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感激袁世凱蕩平內亂 明成王后獻身

前段時間在大陸熱播的韓國歷史大戲《明成王后》以正劇的形式塑造了一位三韓國母閔妃的一生,但是該片應該是故意漏掉了一段戀情,那就是明成王后與袁世凱的一段感情。

1882 年,袁世凱隨淮軍將領吳長慶進駐朝鮮,當時袁世凱23歲,年輕英俊,一點也不象後來的矮胖子,在吳1885年去世後,升任為大清國駐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權代表,袁世凱設計幫助韓王和王妃明成王后也就是閔氏除掉政敵大院君,得到了朝鮮最高統治者的賞識,當時執掌朝鮮大權的其實是閔妃,她聽從袁世凱建議,組建義勇團,並任用袁世凱為練兵大使,使義勇團成為維護閔妃統治集團統治的重要力量。

當時閔妃美貌無比,有世界第一美女之稱,她感激袁世凱幫其除掉大敵,又仰慕袁世凱的風采,有毅以身相許,袁世凱也是一人不甘寂寞,兩人隨即私通了,但為了不引人懷疑,閔妃想出一條計策,便回母家將其妹妹碧蟬介紹許配給袁世凱,碧蟬雖姿色不如其姐姐,但也是傾國之貌,且立志非英雄不嫁,在王妃的鼓惑下,同意了這門婚事。過門之後。閔妃幾乎每天都借探望妹妹之名來袁世凱家,不久便被其妹發現,碧蟬知道之後氣憤無比,向袁世凱嘵以厲害,袁世凱也擔心與一國之母私通之事暴露之後會影響甚大,便又按照碧蟬的方法,從河南帶回自己的一個姨太太,謊稱正室,主持家務,閔妃對此恨之入骨,便聯合那個姨太太一起算計碧蟬進行報復。

後來日軍開始進攻朝鮮,袁世凱回國,隨同帶上了碧蟬和他的兩個婢女,回國之後,袁世凱不知出於何種原因,將兩個婢女也收為側室,並按年齡大小分別成為二四兩姨太太,碧蟬僅排為第三,原想成為正室的碧蟬現在還經常受到大姨太太的打罵,終日鬱鬱寡歡,喜怒無常,袁世凱自認有愧於她,也就隨著她,對她的待遇比其他幾位姨太太要特殊一些。

閔妃
閔妃


閔妃與大院君的生死恩怨

閔妃和大院君的經歷,是100多年前朝鮮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朝鮮朝(因王族姓李,故俗稱李朝)未期一段動盪歷史的寫照。閔妃是高宗的王妃,大院君是高宗的生父。閔妃(即明成皇后)的生存年代、弄權經歷及歷史地位酷似我國清末的慈禧太后。而大院君與中國清末恭親王奕訢在許多方面有著相當多的近似處,但在對外部世界的認識方面,大院君與奕�二人卻大相逕庭。奕訢是以經辦洋務著稱,而大院君卻以閉關鎖國而聞名。

大院君攝政

閔妃生於1851年,被日本人慘殺於1895年,得年44歲。不過她在世時的名號不是「皇后」而是「王妃」(朝鮮的君主是國王而不是皇帝,劇中稱高宗為「皇上」、稱閔妃為「皇后」是不合當時規制的),當時人們稱之為「中殿」;因她姓閔,故一般後世史書稱之為「閔妃」。

閔妃降生時,自1392年建立的李朝已有國460年,盡顯末世景象。此時西教開始傳入,在李朝占統治地位的程朱理學受到衝擊,新舊思想展開了激烈鬥爭。而且,此時的李朝同我國清末愛新覺羅氏一樣,王室虛弱到連兒子也生不出的地步,在長達50年間,王宮中未聞嬰兒啼哭聲。這種情況被王族出身的李應(即大院君)看在眼裡,他心中難免暗暗盤算。

