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漲」潮生活中的民間畫像 拿什麼拯救錢包?

  在網絡上,繼「蒜你狠」、「姜你軍」、「豆你玩」之後,又出現了「苹什麼」、「糖太宗」等謔稱,每一個謔稱背後,都代表著一種物價的呼呼上漲。一份「菜奴省錢攻略」走紅成都,許多「80後」稱,當了「房奴」、「卡奴」後,如今遭遇蔬菜漲價,又成了「菜奴」。

  在網絡上,繼「蒜你狠」、「姜你軍」、「豆你玩」之後,又出現了「苹什麼」、「糖太宗」等謔稱,每一個謔稱背後,都代表著一種物價的呼呼上漲。一些有趣的省錢個案開始受到追捧。一份「菜奴省錢攻略」走紅成都,許多「80後」稱,當了「房奴」、「卡奴」後,如今遭遇蔬菜漲價,又成了「菜奴」。

  雙目失明的陳基老人獨居北京西城區一間六七平方米的老屋內。 南都記者 孫濤 攝

  7年前,老人專門向一家香港機構學過盲人按摩技術,可他設想中的盲人按摩店始終沒有開業。

  北京 金融街,貧民陳基的生活

  中國最高檔的辦公大樓群矗立北京金融街,附近的胡同里住著一個失明的退休老人,物價持續上漲沒有中斷金融街上白領們的「星巴克時光」,卻讓這位老人將一日三餐改成兩餐。

  在武漢,月收入6000元的中產階級家庭,為了給孩子交一筆「奧數班」的課外培訓費,取消了補拍婚紗照的計劃。而除去每月必須支出的固定開銷,能剩下來的只有300元!這還不包括應酬交際等額外開支,而且不能出大的意外,如家庭的某個成員生大病等。而且也基本要與任何哪怕略顯「奢侈」的生活方式絕緣。

  在網絡上,繼「蒜你狠」、「姜你軍」、「豆你玩」之後,又出現了「苹什麼」、「糖太宗」等謔稱,每一個謔稱背後,都代表著一種物價的呼呼上漲。一些有趣的省錢個案開始受到追捧。一份「菜奴省錢攻略」走紅成都,許多「80後」稱,當了「房奴」、「卡奴」後,如今遭遇蔬菜漲價,又成了「菜奴」。

  我們選取了北京、武漢、成都三地,作為樣本城市,這場蔓延全社會的漲價風波中,看起來無人倖免,只是底層的抗壓能力更為脆弱。

  越來越多的地區制定了物價補貼,試圖通過公共財政貼補最低層的家庭,但對於目前看起來尚無盡頭的漲價風波來說,已經引發了一定的恐慌,並且由此孳生了不少社會矛盾。

  個人如何應對?政府如何調控?各地情況不一,答案不盡相同,我們對物價上漲風波中的人群素描,試圖找到其中共性。

  北京西城區,有著名的金融街,中國最高檔的辦公大樓群矗立在那裡,也有不少曲曲折折的小胡同。胡同內,繁茂高大的槐樹在這個秋末正塗寫著一地金黃。73歲的陳基,就住在這條街朱葦箔胡同最里的拐彎處。

  他已經失明20多年了,幾天前,他給原單位哈爾濱鐵路局寄去了困難補助申請。通常情況下,在往年,這份申請會換回500元生活補助。「今年聽說是千年寒冬,往年要700元燃煤才能過冬,今年得備900元」,他說,除了盼望得到單位的生活補助外,剩下的就靠拼湊了,「生活上或許還可以再擠擠吧!」 他穿著一件半世紀前縫補斷袖的袷衣,腳上蹬一雙裂了大口子的老皮鞋。

  吃不吃雞蛋,要下很大決心

  陳基的父親曾在鐵路系統工作。1951年,隨著父親工作調動,舉家搬遷到北京。

  大學畢業後,陳基分配到了哈爾濱鐵路局工業總公司下屬的汽修廠,54歲那年,他雙眼患上病毒性角膜炎,治療無效後徹底失明。陳基內退回到北京,成為一個北京盲人。

  到去年,退休金漲到1300元/月,陳基算計著:付給阿姨每月500元工資,街道辦每月給200元補貼,這樣還剩下1000元。他有低血壓,經常頭暈,這又要扣除200元醫療費,再就是每月電費平均100元、電話費100元等。這樣下來,不計算飲食支出,每月可支配收入不足600元,低於北京市最低生活標準800元/月。

  他儘可能壓縮開支,「平時多半下麵條,擱點油,撒點鹽就行了,再就是泡方便麵、吃速凍餃子,或者蘸點醬豆腐、榨菜就可以應付一日三餐了。」

  可是,今年8月以來連續上漲的北京物價,使得陳基不得不將一日三餐減少為一天兩餐。「大不了少吃一頓」,他說。

  一天天躥高的物價在青菜、雞蛋、食用油價格上表現十足,像78歲的陳基一樣,北京若干個社區的居民也感同身受,他們開始自發在網上討論起如何節省生活開支,以及自測恩格爾係數。在網絡上,繼「蒜你狠」、「姜你軍」、「豆你玩」之後,又出現了「苹什麼」、「糖太宗」等謔稱,每一個謔稱背後,都代表著一種物價的呼呼上漲。

  「按恩格爾係數,59%以上算貧窮,那我是赤貧」,恩格爾係數這個曾經只是在高等教科書里出現的詞彙,就這樣以真實的生活讓陳基領會了它的含義。他平均每月用於生活開支的費用大約300-400元,飛快上升的物價在這幾百元錢維持的生計里非常明顯:「以前胡同口的刀削麵5元一碗,現在要6元; 以前雞蛋3.4元/斤,現在要4.7元/斤,都不敢吃了」。

