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中國大陸2009年大旱

 

大陸7省196萬人飲水困難

據大陸《中國青年報》報導,去年入冬以來,中國大陸大部分地區雨雪嚴重偏少,部分冬麥區發生嚴重乾旱。華北、黃淮一些地區連續無雨雪日數超過70天,一些地區累計雨量出現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小值。

  中共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總指揮說:「當前冬季旱情發生範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小麥受旱面積之大多年少見。」

  這1億元急撥付的特大抗旱補助資金,將重點支持河北、山西、安徽、河南、山東、陝西、甘肅等冬麥受旱地區。財政部要求有關地方嚴格管好用好抗旱資金。

  據水利部的數據,截至1月19日,這七省冬麥區因旱飲水困難人口196萬人,影響大牲畜67萬頭。目前,在黃淮海一些山區和丘陵地帶,一些民眾拉運水距離遠,缺水持續時間長,抗旱成本高,對正常生活造成了很大影響。

  中共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要求減少嚴重乾旱對夏糧收成的影響。當前北方冬麥區作物受旱面積1.04億畝,是近5年來的同期最大值。其中重旱2428萬畝,大部分省冬麥區受旱面積超過在田作物的三分之一。

  據氣象預測,2009年春季中國大陸大部分地區氣溫仍將偏高,黃淮大部、華北東部等地降水仍持續偏少,北方冬麥區發生大範圍春旱的可能性很大,抗旱形勢十分嚴峻。

***************************

中國北方旱情持續發展 全國1.19億畝小麥受旱
2009年01月20日 21:37 來源:新華網 


  中國農業部20日發布的最新信息顯示,目前河南、安徽、山東、河北、山西、甘肅等主產省小麥受旱1.19億畝,成災2617萬畝,分別比去年同期增加1億畝和2000萬畝。

  據農業部種植業司有關負責人介紹,入冬以來北方大部地區降水持續偏少,華北、黃淮等地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七成至九成,旱情持續發展。河南、安徽、山西3省小麥受旱面積均超過五成。

  嚴重的旱情給一些地區小麥安全越冬和正常生長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對此,農業部要求各級農業部門加強災情監測,落實抗旱防凍措施,並指導受旱較重的河南、安徽兩省採取切實可行措施,全力抓好小麥抗旱田管。農業部派出的6個專家組已分赴各小麥主產區開展巡迴指導,落實田間管理措施。

  中國各級地方政府和農業部門積極落實各項抗旱防凍措施,努力減輕災害損失。安徽省農委於17日啟動了農業抗旱保苗二級應急響應,明確包片和駐點責任制,實行抗旱信息每日一報。河南省政府派出14個工作組,督導落實抗旱措施,省農業廳先後派出8個抗旱工作組和18個專家指導組,狠抓抗旱保苗措施落實。


  此外,各地還組織專家指導農民及時落實技術措施,努力做到科學澆水、應澆盡澆。對已灌田塊及時中耕保墒;對旋耕不實和沒有澆水條件的麥田,採取鎮壓和秸稈覆蓋等措施進行保墒防寒;對苗弱苗小麥田及時追施臘肥,促苗轉壯。(記者董峻)

***************************

中國7省冬麥區受旱1.04億畝 啟動三級應急響應

2009年01月24日

《瞭望》文章:罕見旱情悄然發展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春節快到了,可生活在北京的人們,仍然沒有迎來一場像樣的降雪。自2008年11月以來,北京市降水量僅0.1毫米,較常年同期的11.0毫米顯著偏少,是1951年以來歷史同期次小值。
 
 
 
2008年10月1日至本刊截稿的2009年1月23日,北京最長連續無降水日數超過60天,為1995年以來的最大值;而日降水量≤0.1毫米的最長連續日數超過90天,突破歷史同期最大值記錄。

  這還不是全部,北京有沒有下雪也不是最重要的──和一年前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的廣受關注不同,在這個冬天,一場罕見的旱情正在持續深入地悄然發展。

  截至1月19日,河北、山西、安徽、河南、山東、陝西、甘肅等7省冬麥區受旱面積總計達1.04億畝,其中重旱2428萬畝,因旱飲水困難人口196萬人、大牲畜67萬頭。

  2008年入冬以來的這場嚴重旱情,不僅威脅著我國北方地區,給冬麥區抗旱保苗,保夏糧生產工作帶來嚴峻考驗,而且在江南東南部、華南東部等地亦未得到有效緩解,仍維持較重乾旱。

