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 大陸娛樂 > 正文

張藝謀這回完蛋了?!有人出手這樣抵制他?

你聽過「反張藝謀聯盟」嗎,我一開始很震驚,為什麼非要用這樣的方式來抵制張藝謀呢?可是當我細想一下,我才發現其中的良苦用心。

  當電影大師不再為藝術而戰時,只為觀眾口袋裡的錢而戰時,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去相信他所謂的「藝術」,張藝謀一次又一次讓我們失望。

  近日,在湖南衛視《電影鋒雲》節目現場,眾影評人熱烈討論「電影退票制」這一話題,並呼籲提出成立「反張藝謀聯盟」,影評人楊早甚至說:「我發誓再也不買票看他的電影!」洪晃也較為贊同和支持,稱:「看了《三槍》30分鐘,我就決定加入這個聯盟。」

  俗話說:有果必有因。中國電影界的大師級人物張藝謀,恐怕想不到現在居然有人呼籲成立「反張藝謀聯盟」來抵制他的電影。中國古語說:多行不義必自斃!

  其實張藝謀的電影《三槍》,被眾多觀眾幾乎毫無爭議地評為「爛片」,但張藝謀本人卻認為「觀眾欣賞層次太低了」,自以為是「精品」,更最搞笑的是,張藝謀精品好片《三槍拍案驚奇》居然也去柏林電影節,然後夾著尾巴灰溜溜地回來,連個鼓勵獎也沒有撈到。

  


  我就不明白了,你老謀子拍出來的戲是給觀眾看的,觀眾是最有發言權和評價權的,好就是好,比如《阿凡達》,不好就是不好,比如你的《三槍拍案驚奇》,憑什麼說我們欣賞不了你的藝術大作呢?就像作一道菜,你這個廚師燒出來的菜,是給顧客吃的,很多顧客都說不好吃,說明你做得真爛。

  我們不可否則張藝謀的出色才華,想當年《紅高粱》以濃烈的色彩、豪放的風格,頌揚中華民族激揚昂奮的民族精神,融敘事與抒情、寫實與寫意於一爐,發揮了電影語言的獨特魅力,征服的不只是中國觀眾,也征服很多外國觀眾,當年這部電影在國際上拿了不下於十個獎項。

  之後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影片的光影、構圖、色彩均十分講究,文化氣息十足,象徵意味濃厚,同樣也打動人心。還有那部不得不說的《秋菊打官司》,影片一改以往的風格,採取了紀實風格、偷拍、大量採用非職業演員的半紀錄片手法,真實反映了當代中國農村的面貌,電影的批判力量直達心靈,讓我很震撼。

  


  可是這些年呢?張藝謀都拍了什麼?從《英雄》、《滿城盡帶黃金甲》到《三槍》,一爛再爛,爛到觀眾心寒。

  《三槍》如此爛片張藝謀居然有3億元真金白銀的票房斬獲,老謀子笑了,將自己的無形資產運作得得心應手,善於冒險,以小博大,在一片罵聲中賺得盆滿缽滿,藝術沒了,但錢有了。

  一直把張藝謀當成中國的「卡梅隆」,我現在發現我錯了,老謀子的爛片猶如流水線生產一般,卡梅隆歷經14年精雕細刻的《阿凡達》一出世,我才知道,張藝謀這個所謂的大師,一下子變得那麼渺小。中國沒有藝術大師,只有「忽悠錢大師」。

  杯具呀!當張藝謀不再關注藝術,而是關注「觀眾口袋裡的錢」時,張藝謀不再是當年《紅高粱》的張藝謀了,而是一個「狡猾」的商人,並且高價向我們兜售他的劣質產品。張藝謀你何時懺悔?

  PS怒劍網友「麻繩」對張藝謀的作品《三槍》精典點評:

  《三槍拍案驚奇》一直是按喜劇來宣傳的,但真沒什麼好笑的,那些植根於流行文化的笑料,按電影票價折合一下的話,很昂貴。

  買票看喜劇電影的觀眾和在家看小品的觀眾心理預期是不一樣的,為了證明自己花的錢物有所值,電影觀眾會儘量吸收甚至放大電影中的每一個笑點,這樣一來反而會造成一種心理緊張。同樣的一個笑料,可能在電視上會奏效,因為電視觀眾心理很放鬆,除了時間以外沒什麼可損失的。

  而這個笑料面對搭上時間和金錢的電影觀眾的時候,觀眾就會想這個東西到底值不值得笑——你的笑料是否對得起我花出去的真金白銀,就算你僥倖地把我胳肢笑了那麼幾次,可能我的笑也不是為了配合你的伎倆的,而且為了對得起我為此所付出的代價,而當我認定你所兜售的不過是一些打開電視「一分錢能聽八段」的廉價笑料時,我會為我智商被侮辱、金錢被掠奪、時間被糟蹋而感到鬱悶、糾結以至憤怒。

  對於有些觀眾來說,看《三槍》,就是這個狀態。

  可以說,《三~槍》中對小品、二人轉、電視欄目的過度嫁接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敘事的節奏,前半部分基本上是《武林外傳》的電影版,這些喜劇元素於人物性格刻畫和故事發展走向無關,從我的立場來看,我向來是排斥這種喜劇的。

