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官場 > 正文

越來越猖狂了:內招幹部子女 公開登報炫耀

科技日報7月23日第12版刊登了該報記者吳紅月的一篇長篇報導《北京科技開發交流中心研究——探尋科技服務業新的藍海》該報導中有這樣一段內容

  整合資源共同發展

  中心先後採取六大策略整合資源。其一,派出20多人到國家科技部、發改委、安全部、工業和資訊化部、北京市科委、商務局、質監局、福建省發改委等政府部門幫助工作,並招聘了10多位司局級領導幹部子女,從而整合了一批政府資源,如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中組部、中紀委、中宣部、中央統戰部、國家科技部、國家安全部、工業和資訊化部、建設部、國家廣電總局、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北京市科委、北京市發改委、北京市商務局、北京市質監局等。

  原文連結: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09-07/23/content_86054.htm  網頁內容已經修改, 網友可以查閱印刷版和電子版。 下面是電子版地址

  http://att.newsmth.net/att.php?p.323.161400.733.pdf


pdf文件轉化成文本文件後的內容:



  編者按北京科學技術開發交流中心在科技服務中跳出了傳統的「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諮詢、技術服務」模式,以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為導向,集成項目、技術、人才、管理、資金等,聯合中央企業、上市公司、投資公司、高科技公司和高校院所等,為需求方提供了全方位的對接和服務。其結果,不僅大大拓展了科技服務的範圍,提高了服務的滿意度,更為自己開闢了新的發展空間。

  6月30日下午2點,北京金隅大廈22層會議室里,來自北京市建材行業協會、十幾家知名建材企業代表和四川省、德陽市、什邡市駐京辦負責人正在進行著熱烈的討論,共議在什邡建立「北京什邡建材科技產業園」的具體操作方案。北京科學技術開發交流中心(以下簡稱「中心」)主任李建華作為具體策劃者和組織者,介紹了該產業園建設的背景、原則、分工、流程、資金等問題,引起了到會企業的投資興趣。李建華告訴記者:「我們的目的是針對什邡市震後重建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需求,集成北京的技術、人才、管理、資本,與北京市多個知名建材企業、投資公司、地產開發公司和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共同在什邡建立建材科技產業園。這不僅是北京科技奧運成果推廣的重要方面,也是科技服務業的一種創新和探索。」

  「走出去」尋求大發展

  作為北京市科委的下屬機構,中心成立於1981年,在28年的發展中經歷了三個主要的階段。第一階段是1999年底之前,主要採取掛靠公司和展覽洽談的方式開展科技仲介服務。第二階段從1999年底到2005年底,主要是解決中心所屬的瓊民源、凱奇通信等公司眾多歷史遺留問題。李建華帶領大家圓滿完成了下屬115家公司脫鉤改制、3600多名職工安置、68場訴訟、償還近20多億元債務問題,並贏利1.69億元。第三階段自2006年至今,被稱為「科技服務業探索」階段。

  重回科技主戰場的中心如何搞好科技服務工作?李建華首先帶領中心分赴廣東、福建、江蘇、浙江、上海、山東、安徽、湖南等20多個省市學習調研,之後展開多次討論。焦點是:依靠科委還是面向市場?為北京科技企業服務,還是同時為各省市經濟建設和科技進步服務?提供單純技術轉移服務,還是同時提供併購重組、投融資、市場拓展、文化創意、法律財務等集成衣務?

  針對中心現有的科技服務經驗、資源、隊伍、條件等,最終確定了中心的定位是「背靠科委,面向全國,為市科委服務,為科技部服務,為科技成果產業化服務 」。行動綱領是「站在北京市與全國各省市結合的高度,站在科技與金融資本結合的高度,站在科技和文化結合的高度,站在事業與企業結合的高度,經營北京科技開發交流中心」,發展目標是「打造科技服務業王牌軍」。

  為達到這一目標,中心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一是服務範圍,立足北京,面向全國。既為北京市科委和京企服務,更要計劃率領一批京企走出去;二是目標導向。主要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解決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的重大需求;三是資源整合。除高校院所外,更要整合北京科技企業、中央企業、投資公司、上市公司、文化創意企業等能為經濟發展真正助力的機構;四是合作對象。首先與政府,特別是發改委、經委、國資委、商務廳(局)、科技廳(局)、經協辦、投資促進局、農業局、開發區等主管部門合作,通過政府主管部門與當地企業對接;五是轉化方式。主要採用產業轉移、投資布局、企業併購、重組整合等形式,而不僅僅是展覽展示、論壇、對接大會等。

