) 局長謝伏瞻周四表示,中國的內部經濟問題將是政策制定者作出決策前首先考慮的因素。

發改委指出,由於中國經濟仍面臨過熱風險,中共政府還將繼續抑制固定資產投資的過快增長,並嚴格控制貨幣和信貸供應。

公告稱,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國內市場流動性過剩以及貿易順差規模過大都是引發通貨膨脹的因素。

……………………

而如此困境,是不是會觸發更為兇險的後果,所謂「不堪設想」的局面真正呈現在咱們面前?

甭別的,物價飛漲,已經讓中國的招商引資面臨著土崩瓦解的局勢。

大陸經商成本攀升 更多台商另覓他處

| | 2008 01 28 09:15

由於在中國大陸的經商成本不斷攀升,越來越多的台灣製造業公司開始把業務和投資轉向東南亞、甚至轉回台灣,一些行業團體領導人將此稱之為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台灣企業家進軍大陸以來所發生的最大戰略轉變之一。

台灣貿易團體和政府機構的官員們表示,目前在中國大陸大約有 5 -7 萬家企業是由台商營運、或帶有台商背景的。據中國商務部 (Ministry of Commerce) 的資料顯示,從 1989 年直至 2007 11 月份,台灣對大陸的直接投資總計達 439.1 億美元,總人口只有 2,300 萬的台灣成為大陸第五大外商直接投資來源地。

但自 2007 年下半年大陸方面宣布了一系列旨在改善本地工人生活水平、抑制經濟過熱的改革措施以來,台灣企業的撤資勢頭一直呈現加速之勢。在大陸推出的一系列政策中,有一條就規定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稅率將統一為 25% ,台資企業不能再享受 15% 左右的優惠稅率。

東莞台商協會 (Taiwan Merchant Association Dongguan) 秘書長趙維南表示,台企在大陸正遭遇有史以來最嚴峻的經商環境,雖然並非人人都採取了行動,但確實有越來越多的台商開始考慮到別的地方投資。

對台資企業利潤造成不利影響的因素還包括原材料和人力成本的飆升、人民幣升值以及中國當前所採取的從緊貨幣政策。

總部設在台灣的工業總會 (Chinese National Federation of Industries) 的副秘書長蔡宏明表示,通常在大陸的一家合約製造型台灣企業的利潤率只有 5% 左右,人力成本攀升自然會對這種利潤率本就較低的企業產生壓力。

廣告

所以,他補充道,業務升級或轉移生產基地已經成為在大陸的許多台灣企業眼下的主要考慮。

蔡宏明表示,工商總會去年 11 月至 12 月對 2,000 家大陸台商進行的調查顯示,僅有略多於半數的企業考慮在未來一年增加對大陸的投資,而在此前一年進行的調查中,這個比例超過 60%

與此同時,越南對台灣一些科技企業的吸引力正在增強。筆記型電腦製造商仁寶電腦 (Compal Electronics Inc.) 就是近來迫於大陸成本攀升而開始在越南投資建立生產基地的台灣科技企業之一。仁寶電腦今年的預期毛利率在 4.7%-4.8%

按收入計,仁寶電腦是全球第二大筆記型電腦合約製造商,僅次於廣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Quanta Computer Inc.) 。目前仁寶電腦生產線均設在旗下毗鄰上海的工廠之中。但該公司投資者關係部的 Chang Ching-ming 表示,公司計劃在未來五年大幅擴建越南工廠,到 2012 年使越南工廠產能在公司總產能中所占比重達到 50%

Chang 稱,在大陸獲得新地塊的難度、人力成本的攀升以及人民幣的升值等因素促使公司另覓他處作生產基地。

他稱,越南的人力成本大約是大陸的 70%

到越南投資的台灣企業還有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和台塑關係企業 (Formosa Plastics Group)