我們再來看看男主角大院君的真實情況。李應天分很高,但年輕時名聲不佳。在他青年時代,為在王室勢力傾軋中求得自保,他故意裝作胸無大志、浪蕩不羈的樣子,整日「竹杖芒鞋」,與市井無賴交相冶遊。1863年哲宗國王去世,無嗣,儲位出空。李應立即顯示其非凡本色。他暗中結交各派勢力,頻頻展開「公關」活動,終於使其子----12歲的李熙入承大統,他就是朝鮮王朝第26代王高宗。於是,李應自然而然地入朝攝政。按制,以旁系入承大統的國王之生父得號大院君,因此前他已有興宣君名號,故歷史上稱之為興宣大院君。

大院君執政後立即使出霹靂手段。他改組政府,消除控制政權的戚族勢力,打擊黨爭,加強王權。由於當時西方殖民勢力已進入東亞,中國、日本先後被迫開國,面對此複雜局面,他採取了一個封建專制主義者所必然採取的傳統對策:閉關鎖國。對叩門的西方勢力他一律視為「洋擾」,堅決打擊,對經「明治維新」開始對外擴張的日本,他視之為「洋倭同類」。

大院君這種強硬的對內對外政策使他的政治對手們開始勾結起來。這其中最為棘手的便是閔妃集團。

閔妃進宮

其實閔妃集團的形成是他一手造成的。到1866年,高宗即位已三年,他雖然仍是一個童稚未脫的15歲少年,但在王室看來卻已到大婚的年齡。執政的大院君根據多年來外戚專政的教訓,提出王妃候選人的苛刻條件,即其本家須人丁蕭條,無外戚專政之慮,候選人本身要溫順賢淑,無干預政務之心。這樣一來,眾多的豪門閨秀便被劃到了圈外,因為豪門望族哪家男人不是三妻四妾、兒孫滿堂?

尋來覓去,他的視線盯住了妻家遠支的一個孤女。這位姑娘年方二八,是大院君的閔氏夫人遠支族人閔致祿的女兒。閔家原本是望族,但此時已經沒落。1851年農曆九月廿五日,閔致祿在四面透風的草房裡得一女。這是他的獨生女兒。女兒八歲時,閔致祿在貧寒中撒手人寰。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孤苦零丁的閔氏女為生活所迫,很小年紀便到京城幾家親戚家走動求助,自然對世態炎涼有著刻骨銘心的體會。這種處境造就了她機巧多思、從容處事的本領。這多少有點像大院君,也可能就是她進入大院君視野後立即被選中的原因。然而,其中也隱伏著二人難以兼容的宿命結局。

1866年3月,朝鮮國王要大婚。閔氏女正式成為王妃,這年她16歲,高宗15歲。

翁媳傾軋

入宮最初三年,閔妃嚴守國母儀制,克盡為媳孝道,很得翁婆滿意。但令她不安的是,她的小丈夫對她有點敬而遠之,而對另一個女人李尚宮卻顯示出情竇初開的少男熱情。於是,妻妾爭寵的好戲開始了。帝王家的後宮爭寵總是瀰漫著血腥味。

在當時的朝鮮王宮,圍繞在國王身邊的、有機會得到王幸的女人,除去其正職妻子王妃外,還有名目繁多的副職、副副職,色彩繽紛一大片。這些女人在名份上不能與王妃爭位,但只要得到國王喜歡,便可以晉級。如果肚子爭氣,能產龍子,而更幸運的是她兒子被選為王位接班人冊封為世子,那麼母以子貴,有朝一日她可能會成為後宮大腕----王大妃。

閔妃內心產生了隱隱的危機感。但她從小煉就的遇事泰然自若的功夫使她從來不把內心的憂慮和忌恨掛在臉上。她埋頭讀書,排遣內心的鬱悶,她將《春秋左傳》及其他一些帝王治世經典讀得爛熟於心,為日後弄權御國打下了基礎。

