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旱!旱!旱!「口糧保衛戰」打響!!

 

糧倉遇罕見旱災 「口糧保衛戰」打響!!

 旱!旱!旱!

  有「中原糧倉」美譽的全國產糧大省河南,小麥正遭受著50多年不遇乾旱的威脅和考驗。全省已連續100多天無有效降水,受旱面積占到小麥播種面積的63%以上。

  2月6日,記者驅車來到小麥主產區南陽市,走進抗旱保苗一線主戰場,那裡到處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一場「口糧保衛戰」已經打響。

  鄧州「保衛」170萬畝小麥

  清晨6點,河南省鄧州市文渠鄉蔣莊村的大學生村官劉鈺起了個大早,匆匆趕到村外的麥田裡,指導農民抗旱澆麥。麥田裡,到處可見抗旱澆麥農民辛勞的身影,到處可見拖拉機和手扶車、抽水泵等抗旱澆麥的機具。隨著隆隆的機器聲,汩汩清泉緩緩地流進乾旱已久的麥田。

  這天是2009年2月6日,農曆正月十二。

  素有「三省雄關」之稱的鄧州擁有160萬人口。連日來,面對旱情不斷加劇的嚴峻形勢,擁有170萬畝小麥種植面積的鄧州市把抗旱澆麥作為當前工作的第一要務,「抗旱澆麥、刻不容緩」成為全市幹部群眾的共識。

  春節長假期間,該市勞動部門抓住春節返鄉務工人員多的機會,組織廣大村組幹部、青年團員、大學生村幹部組成抗旱幫扶小組和抗旱突擊隊300餘支,集中人力和物力,科學管理,市場化運作,實現每日新增澆地面積2000餘畝的計劃目標。

  該市都司鎮在積極落實抗旱補貼的基礎上,全體機關幹部深入田間,和村組幹部研究協商抗旱澆麥方案。「國家提前公布了今年小麥的保證價格,使我們感覺到種糧大有賺頭。我年前已經把我家的麥田全部澆了一遍,現在正在澆第二遍。」該鎮戶張村農民張建懷說。

  市農技推廣中心的技術人員也紛紛行動起來,他們組成6個專家小組每天巡迴各個鄉鎮,指導農民科學用水,抗旱澆麥。

  市里各職能部門也積極投入到抗旱澆麥工作當中。市水利局新打井182眼,淘洗機井65眼;市農業局、菸草局等涉農部門也新打機井271眼,全力以赴配合抗旱澆麥工作。引丹灌區多次開閘放水,最大限度地疏通溝渠,並投資7萬元修復了3200米農渠,恢復有效灌溉面積21萬畝。

  在該市西部、北部的14個井灌區,廣大農民積極使用流動抽水泵澆灌;在南部和西部的14個自流灌區,廣大農民積極採取壟灌、噴灌、「小白龍」引灌等多種方式,確保人停機不停,提高有限水源的灌溉效益。在少數確無灌溉條件的村組,政府積極指導農民採取中耕、鎮壓、噴施藥物等其他麥田管理措施,確保小麥安全越冬。目前,全市170萬畝小麥已經普遍澆灌一遍,正在進行第二遍灌溉。

  大學生「村官」作動員

  入春的清晨薄霧瀰漫,絲毫沒有要下雨的徵兆。枯黃的麥苗耷拉在地上,沒有一絲生氣。

  在臥龍區陸營鎮冢東村緊鄰白河的沙灘地里,54歲的農民閆照顯早早地把裝滿澆水設備的拖拉機開到了自己麥田的地頭。

  「這坡地都是望天收,沙地不存墒,估計再旱上幾天就沒指望啦!」老閆告訴記者。

  前幾天,村里新上任的大學生「村官」呂超永挨家挨戶做動員,一定要讓他們把沙地也澆上一遍水。現在,這裡的專用電線都已架好了,老閆一大早趕來先占個井位。

  說話間,一個騎摩托車的小伙子來到跟前。「他就是大學生"村官"小呂!」老閆指著小伙子說。

  今年31歲的小呂是該鎮首批選聘的大學生「村官」,他說,這幾天為了讓全村的麥田澆夠一遍,幾乎沒有睡過一個囫圇覺。這個村現在可以使用的機井只有6口,以前的老機井都被填埋了。春節前,他接到上級抗旱通知,就每天反覆在廣播裡動員群眾澆麥,可大伙兒都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只顧忙著備年貨。

