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大逃港》作者來港 淚訴百萬偷渡潮

 

《大逃港》作者,曾任《深圳特區報》記者的陳秉安,日前來香港舉辦講座,講述當年為逃避饑荒與迫害而引發的百萬偷渡潮。現場還邀請三位曾親歷偷渡潮的香港居民憶述當年偷渡九死一生,有人談起來還一度感觸落淚。

節目長度:2分8秒  下載mp3(16k) | (128k)

陳秉安(附圖)用了22年時間,採訪了百餘名相關人物,去年10月寫成了厚厚的《大逃港》一書,記錄了1957年、1962年、1972年和1979年深圳四次逃港潮,共有12個省56萬人(次)參與。為何要逃港,陳秉安表示,除了躲避貧窮和饑荒外,還有為躲避中共政治迫害。

《大逃港》作家陳秉安:文革以後,家庭受到迫害,被歧視,尤其是知識青年找不到出路,前途無望,在這種情況下瀕死到海中間,投奔怒海,找尋自己的出路,這是70年代以後。

1968年11月偷渡來港的黃東漢,身邊好幾個朋友都葬身海中,回想死裡逃生的遭遇,一度感觸落淚,儘管中共將偷渡定性為叛國投敵,但他慶幸自己的選擇。

香港居民黃東漢:今天我們可以很驕傲地對我子孫講,在當年全國人民都對他們的皇上(毛澤東)三呼萬歲的時候,我們已經用腳對他老人家說「不」。

陳秉安還說,香港的今天也和逃港者密不可分,據統計,從1951年到1980年中英簽訂協議,英國停止接收大陸難民,之間增加人口約300萬人,絕大多數都是大陸逃港者。

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記者梁珍、王文君在香港報導。

責任編輯: 楊秀  來源:希望之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1/0727/212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