閔妃埋頭讀書,國王和李尚宮一對青春男女打得火熱,不久便有了享樂的結晶:李氏得子。這是1868年4月的事。

高宗國王高興得手舞足蹈,其父大院君更是滿臉喜色溢於言表。因為長孫出世,在大院君看來,這是王族血脈復旺、國祚延綿的顯示。於是,在一片歡呼聲中,這個嬰兒被賜號完和君,未來的東宮世子即此嬰無疑。

這對閔妃是一個沉重打擊。熟讀本朝故事的閔妃,每每想起那些成為宮廷陰謀的犧牲品的女人,就不禁驚出一身冷汗。要想把握住自己的命運,自己手中就要有決定命運的權力。而此時大權在握、一言九鼎的大院君因得庶孫而歡喜若狂的情景在刺激著閔妃,她暗下決心,為了自己的未來,為了懦弱丈夫的王位,她一定要奪權。為此她開始悄悄地行動了。

她組織自己的人馬,不動聲色地把閔氏子弟安插到政府各個部門,再拉籠大院君的親舊部下,又結交清議尋找「槍手」。當時儒林中不乏對大院君鐵腕統治不滿的人,如名震一方的巨儒崔益鉉等,就經常縱論大院君之失。閔妃立即指使親族前往聯絡。

這樣,一度被大院君視為後宮小女子的閔妃,就在他毫無察覺的情況下組織起了一支強大的反對派勢力。

1871年閔妃終於得子,她興奮異常,認為這下可有以嫡奪庶、清除頭上陰影的機會了。誰知此嬰兒一連數日大便不暢,大院君進山參醫治,服藥三天後竟然夭折,這使閔妃的期望頓時化作了清煙。她痛不欲生,更加堅定地認為這是大院君有意所為,遂暗中切齒。

此時朝鮮王朝正經歷著空前的內憂外患。北方天災,邊民外逃;美國武裝商船入侵被民燒毀,揚言報復,派艦來攻;德國人潛入朝鮮企圖盜掘大院君父南延君墓未果;民間有人煽動造反;國家糧倉失火,損失慘重。更為危險的是,日本明治維新後向外擴張,「征韓論」甚囂塵上。

閔妃認為條件成熟了,開始出擊。他首先離間國王父子關係,說服20歲的高宗臨朝親政,然後鼓動言官臣僚上疏彈劾大院君,在朝野掀起一股強勁的倒大院君風潮。

大院君被這突如其來的波濤打得不知所措,一時難以找到說得過去的理由阻止業已成年的國王親政,遂被迫隱退雲峴宮私邸。這樣,大院君苦心經營了十年的政權,竟突然被尚是小女子的兒媳顛覆了。是年1873年,閔妃23歲。

政海波濤

閔妃反對大院君起初只是為了鞏固中殿地位以求自保,但在陰謀政治中她卻嘗到了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快感。特別是在大院君被迫放棄攝政以後,懦弱的丈夫根本承擔不起國王的重任,權力便自然地落到了閔妃頭上。這時,她開始真正體會到號令全國、生殺予奪的權力真真是個好東西。於是她決心以權力捍衛權力。

她首先在思想理論上進行清理,全面否定大院君推行十年的各項內外政策。為破壞大院君的威信,她故意反其道而行之。其次在組織上進行整頓,把大院君的心腹一一排擠出局,甚至還動了殺機。

1874年2月,閔妃又得一子(即後來朝鮮王朝最後一位國王純宗),而此時李尚宮生的完和君已經七歲。為了使自己所生的兒子能被立為儲君,閔妃開始了廣泛的活動。因當時中國是朝鮮的宗主國,依制朝鮮冊立儲君這類大事,必須報請中國皇帝冊封。於是,閔妃一面派重臣赴北京、天津運動李鴻章等清政府要員,一面同日本駐華公使聯絡,請他協助斡旋。因為閔妃推翻大院君以後,隨之也推翻了其鎖國斥倭政策,深得日本歡心。經過長達一年多的活動,糜費百萬金,朝鮮關於立嫡幼為世子的請求終於獲得清廷批准,閔妃大出一口氣。為給幼子祈福、祝禱王室吉祥,她在宮中招養大批巫祝。為彌補庫房空虧,她開始賣官。於是朝鮮官場世風日下。

