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民生 > 正文

2011年我們面臨過的十七種無奈選擇

2011年,我們面臨好多的無奈選擇。2011年,我們經歷好多進退兩難的糾結事。這些「選擇」給我們留下了想像和思考空間,讓人深思。(見2011年12月9日人民網)

2011 年,我們面臨好多無奈選擇老人,扶還是不扶?生病,看還是不看?食品,真還是偽劣?良知,有還是淪陷?學校,上還是不上?油價,穩還是暗漲?曬族,福還是禍根?家暴,忍還是抵抗?2011年,我們在夾縫中尋求活法住房,買還是不買?醫院,愛還是不愛?北廣,逃還是固守?汽車,要還是不要?豬肉,吃還是不吃?批評,刪還是保留?發言,信還是不信?過年,回還是不回?

住房,買還是不買?

一年來,「降價」、「降價」,喊聲不斷。2011年底開始,還真開始降了。相比前幾年,確實微降了些許。然而,感覺還是像「霧裡看花,水中望月」,不知道那家明降,那家暗升?有人問,房價還會降嗎?再漲起來麼辦?然而,已買房的人則更糾結了,當初以高房價預訂,目前還未拿到鑰匙,「差價」誰來埋單?若不退 「差價」,退房再買房,算不算「違約」?總之,有好多好多的問題困繞著人們。話又說回來,房子本身就是商品,價格有升有降屬於正常現象,這也是健康的市場規律。當然,少數「炒房者」除外。如今樓市降了,能降幾何?誰也說不清楚。到底是買與不買,權當自己把握。

老人,扶還是不扶?

有相當長的時間,湖北武漢88歲老人摔倒無人扶致使身亡引發了廣泛關注。其實,這場悲劇完全可以避免,在眾目睽睽下,老人在痛苦的掙扎中死去。人們譴責少數武漢市民面對倒地老人冷漠的同時,呼喚人性和良知的復甦。反之,其他地方因路人扶了摔倒的老人一把,結果其家屬非要路人承擔醫療費,從而導致了一場無奈的 「官司」。2011年11月28日,深圳市起草了《深圳經濟特區公民救助行為保護條例(徵求意見稿)》,規定助人行為原則上將被免責,並由被救助人承擔舉證責任,為社會熱心人做好人好事解除「後顧之憂」。從根上解決「救還是不救,扶還是不扶」,既要重塑社會道德,又要加強社會底層教育資源,提升民眾素質,更要為底層民眾提供健完的社會保障。

生病,看還是不看?

今天,在各個城市湧現了成千上萬的外來工,可是,他們卻面臨著很多艱難和現實的問題:工資少不說,生病了卻看不起,多半時候只有拖著堅持工作,實在拖不下去了,才去醫院。如此看來,只能說明一點,我們社會保障機制還不夠健全和完善,要儘快建立一種滿足外來工在異地工作,也能享有醫療和社會保障的制度。讓他們安心、舒心和放心地在城市工作,建設城市和美化城市。現實中,外來工在城市治病成為了第一大難題。不僅是小病治不治的問題,有時候遇大病都不敢在城裡治,難道患了一個病還要回家鄉治嗎?管理者當反省反思。

發言,信還是不信?

過去的一年,我們聽到最多的莫過於:重塑公信力,喚醒「老不信」。昔日權威聲音如今難獲信任,公信力緣何被削弱?身為老百姓,除了信自己,還能相信誰?政府、官員、專家及商品等公信力受損,導致社會信任度不斷降低,在一系列熱點事件面前,老百姓成了「老不信」。當前中國社會誠信缺失和迷失的主要困境,既有企業誠信的淪落,又有產品誠信的淪喪;既有政府誠信的迷失,又有政務誠信的不為,既有官員誠信的迷思,又有百姓誠信的缺失……涉及政府誠信的,國家紅十字會;涉及組織誠信的,中國鐵道部;涉及政務誠信的,「7·23」溫州動車追撞事故;涉及官員誠信的,鐵道部新聞發言人王勇平「反正我信了」……當務之急,只要各級政府部門能夠真正做到潔身自好、一心為民,那麼重新找回百姓的信任就不再是難事。面對信任危機,主動應對比逃避拖延更理性,用心疏導比一味堵塞更管用,未雨綢繆比應急救火更重要。只要政府能夠切實推行「魚缸」式透明操作,全面保障老百姓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讓公共權力真正在陽光下運行,曾經的「權威聲音」就一定能夠重新贏得民眾的信任。

醫院,愛還是不愛?

