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為中共捐馬其頓校車辯護 「環球時報」光屁股裸奔

作者:
編者按:環球時報早已裸奔,處處為中共辯護。正如大陸網友一語道破:你們掌控的「國家利益」與人民的利益是對立的。

逐句駁斥《環球時報》胡言謬語

向馬其頓捐校車本不該引來多關注——

引起這麼多關注的主要原因是中國的絕大多數孩子沒有足夠的、安全的校車可乘,上學難、上學危險牽動著千千萬萬有良心的國民的心。嫌關注多了是因為你良心少了!

什麼應該關注?什麼不應該關注?關注國家、民族的孩子的成長與安危是不應該的嗎?難道只應該去關注為官老爺擦屁股?

別用這事否定中國對外援助的合法及合理性——

我們是在用這事否定官方對百姓、對平民孩子忽視、蔑視的不合法、不合理性!

這起外交部參與執行的對外捐助,被公布出來的時機與甘肅幼兒園校車事故撞到了一起。這個本應避免的「巧合」未能得到避免,外交部顯然有值得反思之處——
僅僅是「公布出來的時機」問題嗎?僅僅是「巧合」嗎?你們以為避開「巧合」的「時機」就可以瞞天過海、矇騙天下了嗎?

必須指出,中國不能沒有各種形式的對外捐助——

更必須指出,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沒有對百姓的各種形式的社會福利保障。你們治下的中國有嗎?

而且迄今為止沒有證據可以證明,中國的外援規模已經超出了合理範圍——

當一個國家的百姓沒有任何的福利保障的情況下,當許許多多的孩子還生活在貧窮困苦之中時,這個ZF的內治和外援政策與作為顯然都已經處於不合理的範圍。

單就向馬其頓捐贈校車一事,如果沒有甘肅校車事件做背景,不能被認為是不恰當的——

是的,正是由於有甘肅校車事件的背景,所以向馬其頓捐贈校車一事是不恰當的,更是由於有大量存在的比甘肅校車事故更惡劣、更糟糕的教育狀況和平民孩子的學習環境和條件,你們的「各種形式的對外援助」都難以令人相信是合理的。

不單單是向馬其頓捐贈校車一事,你們哪件事是真正為百姓著想的?

外交部不是民政部,它需要承擔責任的,是為中國發展創造儘可能好的國際戰略環境——

「中國」指什麼?不包括中國13億老百姓?讓老百姓們和孩子們生活在艱難竭蹶之中而熟視無睹、無動於衷,這種「國際戰略環境」是幹什麼用的?

中國所有政府部門都應加強針對輿論的敏感,它們必須對每一項工作做認真的輿論預判,對輿論做預判不是耍滑頭——

不是對民眾耍滑頭,而是對百姓搞陰謀。

然而,這並非從此政府可以無所作為的信號。恰恰相反,好的政府機構和優秀的官員,就是要在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以及公眾的理解力之間走好鋼絲,實現完美的平衡——

一語道破:你們掌控的「國家利益」與人民的利益是對立的。

中國網際網路上的輿論在用已開發國家的尺子量度中國社會的中心,以及它的邊邊角角。這樣的對照一旦變得不顧一切,它對中國社會的刺激必然是過量的,它的很多鞭策是當下中國不可能實現的——

已開發國家的尺子是你們反對和害怕的,所以是你們極力讓這種鞭策不可能實現的。

中國國際交往的廣度和深度都在擴展,而社會的各種關切卻越來越內向——

一個不關切國內民生甚至孩子的處境的ZF,有什麼資格談國際交往?

但如果公眾的關注轉向對國家政策制定形成狹隘的強迫,就會製造崛起中國的整體不理智。這並非中國人民的福音——

如果一個國家的民眾渾渾噩噩、麻木不仁、逆來順受、聽天由命,何談什麼國家的「崛起」?

一個萬馬齊喑、鴉雀無聲的社會是你們所希望的,但那絕非人民的福音,而絕對是民族的悲劇!