  當雞蛋漲至4元/斤時,他曾下定決心不吃雞蛋,以便一天省下兩個蛋,結果最終熬不過,還是又吃雞蛋了,「算來算去還是雞蛋最便宜」。

  冬天逼近,他家的爐火還未生

  陳基是北京數十萬貧困人口的真實生活寫照。2007年,北京曾向23萬戶低收入家庭每人每月發放20元物價補貼。

  金融街正在朝世界一流邁進,始於去年夏天的拆遷正在讓胡同里的人口一天天減少。陳基所在的小院本來住了5戶人家,他是中間的第三家,其中兩家的房屋已被推倒,一片殘瓦斷牆。他隔壁的另兩家,一家房主已經搬走,將房子出租了出去,另一家則還留有一個癱瘓老人居住。

  「是重殘,北京戶口,但還不屬於低保對象」,北京市西城區金融街街道大院社區黨委書記兼居委會主任馮寶良說,陳基每月有1300元退休金,所以不屬低保戶。社區依然每年冬天都會來幫老人升爐子取暖,直到第二年春天天氣轉暖,平時逢年過節也會過來探看,為老人添一些米、油、窗簾等日常用品。

  這是陳基可以感受到的來自政府的「溫暖」。「家裡吃的、用的,比如一天要開上20個小時的電視機是區殘聯送的,牙膏牙刷是開會參加活動送的,油和米也是社區逢年過節送來的,還有被子、衣服類,也總有些老同學會送一些來」,但陳基老人承認,但有一項支出他非常在意,即每個月都要事先預扣200元的醫療費,幾十年鐵打不動。

  而針對高速上漲的物價,2007年10月,北京市還首次出台了居民基本生活消費品價格變動應急救助方案,按規定,若副食品價格大幅度上漲,並連續3個月漲幅超過上年同期15%時,即對低保家庭進行特殊物價補貼。這年連續5個月內,北京23萬困難人群首次領取了物價補貼,平均每人每月20元。

  「今年還沒有下發物價補貼,民政部門還在觀望」,馮寶良估計,今年即使下發物價補貼,每戶每月也應該不超過50元。

  數年前,央視敬一丹採訪陳基時,問他生活中最感到困難的事時,他的回答是「害怕東西掉下來,否則就得到處亂摸」。

  如今,他對自己最盼望解決的問題,已經有了不同答案,「按照國家規定,困難人群的生活水平,應該與當地平均居民生活水平持平,北京市去年人均收入2.7萬元,今年3萬元,我的退休金如果能相應提高到每月2500元,就好辦了。」他還希望醫保可以早日異地轉帳,而不是轉回哈爾濱報銷就更方便了。

  冬天正一天天逼近,家裡的爐火還未生,屋子內已有了重重寒氣。

  他說,再過兩天,他準備給社區志願者打個電話,委託他們幫忙買回20公斤大蔥,「蔥白要長一些的」,這樣放在廚房地上,每頓就著饅頭吃,就可以度過今年冬天了。

  南都記者楊曉紅 實習生 李曉榮 發自北京

  成都 菜奴省錢攻略

  南都記者 劉偉 發自成都 成都。在紅星路某公司工作的郭小姐昨天更改了自己的m sn簽名:這麼漲下去,「糖高宗」要成「糖玄宗」了!她發現,一個月以來的白糖漲價已經影響到了她愛吃甜食的喜好,她喜歡吃的米花糖已從上個月7元/斤漲到了8元/斤。

  剛成「房奴」,又跨入「菜奴」

  因為平時有記帳的習慣,今年9月底,她把記了3年的帳本翻了出來,對照著一看,愣是把自己嚇了一跳———伙食費這一欄,2008年1-9月的支出是4663元,2009年漲到了5840元,而到了今年這項開支已經7300多元了「漲幅超過25%。」

  於是,棉布、衛生紙、奶粉、糖和食用油,不斷傳出漲價消息的生活必需品,讓精明的省錢達人們果斷出手。這些囤積生活用品的達人被形象地稱為:囤囤族。不少囤囤族能將一些可存放的物品買夠一兩年的用量。

  一些有趣的省錢個案開始受到追捧。近日,一份「菜奴省錢攻略」走紅成都,許多80後稱,當了「房奴」、「卡奴」後,如今遭遇蔬菜漲價,又成了「菜奴」。

  原本,這是一名成都女孩將自己省錢買菜的經驗發到了網上,本想跟大家分享生活心得,結果帖子裡的「買菜省錢36計」立刻引來了全國各地網友的熱烈追捧,被網友們稱為「最行之有效的買菜寶典」。

  「菜奴省錢攻略」發布者劉小姐,剛剛成為「房奴」的她,又跨入了「菜奴」的行列。「不願參加同事的飯局,寧願頂著烈日去菜市場買菜自己做飯。基本保證一菜一湯,有時間會自己煲湯……」。她說,「平均一天下來,5元錢左右……」「『房奴』壓垮我脆弱的脊背,『菜奴』成為我應付『房奴』的省錢之道。」

  她同時列舉了諸多買菜招數,如「避開早高峰,改早上買菜為晚上買菜」的建議,被稱為「人氣最火爆的方法」。

  「菜奴省錢攻略」一出,立刻有網友從該攻略衍生出林林總總的其他招數,比如「瞄準男攤主,一般不會斤斤計較」等等。還有人提出了更絕的觀點———「多看天氣預報,明天下雨,今天就多買菜,不會錯的。」

