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一年賠千萬 基金經理殺死妻兒跳下21樓

    私募基金經理之死

  34歲的周亦剛以殘暴的方式離開了這個世界:在殺死了自己的妻子和7歲的兒子後,他從管家橋華榮大廈的21樓一躍而下。

  這出人倫慘劇發生在今年的9月1日,但此事卻異乎尋常地脫離了公眾的視線。而周亦剛的身份可能是原因之一:他是一名職業私募經理,在股市熊市浪潮下,圈子裡沒人願意外泄此事。

  這是一個高風險,也存在高回報的高壓力行業,在牛市時,私募經理可以一夜暴富成千萬富翁,也可能在熊市的某個早晨醒來時發現,自己身無分文。

  周亦剛可能就是一個典型,據稱他在去年的一年就淨賺一千多萬,卻又在今年淨賠約千萬元。無力維繫的生活,對未來的絕望最終讓他走上了絕路。

    人倫慘劇

  9月1日傍晚,管家橋和華僑路交界處的華榮大廈沒有了白天的喧鬧,樓下只有加班的人和保全進進出出。

6點50分,一聲奇怪的巨響打破了寧靜。值班的保全氣憤地跑出值班室,他以為是樓上有人亂扔東西,但定睛一看,被眼前的場面嚇呆了:進入大廈大廳的樓梯過道前,一名只穿內褲的男子趴在地上,血肉模糊。

  保全立即報警。很快,一輛警車和一輛救護車趕到現場,現場也引來了不少市民圍觀。民警證實,墜樓者已經死亡,遂對現場拍照留證。天色漸暗,又有大隊警員趕到現場增援,在夜色中藉助燈光開展勘察工作。

  因為死者只穿著內褲,身上無證件,警察先將屍體交由法醫中心處理,再在現場附近做進一步調查。

  民警的心裡,以及圍觀市民的嘴裡,都在猜測這個生命的逝去。他是什麼人,他為何墜樓身亡。時至今日,包括報警的大廈值班室工作人員在內的大多數人,並不了解這起墜樓事件背後的故事。

  記者了解到,實際上當晚警察就已經確定了死者身份及家庭住址:死者今年34歲,名叫周亦剛,從事金融行業,家住萬科金色家園小區。

  警察於當晚打其家中電話及其妻子的手機,但一直無人接聽。警察趕往他的家中,據知情者稱,當晚警察來到萬科金色家園後,敲他的家門卻始終無人答應。警察只有在其家門上留下字條,希望家屬看到後立即與警方聯繫認領屍體,並配合調查。

  殊不知,這扇敲不開的門的後面,隱藏著一個更駭人的場景。門後面的秘密是在第二天早上被發現的。周亦剛的岳父在8月28日左右回泰州老家,處理家庭事務。原定於9月3日回寧,他住在萬科金色家園的另一幢樓內,那是女兒女婿為他所買的房屋。

  老人家在周亦剛出事的第二天,即9月2日回到了南京。至於他是得到了警方的通知,還是自己提前回寧,現在尚不可知。但有一點可以確定,老人在9 月2日上午用鑰匙打開了女兒女婿的屋門。映入眼帘的,首先是被亂扔在過道里的7歲外孫的書包。再向房內看去,他看到自己的女兒倒在臥室里,頭部隱約有血跡,老人的心狂跳,他又打開了外孫的房間,看到外孫也倒在了血泊之中。

  警方接報後迅速到達現場處置。警方證實,房內的兩人,分別是前一天晚上墜樓的周亦剛的妻子和兒子,兩人均已身亡。

  據知情者稱,在周亦剛墜樓後的第三天即9月3日,他的朋友圈子裡就開始流傳一個說法:周亦剛殺死了妻兒後,跳樓自殺。這個說法通過網絡在朋友圈子中很快流傳開了,而網絡上也有零散的帖子和評論出現。

  不久,承辦此案的警察找去了兩口子的家屬代表,宣布了一個調查結論:「傾向於周亦剛在殺死了妻兒後,跳樓自殺。」

  而記者從知情者處了解到了一個詳細的說法:周亦剛於9月1日上午先將兒子送到學校——這是新學期開學的第一天,回到家後將妻子殺害,時間約在當天的8點到10點之間。然後,他在中午開車將兒子接回了家,再將兒子殺害於家中。當天下午,他在華榮大廈跳樓自殺。

