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中國青年報:人人都是納稅人

 

人人都是納稅人


本報記者 楊芳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9-04-08

不過是一本普及稅收常識的小冊子,居然能夠引來數十萬人的關注,這著實讓編者郭玉閃有些意外。

    不少網友用「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來形容自己的讀後感。還有人建議「轉載到全國各大主串流媒體」,好讓「每個中國人都看看」。

    「寫得太好了!」這是許多私營企業主的評價。不過,一個來自廣東的生意人來信補充道:「書中所揭露的問題,在現實中不知要嚴重多少倍。」還有稅務部門的工作人員打電話來稱讚。「每個人都是有良知的。」一名司局級幹部感嘆說,他甚至表達了這樣的遺憾——為什麼沒有談得再深入點?

    「中國人原來這麼不了解稅!」坐在位於北京的辦公室里,郭玉閃接連說了一串兒「真沒想到」。去年年底,他所在的名叫傳知行社會經濟研究所的NGO組織,發布了一本有關稅收的大眾讀物。

    這本題為《2008公民稅收手冊——「稅收與中國經濟困局」特輯》的小冊子,放在「傳知行」的網站上免費供人下載。目前,這本不足12萬字的電子書點擊率已經達到50餘萬次。

    「即使一分錢不掙,只要花錢消費,你就是納稅人」

    事實上,即使是主編岑科本人,起初對稅也不甚了解。

    在這個經濟學專業畢業生的記憶里,直到上世紀末他才第一次意識到「稅收和自己有關」。當時,他供職於一家軟體公司,開始繳納個人所得稅。

    和大多數中國人一樣,岑科認為自己「那個時候沒有什麼感覺」,因為月收入不到2000元,「繳納的稅錢並不多」。中國自從1994年開始徵收個人所得稅,最初的起征點是月收入800元。

    或許因此,當他2007年得知「傳知行」要編著有關中國稅收問題的系列讀物時,第一反應就是加入其中,「因為中國人這方面太缺乏常識了」。

    當時這個非政府組織剛剛成立,主要研究社會轉型過程中有關自由和公正的問題。創辦人郭玉閃的初衷是建立一個平台,給那些有理想的、願意研究民生問題的年輕人提供立足之地。

    「稅是民生問題中的核心。」郭玉閃強調:「我們現在討論的很多東西,比如腐敗問題,消費者維權,農民土地被非法徵用問題,哪一個歸根結底不和稅收有關呢?」

    與此同時,郭玉閃發現在國內找不到一本討論稅收的大眾讀物。他手頭擺著一本美國公共財務學者喬爾·斯拉姆羅德(Joel Slemrod)的著作《我們自己的稅收》(Taxing Ourselves)。這本自稱為有關美國稅收改革的公民手冊,已經被主人翻看得起了毛邊。

    「寫得深入淺出,簡直太棒了!」32歲的年輕人情不自禁地讚嘆。這個北京大學政治經濟學的碩士研究生,決定自己也做一本專為中國讀者提供嚮導的納稅手冊。

    這項計劃在「傳知行」成立之初就確定下來,被命名為「稅制研究」。2007年,第一本稅權手冊發布,題為《稅收的真相》。包括岑科在內的8名作者參與了寫作,其中一部分作者是財經記者出身。

    翻開《稅收的真相》和《2008公民稅權手冊》,「人人都是納稅人」這句話首先進入讀者的視線。郭玉閃解釋說,這是因為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幾乎每天都在繳稅。

    他隨即列出這樣一張清單:一袋價格為2元的鹽,包含大約0.29元的增值稅和0.03元的城建稅;你去餐館吃飯,最後結帳時不論多少,餐費的5.5%是營業稅及城建稅;如果花100塊錢買一瓶護膚品,其中除了14.53元的增值稅外,還包含25.64元的消費稅和4.02元的城建稅……

    「天哪!原來我不知不覺繳了這麼多稅,為什麼沒有人告訴我!」一位讀者大為驚訝地留言。在她的概念里,「稅收和死亡,是人生難免的兩件事」,這句話不過是形容「萬惡的資本主義如何剝削人民」的一句諺語,以至於每次看到報紙上有關稅收的討論,她總是「眼也不眨地就翻了過去」。