雖然經濟學家預計將有更多台企把投資分散到大陸以外地區,但他們認為由此產生的影響不會大到足以損害大陸經濟的程度。

經濟學家們也懷疑越南和其他東南亞國家是否有能力取代中國,成為眾多科技公司的長期投資國,尤其是考慮到這些國家目前還缺乏科技公司工業園區必要的基礎設施的情況下。

但他們也預計,短期內這種轉移投資的態勢還會持續下去。

花旗集團 (Citigroup) 駐台北的經濟學家鄭貞茂就表示,未來 6 個月到一年時間內,這種趨勢還將繼續。

鄭貞茂稱,預計大陸將進一步收緊貨幣政策,因此更多利潤率低的台商可能會被迫關閉在大陸的工廠,或者選擇到別處落腳。

……………………

當然,通貨膨脹,再加上今年元旦開始實施的勞動合同法,已經引起了包括台商再內諸多海外投資者慌不擇路爭先恐後逃離中國的景象。最近的報導說,韓國企業撤離規模之大,前所未有。而其中,又多是拖欠中國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沒有能夠償付就逃之夭夭。這也讓人看到,我們對韓國投資者的網開一面換來的究竟是什麼,更讓我們看到,如此輕而易舉地在拖欠勞動者報酬的情況下就能夠撤離,勞動市場監管、勞動者權益保護等應該在場者的貪官污吏們都去幹什麼了。由此,對於法律,我們也充其量只能認為就是個花瓶了吧。

實際上,中國目前的通貨膨脹,問題已經是很嚴重了。也有洋鬼子專門對此津津樂道。

蓋保德:通貨膨脹――中國經濟日趨浮現的危機

作者 : 蓋保德 (Albert Keidel)

譯者 : 李嵐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最持久的經濟繁榮期或許正在走向它的終點,並且很可能面臨著一個困頓的結局。美國人對中國種種商貿問題窮追猛打的同時,中國經濟卻仍然高歌猛進。今年第二季度的增長率驚人,達到了 12% 。但是正當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通貨膨脹也開始登陸。今年春夏,食品價格出現大幅度上升。中國正蹣跚於經濟過熱的危險邊緣。

中國經濟的現狀與 1988-89 年和 1993-96 年通脹危機前的情況相似。跟過去的情景類似,現在擺在中國面前的,不僅僅是通脹問題。如果通脹到了無法控制的地步,任何試圖壓制它的強硬手段都有可能會引起經濟困難和社會動盪。這些後果不但會影響到中國經濟的增長,而且會傷及中美兩國之間的經貿和政治關係。

中國有自己的政策工具來將通貨膨脹限制在適度的範圍內,但是歷史經驗表明政策性調整往往是隔靴撓癢並且姍姍來遲。如果通脹愈演愈烈,過去那種強硬手段最終會重新恢復社會均衡和經濟快速增長,但是它的代價??延誤的發展、公眾的不滿及國際社會的批評――將會十分高昂。

接下來的 15 個月對於中國而言十分關鍵。由食品和玩具安全糾葛、美元巨額持有量引發的恐慌情緒和奧運激進運動早已招致尖銳的外部批評。而在美國,反華的政治人物們也在為 2008 年的大選磨刀霍霍。中國若對圍繞通脹產生的異議採取嚴酷鎮壓的舉動,無疑會為已有的經貿、制裁、策略權變和軍費大局負面態度雪上加霜。

如此高度的國際敏感性偏偏在最高領導層最缺乏駕馭危機餘地的時刻到來。五年一次的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分別於今年秋天和 3 月份舉行,為平衡各種政治勢力及鞏固領導地位,胡錦濤主席必須向世人證明經濟改革不會危及共產黨的統治。可是,如通貨膨脹引起社會動盪,並進而波及奧運會的進行,各種惡意譴責將在瞬間充斥於全球媒體。因此,為避免遭遇這些困境,北京方面應該馬上採取行動來化解嚴重的通貨膨脹。

要理解為何現在需要立刻行動,中美兩國都應該分析並領會此次經濟過熱的內在的結構性根源。中國長期限制小麥和大米進口的做法已經造成了一種國內周期,即 20 年來食品價格在或高或低的通脹之間上下浮動。實行進口限制原來的出發點是出於國家安全考慮,但是現在看來,它和中國長期將農村地區當成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的做法更加相關――它應是節省外匯的方式,而非花費外匯的理由。但是在現今日益市場化和全球化的中國,這種態度無疑是一種害人的過時思想。