  來自權威部門的判斷是,當前冬季旱情發生範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小麥受旱面積之大多年少見。

  據氣象部門預測,近期和今年春季,黃淮大部、華北東部等地降水仍持續偏少,北方冬麥區發生大範圍春旱的可能性很大,未來抗旱形勢十分嚴峻。目前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宣布啟動三級抗旱應急響應。

  氣象專家分析,導致大部地區入冬以來降水偏少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缺乏充足的水汽。今冬的大氣環流有些異常,造成了孟加拉灣水汽很難輸送到我國大陸;二是影響我國的冷空氣較為頻繁,路徑偏東偏北。除東北地區外,我國大部地區易受西北氣流控制,造成了大陸盛行西北乾冷氣流,濕度條件較差,不易形成降水。


  據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抗旱會商會分析,當前北方冬麥區旱情呈現四個特點:一是降水嚴重偏少、氣溫偏高;二是農作物受旱面積大、程度重;三是部分地區人畜飲水困難突出;四是江河來水持續偏枯,水利工程蓄水嚴重不足。

  所有這些,直接指向兩大要害:群眾生活和農業生產。由此,當下抗旱工作的重心畢現。

  一是千方百計解決群眾飲水困難,確保旱區群眾過一個祥和安定的春節。目前,部分冬麥區城鄉群眾飲水困難問題突出。各地及有關部門要堅持以人為本,把確保城鄉居民生活用水安全放在抗旱工作的首位。對可能發生供水短缺的城鎮、農村要認真摸底排查,針對存在的困難和問題要及早採取相應的措施。供水緊缺城市要強化用水管理,進一步加強應急抗旱備用水源建設。農村人畜飲水困難地區,要千方百計增加抗旱水源,必要時要採取應急措施,組織工礦企業和抗旱服務隊為困難群眾拉水送水,確保旱區群眾基本生活用水。

  二是抗旱穩糧。「穩糧」是中央明確的今年農業農村工作的重點之一。當前持續冬旱給夏季糧油生產蒙上陰影,對全年「穩糧」目標的順利實現埋下隱患。因此各地政府及各級部門要高度重視,迅速行動起來,拿出切實可行的辦法。

  黃淮海區域也是老旱區,旱災損失歷來嚴重,近十多年來,由於黃淮海大部區域降水嚴重偏少,乾旱缺水問題日益嚴重,抗旱任務十分艱巨。各地要克服麻□僥倖心理,牢固樹立抗大旱、防大災、抗長旱的思想,把冬春抗旱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確保領導到位、責任到位、組織到位、措施到位。

******************************

 

中國國家氣候中心發布消息稱,從北京南郊觀象台觀測數據來看,北京市自去年10月至今,北京市已有89天無降水,破了38年來的記錄。圖為北京一些民眾在冰凍的湖上。(Getty Images)

北京市連續89天無降水 破38年來記錄

中國國家氣候中心發布消息稱,從北京南郊觀象台觀測數據來看,北京市自去年10月至今,日降水量小於等於0.1毫米的最長連續日數長達89天。這就意味著,1971年歷史同期本市88天無降水的記錄被打破。自2008年10月以來,北京降水稀少為歷史罕見。

據中華時報1月26日報導,觀測數據顯示,從去年10月1日至今年1月20日,本市降水量稀少,較常年同期的11.0毫米明顯偏少。自1951年以來,除1971年同期降水為0毫米外,此時段是歷史同期次小值。而自去年10月1日至今年1月20日,北京最長連續無降水日數達到58天,較歷史同期的41天偏多了17天,為1995年以來的最大值。而日降水量小於等於0.1毫米的最長連續日數長達89天,是氣候平均值44天的2倍。歷史上,1971年同期無降水日曾達到88天,創下最高記錄。而如今,這個記錄已被打破。
  
市氣象台專家介紹,11月以來,雖然本市北部山區、通州、大興等地區出現過降雪,但由於包括城區在內的大部份區域沒有降雪,本市日降水量並沒有超過0.1毫米。而氣象方面,當城市日降水量小於等於0.1毫米相當於無降水。因此,本市歷史同期連續89天日降水量小於等於0.1毫米也就是無降水,就打破了1971年歷史同期88天無降水的記錄。

責任編輯: 鄭浩中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9/0127/117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