  此外,大概是受到遊戲「種菜偷菜」的影響,有人頗有創意地提出———D IY種菜。「我在花盆裡種了幾棵蔥,用的時候拔一棵。」

  此前,中國經濟在2004年和2008年,也曾經歷過類似的物價上漲局面,消費者物價指數漲幅分別達到3.9%和5.9%,均高於當前的統計數據。自上世紀80年代,中共政府放開一般商品的價格管制以來,在物價上漲最為猛烈的1994年,當年物價同比上漲了近四分之一,家庭突擊囤積米麵油鹽醬醋茶,成為一代中國人的集體記憶。

  近期四川省統計局社情民意調查中心開展的成都市居民生活成本調查結果顯示,有64.3%的受訪者表示今年上半年家庭生活消費支出增加,當問及增加原因時,選擇「物價上漲」的最多,占76.2%。

  四川大學教授、社會學系主任陳昌文認為,收入沒漲,物價率先上漲,已成為應引起重視的問題。「水電油氣等哪怕上漲一分錢,也會帶動下游產品連鎖漲價,企業經營者自身不會把漲價消化掉,最終所有的漲價影響都會轉嫁給消費者,受影響最大的就是具有剛性需求的低收入群體。」

  9月份成都CPI已逼近黃燈區

  在決策者的眼中,事情正變得複雜起來。根據國家統計局成都調查隊公布的數據,9月份成都C PI同比上漲4.9%,創近27個月以來的新高。這是成都CPI連續8個月上漲。9月份,成都CPI漲幅高出全國水平1.3個百分點。

  成都調查隊消價處陽雲廣說,9月份,在大米、麵粉、豬肉、油脂、蔬菜、調味品、雞蛋、牛奶及奶粉、水果、在外用膳等價格的強力推動下,成都食品類價格環比上漲3.6%、同比上漲9.9%。

  這也是成都市食品類價格環比自7月份以來連續上漲3個月,同比則從2月份開始連續上漲9個月。在食品類價格指數16個種類價格中,環比「13漲3跌」,同比「15漲1跌」。其中,糧食、蔬菜及雞蛋價格漲幅較大,價格漲幅均創新高。

  但這還不是最壞的。

  國家發改委近日公布了10月份城市食品零售價格監測情況。在監測的31種產品中,近80%價格上漲。商務部3日發布的商務預報監測顯示,10月25日至31日商務部重點監測的食用農產品和生產資料市場價格與前一周相比,均小幅上漲。

  10月份的C PI漲幅將與本周內公布,但幾乎所有機構都給予了悲觀的預測———各家機構對C PI的預測都接近或超過4%。成都市物價局拒絕對此評論,但其也強調,成都必將仍在全國的水平線之上遊走。

  成都市物價局綜合法規處處長何亞軍告訴南都記者,9月中旬成都計程車調價,影響8大類消費中的交通價格環比、同比均上漲,而天然氣、自來水調價將影響到居住類價格同比上漲至明年。「食品類價格在C PI中占權重較大,未來一段時間內豬肉、蔬菜、糧食等價格變化將成為影響CPI走勢的關鍵。」

  國家統計局四川調查總隊負責人則告訴南都記者,從過去20多年5輪經濟增長周期的研究來看,CPI在5%以內比較正常,是綠燈區;CPI在5%到9%之間是黃燈區;9%以上是紅燈區。由此來看,9月份成都4.9%的CPI已逼近黃燈區。

  物價上漲也帶來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在一項調查中,48%的人表示近期各種物品價格上漲對生活有很大的影響;四川省統計局社情民意調查中心開展的《成都居民生活壓力調查》結果顯示,七成被訪者每月基本生活開銷大幅上漲,生活壓力增大。

  物價飛漲時期的武漢街頭打油詩。 南都記者 占才強 攝

  武漢人常吃的熱乾麵,如今漲到2.5元到3元。南都記者 占才強 攝

  武漢 中產物價之憂

  南都記者 占才強 發自武漢 結婚十年,家住武昌南湖花園的溫倩想和老公補拍一套婚紗照的計劃最終落了空———8歲兒子這時恰巧要交一筆「奧數班」的課外培訓費,攢了大半年的窘迫積蓄最終讓給了孩子的未來。

  「說出來不怕你笑話,我們在婚紗店選的是價格最低的那種,打特價880元一套,但給兒子交了1100元報名費後,就是這點錢都拿不出來了。」談起如今的拮据生活,32歲的家庭主婦略顯尷尬和無奈。

  現在僅僅是為了能「活著」

  當年和丈夫結婚,也是為了省錢沒拍婚紗照,在家境漸漸轉好後,夫婦倆又萌生並商定在結婚十周年的日子,補拍一套婚紗照了卻多年的遺憾,沒想還是撞上了如今的「通脹」年份,「都30多歲了,做女人最後的一點浪漫都沒機會了。」溫倩打趣的話讓人聽來心酸。

  開支的拮据,已經不是第一次讓武漢這個普通的家庭吞咽失望。今年國慶假期,丈夫提議帶兒子去咸寧泡一次溫泉,但最終也未成行,原因是旅行社報價漲了20%———其實也只多了不到200元錢,但這對近來已被迫習慣節衣縮食的溫倩來說,還是「太貴了,玩不起」。

  其實,在以市民化著稱的華中大城市武漢,溫倩一家在外人看來還算得上是個「准小資」:溫是小學老師,月收入接近2000元;丈夫在一家企業做內刊編輯,月收入2900多元———而就在幾年前,武漢人在網絡上討論「月收入多少才算是白領」時,一度還將「月收入2680元」作為武漢「白領」與「藍領」的分界線。

