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故宮爆料不止 5角一套賣3000套御林軍鎧甲

8月9日,財新網刊發題為「10萬元封口費懸案」的記者手記及《故宮又有重要文物被損壞》的報導。文中援引多名消息人士的話說,2009年前後,故宮曾發生過內部人私分票款案。

按照規定,故宮門票款須全部直接上繳財政部。但故宮內部人士與導遊勾結,導遊可以帶領遊客逃票進入故宮,錢款由導遊和故宮的警衛人員分成。但逃票的事情被人發現,該人全程拍下來作為證據,並向故宮索要20萬元封口費。故宮派出工作人員談判,將價格壓到10萬元,最後經領導同意,從財務部門將錢款撥給勒索者。勒索事件就此平息,事後也只是開除了一個涉事的合同員工。

10日,故宮對此回應稱,封口費的傳聞不實,不過確有私吞票款的事件發生,當年他們已協同公安部門對此案進行了調查處理。

上周,網友爆料稱,來自內部人士的消息,在哥窯瓷器受損前,故宮曾發生過四起文物受損事件。據網友介紹,2006年前後一級品明代法器受損,2008年佛堂舊址二級品佛像損壞。幾年前故宮宮廷部不慎扔掉10多件佛像。另有一次事故詳情不明,網友稱「胳肢窩沒夾住那件,碎了。」

對於這些傳聞,故宮調查後表示,館藏祭法器里沒有一級品,因此,不存在「2006年前後一級品明代法器受損」的事實。佛堂舊址未發生過安全事件,不存在「2008年佛堂舊址二級品佛像損壞」。而後兩件文物損壞事件因為敘述語焉不詳,根本無從調查,而且也不可能發生那樣的事情。


3000套清代御林軍鎧甲變棉被 故宮文物誰來管?



作為中國頂尖的博物館,故宮近來醜聞頻出。繼失竊、商業會館、錯別字、打碎文物之後,又有媒體披露多年前的損毀文物事件。報導稱,「文革」期間故宮曾經以5 角錢一套的價格將3000套清代御林軍鎧甲賣給員工做福利,並規定買到的盔甲不得保持原狀,必須拆掉,很多人抽出其中的絲綿做成棉被棉衣。此外,故宮還將 1000件鎧甲撥給八一電影製片廠做道具。

故宮博物院建於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經濟最困難時期,曾花費了無數金錢購買和收集珍貴文物,故宮的收藏中也有許多收藏者無償捐贈的寶物,然而,進入故宮之後,多數被深藏庫房,外人再難得見,甚至隨意損毀。

學者秋風說:「文物的意義在於讓公眾去鑑賞,去體會文化的傳承。把文物集中放在一個『籃子』里,往往會引發不可預測的災難,文物應該回到民間,讓公眾可以自由參觀,並且接受公眾管理。」

【文物就是讓人看的】

故宮文物損毀事件頻頻被披,引發社會上關於文物去向的爭論。許多評論認為,作為國家財富的文物,應該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參觀和鑑賞的,但如今許多珍貴文物深藏庫房,很難被公眾見到,更不知命運如何。如果不是有人爆料,公眾可能永遠都不知道有些文物早已被損壞,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了。

文物的功能究竟是什麼?它應該放在展廳里還是藏在庫房裡?秋風說:「文物是文明的物質性載體,它對當下人的價值非常重要,能夠讓人們感性地認識到祖先的生活、觀念、價值等。傳統社會對文物極其珍惜,歷來文人士子,都有鑑賞和收藏文物的習慣。它不僅僅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歷史的傳承者。」

現代博物館的收藏方式出現於20世紀初,秋風說:「上世紀初,出現了以現代博物館的形式來收藏文物,它的好處在於專業性強,可以更好地保護文物,並且建立常規的公共展覽地,讓人們可以隨時參觀。」

讓公眾參觀和體會,這正是文物最重要的功能,也是現代博物館的優勢,秋風說:「博物館不是庫房,把文物藏起來,無人得見,也就失去了文物原本的價值。」

【反文化時代的影響】

然而,博物館建立整整一個世紀之後,文物被損毀,被隨意處置的事件仍舊頻頻發生,究竟是什麼讓人們失去了對文物的敬畏?

