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大陸不是唯一選擇 製造業回歸美國



但近來情況逐漸發生改變。從去年開始,美國主要企業接連發布把海外工廠遷回美國的計劃。建築設備、玩具、家具等傳統製造企業回歸美國的現象尤為明顯。



▲美國製造企業正在把技術工廠遷回國內。另外,中國正在成長為全球高科技產業溫床。圖為,美國密西根州福特汽車工廠。照片=Getty Images Multibits
全球最大的建築和工程機械生產商美國卡特彼勒 (Caterpillar) 公司宣布,將在德克薩斯州維多利亞建造60萬平方英尺的油壓挖掘機生產工廠。玩具巨頭Wham-o將原先在中國生產的飛盤和呼啦圈50%的產量轉移到美國。此外,NCR Corporation也決定把主打產品——自動取款機(ATM)工廠遷回喬治亞州哥倫布市。

第一季度美國製造業實現9.1%的高增長,創下了所有產業的最高增長率。但同期美國經濟僅增長1.8%,製造業正在獨力挽救美國經濟。

全世界都在關注美國製造業。「美國製造業迎來復興?」、「『美國製造(Made in USA)』時代是否再次來臨?」從結論上看,答案是肯定的。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國內工資迅速上漲。

◆中國工資漲幅超過美國5倍,生產效率不到美國三分之一

波士頓諮詢公司(BCG)分析稱,目前美國製造業工人的時薪為22美元。而中國工人的時薪為2美元。單單從工資看,中國生產成本只有美國的9%。

但到2015年兩國的工資差距將幾乎拉近。中國製造業工人工資每年增長17%,而美國工人工資僅增長3%。去年中國上海的工資水平接近美國密西西比的50%,到2015年將進一步接近至70%。換言之,中國和美國的工資差距縮小到30%左右。

以製造業為例,在生產成本中工資所占比重最高,達30%。也就是說,從工資水平看,中國產品的價格比美國產品只便宜10%左右。考慮到為語言溝通和運輸花費的費用,「中國製造(Made in China)」的魅力進一步減弱。

如果再考慮生產效率,「美國製造」的地位更是無人能撼動。在過去的20年裡,中國工人的生產效率提高了10倍,但仍不到美國工人的三分之一。此外,人民幣不斷升值,因此中國和美國的工資差距將日益減小。

◆美國政府和工人的不斷努力

進軍中國的工廠回歸美國,離不開美國政府和工人的努力。美國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出台各種制度,吸引企業把製造業工廠遷回美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州是密西西比州、南卡羅來納州、阿拉巴馬州等。這些地區作為針對美國市場的低成本生產基地,逐漸具備競爭力。

卡特彼勒公司在溫斯頓塞勒姆市提出的1435萬美元獎勵政策的誘惑下,決定在該市東部建設工廠。日產汽車公司根據尖端技術汽車項目(Advanced Technology Vehicles Program),獲得了聯邦政府14億美元的貸款。至此,日產籌集到在田納西州建設新工廠所需費用(17億美元)的大部分。

美國工人和工會為了使工作崗位回到美國國內,一方面提高生產效率,另一方面接受靈活的就業、工作方式。福特汽車公司計劃在美國創造2000個工作崗位的背後,是因為與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UAW)簽署了一小時14美元的新工人入門工資協議。

◆中國再也不是唯一選擇

即使美國迎來製造業復興,中國也不會喪失製造業大國的地位。首先,中國擁有超過13億的人口,擁有龐大的內需市場。尤其是針對中國顧客的商品,理應在中國設立生產基地。其次,雖然越南、泰國、印尼的工資低於中國,但在供應鏈、道路等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和熟練勞動力方面還不是中國的對手。因此,勞動強度較高且小品種批量生產的纖維、服裝、普及型電視等產品更適合在中國生產。

但面向美國市場的企業有必要重新審核總生產成本。現在在美國也能以可接受的工資條件建立工廠,而且還能享受政府的優惠政策。預計,尤其是家電產品、建築設備等勞動密集度較低且多品種少量生產的產品,5年後在美國生產比在中國生產更有利。

韓國企業也要密切關注中國的工資漲幅和美國製造業的復興,將此當作構築有效供應鏈(supply chain)的機遇。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朝鮮日報/撰稿=KimDo-won,波士頓諮詢公司BCG合伙人2011.06.0117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1/0602/206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