  「這幾天不一樣了,他們都清楚抗旱保苗刻不容緩,6口機井前每天都排著長隊,有的夜裡就在井邊守著。」這幾天,他正跟鎮裡協調再打幾眼簡易的「對口抽」水井,打一口井,區、鎮財政補助500元。記者問他累不累,小呂說:「農民種莊稼,收的是一季,能幫他們把麥田變綠奪豐收,就是最大的快樂啊!」

  車拉肩挑誓奪豐收

  中午時分,記者來到位於臥龍區最北端的龍興鄉楊河村,這裡屬於淺山丘陵區,道路兩側是高高低低的山巒,到處可見村民挑著水桶行走在山坡的梯田裡。

  在村頭的一個堰塘邊,村民馬榮勤蹲在水車旁,大口地吃著兒子從家裡帶來的午飯。「這地塊離家太遠了,在地里湊合吃一頓趕工夫。」老馬一邊吃著,一邊和記者聊天。他的兒子則不時地彎腰從堰塘里舀水倒入水車。

  老馬說,他的兒子在外地讀大二,過了農曆十五才開學,這幾天也在家幫著拉水澆麥呢。「看著他累得滿頭大汗,我也挺心疼,可想想讓他多乾乾農活,知道農民不容易,學習會更刻苦!」

  老馬的兒子看上去很樂觀,他告訴記者,這塊梯田面積八分四,昨天下午澆了半天,再拉上去三四車水,就澆夠一遍了。他臉上滾著汗珠,說得卻很輕鬆。

  龍興鄉黨委書記楊林青介紹說,由於地理原因,這裡打一眼深水井成本很高,而且水源差,全鄉現在僅有的20多眼機井中,三分之一成了廢井。

  這幾天,鄉里啟用一切可能的水源,全力投入抗旱保苗。全鄉的4個小型水庫、所有的坑塘垻堰都架起了臨時電路,還對一些廢棄的機井進行修復,力爭多澆一塊地,多保一分田。

  楊林青告訴記者,鄉里還發動青年志願者、民兵預備役人員、機關幹部走入田間地頭抗旱澆麥,通過車拉肩挑、改水進田等方式幫助勞力困難戶澆灌麥田,爭取不讓一塊麥田旱死。

  和南陽市一樣,河南各地都在積極行動,一場全民動員的抗旱鬥爭正在中原大地如火如荼地展開。

  據統計,該省已投入抗旱資金5.76億元,累計澆灌面積5384萬畝次。

 

*******************

北方大旱 夏糧恐憂

 「如果再不澆水,葉子很快就會變黃,到時小麥(資訊,行情)將面臨絕收。」2月4日,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谷熟鄉的王意站在自家地里,神情焦慮。

  王意連日來每天都要到自家麥地里走一趟,看到麥苗一天天變黃,他甚至不得不推遲外出打工的日子。

  他說,之前還只是在電視新聞中聽聞的河南旱災,「僅僅過了一個年」,已經很真切的出現在自家麥地里,而且,在豫東這個重要產糧大市,旱災已經到了足以使小麥絕收的程度。

更讓王意吃驚的是,一場自1951年以來少見的嚴重乾旱正在我國北方多個省份蔓延,其嚴重程度不亞於豫東。

  據國家農業部發布的統計顯示,截至2月3日,河南、安徽、山東、河北、山西、甘肅、陝西等主產省小麥受旱1.43億畝,比去年同期增加1.34億畝,這意味著全國已有接近43%的冬小麥遭受旱災。

  而考慮到夏糧在我國糧食生產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冬小麥在夏糧生產中的所占的比重,持續旱災對國家糧食安全產生的影響已經引起糧食專家的關注。