從廣東深圳「孕婦被縫肛門」事件到河南鄭州「嬰兒胎死腹中」事件,再到廣東佛山「嬰兒被死亡」事件……一樁樁令人髮指的「醫方人為悲劇」,不僅拷問著我們的醫德醫風,更拷問著我們的社會責任。人們不禁追問:如今的醫院和醫生還有愛沒有?掃描發生的醫患糾紛,「醫患關係」已到了劍拔弩張的「危險時期」。我們要在全社會倡導一種「醫患同心,平等尊重,互信關愛,仁心仁術,溝通理解」的良好氛圍,呼籲社會共建醫患和諧。眾所周知,醫院醫生首先是為患者服務的,是愛人、幫助人、與人為善的。然而,近年來所發生的醫患糾紛,世所罕見,都無不反映出了醫患關係極端的尖銳。就目前來看,人文醫學的教育已全面「淪落」。當務之急,作為管理部門要重建醫院「信任牆」,作為醫療機構要重塑醫德醫風。若醫生連首要的責任心、愛心、進取心和良心等都「沒了」,連自身的「精神」都 「丟失」了,即便再好的「制度」,又有什麼用呢?筆者呼籲,讓醫療回歸公益,讓醫院回歸公德,讓醫生回歸醫德,讓社會回歸良知。

食品,真還是偽劣?

據報導,從黑大米黑豆腐、黑啤酒、泔水油、注水牛肉到瀝青拔毛的豬蹄、松香加工的雞爪、硫磺熏制的銀耳、亞硝酸鹽漂白的熟食;從湯圓里查出過氧化值超標,雞蛋查出含「三聚氰胺」,紅心鴨蛋查出含「蘇丹紅」到螃蟹、銀魚里查出「甲醛」,柑橘里發現大量蛆蟲;從多寶魚查出含「孔雀石綠」,大閘蟹查出含「硝基呋喃代謝物」到我們每天吃掉80多種添加劑,即麥當勞麥樂雞中含有化學物質「聚二甲基矽氧烷」和「特丁基對苯二酚」……觸目所及,皆是驚心之物。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層出不窮的問題食品卻讓我們食難下咽。每每問題食品東窗事發後,便是一批批食品黑加工窩點被端掉,更多黑加工窩點冒出來……之後呢?問題食品再度悄然混進健康合格食品行列。面對琳琅滿目的食品,我們開始猶豫不決,吃還是不吃,什麼是安全的,什麼是有毒有害的,如何鑑別,到底敢吃什麼?真不知,我們的身份是消費者還是管理者?

家暴,忍還是抵抗?

2011年,家庭暴力,這個遠古而隱秘的「社會之痛」,被「瘋狂英語」創始人李陽的「瘋狂拳頭」擊出水面,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數據顯示,我國家庭暴力的普遍性之觸目驚心。不同形式家庭暴力的女性占24.7%,然而,大多數當事人對家庭暴力持以「100%容忍」態度,值得全社會積極參與其中,通過關愛和幫助等各種形勢「對抗」家庭暴力現象,當然,更多的是需要相關法律法規的健全和完善。長期以來,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中,往往認為家庭暴力都是些「沒文化」的人所為,受害者大多都是些「忍氣吞聲的傳統婦女」。現實中,大凡「公檢法」抱著「清官難當家務事」不屑一顧,也顧不上去管別人家中那些小事、瑣事、閒事和破事。最關鍵的是,大多數當事人往往又礙於面子,一般不願意將自己家庭中發生的「糾紛」或「醜事」讓外人知曉,特別是有一句老話「家醜不可外揚」在人們心中形成了維持家庭的「法寶」。久而久之,家庭暴力有了「自我」生存的空間,家庭暴力既而隨時隨地都會發生。無論是政府組織,還是家庭本身,都構成了一種 「100%容忍」的格局。最重要的是,要讓當事人對家庭暴力持以「零容忍」態度,讓「零容忍」對抗「靜悄悄的犯罪場所」。

批評,刪還是保留?

當今,不少人視網絡如洪水猛獸,談網色變。少數單位或個人,一旦發現網上有批評自己的帖子……第一反應就是,調動各種力量,使用各種手段,不惜代價、不計成本托關係找門路去網站刪帖。然而,河南省周口市委書記毛超峰屬於另類。早在2010年3月,他主持召開周口全市及省駐周媒體座談會時就明確要求:「就是點名批評我、反對我的帖子,也不要刪。一個怕監督的社會不是一個成熟的社會,一個怕監督的群體不是一個成熟的群體。」網絡是一個工具,一個低成本、極好用、方便快捷、人人能用的工具。只有懂得科學運用網絡的人,才會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只有學會合理駕馭網絡的人,才會更好地做好工作;只有首先尊重網民的人,才會更好地務實作為;只有學會與網民溝通的人,才會更好地執政為民。從胡錦濤總書記說「我也是網友」,到四川省委書記劉奇葆說「一網網盡全世界」,到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說「輿論監督也是正面報導」,再到周口市委書記毛超峰稱「批評我、反對我的帖子不要刪」……彰顯了「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新銳官員執政典範。

北廣,逃還是固守?

