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短評 > 正文

西南旱災的後果嚴重

各位聽眾你們好,我是王丹。中國今年多災多難,尤以西南旱災最為令人觸目驚心。現在,災情已經多少有所緩和,但是針對這次旱災所進行的反思不能輕易忘記,因為它的後果已經不僅僅是」旱災」兩字可以代替的,有些後果甚至還在持續發酵中。

首先是通貨膨脹的問題。我們過去就提到過,今年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通貨膨脹的問題。這次西南旱災所涉及的區域,物價已經大幅度上升,諸如豌豆、洋芋,比災前基本上漲了50%左右,食用油、肉類、雞蛋、大豆和黃豆都明顯漲價,但政府還沒有採取措施抑制物價上揚。更重要的是,旱勢必造成十多個省區主要口糧的減產,促使全國大米漲價。有媒體報導,上海、重慶、廣東等地已經出現大米價格上漲現象。中糧集團大米部相關負責人就曾經表示,此次旱情對於國家的整體原糧價格肯定是有影響的,不僅會導致大米市場的漲價,甚至可能影響下半年的物價走勢。

其次是外交問題。在中國西南地區遭受特大旱情之際,東南亞一些國家也出現嚴重旱情。泰國、寮國、越南和柬埔寨等國認為,中國在湄公河(我國境內為瀾滄江)上游修建水壩導致其旱情加重,四個東南亞國家已經就此問題向中國提出交涉。我們知道,過度的攔垻發電,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自然生態,有可能誘發天氣異變。這已經不是中國一個國家內部的問題。長期以來,專家學者一直在警告,亞洲日益加劇的局勢緊張可能會引發關於資源的長期區域衝突,尤其是很多流經幾個國家邊界的主要河流。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處理與周邊國家的資源競爭問題,藉由這次西南旱災也進一步凸顯了出來。

最後,是溫家寶所謂的「深層次社會矛盾」的問題。這次西南旱災,表面上是天象異常的自然災害,但在天氣的表象之下,是長期存在的水資源分配不公的問題。中國的經濟發展戰略,從建國以來就是重城市輕農村,重工業輕農業,儘管當局口頭上講要重視「三農」問題,但是在戰略思想上從來沒有成功轉型。這次西南大旱,仍舊是農村災情遠遠大於城市,就可見一斑。就在大型水電站頂著國內外的巨大爭議如火如荼的加緊建設時,對於農業生產聯繫更為緊密的小型水庫和水塘則完全被忽視,這表現出的,是在資源分配的格局中,農民的權利與其他社會階層不平等的現實。農民沒有參與水利設施建設方向決策的權利,也沒有在重大發展模式上表達自己聲音的權利和自由。而學者們一再呼籲的,讓農民通過組織農會實行自治,增強其在資源分配中維護權利的分量的政策,當局出於政治原因充耳不聞。這勢必導致農村的矛盾進一步惡化。

西南旱災也許會慢慢淡出人們的記憶,但是它帶來的問題不解決,這樣的自然災害就會成為社會危機的爆發點。以上,是自由亞洲電台特約評論員王丹為您做的評論。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0/0521/166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