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民生 > 正文

大旱「只有外出打過工的年輕人才洗澡」

南方都市報
    
    
    河南嵩縣朱王梁村缺水嚴重,有村民洗衣機一缸水要洗六輪衣服
    
    
河南旱區「只有外出打過工的年輕人才洗澡」
    
    由於泉眼全部乾涸了,村民們只能到很遠的大河裡去擔水了。
    河南旱區「只有外出打過工的年輕人才洗澡」


    
    今年趕上大旱,村子附近的最後一個泉眼也乾枯了。
    河南旱區「只有外出打過工的年輕人才洗澡」


    
    由於用不上水,女兒出嫁時留給家裡的洗衣機成了朱成德家中的一件擺設。  本報特派記者郭現中攝
    
    河南省嵩縣一個普通的山村----朱王梁村,缺水的大山,好似生命難以承受之重,壓在2000多位村民的脊樑上,痛苦不堪。今年這次大旱,讓這份苦楚變本加厲。
    
    沿著曲折難行的山路,下山挑水成了村民生活的常態:「深挖窖,廣存水」,成為村民堅信的民間智慧;缺乏勞力又無錢挖水窖的村民,挨家討水成了無奈之舉;洗澡洗衣這種日常生活,成為村民的奢侈行為……
    
    討水
    
    王香拖著年邁的身體,挑著兩個空桶挨家挨戶借水吃。洗臉水要洗了再洗,最後倒給兩頭牛喝掉。
    
    2月12日中午,旱情持續,陽光直直地照在缺水的朱王梁村。
    
    村民張雄偉正做著午飯,他從水窖里抽出一瓢水,加上玉米粉和幾塊切碎的紅薯,倒到大鍋里煮,這些水在水窖里存放了一年。「天太旱了,地里的菜都死了,只能喝這個了。」等著一鍋玉米羹煮好了,張雄偉拿出一些饅頭和油條,這是在春節時做好存放至今的。
    
    做飯時,張雄偉一直帶著笑容,老婆在4個月前又為他添了一個兒子。張雄偉盛起一碗玉米羹、拿起一個饅頭走向屋內,體弱的老婆躺在床上,懷裡抱著兒子,等著這頓午餐。
    
    就在張雄偉吃著玉米羹時,68歲的村民王香正為中飯發愁,沒有水窖存水,家中已無水可用。
    
    王香的3個女兒出嫁多年,只有她與68歲的丈夫朱金亭兩人相濡以沫。前不久,朱金亭砍柴時腳崴了,腳踝腫得像饅頭。王香拖著年邁的身體,挑著兩個空桶挨家挨戶借水吃。1個小時,轉了幾戶人家,湊起兩桶水。家中這些水除了吃外,洗臉水要洗了再洗,最後倒給兩頭牛喝掉。王香估計,這些水勉強可夠兩人用一天。
    
    王香的家中也開始修建水窖,但今年雨季來臨前,一家人可能還是要挑水、借水用。
    
    村里大人們都為缺水發愁,在山頭土堆上玩耍的孩子們顧不上這麼多,把土堆當做滑滑梯。這些孩子都是蓬頭垢面的,甚至睫毛上都落滿灰塵。一個孩子嫌身上的土太多了,隨手撿了一根樹枝,拍打著身上的土。
    
    「為啥不去洗澡?」有旁人問到這個問題,頓時引來村里人的一片笑聲。「只有外出打過工的年輕人才洗澡。」村里人說,就算洗澡的年輕人,也只會在每年春節前,去縣城的澡堂洗一次。
    
    除了洗澡,洗衣服在村里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2月12日下午2時許,65歲的村民朱鳳亭端著一籃子衣服,步行10多里地去山溝的水池洗衣服。剛走到水池旁,朱鳳亭已是氣喘吁吁,「這些衣服,已有半年沒有洗過了。」朱鳳亭用水將衣服浸濕,在上面打著肥皂,衣服的領口和袖口已有些變色。
    
    朱小娟也在洗衣服,只不過她家用的是洗衣機。今年春節,小娟用在廣東打工一年所存的800元錢,為家裡買了第一台雙槽洗衣機。他們用洗衣機洗衣服,卻並不省事。為節省水,洗衣機只洗滌而不排水,一件洗完一遍後,再拿到臉盆中漂洗一遍。洗衣機中翻轉的水已變得比黃河水更加渾濁。「這些水,已經洗了六輪衣服了。」小娟說。
    