自從 20 多年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誕生以來,中國的農民一直想將土地從低利潤的糧食生產中轉向更高利潤的作物種植。但是每當他們這樣做的時候,糧食供應問題也隨之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導致食品價格上漲過快。面對這種情況,中共政府並沒有增加進口,而是制定了某種行政責任體制,通過補貼和其它誘導措施來鼓勵糧食生產。縱然沒有虧損,但微薄的利潤也嚴重影響到了農民的收入和消費。隨著食品價格趨於穩定,非食品價格上升,通貨膨脹最終消退。但是一旦減弱種植誘導措施的力度,農民們又開始將土地退出糧食生產,由此開始又一輪循環。

所以說,中國現在積聚的通脹風暴並不是由貿易順差或外匯存底增加等國際因素引發的。這是一個由內部產生的風暴,形成於中國中部省份的糧食產區。確實,這次經濟過熱風險的結構說明了中國最近的經濟運行的一個總體特徵。與現在比較流行的觀點相反,一系列的數據和分析驗證了中國的經濟增長是由內部驅動,而非出口帶動。這樣說來,內部力量也使一些問題突然浮現也不令人感到驚奇。中美兩國都需要把這個觀點考慮進去。

經濟過熱的風險

許多分析家都否認中國現在面臨著嚴重的通脹風險。畢竟 7 月份官方提供的消費物價指數 (CPI) 才上升了 5 %,在農村地區也只是剛過 6 %。但是更具體化的價格數據顯示了一個驚人的趨勢?? 7 月份的整體食品價格上升了 15 %。豬肉占中國肉類消費的 90 %以上,而它 7 月份的價格攀升了 90 %。食用油和蛋類價格也上漲了 30 %。除此之外,豆油的年中價格上漲了 43 %,與此同時中國的方便麵生產廠家也一致提價 20 %,理由是棕櫚油價格上升了 90 %。這些都是在關鍵消費領域內出現的爆炸式上漲。

確實大部分的物價上漲只限於食品。如果政府能抑制這一上漲趨勢,那麼出現經濟過熱的可能性將很小。但是將已大幅攀升的食品價格回復到原先水平並非易事。即便它們最終不再上升,食品價格還是暗示了一大部分工業勞動力漲薪的必要。除非進行大量裁員,否則勞動生產率不會快速提升到與工資成本匹配的水平。更高的通貨膨脹率也會隨之而來。

更大層面上的通貨膨脹已經由最全面的衡量指標明顯地反映了出來,即 GDP 通脹??中國生產的所有商品價格的變化。過去三年,中國的 GDP 通脹率一直處於 6% 7 %之間這個危險地帶(請參考附表 1 )。由於某種原因,消費物價指數並沒有反映出由「後非典」投資熱和最近糧食價格上升觸動的價格上漲的變化。這樣高的 GDP 通脹率折射出的趨勢與 1988 89 年和 1993 96 年通脹危機前的情況相似。

名義 GDP 增長是將通貨膨脹也包括在內的。 2004 2006 年間,它的數值在 17 %和 18 %之間(表 1 5 欄)。單就這一趨勢就能確認經濟過熱這一風險的存在。如果通貨膨脹率如消費物價指數表明的那樣低,那麼剔除通脹之後,前三年的實際 GDP 增長率應該在 16 %以上(請參考表 1 )??高於過去最嚴重的通脹危機來臨之前的增長率。或者,如果實際 GDP 增長率接近官方數字 11% ,那麼通貨膨脹率應該在 6 %這一區間。不管怎樣,經濟過熱危機的存在都是顯而易見的。

最近的價格上漲趨勢似乎在困擾著中共政府。 7 月份,北京方面專門成立了一個以監控通貨膨脹為目的的高層工作小組。但是可供這個工作小組選擇的糾正性措施看上去成效不會很顯著。這些措施包括對價格上漲進行行政性限制、補貼養豬戶和豬肉運輸。這樣做也許能暫時阻止通貨膨脹的徵兆進一步惡化,但是無法從根本上消除它們。近期,為了調節公眾期望,北京用一種很微妙的措辭拒絕承認通脹的存在,並指令各省份和城市的統計局不准使用「通貨膨脹」這個詞語來描述正在發生的事實。

那到底什麼是正在發生的事實呢? 食品產量波動和價格攀升的周期性趨勢是近三十年來中國主要經濟波動中一貫組成部分。高飼養成本也是豬肉價格問題的重要因素。 2004 年,中國的糧食價格大幅度攀升的原因就是 2000 年到 2003 年間,糧食的種植量和產量出現下降。而後, 2004 年推行的新的「責任制度」復原了一部分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但是糧食的價格還是不可能很快就會降下來,因為另外的生產成本,比如以石油為原料生產的化肥的價格,也一併上升。