這時的日本對外侵略活動日趨猖獗,1871年日本始染指中國另一屬邦琉球,1875 年武力強迫琉球王國停止對清朝貢,又四年後徑直廢琉球國置沖繩縣,完全吞併之。與此同時日本開始武力威脅朝鮮。1875年9月,日艦「雲揚」號溯漢江而上,停泊於永宗城附近江面,擊毀江華炮台,不久又派軍隊進逼漢城。翌年2月,日本威逼朝鮮締結《江華島條約》,朝鮮國門被打開了。

日本對朝鮮的入侵激化了朝鮮內部矛盾,一些人認為國難頻仍乃閔妃政策所致。他們開始懷念大院君「斥倭鎖國」政策,密謀擁戴大院君長子李載先,廢黜高宗,使大院君復出執政。他們預定1881年起事,但尚在準備階段便為閔妃偵知,閔妃便開始搜捕鎮壓。首要分子30餘人伏誅,李載先因是國王胞兄而賜自盡。在長達兩個多月的鎮壓運動中,閔妃一石二鳥,藉機捕殺、罷斥大院君殘餘勢力,清除政治反對派。

1882年朝鮮大旱,人心浮動,有軍人起事。大院君利用局勢,引起義軍人把矛頭指向閔妃集團,襲擊戚族家宅,處死領議政(首輔)李最應,沖入王宮搜尋閔妃。機敏的閔妃見勢不妙,立即化裝成宮女出逃,避難於忠州。由於閔妃出走,諸閔姓被殺,中央政府癱瘓,高宗國王請大院君出台主政,大院君第二次上台。

重新復出的大院君手中有權後立即改編軍隊和政府,恢復舊制,將閔妃勢力從各要職中剔除,建立起以他為中心的統治機構。為了防止閔妃集團再起,大院君宣布閔妃已死於亂軍,並煞有介事地籌備為閔妃舉行隆重國葬。

其實,此時閔妃正在避難所秘密召集側近商討對策。她派員潛入漢城,告國王閔妃依然健在,然後通知駐在天津的親信,令他們以國王名義請求宗主國出兵靖難。

此時,清政府已從多種渠道了解到朝鮮的動亂,為防止日本藉機入侵朝鮮,清廷決定依制出兵朝鮮。清廷決定派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率三艘軍艦前往,同去的還有以幹員著稱的候補道員馬建忠。果然,數日後日本借動亂中日使館被燒、數人死傷為由,強行派兵入侵朝鮮,強迫大院君政府接受其提出的六項要求,否則開戰。大院君無法應對,逐寫信給此時已隨清軍到達仁川的馬建忠,請他出面調停。此前馬建忠和丁汝昌已得到閔妃集團匯報,稱此次事變中重臣被殺,國王被囚,日人尋機入侵,朝鮮處境危殆,皆大院君所策劃,懇請清軍採取果斷措施。這樣,馬建忠、丁汝昌在朝鮮翁媳爭權中開始偏向閔妃。

清政府照會日本,稱朝鮮為中國屬邦,日使館在朝受驚,中國理應護持,日本不要對朝採取激烈行動。但日本視此為侵朝良機,堅持出兵朝鮮,其軍艦已先中國軍隊到達月尾島。馬、丁見狀,立即電秉張樹聲(李鴻章丁憂在家,兩廣總督張樹聲代其職責),建議在日本採取行動之前解決朝鮮問題。李鴻章幕中幹才薛福成亦向張建議說,目前大院君雖對日強硬,但實難支撐,一旦他不耐壓力而投降,或被日擄去,都可能造成朝鮮事實上聽命於日本的局面,那將對中國大為不利,因此作為緊急措施,亦為除去後患計,宜搶先罷黜大院君。張樹聲認為此說有理,即令廣東水師提督吳長慶率軍入朝,支援馬、丁。

