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港台 > 正文

包容黨外 蔣經國臨終前:抓人槍斃人不解決問題

故總統蔣經國先生在位的最後十年,黨外勢力開始如野火般延燒,從美麗島事件到民進黨創黨,國民黨內一直充滿肅殺之氣,不少黨國大老指著經國先生痛罵,不過,他總是強調,抓人槍斃不能解決問題,而他晚年包容的態度,更奠下台灣民主改革的利基。

「兒子不如老子」,當年因為黨外壓力,黨國大老總是這樣指著經國先生的鼻子痛罵,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表示,「(黨國大老)直呼經國先生的名字,經國不如他爸爸,他爸爸比較有決斷。」接任總統隔一年,就爆發美麗島事件,黨外勢力如野火般延燒。

1979年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以美麗島雜誌社成員為核心的黨外人士在高雄舉行示威遊行,期間發生零星衝突,後來演變成官民暴力相向,國民黨政府派遣軍警全面鎮壓收場,為台灣自二二八事件後規模最大的一場官民衝突。事後警備總部展開全島大搜捕,隔年2月警總軍法處以叛亂罪起訴黃信介、施明德、張俊宏、姚嘉文、林義雄、陳菊、呂秀蓮、林弘宣等人,其他30多人在一般法庭遭到起訴。 「美麗島事件」對台灣政局影響甚大,乃至後來解除戒嚴,走向民主法治。

宋楚瑜指出,「其實那時候的肅殺之氣,每一個人都說12個人都要槍斃,至少要槍斃一個人,你還記得嗎?那時候的肅殺之氣,經國先生就講,抓人不能解決問題,槍斃人更不能解決問題。」

當時涉嫌叛亂的黨外人士通通落網,沒有人被槍斃,因為經國先生知道民主改革已經無法阻擋了,民國75年民進黨宣布組黨,這個時候的經國先生纏綿病榻,他對黨外運動的心情其實是錯綜複雜的,因為改革比革命艱巨,要有步驟、要循序漸進,面對不同的聲音更要包容,這是他的責任。宋楚瑜表示,「他跟我最後一次談話,那時候他是跟我說他很累,但是我可以感受出來,他真正希望讓台灣百姓了解到他的誠意。」

總統馬英九在8日出席蔣故總統經國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活動記者會時也提到解除戒嚴的關鍵時刻,馬英九表示,他與經國先生共事的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是1986年10月7日下午4時在總統府內會客室,也就是現在他的辦公室,經國先生接見美國「華盛頓郵報」發行人葛蘭姆女士,當時陪見的是新聞局長張京育先生,在場還有「新聞周刊」記者。

馬英九回憶,那天大家都知道葛蘭姆女士一定會問我國是否要解除戒嚴,但經國先生顯然是有備而來,沉穩地回答:「我們會在制訂國家安全法之後,解除戒嚴,開放組黨。」當時他擔任口譯,在一字一字翻成英文之時,覺得有如電流竄過身體,感到說不出的震撼。當時他一邊翻譯,一邊想著「我們今天在改寫歷史」,那種感覺至今仍然震撼。從此之後,我國便展開了一連串的民主改革。

責任編輯: 於飛  來源:東森新聞記者梁芳瑜、柯俊丞、呂士奇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9/0412/125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