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中國最後的私塾先生 生前自寫輓聯

 「可以這樣講,鎮裡人個個喜歡朱夫子。他的人品在南江鎮算是數一數二的。」鄉親們說。

 20090616tertor10
五峰私塾外的山路

20090616tertor7 

五峰私塾門前,朱先生和弟子的合影

 20090616tertor6

朱執中先生 

「哭什麼,世事何曾哭得轉;死也好,人生哪有死之安。」

這是朱夫子為自己寫的一副輓聯,寫作時間是今年清明節。兩個多月後,6月8日,這副輓聯掛在他的靈堂前。享年86歲。他留下了岳陽平江縣南江鎮五角村五峰私塾。石頭門框還在,低矮宅子還在,只是沒有了詩文吟唱,沒有了翰墨清香。 

中國最原始的啟蒙教育方式,或已被朱夫子帶走。 

最後的「夫子」 

朱夫子,本名朱執中,「夫子」是鄉人對他的尊稱。鄉人說,朱夫子是南江鎮的一張名片。但京城趕來的記者們都說,朱夫子是中國的一張名片。6月8日,朱夫子去世當天,北京、上海、廣東、福建等地的弟子,都趕到平江,在先生靈前跪泣。「葬禮很隆重,弟子們跪在地上,白了一片,個個悲痛萬分。說他是名片,這話一點都不假。」朱夫子的堂弟、五角村原村支書朱荷堯說。朱夫子的兒子早已在岳陽城區安家。先前,兒子想接老人進城,但老人捨不得那個私塾,離不開那個天人合一的村居環境,一直沒有同意去。 

後來,朱夫子老了,生活起居由侄兒朱日華照顧。朱日華說,老人每天兩餐,喜吃青菜,早上11時起床,吟詩、寫字、散步三者不可缺。今年清明節,朱夫子為自己寫了一副輓聯:哭什麼,世事何曾哭得轉;死也好,人生哪有死之安。他交代家人,一定要用這副輓聯。 

6月12日,朱夫子的兒子及10多位弟子,正在清理遺物,大都是繁體豎排古書、字畫、筆墨。這是老人執教70餘年留下的家產。文言、戒尺……23歲的歐陽滿意,曾是朱夫子的學生。他接受了兩年私塾教育。「他總是戴著一頂帽子,架著一副眼鏡。冷的時候,穿襖子,系圍巾;到了夏天,就是一身素色長衫。永遠是一副質樸考究的學者風範。」歐陽滿意回憶。跟朱夫子讀私塾,初學者的課本是《幼學瓊林》。這是一本集合天文、地理等各項知識的古代百科全書。學完《幼學瓊林》,朱夫子才會教學生學習「四書五經」、《詩經》等。背書、練字、對對聯、寫文章、練珠算,這都是五峰私塾的「必修課」。 

歐陽滿意回憶起上課時的情景:一張朱漆桌,先生與弟子們坐在一起,對照課本教大家學問。上課結束後,先生會把弟子們叫過來,一起作賦吟唱。每年清明、重陽等日子,先生會帶弟子去登高,之後布置作業,用文言文的方式寫遊記。朱夫子教學非常嚴厲。「只要弟子不認真,或是背不全古文,他都要實施體罰。很多弟子都挨過他的戒尺。不過,力度不大,純屬警示告誡。」歐陽滿意說。在朱夫子的威嚴下,弟子大多學有所成。朱荷堯給記者讀了一名頑童寫的詩歌《秋夜讀書樂》:秋夜輕風吹,讀書好月色,高山流水響,朗朗到天明。

 20090616tertor8

朱先生在住所里看書。
 20090616tertor9
朱先生在私塾里教學。
 

尚禮而不迂腐 

課堂上威嚴,生活中,朱夫子非常良善、溫和。去年,朱夫子鄰居家孩子考上了大學。朱夫子看到這名孩子氣血不好,便假稱自己頭暈,委託女婿買了些人參。人參寄來後,他轉手就給了鄰居家的孩子。「可以這樣講,鎮裡人個個喜歡朱夫子。他的人品在南江鎮算是數一數二的。」鄉親們說。 

2005年,朱夫子封館棄教。「新私塾」教育模式開始在中國悄然興起。朱夫子的弟子、來自上海的張志勇特意在南江鎮、岳陽市區等地辦了「新私塾」,也有著一段和老師共同執教的淵源。張志勇這樣評價朱夫子:「為人豁達,價值觀清晰,行事有原則,做人講禮教。」儘管朱夫子教的國學特別注重禮儀細節,但他從不要求弟子對他行大禮。弟子來拜年,只需一個拱手禮,不准下跪叩拜,不准帶禮品。 

被改變的村落 

弟子們緬懷朱夫子,更多的是因為先生將千百年來的傳統私塾文化傳承了下來。張志勇說,私塾文化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學模式與智慧。他認為,除了因材施教,私塾教育最核心的理念是關注個體發展,努力激發每個人學習的潛能。私塾文化是一種與生活聯繫緊密的言傳身教的教育方式。「現在,村里還有不少朱夫子的學生。最大的年紀都有70歲了,他們開口閉口都是仁義道德、傳統禮數,作對吟詩也信手拈來。他們表現出來的文化姿態,並不比受過現代教育的人差。」張志勇說。 

私塾文化的傳播,已在悄然改變一個村落的風化和習性。朱荷堯告訴記者,鄉里崇尚讀書,已經出了數百名大學生,而且社會風氣純正,這與朱老的言傳身教分不開。

責任編輯: 陳柏聖  來源:人民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9/0619/134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