  據稱,命案現場非常血腥,「妻子是被鈍物擊打後腦部死亡,而且現場有搏鬥痕跡。」

  9月5日,一家三口的遺體火化。沒有儀式,也沒有追悼會,三人只用白布蒙起來。

    艱苦創業

  這個期間,關於此事的評論慢慢見諸網絡。但多是寥寥數語,其中一個帖子名叫《南京兩名私募基金經理死了》。其中一人,指的就是周亦剛。

  34歲的周亦剛是山西人,妻子吳芸是江蘇泰州人,兩人均畢業於南京審計學院,是金融本科的同班同學。

  據稱,兩人在大學期間確定戀愛關係。因為家庭條件都不是很好,兩人在大學的相戀甜蜜中也有些酸楚。

  「最苦的時候,兩人沒錢了,就只打食堂的飯,再盛一些免費的菜湯就飯吃,過得很苦,」知情者稱,周亦剛人很聰明,頭腦靈活,在大三左右開始到社會上打工。據其自己說,在大四時,人在南京的他竟然可以代理啤酒銷售,而且把生意做到了山東。

  而女方吳芸的特點是很刻苦,學習努力,因此在大學畢業後順利留校工作,從輔導員做起,一直在系裡從事行政工作。

  大學畢業的周亦剛卻沒有能找到好的工作,畢業後他回到了老家。「畢業後的第一年,他竟然在一個糧站的倉庫做了一年保管員。」

  一年後,可能是受不了分居兩地的相思之苦,周亦剛回到了南京,開始自己打拼。他怎麼挖到了第一桶金,現在無法考證,但很快在南京的同學們突然發現周亦剛有錢了。

  據稱,1999年兩人結婚,用貸款在南湖地區買了一套房子。2001年,兩人就把房屋貸款還清,還花了16萬左右買了一輛寶來轎車。2002 年,兩人的兒子出生。這足以讓同齡人羨慕,他的一個同學在博客里開玩笑說道:「我的同室兼同學的老公周亦剛一夜之間成了公司大拿,遊走在向陽漁港和富城會的燕鮑翅里,品味登凌絕頂的快感。」

    私募基金經理

  周亦剛做什麼起的家?可能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但近年來的發展軌跡很清楚,他成為了一名私募基金經理。

  什麼是私募基金經理?不炒股的人可能不清楚,所謂的私募基金經理,就是一名自由炒股人,但他操作的資金來自於別人的委託。

  「一般私募基金的運作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有保證金的,一種是沒有保證金的,」據一名業內人士介紹,比如一個老闆手裡有一億的資金,他把錢委託給私募經理,約定一定時間比如半年的操作期,簽署協議。

  協議中,雙方會約定分成比例,比如約定了四六開,如果私募經理把1億放到股市里炒到了1億2千萬,那麼2000萬盈利里的800萬就歸私募經理所有,另1200萬歸本家所有。

  「私募基金經理可以空手套白狼,自己不用花一分錢本錢,就可以拿到高額提成,」但是如果虧空了,那麼就分兩種模式,一種是私募經理必須把虧空的部分補上,另一種是在委託之初,就有一個共管的保證金,炒虧了,保證金就歸委託人即本家所有。

  兩種模式實際上本質是一樣的,即如果有虧空,私募經理必須用自己的錢把虧空部分補上,才能繼續履行協議。「有些協議甚至還約定了銀行活期利率作為底線,比如那1個億炒成了8千萬,私募經理不僅要補上2千萬的虧空,還要補上1個億的半年的銀行利息。」

  周亦剛就是這樣的一名私募基金經理。

  據了解,周亦剛早年從炒「招商銀行」的股票起家,迅速聚攬了財富。賺了多少說法不一,有的說他以幾十萬進去,賺到了三百多萬,有的則說他賺到了五百多萬。

  記者從很了解他的人士處了解到,他確實以炒招行起家,並長期在股市里打拼。僅2007年一年,就淨賺了一千多萬元。

  2007年初,周亦剛的妻子過生日,他送了一輛寶馬3系裡的頂級車給妻子作生日禮物,而自己則買了一輛奧迪A6。

  早在2003年,周亦剛就在萬科金色家園買了一套約160平方米的房子,據稱連裝修共投入了120萬元。他的岳父在此時即搬來與夫妻倆同住,之後,他再次在萬科金色家園內的隔壁一幢買下一套90平方米左右的住房,供岳父居住。