    今年年初,網易就做過一個「算算你一生都繳多少稅」的調查,發現有45%的受調查者「連自己繳了什麼稅都不清楚」,還有51%表示「我繳了稅但不知道稅幹嘛用了」。

    包括政府部門對此也是爭論不休。早在六七年前曾有人提出「為納稅人服務」的口號,卻遭到批評。批評者說,政府不能光為納稅人服務,而要為全體人民服務。言下之意似乎是,「人民」中的一部分人沒有納稅。

    「但事實呢?」岑科反問道:「即使一分錢不掙,只要花錢消費,你就是納稅人。」

    這個年輕學者進一步解釋說,到目前為止,中國共有增值稅、消費稅和營業稅等20多種稅,其中有些由個人上繳,有些由企業上繳。但最終這些稅或多或少都要由消費者承擔一部分,也就是說,你每購買一件商品,就向政府繳了一次稅。

    「多可怕,這麼多人連自己是納稅人都不知道!」郭玉閃坦言,自己也是因為讀者的反饋,才發現人們對這一最基本常識的缺乏。

    因而,在2008年發布的這本公民稅收手冊中,他繼續加大了這一理念的宣傳。不僅如此,書中還增加了《現行稅目、稅率一覽》的附錄,希望更多的讀者了解稅收的真相。

    「是我們繳的稅養活了政府,而不是政府養活了我們」

    編纂過程中,最令郭玉閃難以理解的是,既然稅收和每個人的切身利益相關,為什麼在這個問題上,「人們往往失去常識」?

    他隨手舉出幾個常見的例子,比如受災地區的一些群眾受到政府救濟時,他們會跪倒在地,高呼「感謝政府」;在政府部門的辦事機構里,面對辦事人員的拖沓冷漠,沒有人會發出消費者應有的抱怨……

    「人們似乎忘記了,政府收支的每一筆錢,都與自己的錢包有關;政府對民眾的服務,是收取稅金之後應盡的義務和應該做好的工作。」郭玉閃說。

    因此,稅收的基本概念成了2008版稅收手冊的另一重要內容。「這一點,連我最初也是糊裡糊塗的。」主編岑科笑著說。

    在他的印象里,大學教科書里對稅的解釋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而在西方經濟學的課堂上,稅收被定性為公共服務的價格,公民納稅是為了花錢去買這種服務和產品。

    「到底哪種說法正確?哎喲,我們那個時候因為這個,經常把老師問得下不來台。有一次還追到了學校門口!」天津財經大學教授李煒光回憶。上世紀80年代初,他在這所高校就讀財政學專業。

    那位老師最終也沒有解答學生的疑問。李煒光說,時至今日,在中國的稅收學教材中,「國家需要論」依然占據著主導地位,「關於稅收的問題從來都是政府的事情」,很少提及與公民的關係。

    「可悲的是,這樣一套理論還在一屆一屆的學生中傳播,教著他們,稅收是這樣的,出去以後你以這個來指導你的工作。」李煒光很是感嘆。

    在這位大學老師看來,很多專業學生,都未必知道稅收的基本理念。以至於當他在自己教授的財政史課堂上講起這些時,不少學生覺得吃驚而又新鮮。

    不僅是教育體系,在法律和輿論等話語體系中,「納稅人」似乎都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憲法》第56條寫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納稅的義務」,沒有強調有權利。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管法》中,納稅人乾脆被定義為「納稅義務人」。

    所以在《2008公民稅權手冊》中,岑科特意把「稅是民眾購買政府(人員)服務的費用」放在首頁的位置。他用通俗的話解釋說:「是我們繳的稅養活了政府,而不是政府養活了我們。」

    「在納稅人和徵稅人的關係中,納稅人才是主人。」經濟學家茅于軾認為這句話道出了稅收的本質。

    「但我們這些主人又是什麼形象呢?」岑科忍不住反問。

    他曾經到北京市某地稅局辦事,看到的是這樣的場面:有人皺著眉頭,在場地中央填寫表格;有人滿臉虔誠,向工作人員諮詢著什麼問題;更多的人排成長龍,以焦急的心情張望前方,希望儘快完成任務。至於他本人,則「像孫子一樣」點頭哈腰,跑了好幾趟才繳完一筆稅款。