  幾年來,中心組織北京地區280多家單位500多人次赴福建、廣東、江蘇、浙江、山東、河北、山西、武漢、四川等省市,與250多家企事業單位進行了幾十場科技經貿對接活動;先後接待了12個省36個市、350多人次來京合作對接;先後協助5個省、10個市舉辦了10餘場科技博覽會、項目成果交易推介大會等;先後參與了2個省3個市、10多家國企改制及資產管理工作;先後參與了多個省、市、縣的重大產業化項目的開發工作。

  整合資源共同發展

  中心先後採取六大策略整合資源。其一,派出20多人到國家科技部、發改委、安全部、工業和資訊化部、北京市科委、商務局、質監局、福建省發改委等政府部門幫助工作,並招聘了10多位司局級領導幹部子女,從而整合了一批政府資源,如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中組部、中紀委、中宣部、中央統戰部、國家科技部、國家安全部、工業和資訊化部、建設部、國家廣電總局、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北京市科委、北京市發改委、北京市商務局、北京市質監局等。

  其二,派出30多名員工到國內外投資公司掛職、實習、合署辦公、共同舉辦活動,整合了大批投資公司的資源。如京華山一、軟銀中國、IDGVC創業投資有限公司、鼎輝創業投資、紅杉資本中國基金、The CID Group  Ltd、中科招商投資管理公司、名力中國成長基金、清科創投、安然管理資本基金、聯想投資有限公司、藍橡資本中國公司、Eplanet Ventures、崇德基金投資有限公司、英聯投資基金、德同中國投資基金、平安信託直投、渤海投資基金等投資公司。

  其三,通過承辦國家科技部賦予的中美、中英、中法、中俄、中新政府科技合作論壇和與福建省科技廳共同主辦「科技外交官論壇」,整合了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俄羅斯、匈牙利、喬治亞、哈薩克斯坦等20多個國家駐華使館資源和一大批外交官資源。

  其四,通過與國務院國資委規劃發展局、福建省國資委、發改委、經貿委、科技廳和三明市政府共同舉辦「福建三明與中央企業、投資公司項目對接活動」,整合了大批央企資源。如中國核工業集團、中國航空工業集團、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中國兵器工業集團、中國兵器裝備工業集團、中國中化集團、中國通用技術集團、中國化工集團、中國五礦集團、中國中鋼集團、中國大唐集團、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中國生物科技集團、中糧集團、中國建築材料集團等。

  其五,通過完成國家科技部國際合作司和北京市科技項目徵集、招標、監理、研討會、論壇等任務,整合了一大批高校院所和高科技企業資源。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天航空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中國中醫藥大學、中科院計算所、中科院自動化所、軍事醫學科學院等。

  其六,通過與省市科技經貿對接等活動,整合了廣東、福建、江蘇、浙江、山西、山東、河北、四川、遼寧、陝西、湖北等省市發改委、國資委、經委、資訊產業廳、商務廳、科技廳、經協辦、投資促進局、開發區等眾多資源。李建華認為,人脈資源是科技服務業的首要因素,是通往成功的堅實保障。幾年來,中心依靠、率領這些寶貴資源征戰四方,既發展了自己,也為眾多資源探尋了新的發展空間,實現了共同發展。

  五種模式創新發展

  中心已經跳出了傳統展覽、展示、對接、論壇等轉移模式,圍繞科技服務、支撐、推進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這一目標,尋找到了符合自身發展的科技服務五大模式。

  1.福建6·18——區域合作型

  福建6·18是國家科技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教育部、工業和資訊化部、國家外專局、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 15家單位與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項目—技術—資本—人才」對接交易大會(簡稱6·18)。依託6·18這一平台,中心開展了一系列的區域合作。

  2005年,中心首次組織北京16家高校院所44人參加「6·18」;2006年,中心帶領40多家高校院所80多人參會;2007年,中心集合了高校科研院所、跨國公司、投資公司等80多家單位104人參會;2008年,中心推出25家科技奧運單位亮相;2009年,中心邀請15個國家駐華使領館 29位外交官參會。除此外,中心還於2008年和福建省發改委、福安市政府共同組織了「北京·福安市電機科技對接大會」,歷時4個月,成功對接32項。還與國務院國資委規劃發展局、福建省發改委、經貿委、國資委、科技廳和三明市政府共同主辦了「三明市與中央企業、投資機構項目對接活動」。共簽約59項,總投資134.93億元。

