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南京指紋博物館 見證民間奇譚

     大陸唯一一間指紋主題博物館「南京中華指紋博物館」,日前在江蘇警官學院內開館,館內展示從指紋奧秘到應用歷史、再到現代指紋技術的發展歷程,而一千五百多件古今實物與一千多張圖片,也間接佐證許多民間有關指紋的奇譚,似乎有其道理。

     據《揚子晚報》報導,中國人運用指紋技術歷史悠久,最早可溯及史前新石器時代陶器指紋畫,在漢唐明清時期,古人關於指紋的運用也相當成熟,指紋博物館內展出的古代陶器,在民房小瓦、長明燈盤、盛器等物件上,都能看見工匠有意、無意留下的清晰指紋印記,更有工匠因此產生靈感,用指紋在陶器上繪製精美圖案。

     利用指紋破案,可追溯至秦代,指紋博物館顧問、著名刑事偵查專家劉持平指出,一九七五年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發現的戰國末年秦簡,其中《封診式.穴盜》竹簡記錄一起挖洞竊盜案稱:「內中及穴中外壤上有膝、手跡,膝、手各六處。」顯示秦代官員已將「手跡」列為刑案重要證據。

     指紋還能看病,指紋博物館內展出的資料顯示,中醫有「浮沉分表里,紅紫辨寒熱,淡帶分虛實,三關定輕重」理論,對小兒診斷特別有效,例如:指紋色淡,多為虛寒之症,常見於脾胃虛弱、營養不良的病孩;指紋鮮紅浮露,多為外感風寒,出現於伴有發熱、惡寒、咳嗽、流涕的感染性疾病初期;指紋紫紅沉隱,多為里熱,可見於高熱、咳喘的支氣管肺炎等病。

     在中國眾多指紋民俗說法中,最流行者:「一斗窮,二斗富,三斗四斗賣豆腐,五斗六斗開當鋪,七斗八斗坐著走(當官),九斗十斗享清福。」所謂的「鬥」,指的是圓形環繞狀指紋,科學家發現,十指都是斗纹的人,工作遊刃有餘且反應機敏,顯示「享清福」不無道理,而螺旋紋和斗纹均有者,多具備高適應能力。

     民間還有一種說法,稱指紋中的同心圓斗纹是「愚紋」,專家調查過,「愚紋」在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資優班)學生中,出現的機率比一般人低,左撇子常被認為智商較高,調查也發現,左撇子的愚紋出現率明顯低於一般人。

     俄羅斯科學家曾對頂級運動員皮膚紋理的研究則發現,短跑運動員的指紋圖案較為簡單,指紋線條非常少,但身體協調性較高的運動項目,像是摔跤、拳擊、自由式滑雪等選手,指紋常具有複雜的圖案和繁多的線條,專家認為,圖案簡單、線條數量少的指紋,意味著人的力量大,但耐力和動作協調性較差,反之亦然。

責任編輯: 吳量  來源:中國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8/0424/84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