最近的趨勢看起來非常像 1987 年發生的豬肉荒,當時居高不下的飼料價格和被人為壓低的豬肉價格迫使農民們為了避免虧損經營而屠宰母豬。豬肉價格的提升最終解決了肉荒問題,但同時也催生了 1988-89 年間的高通脹。 89 年「天安門事件」中,人們的抱怨就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對高通脹的不滿。

微弱的回應??過去和現在

北京方面針對通貨膨脹的回應的微弱,一如過去幾十來年中拙劣的表現記錄。中國的三次經濟過熱(分別指 1985 年、 1988 89 年和 1993 96 年)為今天提供了一個重要教訓:北京現在需要大幅提高存貸款利率。可惜,即刻採取這一步的可能性不大。在中國,利率由政府掌管,它的調整被相互競爭的利益團體間的政治紛爭所束縛,例如前段時間,北京和上海的前共產黨領導集體之間圍繞投資節奏展開的爭辯。即將到來的共產黨代表大會和人民代表大會也使在經濟領域實施大膽步驟一事難上加難。

而遲遲不出台應對措施帶來的危險,像過去一樣,來自低於通脹率的銀行利率。居民和企業在銀行的存款正在逐漸喪失它們的購買力。儘管 7 8 月份政府對其設定的存款利率作了調整,但是活期存款利率仍低於 1 %, 1 年期存款僅稍稍超過了 3 %, 3 年期存款則低於 5 %。相比之下, 7 月份的消費物價指數上漲幅度大於 5 %,也就是說,銀行裡面的存款都在貶值。

1988 89 年和 1993 96 年的通脹時期,因為利率過低而使存款貶值的原因引發了大規模的提款,並加快了居民消費支出,其結果是加劇了通脹壓力,從而推動了危機的爆發。

1988 年,當通貨膨脹率遠遠高於存款利率的時候,現金大量從銀行流出,而後流入市場用於搶購,一時間許多商店的貨物被哄搶一空。政府花了兩年的時間才抑制住後續的通脹。嚴厲的治理措施致使經濟增長嚴重放慢,激起天安門前乃至全國地區的流血事件,中國正在提升的國際聲譽受到了長期的破壞。

相同的幕次在 1993 96 年那場通脹危機開始前再次重演。早期溫和的通脹率同樣在食品價格上漲的推動下進一步上升,並遠遠超過了銀行的存貸款利率。人們很快又開始擠兌,然後花掉銀行存款。企業由於貸款利率的低廉肆意展開投資項目。這些反應把通貨膨脹率推到了 20 %以上的水平。

這次的通脹危機直到 1997 年才被遏制住,期間政府不得不採取嚴厲痛苦的措施。政府將當時的央行行長解職,禁止所有獨立的銀行分支機構發放貸款並大大提高了銀行貸款利率。很快,企業的虧損倒閉使工人的福利待遇銳減甚至大批下崗,城市居民舒適的生活被完全改變。但是因為有了一個新的社會安全網絡,像 89 年天安門事件那樣嚴重的社會動盪並沒有發生。然而在傳統工業區,罷工、靜坐示威和街頭遊行卻此起彼伏,十分普遍。

中國的農村地區為遏制通貨膨脹承擔了最大的代價。降低食品價格的舉措使農民收入減少,從 1997 年到 1999 年,農村家庭的消費實際上是連年下降的。於是農村地區也開始動盪不安,矛頭特別指向拮据的地方政府強加在農民身上的苛捐雜稅。直到 2004 年,糧食價格急劇上升時,農村地區的情況才開始重大改觀。

這兩次通脹危機的遏制中有一個關鍵的步驟, 即將銀行利率與通貨膨脹率掛鈎的指數化政策。 銀行要保證不管通貨膨脹率有多高,一些存款的利率會始終至少高於通脹率。對於普通的中國民眾來說,這意味著他們到手的利息收入會大大增加,所以都非常認同這一政策。於是現金又回流進銀行,不過那個時候,損失業已造成。

