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莫斯科給北京上的一課

作者:

從戈巴契夫到葉爾欽時代的政治震盪療法,並沒有令俄羅斯繁榮強大起來。這在很大程度上,推動普京和繼任的梅德韋傑夫踏上了中國式的「先經濟後政治,自由市場加准威權主義」的改革之路。因此,在許多中國人眼裡,北京已經成了莫斯科的老師。

但最近兩件令全球矚目的國際政治事務——莫斯科紅場閱兵和金正日訪華,卻讓莫斯科和北京的外交技巧高下立現,前者大獲加分,後者黯然失色。

先來看金正日訪華。

本來,這為中國提供了一次絕佳的國際公關機會。與以往來訪不同,這是一次金正日所求甚多、中國全面掌握主動的訪問。首先,走路一瘸一拐的金正日有病在身,深受接班人問題困擾,需要向北京方面「託孤」;其次,金正日此前主導的貨幣改革失敗,雖然讓內閣資深部長成為替罪羔羊,但民意大跌,需要中國幫忙重抬聲望;另外,朝鮮經濟亟需中國大量「輸血」;最後,朝鮮需要中國斡旋,才能在獲得最大利益的前提條件下重返六方會談。

但是,中國沒能利用這個主動權。在接待金正日的方式上,北京仍然依照平壤要求,將一切置於「黑箱操作」當中,直到訪問結束,都不承認,不報導。而此時正值上海舉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博覽會,國際媒體蜂擁而至,藉機採訪朝鮮事宜,本可謂近水樓台。中國的墨守陳規,讓金正日「綁架」了中國在此事務上變得更為公開透明的機會。

反過來,被金正日打作公關牌的朝鮮版《紅樓夢》歌劇,卻讓中國所有政治局常委為其背書,儘管他自己則連陪同看戲的興趣也沒有。

當然,如果中國能夠促使金正日改變立場,回到六方會談,配合中國實現該地區的地緣穩定,在國內真心推動中國模式的經濟改革,那麼,中國在接待形式上吃一記小虧,也還划算。但以金正日的多變,這樣的事情恐怕還會重演。

反過來看莫斯科紅場閱兵。

這場紀念衛國戰爭六十五周年的大閱兵,場面雄偉,氣勢磅礴,包括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內的二十國領袖及其代表出席儀式,陣容豪華。藉著二戰是全球反法西斯戰爭的共同勝利,俄羅斯把閱兵做成了一個世界盛事。相比較而言,中國去年的建國60周年天安門大閱兵雖然也曾驚艷世界,但更多地卻是一場關起門來的閱兵。

具體而言,紅場閱兵除了展現俄軍新式武器和強大軍容之外,還創造了一個國際公關的經典案例。首先,莫斯科召集了東西方領袖及軍隊,尤其是美國軍隊的共同參與,既堵住了俄羅斯威脅論的嘴巴,又顯示了俄羅斯在軍事方面的世界領袖地位。第二,莫斯科邀請了戰時敵對國德國的領袖出席閱兵,一展自信心態,表明俄羅斯是真正的勝利者,並已醫治了戰爭創傷,與德國重新交好,「一笑泯恩仇」。第三,俄羅斯總統在強調勝利因素的時候,突出了人民,淡化了史達林的作用,從而使俄羅斯的勝利超越了以往對領袖尊崇的舊模式,讓俄羅斯人民充滿歷史自豪感,為未來奮進奠定了集體心理基礎。

俄羅斯選擇歐美軍隊參與閱兵,卻不邀請中國軍隊,也是一箭雙鵰:不僅向世界表明俄羅斯不會與中國軍事結盟,同時也向中國顯示,俄羅斯可以與西方攜手,中國則做不到。

中國本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參與者,中國戰場牽制了日本大量軍力,做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但迄今為止,中國的抗戰勝利紀念,非但做不成全球性的盛事,也無法讓日本真正低頭認罪,從而達到俄羅斯與德國間那樣真正的和解。究其原因,並非蘇聯的衛國戰爭比中國的抗戰更慘烈,犧牲比中國更大,而是中國由於內部的分裂,國共的不和,在抗戰史觀上有著無法消弭的差異,無法讓全球華人來共同紀念。

從上述兩件事務可以看到,中國在外交公關的思路和行為模式上,仍深受傳統思路約束,欠缺全球化和現代化意識。對此,北京是否應該放下身段,跟莫斯科學一學?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0/0514/166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