    發生在朱王梁村這一切都是與缺水有關。
    
    挑水
    
    山間最後一滴泉水幹了,村民只能多走10倍的路程,到山溝的河裡挑水
    
    朱王梁村坐落在伏牛山余脈之上,面朝伊河,整個村分為范梁、朱梁、王梁和八大溝4個小村,當地人俗稱「三梁一溝」,共有2000多村民。
    
    村民每次去縣城辦事,都要走20里的山路,來到公路邊等車。由於地處山區,常年以來,朱王梁村村民與河水遙首嚮往,卻因山路崎嶇,水管難以鋪設。他們只能眼巴巴地看著河水流走,無法引水到村里。
    
    受到地理位置的影響,村里無法打水井。過去的幾十年裡,村里人只能去山腰的一眼山泉打水。當時,村民只需從村頭步行兩三里地,便可挑水回家,泉水長流,村民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但在兩年前,山間這個泉眼中最後一滴水也幹了,空留一個石洞,裡面落滿枯葉。2月12日,村民朱雙德跳進這個乾涸的石洞比畫著說,失去了這眼山泉,朱王梁村村民只能多走10倍的路程,到山溝的河裡挑水。
    
    維繫全村人的這眼山泉為何會幹涸呢?當地村民如此解釋,4年前,山腳下開設了一家礦場,開採金屬鉬,日夜炸山開石,打亂了村里寧靜的生活,更是破壞了當地的地質環境,原本有的地下水逐漸消失。
    
    「礦場開起來後,泉眼中的水一天天地變少,直到最後一滴不剩!」當地村民說,他們曾多次向上級部門反映這些問題,卻一直沒有結果。
    
    今年這場大旱,卻讓朱王梁村缺水的情況變得更加突出。
    
    「如果有了那口山泉,我們還可以從乾旱中挨過去。」67歲的村民張向南正在田裡翻著土,望著快要旱死的麥苗,不禁嘆息。由於極度缺水,不少村民對田裡的莊稼已經放棄。
    
    蓄水
    
    沒了山泉水,只能靠水窖存放雨水。「一個水缸起碼要花70多元錢,我買不起。」
    
    現在村里對付缺水的最好方法,就是修建水窖存水。
    
    2月13日,王香家中做水窖的洞終於挖成了,丈夫朱金亭和兩個女婿花了一周時間,終於完成了修水窖的第一步。下一步,王香準備買些水泥、磚塊和鋼筋,請一些水泥工來修建水窖的內壁。
    
    在村里,哪戶人家修建水窖好似一個令人注目的工程,在開始挖土時,就會有不少村里人過來圍觀、評論。王香的水窖位於自家院子裡,雖然工程只完成了第一步,但不少村民都熱情地過來出謀劃策。
    
    如果不出意外,王香就可以在今年雨季來臨前用上這個水窖。等到夏季充沛的雨水盛滿整個水窖,王香一家人就可以用上一年。
    
    「由於沒有了山泉水,只能靠水窖存放雨水。」朱王梁村一個大隊長說,早在2005年,村里就發動村民修建水窖。在當時,修建一個水窖,政府會免費提供兩噸水泥和30公斤鋼筋。
    
    「不過,起初村民的熱情並不是很高。」這個大隊長說,整個村里修建水窖的,只有10戶左右。說起為何村民的熱情不高時,這個大隊長說,「由於過去都去挑山泉,村民不太習慣用水窖存放的雨水。」
    
    雖然政府免費供應水泥、鋼筋的政策已沒有了,但村民需要水窖的想法卻越來越迫切。
    
    由於家中沒錢,60歲的朱成德一直無力修水窖,一家人的用水都靠一口破舊的水缸。水缸已用了20多年,上面布滿裂縫,被竹條和鋼絲裹了一圈又一圈。「一個水缸起碼要花70多元錢,我買不起。」朱成德說,每次裝水時,水缸不能裝得太滿,否則會漏。

責任編輯: 王篤若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9/0221/120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