  「小資」的日子也曾經有過,但對溫倩來講,那已經是幾年前的記憶了。自從2005年貸款在南湖花園買了一套2居室的二手房後,溫感覺一家人的生活「被綁架」了:自己的工資僅夠還每月的房貸,而丈夫的工資也僅夠一家五口———還有兩位年近七旬的爹爹婆婆(儘管爹爹每月也能領到1200元的退休金) ———的最低日常生活開支;以前還經常可以到亞貿廣場(武漢一家中高檔商場)等買買衣服,每逢周末全家人出去下下館子,平常水果零食不斷,而這些統統在做了「房奴」之後成為一種奢侈。

  眼下,像溫倩這樣的家庭面臨的最大困惑,就是不斷攀高的物價。尤其是今年以來,從「菜籃子」到「米袋子」,從「氣罈子」到「油瓶子」,從「穿的」到「抹的」,從「吃的」到「坐的」,價格翻著筋斗往上蹦———連開鎖的都漲了價,今年下半年,溫倩丈夫楊波一次開門,將鑰匙斷在鎖孔里,喊來開鎖匠,原來50元的收費漲到了80元,面對楊波的不滿,開鎖師傅反問他「現在還有什麼沒漲呢?」

  「以前還僅僅是『房奴』,現在成『菜奴』、『飯奴』了,現在我們活著的目的,僅僅是為了能『活著』。」溫倩如是理解疲於應對的每天生活。

  近30萬人群受漲價衝擊最大

  在910萬常住人口、城鎮職工年平均社會工資27213元(2008年數據)的武漢,溫倩夫婦的年均收入剛好靠近平均線,位居中游。遠不是最困難的家庭。

  11月5日,武漢市民政局救災處副處長李超向南都記者提供的一份最新文件顯示,截至今年10月,武漢市享受城市、農村低保的對象共29.9萬人、13.5萬戶,占全市戶籍人口比例為3.54%。這近30萬人口,才是對物價更敏感、受物價上漲衝擊最大的人群。

  在物價兇猛的當下,武漢市已在考慮對這個人群的保障問題,但還遠未制度化。李超介紹,武漢市仍在摸索一個讓最低生活保障的增長,能隨物價上漲指數變化而作出相應調整的機制。

  「我們每年會大致測算上一年度物價指數對低保人群生活造成的影響,然後向政府提出適當調整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譬如今年從5月1日起,我們就對低保標準做出過調整,中心城區的低保對象從每月300元調到360元,遠城區的低保對象從每月240元調到300元,雖然上調的幾十元還比較低,但我們還會進一步探索。」

  另外還有直接的物價補貼。南都記者從武漢市民政局獲得一份2010年10月29日最新「物價補貼」內容為:因從8月22日起居民天然氣價格上調,為確保低保家庭不受影響,從2010年9月起到2011年8月止,對使用天然氣的城市低保家庭按每戶每月給予4 .6元補貼,每季度發放一次。

  對僅有4.6元的補貼標準,李超給出了解釋:武漢天然氣調價從以前2.3元/立方米調到2.53元/立方米,漲了0.23元/立方米,而經物價部門測算,武漢每戶每月大約使用量為20立方米,乘以0.23元,每戶每月的補貼標準則為4.6元。

  對非低保戶的中低收入人群,李超說,目前還沒有相應的救濟政策,但對低收入人群中的低保邊緣戶,經審查確係困難的,可申請臨時救助,一次性給予城市1500元、農村1000元的現金救助。

  但據南都記者了解,申請臨時救助的審查極為嚴苛,要向居委會申請,經區局審核,市局審批,還得街道入戶核查,並非所有申請者都能獲批。而即便申請到一次性救助資金,相較於不斷飛漲的物價,也僅是權宜之計杯水車薪。

  而臨時救助遭遇的現實情況則是,據李超介紹,到目前為止,武漢市因物價上漲而提出臨時救助申請的低收入家庭可謂寥寥,除了審批把關嚴的原因外,許多低收入家庭還礙於情面,不願暴露隱私。

  逆轉的深港物價

  在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主任鍾堅看來,中國正處於經濟快速恢復階段,貨幣發行較大,因內地物價高漲和匯率變化所產生的深港物價扭轉現象會持續加強。

  11月6日,周六上午9點多,深圳師奶COCO麥拉著拉杆箱經過羅湖口岸向香港進發。兩小時後,她返回羅湖的家裡,拉杆箱裡裝滿了奶粉、沐浴露、洗髮水。

  COCO麥出生在一個典型的深港家庭,她的母親和妹妹15年前移民去了香港。以往,多是母親和妹妹越過深圳河來相聚,順便帶些便宜的肉菜返港,如今,變成是CO CO麥手持購物清單,頻繁往香港跑。深港往來的悄然逆轉,背後隱藏的是物價曲線。

  越來越長的購物單

  COCO麥還不算最早的鳥兒,周六上午9點多,在羅湖口岸深圳方,兩個港貨店小老闆已經滿載而歸,每人的小推車上堆了5大箱「益力多」優酸乳,足有1米多高。

  這兩位不願具名的小老闆告訴南都記者,深圳超市「益力多」今年的售價達10個17.6元人民幣,而在香港上水,售價為10個16.9港元,再加上1港幣兌換人民幣約0 .88元的匯率,相當於才14.8元人民幣,低了近3元,所以他們經常相約去香港屯貨。