 

 附:《環球時報》原文

環球時報:向馬其頓捐校車本不該引來多關注,別用這事否定中國對外援助的合法及合理性
分享到:QQ空間新浪微博人人網豆瓣網騰訊微博MSN[複製帖子地址] 返回[銳思評論]
  關閉窗口 | 隱藏邊欄       
06473739 cool-119
發表於:11-11-28 16:58 [只看該作者]  中國向馬其頓捐贈校車一事,引起網民們的強烈不滿。這起外交部參與執行的對外捐助,被公布出來的時機與甘肅幼兒園校車事故撞到了一起。這個本應避免的「巧合」未能得到避免,外交部顯然有值得反思之處。

  必須指出,中國不能沒有各種形式的對外捐助,而且迄今為止沒有證據可以證明,中國的外援規模已經超出了合理範圍。單就向馬其頓捐贈校車一事,如果沒有甘肅校車事件做背景,不能被認為是不恰當的。外交工作自有它的節奏和舞台,外交部不是民政部,它需要承擔責任的,是為中國發展創造儘可能好的國際戰略環境。

  中國所有政府部門都應加強針對輿論的敏感,它們必須對每一項工作做認真的輿論預判,對輿論做預判不是耍滑頭,它應成政府「好心辦好事」工作流程的一項「標配」。政府機構可以僅僅按照「工作需要」來安排做事方式和時間表的時代結束了。

  中國輿論近年在發生一系列重要變化,「建設性」不再是輿論監督的唯一出發點。輿論在變得嚴厲,有時看上去「不講大局」,對政府的觸動經常通過對抗和「全盤否定」來實現。或許很難對這些變化做「好」與「不好」的價值判斷,它是政府需要正視並主動針對其做自我調整的現實。

  從積極角度理解,這樣的輿論監督能夠起到以往不可想像的作用,製造各級政府改革工作方式和作風的緊迫感。可以預見,輿論無孔不入的「挑剔」和「找茬」,將徹底改變政府的工作環境,中國的輿論監督將逐漸達到世界級的高標準,不難想像,這種「推力」結構的改變,將會給中國社會帶來多麼深刻的變化。

  很難說輿論的觸動都是合理、恰當的,也很難說它們不會對政府的工作形成某種「干擾」。但在一定的監督甚至「干擾」下開展工作,對政府來說這未必就不是正常的。在政府和輿論之間,前者適應後者,而非後者根據前者的期待作調整,很可能是中國未來的大勢所趨。

  然而,這並非從此政府可以無所作為的信號。恰恰相反,好的政府機構和優秀的官員,就是要在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以及公眾的理解力之間走好鋼絲,實現完美的平衡。

  輿論的自我克制也是必須發生的,中國網際網路上的輿論在用已開發國家的尺子量度中國社會的中心,以及它的邊邊角角。這樣的對照一旦變得不顧一切,它對中國社會的刺激必然是過量的,它的很多鞭策是當下中國不可能實現的。

  中國的現實一定會在兩個方向上進行淘汰:淘汰改革動作遲緩的官員,和將那些用激進口號製造社會不切實際幻想的「輿論積極分子」邊緣化。因為社會既承受不了某些官員的不作為,也承受不了各種「大躍進」的折騰。中國改進的節奏既是人決定的,也不以社會那些激進的意志為轉移。

  向馬其頓捐校車本不該引來這麼多關注,這些關注是今天中國一個特殊表情。它告訴了我們中國內部的某種隱痛。別用這一件事否定中國對外援助的合法及合理性。中國國際交往的廣度和深度都在擴展,而社會的各種關切卻越來越內向。這個變化是不可改變的,但如果公眾的關注轉向對國家政策制定形成狹隘的強迫,就會製造崛起中國的整體不理智。這並非中國人民的福音。

責任編輯: 鄭浩中  來源:貓眼看人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1/1129/227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