最終的結論是,政府這樣或那樣的政策總是出來得太晚。如果早一些執行這些政策的話,就有可能避免搶購恐慌和通脹帶來的緊要危害,包括後來的社會衝突的悲劇。這是歷史給今天的重要一課。如果不立即採取措施大幅提高存款利率或把它們標定指數定為通脹率水平的話,即便是小幅度的整體價格上漲都可能演變成一場通脹危機。

作為一個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同時也為了爭取時間,北京會提高它對肉類和其它食品生產的補貼。這些補貼也許會在幾個月甚至一年的時間內製止住不滿的聲音,可是它們無法扭轉成本壓力推動價格和工資上浮這一趨勢。受到食品漲價的壓力,城市的工資也會被迫提高,特別是對於低收入的工人和民工來說。但如果勞動生產率的提升跟不上工資上漲的速度,物價就會走高並引發企業裁員。在那樣一個背景下,北京奧運會有可能會成為主張民主會解決一切問題的看似自發的城市遊行力量的一個誘人的舞台。

從更深的層面上說,中國沒有通過大量增加細糧進口來應對問題,相反,它一直選擇以「鼓勵」農民繼續種植低利潤的小麥和大米的方式來維持價格,由此帶來的農村貧困問題持續了許多年。因此,即使北京方面立刻行動,仍將有更多的基本步驟需要隨之跟進。其中一個關鍵的戰略性選擇就是通過擴大細糧進口來推進高利潤作物的多樣化,這樣做不僅能牽制未來食品價格的通脹,並且將提高農民的生產力。很具諷刺性的一點是,中國的一個根本上是由國內引發的問題居然需要通過提高向國際市場的開放程度來解決,在這一情況下,是小麥和大米的國際市場。

正確的眼光應聚焦國內

儘管這次通貨膨脹的爆發給中國帶來了種種難題,然而對美國的政策制訂者來說,這是一個頗具價值的機會。它給美國國內傳回這樣一個訊息?? 中國的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主要由內部而非出口帶動。在重新斟酌廣泛的政策範圍,包括經貿、外交和軍事時,這個觀點應被作為指導。

有什麼證據能證明中國的經濟增長是內部帶動的呢?對中國經濟自 1978 年改革開放以來的九個周期性階段的詳細回顧顯示,除 1987 年之外,沒有一年的 GDP 增長的變化深受貿易順差或逆差的影響。硬要說有影響的話,那就是貿易變化值朝相反方向移動(請看 PDF 版中圖 1 )。真正對經濟增長和通脹率的重大變化起到作用的,是內部投資、價格政策和金融政策的變化。拿現階段的經濟擴張來說,即使出口和貿易順差呈現巨幅飆升的態勢,它對 GDP 增長的貢獻度仍遠遠落後於內部因素。

另外的現象也動搖了出口帶動 GDP 增長這一臆測的基礎。中國內陸省份的人口占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二,這些省份對於全球貿易和投資的融入度遠遠不如沿海地區,但是 2006 年所有內陸省份的經濟增長率都在 11 %到 14 %之間。

此外,美國經濟如有風吹草動總會影響到歐洲國家和一些亞洲國家的經濟,但是中國卻在它的影響之外。 90 年代後期,欣欣向榮的美國經濟把很多國家拉出了金融危機的泥潭,然而那時中國的經濟增長卻因為內部投資和農村消費疲軟而出現驟降。相反在 2001 02 年,美國經濟的滯脹和不景氣傷及到了亞洲和歐洲的發展,但是在中國, 2001 年興始的蓬勃的內部投資將經濟推向了一個新的擴張階段。

現在出口帶動中國經濟增長的觀點十分流行。出口確實非常重要,中國需要利用出口來賺取外匯,為設備、原材料和能源的進口提供資金。但是它並不依賴出口來推動產品需求,出口只是中國總體比較成功的發展計劃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事實上,最近貿易順差和外匯流入使情況複雜化,並不受到歡迎。因為對於維持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來說,這兩個因素並非必要。

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的政策都需要反映出中國發展的內部決定性。通貨膨脹,也正是由內部滋生。

中國的一些官員擔心利率的提高會吸引國外熱錢湧入。這個擔心是次要的。雖然有它不完備的地方,但是中國短期資本帳戶還是處於嚴控之下。投機資本的規模還在可控範圍之內。中央銀行有充分的資源通過出售國庫券或自身債券來使流入的國外資金撤出中國經濟。政府現在優先要考慮的就是通過提升利率來控制國內的通貨膨脹。