  而類似赴港購物或旅遊的內地客,僅在今年9月,經過羅湖口岸就多達730.5萬人次。過關旅客梁先生來自深圳鹽田,「2003年香港對深圳開放自由行之後,我們就開始到香港購物」,2009年4月,香港對深圳居民實行可辦理一年多次往返的簽注後,梁先生赴港更頻繁,每個月至少一次甚至數次。

  以購物為目的的深圳客基本只在香港上水停留,目標也非常明確:在萬寧超市買生活用品和化妝品,在與萬寧一牆之隔的優之良品店買零食,再到藥店買藥,三站逛完立刻返程。

  在他們的購物清單上,以往多是「三寶」:嬰兒奶粉、紙尿褲、化妝品。在萬寧超市,深圳寶安的任先生說,香港奶粉的價格比內地低三四十元,且品質更可信賴,紙尿褲則要便宜20多元,自從1年前雙胞胎女兒降生後,這裡成了他的嬰兒用品購買專場。而萬寧相鄰的SASA化妝品店,深圳的尹小姐說她每次來都要消費一兩千元,因為香港品牌化妝品的價格比內地低三四成。

  今年以來,深圳客的購物清單逐漸豐富起來,日常必需品甚至包括水果、紙巾、油鹽醬醋,媒體在新聞標題中還調侃了一把:深圳師奶香港打醬油。

  CO CO麥的前上司何子龍是香港人,2008年因工作調動定居深圳,如今往返深港的頻率為每周三四次,家中所需日常用品基本都是他和太太用雙肩包從香港背回。他說,「我可以很絕對地講,香港的東西比大陸便宜。」

  2008年移居深圳時,何子龍在福田一家大型超市考察過日用品價格,當時綠色外包裝的飄柔洗髮水,香港兩瓶約35港元,大陸約30元人民幣,相差無幾,但大陸貨品使用感覺略遜,所以他仍選擇在香港購買。然而到了今年,750毫升裝的「飄柔」,深圳超市賣39元人民幣,香港61港元就能買兩瓶。

  更令何子龍驚訝的是,由內地供給香港的糧油、水果蔬菜,原產地本該更便宜,但今年以來,這些生活必需品價格已超過香港。比如在深圳超市買5公斤裝的大米,需五六十元人民幣,香港一般只要50港元。

  他還「隨便舉個例子」說,250ml的維他奶飲料,6盒裝香港售價為11-12港元,但在深圳的價格是14-15元人民幣,又如新奇士橙,香港是10元港幣3枚,大陸的超市則隨便一枚都要三四元人民幣,而且味道比他在香港吃的要「 飄忽」——— 時甜時不甜。

  即使是以往很有價格優勢的菜心,深圳也已貴過香港。而一年前,深圳的菜心四五元一斤,香港還要6元港幣一斤。何子龍的太太幾天前在深圳超市購買了某品牌的雞湯,1公斤1盒售價為15元人民幣,而香港買3盒特惠裝只需30元港幣,平均10元港幣1盒。幸而肉類價格深圳仍有優勢,何太太煲湯用的骨頭,三四元人民幣買到的一塊在香港要15-20元港幣,否則兩口子不得不考慮在雙肩包里塞入豬肉和牛肉。

  南都記者在深港兩地的大型品牌超市做了一項對比調查,除上述奶粉、化妝品、紙尿片「三寶」之外,深圳不少生活必需品的價格確已高過香港,如食品:10斤裝絲苗大米,深圳售價約42元,香港售價38.25港元;深圳雞蛋每斤約5.98元,部分超市12個雞蛋需要12 .9元,在香港花30港元能買到30多個;深圳食鹽2元一包,香港超市為1.1港元;

  生活用紙:10卷裝的維達衛生紙,深圳超市售價32.5元,香港超市賣28港元;

  水果:紅富士蘋果在深圳6元一斤,香港價格為4.98港元。有些水果深圳的價格甚至比香港貴3倍左右,如綠奇異果,香港售價8.8港元/5個,深圳售價3.9元/個;柚子蜜1公斤,香港售價18.9港元,深圳售價為46元。

  此前媒體在物價報導中提到李錦記510克裝財神蚝油,深圳售價10.9元,而香港價錢折合人民幣9.4元。就在11月6日,在深圳蛇口的一家大型超市,一位深圳主婦指著一款李錦記醬油16.8元的價格標籤,不解地問售貨員:「前幾天不是還只是10.9元嗎?」售貨員答道:「那是搞活動的優惠價,現在恢復正常價格了」。

  港人赴深買菜的往事

  如今CO CO麥拿小推車赴港掃貨,恰如當年自己的母親———前來看望女兒時,不忘隨手推個小推車,返港時帶回蔬菜等價格更低廉的食品。

  早在1986年1月11日,新華社香港分社播發了一則電稿,「到深買菜港人,平均每天兩萬」,稱「由於深圳農貿市場零售的蔬菜、瓜果、海產、肉類比香港的價格便宜,因此香港許多家庭主婦或休假的人,由九龍乘火車經羅湖海關到深圳的集市採購鮮活農副產品」。

  家住香港上水的香港師奶陳朝蓉在上世紀80年代中就開始到深圳東門市場買菜,那時候在香港一天的菜錢,可以在深圳買三天的菜,而且可用港幣交易,港幣的匯率高於人民幣,相當划算。

  曾給香港供菜多年的深圳人楊銳堂回憶,兩地農貿市場當時銷售的農產品,價格與品種都存在巨大落差,如菜心,1985年深圳賣3元一斤,香港卻高達30元港幣。

  自1979年始即在羅湖邊檢站工作的陳先生曾在2007年做過粗略統計,周一至周五,到深圳買菜的香港人每天早上有1000人左右,周末和節假日將可能達到3000人———自從1997年以來,香港與內地的往來程序變得簡便,尤其是金融危機之後,港人來得更加勤了。