  有些導演一直是在用輕視觀眾的方式來親近觀眾,會一廂情願地認為他們的設計會引爆觀眾的不高的笑點。前不久《熊貓大俠》的導演王岳倫曾經炮轟《三槍》,甚至說《三槍》只是「攝影比較好的《十全九美》」而已,其實現在看來,倒也不無道理,《三槍》中的小品式笑料的植入和《熊貓大俠》中的網絡用語的泛濫在生硬程度上一樣的,在本質上都是屬於造作的喜劇。

  但是張藝謀是否真的過高估計了電視喜劇文化的殺~傷~ 力~了呢?也許未必。《三槍》無疑將是今年賀歲檔最有票房潛力的影片,不管有多少人討厭它,現在我更加堅信了這一點。

  全片中讓我笑得最開心的是小瀋陽對閆妮說的總結他們奸~情的一句話:「當初我就是太好奇了,其實這玩意兒吧,沒啥意思。」 我感覺這句話的好笑之處並不是它在影片中的意義,而是道出了這部影片得以成功運作的本質。

  以張藝謀在中國電影界的地位,能夠把姿態放到如此之低,去拍攝一部以小瀋陽為標籤的賤格喜劇,這足以吊起所有人的興趣,無論你是具有深厚藝術修養的高端觀眾還是僅僅為了謀求簡單快樂的普通看客,都會樂於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去見證這種略顯詭異的事件的,雖然見證之後的結論可能真的是「沒啥意思」,但消費行為已經完成了。

  《三槍》確實存在著諸多的缺陷,很多影評人也表達了對這部電影的失望甚至憤慨,這個事情我覺得有點可笑,張藝謀畢竟不是王岳倫,這些缺陷你都能看出來,張藝謀自己會不知道嗎?你當他這麼多年是白混的?這個解釋只有一個,張藝謀根本就沒有把你當做他的目標觀眾。

  這電影所要討好的觀眾群是那些長期浸淫在電視庸俗文化中、能夠輕易被流行偶像所捕獲的人們,他們一年可能只進一兩次電影院,他們在看《三槍》的過程中所能得到的樂趣和滿足才是這部電影存在的真正價值。當然張藝謀也會付出信譽透支的代價,但這點損失他再拍一部《金陵十三釵》就掙回來了,這不算什麼事。

  張藝謀拍電影一直有以文學作品為藍本的習慣,這就讓他的電影在人物刻畫和情節構架上有個基本的保證,《三槍》是翻拍美國導演科恩兄弟25年前的處女作《血迷宮》的,於是相對紮實的劇情便成為《三槍》質素的一個底線,因為原作在情節的懸疑性和爆發力上的建樹是有口皆碑的。《三槍》對原作的忠實程度極高,除了開頭硬塞進去的喜劇段落,後來的情節走向和人物設計甚至包括細節都與原作高度對應,這也導致了小部分熟知《血迷宮》情節的觀眾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懸疑樂趣。

  為了適應國內觀眾的口味和賀歲檔的氛圍,張藝謀做了風格上的微調,《血迷宮》作為一部黑色懸疑電影,其中充滿了夢魘般的絕望和人性掙扎,而《三槍》中的故事更體現了善惡有報的傳統價值觀,比如為老闆娘的偷情設置了遭受虐待的緣由,相比起原作陰鬱冷酷的色調,《三槍》在人物服飾和環境的色彩運用上極為奔放鮮明,這也是極具張藝謀風格的。情節處理上也儘量去除了原作中某些重口味的處理,可以對比一下埋屍一場戲兩部電影的區別。要知道原作中可是活埋的。相比起大多數連故事都講不利索的國產電影來說,《三槍》至少做到了圓熟敘事。

  


  張偉平一直在澄清《三槍》以低成本製作「搶~錢」一說,但是《三槍》製作成本的低廉是顯而易見的,全片採用的是數字高清拍攝,場景單調且室內居多,人物自始至終沒換過衣服,沒有一線明星加盟,如果張偉平所言不虛,可能最大的投入就是購買《血迷宮》版權的200萬美元了。藉助張藝謀的號召力和小瀋陽的噱頭,以低成本博取高回報,《三槍》的生意經極其精明,《三槍》可能會成為今年投資報酬率最高的一部電影。

  很多情況下電影的工業屬性都讓製作方面臨一個選擇,那就是要臉還是要錢,這次張藝謀的選擇無疑是要錢,不管影片會遭受高端影迷和影評人的多少惡評,這都應該是在張藝謀意料之中的,這也應該是《三槍》正式上映前面對媒體和影評人一直保持低調的根本原因,它不需要口碑宣傳來給電影填柴,只要沒人潑水就行,最終這個穩賺不賠、利潤豐厚的生意他們是做成了。《三槍》勢不可擋之勢殺入賀歲檔,對這樣的電影做藝術評判我覺得很多餘,這不過是一樁生意,他們把油潑麵賣出了天價,你能責怪他們的面不如魚翅味道好嗎?

  當然我並不是說電影要賺錢就要以枉顧觀眾利益為代價,對投資商負責和對觀眾負責,這並不一定是一道單選題,兩者兼顧才是最理想的選擇。

責任編輯: 趙亮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0/0327/161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