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外媒看中國 > 正文

德媒:艾未未為何不願沉默?

Presseschau China in den deutschen Medien 2.

DW-Grafik: Per Sander
2010_06_18_presseschau_chinesisch.psd

《南德意志報》認為,儘管北京當局的禁止,艾未未在秘密關押獲釋後一再發聲,現在又嚴厲批評中共,原因在於他的自我認識使他不可能保持沉默,他對北京的控訴就是對一個冷酷社會的控訴……

 
針對艾未未在美國《新聞周刊》(8月28日)發表對中共當局的公開批評,《南德意志報》8月30日寫道,"中國藝術家和異議人士艾未未自6月22日 經過81天6平方米囚室的關押釋放以來,就處於監視之中。一年內不許他對外國記者談論關押,不許對政治表達看法,也不許離開北京。……
 
"他為什麼要這樣做?難道不能閉嘴,做所有人都向他建議的'要麼離開,要麼等待對手消亡'?"
 
該報解釋說:"他現在確實在柏林藝術大學獲得教授位置,但是沒有護照就無法接受,或許他從未考慮放棄北京的工作室和住宅。他的藝術太需要兩個方面:言論自由和中國文化。遺憾的是,在今日中國二者不可兼得,於是就發生衝突。
 
"這是一個關於個人與大眾關係的兩種對立看法之間的衝突。最近中國副外長傅瑩譴責《明鏡周刊》及西方公眾說:'對你們來說,人權只與一些試圖顛覆國家和違反法律的個人有關',而中共政府關心的是13億公民。"
文章認為,"與之相反,艾未未以自己的藝術和文章所代表的,是一個中國古老的社會理念:即集體是由諸多有自我意識個體組成的。他尤其為主觀性以及表 達個人感受和想法的權利而奮鬥,具有這種自我認識的他不可能對關押狀況保持沉默,那種關押旨在將人變成馴服動物,沒有看守的特許甚至不准撓一下頭。
 
"對艾未未來說,先向友人、現在向《新聞周刊》讀者講述自己'完全與世隔離'和作為無助者的恐懼,顯然首先是出於內心需求而非道德義務。就像被綁架的人質,誰能讓自己再次成為生命的主宰才能倖存,也就是說,面對施虐者能笑到最後。"
"北京是一個惡夢"
該報指出,"如此看來,艾未未在《新聞周刊》的文章不是挑釁和顯示力量,而是嘗試自救。他對北京的控訴就是對一個冷酷社會的控訴:在沒有電的非法陋 室,居住著作為農民工修橋建房的'奴隸',當他們在醫院付不起醫療費,剛縫合的傷口又會被拆線。對這些人,那些西裝革履的經商者、向外國人自豪地介紹奧運 場地者不屑一顧。"
作者認為,曾經參與鳥巢設計的艾未未"現在只認同那些忽視的大多數"。"這座曾經是他美學和都市建構實驗室的城市,現在成了卡夫卡筆下'城堡'的殘 酷變種。'北京的'精神結構'旨在針對那些不該屬於它的人們予以排斥、無視和制度性暴力'。這位曾經的理想主義者和卓有成就的設計師總結說:'遺憾的是我 不得不說,北京沒有可愛之處。這座城市沒有任何吸引我的地方,(……)北京是一個惡夢,一個揮之不去的惡夢。'"
編譯:林泉
責編:葉宣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DW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1/0901/216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