  陳先生舉例說,2007年在深圳,每市斤豬肉賣10元左右,而香港折合人民幣要賣20多元,那麼如果一些家庭主婦一次來深圳買5斤豬肉就可以省下50元錢;還有蔬菜的價差,如菠菜深圳3元1斤,香港折合人民幣6元1斤,這也吸引不少香港主婦長期堅持來羅湖買菜。

  從深圳購物返港的不僅是精明的師奶,也不僅限於肉與菜。香港工會會深圳諮詢中心助理主任潘志輝告訴南都記者,幾年前深圳的可口可樂只需9毛錢1罐,他有個香港朋友每次過來深圳玩,總會帶上個小推車,回去時就拉上幾箱。

  失落的「後花園」

  潘志輝2008年由香港調往深圳工作後,深圳就成為了他與許多香港朋友聚會的基地,那時的深圳被稱作港人的「後花園」。

  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的一項統計,2007年港人到內地旅行達6970萬人次。以深圳為目的地約占55%,香港居民到內地私人旅行的消費總開支達291億元,每人次的平均消費開支約為620元。其中49%(92億元)為住宿及膳食,37%(70億元)為娛樂、交通及其它服務,購物則占14% (25億元)。

  起初與朋友相聚深圳,潘志輝經常主動埋單,四五個朋友在羅湖的餐館吃頓飯不過百元左右,飯後洗腳或者按摩,價格也就是三四十元。

  但匯率變化越來越快,以往100元港幣兌換116元人民幣,到了2007年,人民幣對港幣匯率中間價首次突破一比一的關口,現在則恰好倒了過來,100元人民幣兌換116港幣。

  深圳的物價上漲也非常迅速,今年9月,深圳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與上年同月比上漲3.8%,再超3%的警戒線,高於全國3.6%的水平。其中,食品價格更是上漲8.3%,遙遙領先於非食品價格。這是自今年3月以來,CPI連續7個月站在3%高位,而近5個月更是月月突破3%通脹警戒線。

  這些數據真實地體現在潘志輝的飯桌上。今年以來,他發現與朋友在稍好的一點餐館聚餐,像往常那樣吃下來得三四百元。於是,大家開始重拾在香港的習慣:A A制,而漸漸地,香港朋友也來得少了,因為算上交通和時間成本,深圳消費優勢漸失。

  即使是日常打發午飯的一份快餐,潘志輝發現深圳的價格也已追上香港。他所在的羅湖區域,一份快餐20多元人民幣,不包飲料;而在香港上水,記者發現包含一杯可樂或奶茶在內的快餐在30元港幣左右,而飲料在深圳一般需多加5元。

  感觸更深的則是在深圳養老的香港人,潘志輝曾經幫助過的幾位老人,他們帶著畢生積蓄想在內地終老,卻被過快上漲的物價打破了如意算盤,只能無奈返港。

  96歲的香港老太太潘煥金就是其中之一。13年前,老人家帶著幾十萬港元返廣州打算「葉落歸根」,但近兩年在內地物價上漲和港幣貶值的雙重壓力之下,潘婆婆的積蓄消耗迅速,被迫從老家重返香港。

  來自香港工會會的統計數據稱,2008年港籍老人返港求助個案只有90多宗,2009年就增加到110宗,但在今年前5個月,這個數字就已經達到了65宗。工會會分析,今年以來,受內地物價上漲加快、人民幣升值等多方面因素影響,生活在深圳、廣州的大量香港老人,已經明顯感知到經濟上的壓力。

  潘志輝估算,如今香港人在深圳生活,每月平均開支比10年前增加了三四倍,已經沒有太多實惠可言,以往有些老人為了方便會自掏腰包在深圳就醫,如今為了減少醫療開支,則寧願奔波赴港,以便於享受到每天只需50元即可全包的醫療福利。

  除了在珠三角頤養天年的老人外,在內地工作的香港人數也開始減少。據香港統計處統計,2009年約有21.8萬香港人在內地工作,主要集中在深圳及東莞,這個數字比2005年時的23.7萬減少近兩萬。

  有人為了節約開支不惜兩城奔波,也有人看準「商機」,試圖從差價中牟利。11月6日,南都記者在羅湖過關返回深圳時,身後幾位帶著沉重行李的通關者都被截住了。一名海關關員攤攤手對記者說,「你都看到了,兩地價格差距這麼大,有這麼多的利益,就會有這麼多事。」

  這樣的局面似乎還會繼續。在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主任鍾堅看來,中國正處於經濟快速恢復階段,貨幣發行較大,價格上漲是必然,而因內地物價高漲和匯率變化所產生的深港物價扭轉現象會持續加強,在高價格的時代來臨後,內地的工資水平並未隨之上漲,在通漲的壓力下,居民才會選擇異地消費來減輕生活壓力。

  1.8元→8元 一斤苦瓜的身價之旅

  山東壽光菜農1.8元/斤出手的苦瓜,到了長春的大型超市,售價高達8元/斤。據記者調查測算,苦瓜種植成本1.33元/斤,菜農獲利0.47元/斤,批發商(一級)獲利1.05元/斤,終端銷售商獲利3.55元/斤。