1882年8月20日,吳長慶軍到達馬山,高宗派員慰問安置。兩日後,吳、馬約請大院君赴清軍營地會談。寒暄後,大院君被告知速去天津聽旨。他當夜便被送走,次日乘濟遠艦赴天津。數日後他見到了特旨復出視事的李鴻章。李責備他是這次事變主謀,招致朝鮮陷入兵火禍亂。隨後大院君被囚禁於保定,直到三年後方被放還。

大院君復出執政33天被執囚,清政府指示朝鮮政府與日談判,化解危機,同時罷斥大院君親信,鎮壓起義領導人。潛居外地的閔妃此時正以欣喜的心情注視著京城的動態。9月中旬,政局明朗,閔妃在清軍護衛下回到漢城。朝鮮政府再次改組,戚族執政,一些與日本有牽連的「開化黨」人物進入政府。

悲慘結局

日本維新走上強國之路,朝鮮一些開化人物決心模仿。日本認為這些人可資利用,便假意支持。1883年法國為奪取中國另一個藩屬國越南挑起中法戰爭,清政府從朝鮮撤出部分軍隊以應付南方戰事,僅留袁世凱駐守朝鮮。日本認為有機可乘,便支持開化黨於1884年(甲申年)發動政變,慘殺朝鮮重臣多人,然後組織政府。當時率軍駐朝的袁世凱敏銳判斷此後有日本黑手,便對政變進行鎮壓。於是,執政三天的開化黨政府垮台。爾後中日間就朝鮮問題進行外交談判,最終簽訂《天津條約》,形成中日對朝共管局面。為了牽制日、俄對朝覬覦之心,李鴻章促成朝鮮門戶開放,同歐美諸國建交,以夷制夷。

此前,朝鮮曾以「敝邦人不慣外務」為由請清政府派遣外務顧問,李鴻章就把其幕中德國人穆麟德派往朝鮮。不意不久後穆即為俄國收買,他極力向閔妃集團鼓吹朝鮮要「引俄拒清」,甚至秘謀俄朝簽訂「保護條約」。此事被李鴻章發覺後,立即將之罷斥。為牽制閔妃,李鴻章下令放還大院君。1885年10月初,當大院君在袁世凱護送下乘北洋水師軍艦返回朝鮮時,閔妃集團除在禮儀上給以冷落外,還藉機把昔日大院君的追隨者30餘人處決,以示下馬威。

1894年朝鮮發生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依慣例請清軍平亂,丁汝昌奉命率艦入朝。日本軍隊乘機不請自至。後來起義軍議和,日本拒絕中國提出的同時撤軍要求,反而挑起甲午中日戰爭。隨著中國軍隊在戰爭中的失利,日本加大對朝鮮的勒逼壓迫,先是要求朝鮮政府按日本方案進行「改革」,後要求朝鮮逐華兵、廢華約,被朝鮮政府拒絕,日本即於1894年7月23日派兵包圍朝鮮王宮。日本駐朝公使則同朝鮮的親日派密謀以武力推翻閔妃政權,並動員大院君重新出台執政,老於世故的大院君起先拒絕,日本進一步施壓後方答應配合。於是日軍進攻朝鮮王宮,將高宗和閔妃軟禁,隨後成立親日派政府,著手「改革」。為消除中國影響,日本迫使朝鮮新政府發布法令,廢除沿用千餘年的中國紀年,改用「開國紀元」,如將光緒二十年(甲午年)改為「開國503年」,隨後廢除科舉,改革官制,史稱「甲午更張」。不久後日本通過迫使朝鮮同之簽訂「同盟條約」,把朝鮮綁在戰車上。