    郭玉閃也享受過類似的「主人」待遇。為了開辦「傳知行」,他到工商部門去註冊,被告知必須到指定廠家購買一台價值2000多元的稅控機。其實那只是個普通的印表機,市場價不過數百元,但對方對郭玉閃說:「如果不買的話,你就繳不了稅。」

    「目前的整套稅制是國家本位的,而非民眾本位。」岑科這樣解釋這些現象的根源。

    茅于軾則從中看到了納稅人與徵稅人地位的不平等——「本來納稅人才是主人,徵稅、稅務作為政府的一個部門,他是代理人,我們是委託方,他是代理方,我們委託他辦事,他得聽我們的。但現在我們的納稅變成了反過來的關係。」

    「要像關注自己的錢包一樣,關注稅收狀況的變化」

    通過這本稅權手冊,喚醒納稅人意識,從而改變這種不平等的狀態,是郭玉閃等人的初衷。

    「就一本薄薄的小冊子,有這麼大的用處嗎?」有人不免疑惑。

    岑科並沒有正面回答這個問題。他談起了自己一次到銀行辦事的經歷。當時排隊辦事的人越來越多,而業務窗口並沒有相應打開。他忍不住和大堂經理理論起來,並當場撥打了投訴電話,在場的其他儲戶也站出來支持他。最終,銀行打開了其他的業務窗口。

    「你看,當更多的人開始維護自己的權利時,情況就會發生變化。」岑科說。

    這個自稱喜歡「較真兒」的小伙子,曾經是同學聚會上「不受歡迎的常客」。因為他常常指責那些當上公務員的朋友「花公家的錢不知道心疼」。

    「開始我就是很憤怒!」岑科回憶,「時間長了也覺得挺沒勁,因為有人會說,這關你什麼事兒啊!你又不是國家總理!」

    「現在我可以理直氣壯地說,這怎麼不關我的事兒,你們花的錢都是納稅人腰包里掏出去的錢!」

    這也是他參與郭玉閃寫作團隊的原因。這個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職員,利用業餘時間和其他4名作者一起,花費半年時間完成了這本稅權手冊。

    他認為納稅人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在社會轉型的過程中,納稅人意識的覺醒及其對稅賦制度改革的關注和推動,非常值得經濟學家們予以重視。「你老是跟人提公民權利,不如說納稅人,這起碼和錢有關,還能引起大家的關注。」他快人快語地說。

    郭玉閃透露,這本書的成本在6萬元左右,是一家基金會提供的贊助。除了支付稿費外,他們還複印了1000本。為了讓更多的人閱讀,這本稅權手冊的內容直接公布在網絡上。一個熱心網友還據此編寫了精華版,發布到各大論壇。

    這個福建人還計劃推出系列讀物:「2007年的側重於理念;2008年重點是數字,比如中共政府都收了多少稅之類的;2009年將重點介紹政府的錢都花在了哪兒,我們準備以出版業的稅收情況為例子。」

    「我們會堅持做下去,直到大家能夠像關注自己的錢包一樣,關注稅收狀況的變化。」郭玉閃說。

    就在《2008公民稅權手冊》發表之後,不少企業家來信訴苦,認為其中揭露的問題只是冰山一角。

    一位企業主說:「您來信要求我列舉苛捐雜稅的詳細數據,實在是太多了,我沒有辦法一一寫出,不過可以告訴你的是,我上個星期又繳了一筆,那天我一上班就看見廠里停了消防車,過去一問,才知道要訂閱《消防報》200多元。我馬上就給了,因為我知道如果不給,馬上會有人來查『消防』,而且檢查完肯定不合格,到時損失更大。」

    「民眾自身才是稅制改良的未來。」郭玉閃這樣安慰這些訴苦者。他最常提的故事是來自深圳的3位公民,他們從2006年起向十幾個中央部委和十幾個地方政府提出了查看預算的申請。2008年5月,他們終於看到了深圳市政府的2008年度部門預算草案;同年10月,衛生部向他們公布了一份接近完備的本級部門預算。

    「人民開始相信,政府的錢取之於民,需要首先得到民眾的同意,而民眾對於政府怎樣花錢,也應當享有監督權和控制權。」岑科在自己主編的稅權手冊里寫道。

 

責任編輯: 鄭浩中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9/0411/125662.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