一些人認為,使人民幣升值從而降低進口成本可以幫助抑制通貨膨脹。但是,中國的成本上升、價格上漲的壓力來自國內,而通脹和匯率的關係方向是相反的。中國國內的全面通脹會使它的出口商品的價格上升,與人民幣升值導致的結果一樣。如果通脹太嚴重,那麼中國的貿易順差會像過去那樣朝逆差的方向變化。在這樣的條件下,市場會迫使人民幣貶值,而不是升值。

在太平洋的另一邊,如果政府的分析家們能強調中國經濟的崛起是長期性的,並且深深紮根於其自身運轉良好的經濟發展計劃,那麼美國的政策制訂將受益匪淺。中國的經濟並不想許多人想像的那樣脆弱,或那樣依賴於美國進口訂單的「恩惠」。無論全球經濟發生何種情況,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很可能會持續幾十年,甚至它還能從全球經濟增長放緩中得到好處,因為那時能源、技術和重要材料的價格會低廉得多。這個前景在提供戰略性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謹慎地制訂政策規劃是十分必要的。

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長由出口帶動的這個流行的誤解也為美國一些尋求特殊利益的人提供了更多口實,這些人宣稱中國是美國國內出現的經貿和財政危機的元兇。當中美兩國官員舉行對話時,這個誤解往往阻隔了雙方之間有效的溝通。美國方面如果能對中國經濟增長之源做一個更為準確的評估的話,就可以避免在導向錯誤的說帖上浪費自己的外交籌碼。另外,更犀利的評估能使美國對中國各種抱怨不滿更言之有據,可以促進中國改善其約束不嚴的商貿行為。

最後一點,美國的政策制訂者應該小心地回應可能由通脹危機引發的動亂。如果美國政策考慮到中國經濟成敗的內部原因,那麼美國就能更好地預測中國迫在眉睫的政治和社會挑戰。美國的政治家和外交家除了責備中國的政治體制引發與通脹相關的異議之外,更應該關注能幫助中國緩解現階段社會緊張的方法。

對於民主是解決一切由通脹危機帶來的社會不穩定的良藥這一曖昧的號召,美國的政策制訂者們應特別小心。通貨膨脹經常讓傾向於以市場為基礎進行定價的改革成為了可能。但是這樣做就切斷了享受優待的城市居民遺留自毛澤東時代就有的補貼。在危機發生時,他們中的一些人可能會走上街頭,將批評的矛頭錯誤地指向腐敗或集權主義。因此美國的政策必須仔細辨別哪些「支持民主」的遊行是正當的並值得鼓勵的。一些高調的運動很可能只是為過時且功能不良的補貼政策作辯護的行為的偽裝術。

總而言之,在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後,通脹的壓力在中國再次顯現,中美兩國都應該採取措施來限制它潛在的破壞。

中國方面需要大幅度提高存款利率,無論是以正式的形式還是通過選擇某幾類帳戶類別進行標定,只有這樣,存款的報酬率才能跟上現階段的通貨膨脹。同時它還需要放寬對小麥和大米的進口限制,並倡導農業經營的持久多樣化,鼓勵農民生產更多每畝收益率更高的勞力密集型產品。

而美國方面則需要想方設法打消中國對於進口小麥和大米會危及國家安全的疑慮。美國政府內部對中國發展現狀的分析――如,財政部每年兩次對國會的世界貨幣行為的報告――需要突出中國經濟成功的內在根源,並強調它的經濟增長並非由出口帶動。

去年美中兩國終於成功地建立起了高級別的戰略經濟對話 (Strategic Economic Dialogue, SED) ,該對話在美國財政部部長和中國國務院之間進行。現在美國國會正希望通過戰略經濟對話來迫使人民幣加速升值,這個做法並不可取。相反,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應集中在戰略性問題上,比如對中國糧食安全的關注、能源和全球變暖問題上的合作以及入世後美國零售業在中國的擴張等等,它會在這些領域內發揮很好的作用。在確認了中國國內挑戰中的首要問題後,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就會在一個更好的位置來解決美國對中國的合理抱怨。