  2005年左右,吳芸在學校辦理了停薪留職手續,專職在家相夫教子,去年到了入學年齡的兒子在鼓樓區一小學入學。

  據相熟的人介紹,一家人過著外人很羨慕的生活。而夫妻兩人的關係也一直很好。此次出事後,親友幫助收拾遺物,發現家裡的居家用品和衣物均是一線品牌。

  周亦剛一家的生活,應該是拜兩年來的牛市所賜。但即使在股市浸淫多年,他也沒有在此輪熊市到來時作出精準判斷,進而釀成了悲劇。

    性格悲劇

  據稱,周亦剛給人的感覺並不是城府很深,反而是喜怒形於色的人。

  他的一個朋友在8月初上門拜訪,在樓下遇到了匆忙出門的周亦剛。

  現在回想起來,當時周亦剛已經深陷熊市無法自拔,但周亦剛還是一臉熱情:「不好意思,我一個朋友父親在醫院,我得去看一下,你上去我老婆在家,招待不周不好意思。」

  而同樣學金融出身的妻子吳芸似乎也不大插手愛人的事務。今年一次在和朋友聚會時,有人挑起了股市話題,席間有人問她:「現在股市情況不好,你老公的情況如何?」

  吳芸的回答是:「我不大清楚他的事,他們做這一行都有內幕消息,應該損失不大吧。」

  實際的情況卻並不是如此,記者沒有能獲得周亦剛的股市操作詳情。但在他出事之後,卻陸續有債主上門。  

    私募基金

    經理之死

  網上有人說,周亦剛通過朋友借了300萬的高利貸。實際上遠不止這麼多,據知情者稱,其死後上門的債主中,最高的單筆借款就達500萬之巨,另有他的同學最高被借了近百萬元,而最少的也有3萬元之多。

  據稱,他今年以來借的錢至少在800萬元以上。這和他的最巔峰狀態——在去年9月份左右的數千萬身家相比,反差巨大。

  另一位他的熟人介紹說,他的心理軌跡應該是比較清晰的:他私募巨額資金入市,但面對熊市一虧再虧,按照行規,所有的虧空都得由他補上。他也必須補上,否則將失去翻盤的機會,他只能把自己私人資金補進股市,以為能翻盤,但股市繼續下跌,他沒有辦法只能借債入市。

  借的錢在熊市中很快蒸發,最終一發不可收拾。「這和賭博已經沒有分別了,就是一種賭徒的心理。」據稱,事發後在整理遺物時,他家裡竟然連一分錢的存款也沒有找到。

  這一切的發生有著周亦剛的性格因素,他非常好強。

  有一個例子,周亦剛喜歡研究《易經》,有一天回家後他悶悶不樂,妻子追問後才知道,他不開心的原因就是因為和一個人談論《易經》,卻辯不過對方。

  許多人鬱悶一下也就忘記了,但周亦剛第二天就買來一本《易經》,仔細研究了起來,第三天回家時很是興奮,他和妻子說,自己又找到了對方切磋,這次對方落敗。

  對待一件小事況且如此,自己的生意巨虧,他也是如此。雖然深陷泥沼,周亦剛卻像平日一樣,和親友在一起時,仍豪氣不減,談笑風生,慷慨對人。

    沒有人賺錢的買賣

  今年8月份,周亦剛一家人去三亞度假,花了不少錢,玩得很盡興。一個月後,一切如風。此事的發生,兩個家族的人痛不欲生。而善後的事宜卻遠沒有了結,據稱已有債主尋求法律途徑解決問題。

  至於私募的資金,因為沒有浮出水面,有多大規模,委託人和周亦剛之間如何約定,損失有多少,現在均不可知。縱然周亦剛有三套住房、三輛豪車的家產,對比起私募中動輒以千萬計的資金流來說,也不過是九牛一毛。

  法律界人士分析,此事中沒有受益者,各方面對的都是損失。周亦剛是搭進了自己還有妻兒的性命,私募委託人的資金如果還在股市中,縮水造成的損失非常驚人可以想像。關鍵是,類似於這樣的私募基金操作,其本身並不一定受法律保護,委託人的利益無從談起。而後期借款給周亦剛的親友們,也不得不在周家留下的遺產中去周旋爭取。

  但據了解,奇怪的是,事後整理遺物時,周亦剛的幾處房產的證件也沒有發現。

  記者了解到,周亦剛跳樓後的第二天,即9月2日至今,他在萬科金色家園的房子已經四次被法院查封,相信都是債主們採取的法律措施所致。

  網絡上關於此事評論,多是批評周亦剛對股市的判斷有誤差。「因為他在股市里搏了這麼多年,一直走得很順,在面對這一輪熊市時過於自信了。」這樣的心態同樣被認為很危險,風險的控制意識不足,應該是周亦剛悲劇的根本原因。

  網絡上,很多他們的同學仍然在打探他的消息,想知道這起慘劇的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

  一個博客里的文章應該是悼念吳芸的:「在這個如水的夜晚,你一定還在,我們哭著,而你在上面卻笑了。」

  在他墜樓的華榮大廈,現在早已恢復平靜,他落下來的那塊地面上,血跡早已被擦乾。

  (文中周亦剛、吳芸均為化名)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現代快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8/1124/111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