秋風說:「一個人可以隨隨便便地拿起文物,這簡直不能想像。這種現象的背後,其實是對文化的漠視。從上世紀中葉開始,我們的社會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反文化時代,影響至今。這個時代形成的觀念是厚今薄古,傳統中認為歷史活在當下的觀念被顛覆了,反文化者認為歷史死了。同時,文物觀念也被顛覆,認為文物除了鑑賞,對當下再無用處。」

受到這種觀念的影響,把清代鎧甲拆了做棉被自然順理成章,秋風說:「反文化時代的結果就是文物管理缺乏專業化。原本由專業人士擔負的保護和管理責任,變成了行政化管理。」

這種局面並沒有隨著新時代的來臨而改變,甚至更加嚴重。

秋風說:「上世紀90年代後,一批生長在反文化氛圍中的專家進入文物管理體系,同時因為行政化管理,這些專業人士在管理中不具備發言權。故宮發生的種種事件,與從事文保工作的人有最直接的關係,因為他們大多不具備文物專家應有的職業素質,更加缺乏強烈的職業榮譽與職業道德。」

【行政人員缺乏專業度】

故宮事件並非偶然,之前也有很多文物管理不規範的事件被披露出來,特別是地方博物館,諸如不登記造冊,管理不善,甚至盜賣等事件俱有報導。

這也引發了對於文物管理體系的議論,究竟我們的文物管理體系有沒有管理和發揮文物功能的能力?

秋風說:「公立的博物館,只局限於行政體系內部管理內部監督,這顯然不是現代化的管理方式。」

行政化管理和監督的體系,帶來的種種問題已經不容忽視,秋風說:「公立不等於官立,公有不等於官有。行政化的後果,第一是不專業,文物管理工作是一項非常專業的工作,讓行政人員去做,顯然不夠。其次,行政人員不具備專業人士特有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榮譽感。最後,行政化難免要順從追求經濟利益的潮流,例如故宮收取門票,我認為,這是不應該的,如果要限制參觀人數,大可以採取登記等其他方式。」

至於如何才是合理化的管理方式,秋風說:「首先政府要投資,因為這是公共事業。同時,管理要專業化、公眾化,例如可以建立聯合理事會,讓行政部門、專業人士、公眾同時參與到管理中來。而博物院內的執行機構,應具備高度專業化。」

【藏文物於民間】

把文物集中到博物館,固然有方便之處,然而,連故宮都醜聞頻出,那麼文物藏於館中還安全嗎?

梁啓超在西方見到社區圖書館都收藏和展覽文物時,曾驚嘆西方人文物觀念的普及。魯迅曾批評過官僚管理文物的弊端。那麼,究竟什麼樣的收藏方式才是合適的?

秋風說:「在公眾參與管理之外,藏文物於民間,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文物本來就是讓公眾鑑賞和體會的,集中管理,雖然有種種方便,但是管理體系一旦出問題,對文物來說可能就是一場災難。」

所以,儘管今天的民間收藏更多帶有逐利的色彩,秋風仍舊認為這是件好事,他說:「收藏家願意讓別人鑑賞他的收藏,這是他的榮譽所在。甚至即便是為了升值、逐利,這也沒問題,他買回去了,收藏了,把玩了,總會受到薰陶。」

所以,秋風認為,放寬私人收藏文物的限制,鼓勵民間收藏的公共化,不失為一個很好的補充,他說:「比如有人收藏了很多文物,他往往就會想建一個私人博物館,讓這些私人收藏的文物得以展出,變得公共化,讓更多人看到。」

北京晨報 記者 周懷宗

經典誦讀

●扒掉一段城牆,就好比扒了我一層皮。梁思成

●骨者,所存過去之精華,如肉腐而骨存也;董者,明曉也。骨董者,即明曉古人所遺之精華也。

董其昌

●博物洽聞,通達古今。《尚書》

●設為庠序學校以教,多識鳥獸草木之名。

張謇為南通博物苑題聯

責任編輯: 王篤若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1/0812/214943.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