  通脹導致蔬菜的種植、流通諸環節成本上升,而流通環節的繁冗尤是沉疴。另外,今年異常氣候導致的蔬菜減產亦不容忽視。

  山東菜農劉剛的苦瓜帳本

  去年他種的苦瓜平均賣1.45元/斤,獲純利1.5萬元左右;今年他的苦瓜漲到了1.72元/斤,但由於減產以及成本的增加,他只賺了3000元左右

  11月7日凌晨2點多,山東省壽光市馬店鎮劉橋村39歲的菜農劉剛,將新摘下苦瓜送到壽光市農產品物流園,以1.8元/斤的價格賣給物流園中的一家批發商———壽光新建經貿公司。

  壽光是著名的蔬菜之鄉。公開的數據顯示,2009年,全國蔬菜總產量6.02億噸,壽光一地為795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1.32%。壽光是全國最大的蔬菜集散地。「整個北方的各大中城市、南方的各大城市都可以見到從壽光的批發出去的蔬菜。」壽光市農業局蔬菜站站長劉立功告訴記者。

  劉剛所在的劉橋村是著名的韭菜專業種植村,不過,種苦瓜的也有十多戶。

  今年6月,劉剛在自家760平方米的大棚里載下苦瓜種子,9月開始採摘。每次摘後的翌日凌晨,便拉到物流園去賣。至11月7日,劉剛賣了16次苦瓜,共計5202斤,得8818元。

  到11月15日,這些苦瓜的秧將被拔去,換上茄子種子,茄子將在春節前後收穫。這5、6年以來,劉剛都是這樣種植的:一季苦瓜、一季茄子。

  「估計到拔秧前,(苦瓜)還能有2000多斤的收成,總的產量也就7000多斤,不到8000斤,總共收入1 .3萬元左右,種植成本1萬元左右。」劉剛告訴記者。

  劉剛種植苦瓜的成本清單如下:種子2000元、塑料薄膜600元、肥料3400元,農藥4000元。

  劉剛介紹,去年,苦瓜的成本僅為7700多元。今年,他明顯感到農資價格上升的壓力。

  蔬菜大棚棚頂的薄膜,每年需要更換一次。去年薄膜的價格是1.6元/平方米,今年單價漲了0.28元,達到1.88元/平方米。

  種菜對農藥的需求非常大。壽光永光蔬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龐金忠告訴記者,種植苦瓜每周都要噴灑一次殺菌和殺蟲類藥物,今年天氣異常,苦瓜的蟲害多,每5天就得噴藥。而今年的藥物價格整體漲幅超過30%。

  「一小袋噴霧劑(殺菌類藥物)去年是3塊,現在漲到4塊;甲維鹽(殺蟲類藥物)由3元漲到3.5元。」劉剛說。

  「整體上,種植成本比去年增加了30%。」龐金忠告訴記者。

  去年,劉剛的苦瓜結果1.5萬多斤,平均1.45元/斤,共賣了2.2萬元左右,獲純利1.5萬元左右。

  雖然今年上漲到了1.72元/斤(按平均交易價格計算),但由於減產以及成本的增加,他只賺了3000元左右,還不及去年的一個零頭。

  今年,以1萬元的成本、7500斤的總量計算,平攤到每斤苦瓜的種植成本為1.33元。按照11月7日1.8元/斤的交易價格,劉剛獲得的純利為0.47元/斤。

  流通環節:什麼都漲了

  去年,裝一車(20噸左右)蔬菜的勞務費用是500多元,今年漲到了600-700元。從壽光到長春,每斤蔬菜的運輸成本上升到了0.3元以上

  壽光市農產品物流園則是壽光最大的蔬菜批發市場。每天凌晨1點以後,物流園內便開始熙熙攘攘起來,交易持續到凌晨5點方才結束。

  壽光市新建經貿公司是物流園中比較大的批發商,有20多個攤位。11月17日凌晨2點,該公司買下劉剛的這批苦瓜。

  「苦瓜是不能等的,最不容易存放,三天以上就會泛紅,沒人要。」龐金忠告訴記者。17日白天,新建經貿公司把凌晨收購的大批苦瓜包裝好(包括從劉剛處購買的),發往長春,以保證18日早上上菜攤。

  在包裝、裝車的環節,今年的人工成本也驟然增加。「包裝工去年每人每天180元,今年漲到了200-300元。」壽光市新建經貿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新華告訴記者。

  在壽光市農產品物流園勞務服務處,一位裝車工告訴記者:去年,裝一車(20噸左右)蔬菜的勞務費用是500多元,今年漲到了600-700元。

  王新華介紹,包裝、裝車費用分攤到每斤蔬菜中,成本在0.1元左右。

  「運輸也是一個問題,現在運輸成本整體上漲40%。」王新華說。

  新建經貿公司發往各地的蔬菜均由運輸專業戶承擔。去年,從壽光到長春,每斤蔬菜的運輸成本平均為0.2元以上。

  今年10月,柴油價格上漲0.5元/升以上。最近半個月以來,華北、華東等各地柴油供應緊張,高速公路上的加油站均限量供應,每次加油限制在100元-200元不等,這樣,造成貨車行駛距離不長,便得下到服務區排隊加油。

  「這些耽擱的時間同樣也是成本。」王新華說。11月8日上午,該公司運菜貨車從鄭州趕到壽光市農產品物流園,700公里的路程,本來6、7個小時就能走完,這次卻走了10個小時,路上加了9次油。王新華不得不給司機200元額外的報酬。