1 通脹衡量指標和經濟增長

在中國,最常用的衡量通貨膨脹水平的指標叫做消費物價指數( CPI ),然而近年來 CPI 顯示的通貨膨脹率較低(表 1 1 欄)。 GDP 平減指數是一個更健全的衡量指標,它反映的是 GDP 的通脹,但是它有三種不同的計算方法。運用最為廣泛的方法是將兩組 GDP 生產增長率的官方數字――分別是將價格因素計算在內的名義增長率和去處價格因素的實際增長率(第 2 欄)――進行比較。按國際經驗,最好的計算 GDP 平減指數的方法是把 GDP 支出的名義增長率和實際增長率放在一起比較(第 3 欄)。實際的支出增長率數值最近才出現的,它是消費、投資和淨出口三者對 GDP 增長的貢獻。第三種是一非正式的方法,它利用 CPI 指數和投資價格數據把通貨膨脹的影響從 GDP 支出的名義增長率的數值中剝離(第 4 欄)。因為消費和投資完全占據了 GDP 的國內總需求,第三種方法應該是一個很好的指標,但是它得出的結果卻低於其它方法算出的結果。

GDP 名義增長率減去通貨膨脹可以得到實際增長率的大概數值。因此,就像文中所說的那樣,近幾年高的 GDP 的名義支出增長率的自身就表明了經濟過熱的存在。如果 GDP 通脹較低,那麼經濟增長率就會很高。如果 GDP 支出增長率較不為人擔心的話,那麼 GDP 的通脹率一定是走高的。

1 通脹衡量指標和經濟增長 ( 年度增長率,% )

1 2 3 4 5

GDP 通脹指標 GDP*

產量 支出 名義

CPI 正式 正式 非正式 增長率

2003 1.5 2.6 3.0 1.5 13.3

2004 4.0 6.9 6.7 4.4 17.5

2005 1.5 3.9 6.5 1.6 17.7

2006 1.5 3.7 6.0 1.5 17.1

2007 1 6 3.2 4.3

2007 7 5.6

* 備註:這是 GDP 支出(或花費)。「名義」的意思是指它包括了價格因素。數據來源:中國國家統計局各類出版物和網頁,本文作者進行了相關計算。

……………………

可以說,通貨膨脹是中國當局面對的最大的對手。

不過, 30 年前的 1978 年,美國官方就振振有詞地表示,「政府不可能解決這些問題。它不能消除貧困,不能保證富裕,保證減少通貨膨脹。」(〖美〗〈總統經濟報告〉第 6 頁)這似乎是在說,通貨膨脹不是政府造成的,也不可能由政府來解決。

但是,與時俱進的中國特色當中,這種米國人的定律就全然不是那麼回事啦。

為什麼?

因此中國根本就沒有什麼貨真價實的市場經濟。需求方面的無限擴張與供給方面的日益為政府(在中國應該是委府)壟斷的情況下,造成通貨膨脹的原因,就是委府所進行的勾當了。

那麼,既然如此,委府是不是能夠控制得住通貨膨脹呢?

應該是在美國的也能夠收到我如此文字者發來了相關的看法。

hill

2008 1 26 18:30

thank you and some comment.

儘管已經預料到其中一些問題,比如,人民幣所謂的升值,隨之而來的高通貨膨脹和流通性滯漲;比如,為什麼在美國的各大超市商場普遍銷售的 madeinchina ,如某件 madeinchina 的售價是 10 刀,他們在中國的進口絕不會超過 10 人民幣,流通環節的外幣匯率就是對方的軟三元。我很少買東西,但偶爾去這裡的 shoppingmall, supermaket, 總會比附價格。舉個很簡單的全球化例子。我親眼看見國內的製鞋企業是如何加班加點,為美國人加工運動鞋,但在這裡的 big5sportgoods 里,售價普遍在 20 刀左右。這個時候,總是感慨中國的勞動力怎麼這麼不值錢,中國的原材料怎麼這麼廉價。

現在看了郎的材料,的確不是一般地震驚,而是驚駭了。

美國人用三百年的制度建設來摧毀中國不到三十年的所謂改革,在他們來說的確是小兒科。

在美國生活的這些日子,我看到的是,為什麼他們的政府面對次貸危機、股市風暴而敢於施大惠於民。由於經濟持續低迷,最近我身邊的美國人不斷地收到政府的退稅材料,家庭收入在多少以內,就可以退多少稅,個人收入低於多少,就可以得到多少退稅,這是活生生的現實。

