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兩千台商淚別東莞 港商一年倒下三千

【產業升級】轉型難 兩千台商淚別東莞

面對國內外環境夾擊,台商傳統製造業基地東莞,如今面臨台商大撤離,很多台商不是轉型就是轉移,轉移不了就直接收廠。稍早,廣東發布了《廣東省情調查報告》,根據報告,台商約兩成撤離。如以現有東莞台商8000家來看,撤離總數約1600家左右。

台灣《中國時報》報導,隨著國際油價上漲、人民幣升值、原物料上漲、土地人力成本的攀升,加上大陸推出《勞動合同法》、降低出口退稅率、對傳產實施台帳保證金制度等因素影響,廣東地區台商如今是哀鴻遍野。

  奮戰30年 助小漁村蛻變大都市

  深圳台協常務副會長洪嘉生表示,目前深圳台商總數4000多家,台協內部稍早對1800多會員問卷調查顯示,倒閉或正辦理手續收廠的有100多家,占會員總數8%;後續再調查加上口頭詢問,還有10%的廠商不想做了,撤離的台商總數約18%到20%左右。

  這一統計,跟本月稍早廣東省情調研中心發布的《廣東省情調查報告(2007年度)》報告數據差不多。根據報告表示,東莞約有30000家企業,台資企業總數約8000家。2007年,約有兩成的東莞台資企業轉移了,約1000家製鞋企業中就有200至300家倒閉。

  報告由廣東省社科院宏觀經濟所研究員孫建撰寫完成,孫建是十足的「東莞通」,研究東莞台資企業多年。她說,東莞目前的形勢和廣東其它地區近似,都面臨轉型和產業調整升級的困境。

  「全球的製造業在中國,中國的製造業在東莞」,走遍東莞32個鎮區的孫建說,東莞當初的地理優勢及成本優勢,如今已漸消失,這也讓東莞台商「從最初的打噴嚏,升級到現在的重感冒」。

  的確。三十年後,東莞已從一個小漁村轉變成產值三千億人民幣的大都會,台商傳統產業及初級加工貿易,已成了政府產業升級中位階最低、必然被淘汰的犧牲品。

  儘管孫建表示,兩成台商撤離的統計是源自媒體,「可能不準確」,但東莞傳統產業不管塑料、製鞋或家具業者都表示,台商撤離兩成的說法「一點不誇張」。

  內外交迫 約1600家說拜拜

  「不過,撤離有很多種」,東莞大嶺山鎮台企比利木業副總經理林森烽說,「第一種是收廠,過去賺了錢,現在環境不好就收廠,另謀發展;第二是轉移他處,比如江西贛州或四川邛崍;第三是最糟的,就是直接關廠,甚至老闆半夜就『落跑』,這種可能員工薪水都領不到。」

  「三種現象都出現過」,林森烽說,半年來常發生勞資糾紛,抗爭事件不斷,很多就因為老闆半夜落跑。但他說,這也不是台資廠的獨有現象,韓商很多更是如此。

*************************

【產業升級】港企一年倒三千家 轉攻內銷

香港特別行政區駐粵經濟貿易辦事處主任梁百忍28日表示,一年來,3000家在大陸的港資企業倒閉,他並呼籲,各方幫助港資企業開拓內陸銷售渠道。

  《南方都市報》報導,梁百忍是在期兩天的「2008中國(惠州)經濟高峰論壇」上作出上述表示的。該論壇由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經濟導報和廣東省惠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論壇主題為「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通脹治理與經濟結構調整」。

  「一年來,有3000家港資企業倒閉,在未來6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內還將惡化。」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粵經濟貿易辦事處主任梁百忍在發言中表示,在大陸的港資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需要大陸與香港共同關注這一問題,並進一步溝通以促進問題的解決。

  梁百忍分析認為,在新形勢下粵港企業面臨著挑戰,包括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能源短缺、環保標準提高、勞動力短缺及人民幣升值等。近期廣東省政府提出將在五年內投資超過400億元,在廣東省推進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策略」。為適應珠三角產業升級的需要,港商可以考慮建立品牌,加快發展內銷市場,同時建議粵港兩地政府與企業三方加強合作,共同推動科研成果市場化的進度。

  粵港新一輪的合作,將從第二產業轉向以第三產業(服務業)為主導的合作。梁百忍認為,惠州可抓住這一機會,利用後發優勢。由於粵港兩地服務業在法律體系、金融體系等方面存在差異,因此要加強兩地人力資源培訓的合作,加強墮胎、物流、資金流的流通,縮小差異,融通兩地。

  根據有關部門調研統計,2007年以來,惠州全市外遷、歇業、註銷企業共有685家。外遷企業14家中有10家為港資企業;30家歇業企業中,有港資23家,台資5家。歇業企業中,大多集中在五金、塑膠、服裝、工藝品等行業。另外,還有60家涉外企業註銷。

責任編輯: 鄭浩中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8/0729/96774.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