  這樣,從壽光到長春,每斤蔬菜的運輸成本便上升到了0.3元以上。

  11月8日夜間,中國農業信息網(農業部主辦)顯示當日長春市一級批發市場的苦瓜平均批發價格為3.25元/斤。

  劉剛的苦瓜,減去收購成本1.8元/斤、包裝、裝車成本0.3元/斤、運輸成本0.3元/斤,一級批發商手中獲得利潤為1.05元/斤。

  超市:菜價在這裡翻了幾倍

  「菜到了零售商手裡翻倍是常有的事」。蔬菜從菜農直接到超市,實現「農超」對接,是減少流通費用的最佳方式

  10月以後,東北地區蔬菜產量銳減,一位長春本地人士告訴記者,長春本地苦瓜的產量,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

  11月8日,長春大雪,積雪足有5厘米厚。長春市核心城區臨河街上的一家不大的「遠方」超市裡,苦瓜的價格為5.5元/斤。

  而在「遠方」超市斜對面的100多米處,有一家長春大型的連鎖超市———歐亞超市。在鮮活蔬菜櫃檯里,洗淨的苦瓜用塑料包裝袋包好,價格為8元/斤。

  根據農業部「農產品價格形成及利潤分配調查」的調研報告統計,二線城市連鎖超市的蔬菜銷售成本,平均每斤不超過0.7元。按照上述長春市3 .25元/斤的批發價格,一位零售業業內人士初步測算,「遠方」超市從每斤苦瓜中獲利1.55元,歐亞超市(加上包裝和人工成本0.5元)獲利3.55 元。

  苦瓜在東北熱銷,而在南方的價格則相對穩定一些。

  11月8日,江蘇常州的凌家塘市場(一級批發市場)的苦瓜價格為2元/斤,到了附近無錫市區的天惠連鎖超市,則賣到3.4元/斤。

  無錫國順運輸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劉勝佺也是一位一級批發商,在壽光收購蔬菜,然後販運至凌家塘市場。因為沒有利潤,這幾日,劉勝佺手裡的採購單里一直沒有苦瓜。

  「對於批發商和零售商來說,蔬菜市場是瞬息萬變的,第一天能賣5塊錢的,可能到第二天就幾毛錢了,甚至等一個小時出手行情可能就變了。」劉勝佺說,「菜到零售商的手裡,可能還要經過小一點兒的二級批發商,這中間會剝去利潤;零售商在核心城區,各項成本費用是比較高的;再一個,他們手裡的菜損耗率也高,有20%以上,所以,菜到了零售商手裡翻倍是常有的事。」

  早在2008年初,農業部「農產品價格形成及利潤分配調查」的調研報告就曾指出:「農產品從農民手中傳到市民手中,經過多個環節,每個環節都要發生多種費用,使得蔬菜價格層層上漲。穩定農產品價格需要採取綜合措施,從各個環節入手,切實降低生產成本和流通費用。」

  蔬菜從菜農直接到超市,實現「農超」對接,是減少流通費用的最佳方式。據有關專家測算,這種流通方式至少減少40%的流通費用。

  壽光市永光蔬菜合作社負責人龐金忠就想把國內其他地方蔬菜合作社聯合起來,將壽光的蔬菜技術推廣到其他地方,開闢蔬菜基地,形成與大型超市的談判能力。他成立「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籌備會」,擔任副主任,但是事情進展卻極為緩慢。

  「至少目前壽光的蔬菜交易,還是小菜農對經銷商,所謂的合作社都是一些宣傳而已。」壽光市農產品物流園副總經理任志武告訴記者。

  今冬:蔬菜價格還會更高?

  今年夏季,陰雨連綿;秋季,寒流來得早。劉剛種了五六年的苦瓜,像今年這麼低的產量,還沒有出現過

  「南方發水發得(蔬菜)沒法種,嚴重影響蔬菜供應。今年冬季到春節前,蔬菜價格還會更高。」任志武說。

  蔬菜之鄉壽光同樣也受到了異常氣候的影響。今年夏季,陰雨連綿;秋季,寒流也來得早。

  「今年苦瓜結果慢,去年是每隔一天摘一次,今年得每隔三天才能摘一次。」劉剛說。劉剛種了五六年的苦瓜,像今年這麼低的產量,還沒有出現過。

  減產的蔬菜品種不止苦瓜。「壽光的黃瓜也有所減產,但是影響量不大。」龐金忠告訴記者。

  「我們在河南種的大白菜今年畝產只有7000到8000斤,去年是1.2萬斤。」壽光市新建經貿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新華告訴記者。

  王新華介紹,由於雨水太大,大白菜育苗期推遲了20天,育苗期的滯後,導致公司的大白菜無法整批上市。「一批一批送進市場交易,所以價格也就被抬起來了。」王新華說。

  壽光市新建經貿有限公司在河南、山東、福建和浙江共租用了近3000畝土地種植蔬菜,品種達6個以上。「今年的總體產量下降1/3左右。」王新華告訴記者。

  但是,國內蔬菜整體產量尚未得到官方的確認。壽光市農業局蔬菜站站長劉立功告訴記者,壽光今年的蔬菜產量預計在52億-53億斤左右,大體保持往年的水平。東方艾格農業諮詢公司分析師高旺則表示,農業部尚未發布蔬菜減產的相關信息。「今年蔬菜的總產量、各個主要品種產量等信息,要等到明年年初了。」

  1.33元 山東菜農劉剛每斤苦瓜的種植成本

  1.72元 山東菜農劉剛每斤苦瓜的平均售價

  3.25元 長春市一級批發市場11月8日苦瓜的平均批發價格

  5.5元  長春市一小型超市11月8日的苦瓜售價

  8.0元  長春市一大型超市11月8日的苦瓜售價

責任編輯: 沈波  來源:南方都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0/1110/184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