剛到美國的時候,我以為,這是美國人的個性覺醒使然,他們每個人都是一個完善的個體,敢於較真,毫無顧忌地說出自己的要求,所以他們有能力享受第三國的種種好處,現在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這其實不是他們的個人行為,而是他們自己選舉的政府代他們的行為。這樣的國家,這樣的人民怎麼可能會遭受股市、房產、失業等一系列傷害民本的問題呢?而反之,國內的問題全部由普通百姓承受了,他們沒有發言權,沒有申述權,只是被剝削被壓榨。當看到他們面對海外媒體而下跪祈求關注時,我不認為他們丟人,相反,他們正是對不管他們生死的當權者的辱罵。這是怎樣的一種國民?這是怎樣的一個民族?處在這樣一種生存狀態里的人還要奧運,還要國家嗎?不能怪他們,要怪的是,那些為非作歹的狗官們。

更加可悲的是,統治者還在愚弄老百姓,拼命地叫好。什麼 GDP 有持續上揚了,什麼老百姓又增收了全是毫無蹤影的東西。更滑稽的是,最近聽說有什麼統計處的人說國內的通貨膨脹不是世界最高的,言下之意,還有別的國家通貨更厲害,這個膨脹算不了什麼。這種混帳、不要臉的話也敢公然炫耀?我本想寫一篇文章罵他幾句,但現在覺得不值得了。這樣的人就像一個流氓不能不流氓,而是認為有比他還流氓的流氓一樣。只要這樣的流氓繼續在耀武揚威,這個社會哪裡還有希望。

這個國家或許真的已經沒有了國家的觀念,所有人都不認為自己是這個國家的人了,每個人都為了自己中飽私囊而過著行屍走肉般的日子。我認識一個曾經很憤青的人,多年以前為了家鄉老百姓惡劣的生存而敢於和惡霸官員鬥爭,現在讀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碩士後,被體制招安,也在中飽私囊了。用他的話說就是既然有這個權力那就要充分享有這個權力。這種心態怎麼會有的?我想只有這個體制才能教出這樣的人。

有形的侵略讓人失去是有形的物質財富。而無形的侵略,將會讓一個國家失去所有的一切。

國將不國,遲不待也。

一個沒有自己的國家觀念,沒有自己人民觀念的政府仍然橫行於世,絕對是全民族的悲哀。

我是做 humanities 研究的,現在美國繼續從事研究。經常拜讀你的文稿,也經常思考一些問題。在國內所見不到的網站發過一些文章。最近由於時間關係(自己研究課題的繁忙)不怎麼寫了,但以後會繼續寫的。

中國的傳統文化有 " 知其文,識其人 " 的說法。至少我認為你是真正為中國在思考的。但究竟還有幾個中國人呢?嗚呼,哀哉。

anyway,thank you so much.

happy new year.

……………………

嘎嘎。

依照我的直覺,如果將統計造假的成分剔除,那麼真實的通貨膨脹率必定超過兩位數,而且還在加速上升的通道當中。其實,這不用什麼經濟學分析,只是去到市面上去看看,就一目了然了。

蝴蝶效應之中,全世界的因素都可能對中國不利。

比如,小日本在最近鐵礦石價格談判當中狠狠地戲弄了中國人一把。那麼,我們當然可以說,小日本並沒有直接對中國進行掠奪,甚至連中國人的面都沒有看到。但是,通過與巴西淡水河的價格協議,使得鐵礦石價格得到了超過 60% 的漲幅。這迫使中國也不得不接受基本上如出一轍的價格上漲,並藉此對中國的財富進行盤剝,從小日本向中國輸出通貨膨脹,迫使中國的社會矛盾提前爆發。這恐怕是任何具有經濟學和戰略眼光者有目共睹的吧。

事實上,歐美壓迫人民幣加快升值速度,擴大升值空間,與小日本的做法殊途同歸。

可面對此情此景,咱們又能夠怎麼樣呢?

沒轍。洗白了脖子,等著挨宰吧。

 

責任編輯: 鄭浩中  來源:博客中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8/0313/78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