  2.湖北武漢——中心城市對接型

  2009年3月,中心與武漢市政府駐京辦、經協辦共同組織在京的99家中央企業、投資公司和高科技公司168人赴武漢8個區開展大規模的科技經貿對接活動。此次活動針對武漢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求,按需求整理——在京對接——赴漢對接——武漢企業進京對接——掛職對接等步驟進行。現正重點推進江夏區科技經貿對接和電子資訊企業投融資服務工作。

  3.山西大同——支柱產業服務型

  2006年始,中心即與大同市開展科技對接,參與大同水泥等國企改制重組工作。當了解到大同正探尋煤炭資源枯竭後的支柱產業問題後,即與大同合作開展玄武岩產業調研工作。第一步,先後派兩個部門10名同志11次往返大同市、縣了解需求和開展調研;第二步,通過多種方式調研了國內30多家高校院所和玄武岩項目開發企業;第三步,多次向科技部國際合作司匯報並尋求幫助,同時與我國駐俄羅斯、烏克蘭大使館取得聯繫,了解該國玄武岩開發技術和市場情況;第四步,組織大同市、縣領導及相關單位人員國內考察、來京洽談。經歷2年多的共同努力之後,現已進入玄武岩開發公司籌建階段。

  4.四川什邡——科技產業園型

  2009年3月,中心與四川省政府駐京辦、招商局共同組織「科技奧運技術成果四川推廣計劃」。組織13家科技奧運骨幹企業赴成都、德陽、眉山、樂山、自貢等5個市洽談對接,現正與北京建材行業協會、中關村管委會、投資公司、房地產公司和知名建材企業帶技術、項目、資金設籍什邡,擬建立「什邡·北京建材科技產業園」。

  5.廣西百色——科技扶貧型

  2009年5月,中心組織30多家高新企業、投資公司44人前往百色科技扶貧。代表團分成8個組對當地的工業、農業、科技園區、資訊產業等進行了實地調研洽談,了解當地對於技術和市場的需求。由於百色是「老少邊窮」地區,中心為當地提供的科技服務不收取任何費用,以表達對紅色老區經濟建設和科技發展的支持。

  產業資本成就高層面對接服務

  李建華和中心在不斷的科技產業化服務中意識到,傳統的以展覽、展示、論壇、對接、推介方式進行的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諮詢、技術服務,僅是科技服務業的第一個層面,其不足是科技支撐性作用不明顯,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第二個層面應是科技與產業、資本的對接,是站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高度對接科技。他認為,此間的關鍵是把產業資本特別是央企、投資公司、上市公司、高校院所,甚至是文化創意企業整合在一起。而第三個層面是直接從事科技投資銀行業務。

  目前,中心的工作重點已經從第一層面進入到第二個層面,並逐漸向第三個層面過渡。李建華說:「中心有專門的投資銀行部門,30多位同志曾在投資公司工作或實習,有6位同志正攻讀金融碩士或博士學位,還有5位歸國的金融人才。這些專業人才主要完成科技產業對接之後的投融資業務。」據了解,在與武漢的科技產業對接中,中心投入了大量人力幫助武漢全真光電公司投融資服務。李建華稱:「對於一些具有發展潛力的企業或者項目,中心的投資公司也會小額跟進投資,成為小股東之一。」

  以文化塑造科技服務新內涵

  文化創意產業是首都經濟「高端、高效、高輻射」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科技成果產業化服務業文化內涵的重要領域,創新思想和先進文化都必定對科技產生巨大的支撐和引領作用。中心在文化創意產業等方面也做出了積極嘗試。

  2006年以來,中心與亞太傳媒集團、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傳媒大學、新浪網等連續舉辦了三屆「全球華人非常短片大賽」;2009年6月30日,中心在北京舉行了首屆「全國科技動漫大賽」頒獎典禮,這是與國家科技部政策體改司和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聯合全國36家動漫產業基地、院校、企業共同舉辦的。大賽在全國範圍內徵集參賽作品,從去年6月開始,歷時一年,吸引了全國動漫愛好者的關注和參與,共收到2229部作品。李建華說:「這次大賽的成功舉辦,使中心初步搭建了科技動漫聯盟平台,培養了一支科技動漫創意、設計、製作隊伍。下一步中心還將科技動漫與3G手機平台相結合,打造科技動漫產業聯盟—科技動漫作品—3G手機的產業鏈,推動科技動漫產業持續快速的發展。

責任編輯: 沈波  來源:網絡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9/0802/138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