在日本重壓下,朝鮮上層發生新的分化。如果說此時朝鮮政府中出現一批親日分子的話,那麼高宗和閔妃仇日情緒依舊,表面上與日軍周旋,暗中派密使赴清軍營中慰問輸誠。慈禧太后壽辰時,他們循例仍派進賀謝恩使赴北京,進貢銀10萬兩。大院君也不是一個受制於人的人,他雖為日本推上台,但對日本也是陽奉陰違。後來日本新任駐朝公使井上馨得到大院君寫給清軍將領的一封信,以此作為他內通中國的證據把他趕下台。

1895年1月,在井上馨的壓力下,高宗率世子、宗親大臣赴太廟向列宗列祖誓告「獨立」。誓廟以後,朝鮮政府即把國王及王室成員稱號升格,國王由原來的「主上殿下」改稱為「大君主陛下」,「王妃殿下」改稱「王后殿下」。這年4月,日本迫使清政府與之簽訂《馬關條約》,正式宣布中國放棄對朝鮮宗主權。中國退出朝鮮以後,閔妃失去靠山。當她看到俄國聯合德國、法國壓日本退還遼東給中國以後,認定俄國是阻止日本進一步侵略朝鮮的強大力量,便謀求接近俄國。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對閔妃動了殺機。1895年10月8日,日本用極其殘忍的手段消滅了閔妃。

閔妃死後,高宗成為日本人手中玩偶,朝鮮獨立和主權一步步被日本侵奪。高宗不克恐懼,於1896年2月逃進俄國駐朝公使館,一年以後才返回王宮。1897年1月,高宗改朝鮮國號為「大韓帝國」,同時追諡閔妃為「明成皇后」。閔妃死後三年,即1898年,她的政治對手大院君也在抑鬱中死去。1907年日本逼高宗退位,1910年,日本吞併朝鮮,擁有數千年歷史的朝鮮亡國。1919年,日本人毒殺高宗,引發朝鮮歷史上轟轟烈烈的「三·一」反日運動。

閔妃死後初葬楊州郡清涼里,高宗去世後便合葬於今韓國京畿道楊州郡金谷洞洪裕陵。在王宮景福宮則立有「明成皇后遭難碑」供後人憑弔。

閔妃之死

1895年10月7日夜,日本人安達謙藏帶領30餘名日本浪人持武器來到大院君官邸,解除警衛武裝後衝進內室,把大院君從床上拉起,讓他草草地讀一下日本人擬定的解釋這次起事原因的「告諭文」,便迫使他同日本人一同上路。8日拂曉,這批日本人同其他日本武裝隊伍匯合,分編成五路,向景福宮奔來。毫無準備的王宮衛隊很快被擊潰,侍衛隊長被殺。日本浪人衝進高宗居住的坤寧殿和閔妃居住的玉壺樓,逢人便殺。高宗被這突如其來的血腥場面驚呆了,戰慄不止,幾乎昏厥。

日本暴徒在玉壺樓搜尋閔妃。一個名叫中村楯雄的浪人看到一個女人慌忙逃避,便追上去揪住頭髮揮手一刀,另一個趕來的暴徒順手又砍了兩刀,女人呻吟著倒在地上。隨後,日本人繼續搜尋殺戮。因為這些日本暴徒們誰也沒有見過閔妃,是否已殺死閔妃誰也沒有把握。一個日本浪人便用刀架在一個宮女脖子上令其指認。該女戰抖著說閔妃額部有一痕志。日本人遂複查地上的各個女屍,終於發現中村砍殺倒地者即是閔妃。後經多名宮女辨認無誤後,日本暴徒用棉被把尚未斷氣的閔妃包起,搬到院中松林里,潑上汽油焚燒。為滅痕跡,焚燒後他們又把殘骸拋進了水池裡。

這件事發生在1895年10月8日(農曆八月二十日戊子),歲次乙未,因此史書稱之為「乙未事變」。

責任編輯: 於飛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8/0330/81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