  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糧食經濟學者丁聲俊告訴本報記者,這次遭遇旱災比較嚴重省份中,河南、山東、河北的冬小麥產糧位居全國冬小麥產量的前三名,三省冬小麥的產量占據全國的一半以上,而且,「與其他糧食品種不同,小麥是口糧」,所以,「這次旱情對今年我國夏糧豐收乃至國家糧食安全都影響重大」。

  河南大旱

  這是一次事先沒有任何預兆的災害。

  2月4日,記者乘車從河南安陽南下,一路上,路邊麥地中拖著橡膠(資訊,行情)管子澆水的農民隨處可見。此時的河南,正處於這場「歷史罕見」的北方大旱的核心地帶。

  與王意一樣,面對不斷嚴重的旱災,更多的人除了每天到自己家的麥地里去查看以外,沒有什麼特別的辦法。

  「已經很多年沒有出現這樣的情況了,上次架管子澆水已經不記得什麼時候了」,王意告訴記者,家裡的「水泵已經鏽得不能用了,橡膠管子也多被老鼠給咬破了」。

  根據河南省氣象局提供的最新氣象資料分析,2008年11月1日至2009年2月2日,全省平均降水量為11.1毫米(常年平均51.3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近8成(78.4%),僅次於1996年(9.8毫米),為1961年以來同期次少值。

  特別是2008年11月下旬以來,全省大部分地區沒有出現明顯的降水過程,平均降水量僅為2.5毫米(常年平均30.1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9成多(91.7%),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少值。

  溫度方面,去年11月下旬至今年2月2日,河南全省平均溫度3.0℃(常年平均2.0℃),較常年同期偏高1.0℃,為1961年以來同期第5高值。而正是較長時期內的少雨高溫,使得這次旱災突襲。

  來自河南省防汛救災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月3日,全省小麥受旱面積4150多萬畝,其中輕旱面積1950萬畝(占總受旱面積的47%),中度乾旱面積1500萬畝(占總受旱面積的36%),嚴重受旱700萬畝(占總受旱面積的17%)。

  「受旱範圍之廣、時間之長、程度之重都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所少有的。」河南省防汛救災中心副主任魏振峰表示。

  此外,據魏振峰介紹說,受持續乾旱影響,目前山丘區已有13萬多人因旱已出現了臨時性飲水困難,「如果長時間不降水,勢必會加劇山區群眾吃水困難」。

  在此背景下,河南省氣象局1月29日15時發布乾旱紅色預警,這是最高級別的乾旱預警。

  2月1日,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將Ⅲ級抗旱應急響應提升為Ⅱ級,這意味著,依照國家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制定的乾旱評估標準中所確定的農業乾旱等級劃分指標,河南省已進入嚴重乾旱期,而在這一級別的抗旱應急響應下,河南省將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參與抗旱澆麥工作。

  2月1日,王意和同村的人甚至跑到了臨近的芒種橋和劉店集鄉去看,在那裡,政府對願意澆地的農民免費提供水泵和管子,而且,「據說還給50元的補貼」。河南省要求各地克服靠天等雨的思想,力爭10天內把全省7000多萬畝小麥澆一遍。

  根據省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的統計,截至2月3日16時,全省投入抗旱資金6.11億元,日投入抗旱人員167萬,開動機電井65萬眼,投入機動抗旱設備42萬台套,機動運水車輛2.8萬輛次,日抗旱澆灌面積280萬畝,已累計澆灌面積5664萬畝次。

  災情在持續

  而在河南之外的多個省份,旱災亦在蔓延。

  據農業部2月3日召開的全國抗旱保春管工作視頻會議透露,目前我國西北東北部、華北中南部、黃淮西部、江淮西北部、江漢北部及廣東東南部、西藏中部和東南部、雲南西北部等地存在中到重度氣象乾旱。

  其中,河北、山西、山東、河南、安徽、湖北、陝西等地部分地區的氣象乾旱已達重度乾旱或特旱。

  農業部長孫政才介紹,去年10月下旬以來北方麥區降水明顯偏少,旱情持續發展,加之連續出現幾次強降溫過程,旱凍交加,對小麥安全越冬和正常發育造成嚴重影響。

  孫政才說,冬小麥播種出苗以來,華北、黃淮、西北、江淮等地已經3個多月未見有效降水,較常年同期減少七至九成,部分地區降水偏少已接近或突破歷史極值,北方麥區遭遇了多年罕見的秋冬連旱。

  目前,華北、黃淮、江淮、江漢等地普遍達到中到重度乾旱,部分地區達到特重程度。

  據了解,面對持續旱情,國家防總、水利部去冬以來已經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據新華網消息,2月4日,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啟動II級抗旱應急響應,再次向旱區各省發出緊急通知,要求旱區各地把抗旱保苗作為當前工作的重要任務。在2月2日派出4個工作組的基礎上,再次派出兩個工作組赴旱區指導抗旱。近日,國家防總商財政部再次安排特大抗旱補助費支持旱區抗旱工作。

  據國家防總辦公室不完全統計,去年12月下旬以來,北方冬麥區各省日最高投入抗旱人數526萬人、開動機電井75萬眼、抽水站4934處、抗旱機動設備71.1萬台套,累計投入抗旱資金13.8億元,完成抗旱澆灌面積7460萬畝。有5000多支縣鄉抗旱服務隊每天活躍在田間地頭,解決了50多萬人次和28萬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

  夏糧隱憂

  令人擔憂的是,目前的旱情並沒有緩解的跡象。來自氣象部門的預測顯示,2月份華北、黃淮大部、江南東南部降水將較常年同期偏少二至五成,華北中南部、黃淮大部旱情將進一步發展。而今年春季,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仍然偏高,黃淮大部、華北東部等地降水仍持續偏少,北方冬麥區發生大範圍春旱的可能性很大,抗旱形勢十分嚴峻。

  旱情還在繼續,但糧食專家們開始為夏糧的豐收甚至是今年總體的糧食產量擔憂。

  「最近一直在關注這個事情。」2月4日,剛從山東調研歸來的丁聲俊對記者表示,「那裡旱情也很厲害」。

  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丁聲俊不斷地向記者強調,「這次旱災絕對不僅僅是受旱省份自己的事情」。

  他向記者分析稱,目前受旱的地區,特別是河南、山東和河北,是我國冬小麥種植面積最大、單產最高、質量最好、輸出商品糧最多的省份,這些地區的小麥生產將直接影響國家冬小麥的產量,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國家糧食安全。

  [1][2][3]

  以河南為例。河南是全國第一產糧大省,2008年糧食總產量1074億斤,連續三年突破1000億斤,其中夏糧收穫610億斤,占到全年糧食產糧的60%以上,而冬小麥占據河南省夏糧生產的絕大部分。

  全國的情況是,小麥占我國每年糧食總產量的20%以上,而冬小麥占全國小麥總產量的90%。所以,冬小麥事關糧食大局。

  「本次遭遇旱災比較嚴重的地區基本上和我國冬小麥主要產區重合,所以,在多大程度上完成抗旱保苗將直接影響我國2009年的糧食生產。」丁聲俊說。

  在此背景下, 2009年的糧價會否產生衝擊,也開始引起有關人士的關注。

  據統計,2008年,我國糧食產量連續五年豐收,2008年全國糧食產量接近1998年歷史最高水平,高達51200萬噸。平均到每一個人,粗略估計至少也有380公斤。而事實是每一個人一年消耗糧食只需要370公斤。

  有專家表示,「在供求關係上,2009年全國糧食在不大量出口的情況下是過剩的。所以基本可以斷定2009年小麥價格難以大幅上漲。」

  但是,「和其他糧食品種不同,小麥是口糧,所以,小麥的生產對國家的糧食生產尤其重要。」丁聲俊如此強調。

  丁聲俊認為,考慮到產糧大省一般財力比較睏乏的情況,所以,在這次抗旱中,更應該從中央層面進行及時投入,「作為今年奪取農業豐收的第一仗來打」。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責任編輯: 鄭浩中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9/0210/119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