逃離「北上廣」,回到中小城市的「逃離者」,發現自己在中小城市並不適應,中小城市做事更要講人情拼關係,事業發展更難,價值觀衝突更大,所以,不得不逃回「北上廣」。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誰不嚮往好的生活環境?人才在城市之間自由流動,本應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優化配置的一種表現,之所以被放大、上升為一個群體的某種趨勢,或許是因為這種現象引發了我們內心的共鳴。生活成本過高,壓力太大,是逃離北上廣,還是留下來?逃離之後,發現中小線城市人際關係錯綜複雜,是繼續留?還是再回北上廣?奔波四海,抉擇人生,把握現實,留守自定。

良知,有還是淪陷?

廣東佛山女童「小悅悅」被車撞後18人路過無人問津,最後十荒阿姨施援手後自稱「對得起良心」;武漢某女士被車撞傷後卻指認攙扶男孩為肇事者,好心男孩卻稱「扶人不後悔」。這兩條新聞,無不讓人引發無限深思與感慨。前則「良知」被人遺忘,後則「良知」被人誤會。「小悅悅」被撞兩次,來回遭到碾壓,對於肇事司機而言這種行為可謂是讓人髮指,道德被踐踏到體無完膚,良知被擠壓到變形扭曲。自人類社會進入文明以來,指導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道德一直伴隨著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現如今,冷漠使人變得麻木,冷漠使人變得殘酷,冷漠使人變得無知……同時,冷漠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慘痛的教訓和沉痛的思考。說到底,冷漠的人缺乏的是道德和法律,冷漠的人缺乏的是責任和良知,冷漠的人缺乏的是寬容和愛心……讓我們56個民族、13億多人民唱響民族信任危機大合唱:「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社會道德的構建來源於每一個個體,我們的良心是整個社會的良知,當那一幕真的在你面前出現的時候,你到底該如何抉擇?

汽車,要還是不要?

過去的一年,各大城市開始對購買汽車進行「限購」:一是出自堵車,二是緣自環保,三是根自油貴。純電動轎車連小規模市場試用階段都沒經過,就推向市場,違反汽車工業發展規律。就全球看,目前也沒有大規模推動純電動轎車的成功案例。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藉助政府補貼,讓消費者做出不得不如此的選擇,實際上是讓消費者為新產品在實驗階段買單,為新產品產業化買單。其次,純電動轎車,比混合動力轎車更加依賴基礎設施的改進,北京市是建立了若干充電樁和充電站,但與純電動轎車使用環境要求匹配嗎?顯然不匹配。北京限車,但推廣電動汽車。電動汽車充一次電,不能跑多遠,而且充電不方便,需要配備車庫,但不限號,可以免除搖號之苦。電動汽車,到底買還是不賣?

學校,上還是不上?

讀書改變命運,曾是許多農村家庭子女堅守的信條。而如今在農村,這一信條正在受到挑戰,貧家子弟紛紛選擇輟學、外出打工,放棄讀書這條向上攀躍、改變命運的途徑。在這種社會現象的之下,其實是一種現實之下的無奈選擇。無奈在哪裡呢?首先是錢的問題,其次則是就業。在就業上,「關係」重不重要?答案令人悲觀。《人民日報》報導:2011年8月初,江西廬山管理局在招聘考試中,11個崗位的筆試成績第一名中,有5個是當地幹部子女。而河北省鹽山縣則設立了一個名為「縣長特別獎」的獎項。現實屢屢表明,求職者的個人能力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家庭背景和人脈關係。上大學曾經是多少寒門學子改變命運的良機。但現在上大學後,找工作難,而且大學費又貴,讀書無用論沉渣泛起。以後大學到底是上還是不上?窮困學生在追問,農村在追問,未知者在追問。

豬肉,吃還是不吃?

物價未來走勢仍然存在不確定性,再次推高物價的主要因素包括: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國際大宗商品漲價、農產品季節性漲價、已開發國家量化寬鬆預期增強、能源和資源品價格改革壓力等。2011年9月下旬以來,作為農產品市場重要炒作題材的天氣因素「退居二線」,歐債危機等宏觀經濟問題成為拖累大宗農產品價格的主要因素。隨著各國出台救市政策和經濟環境的改善,大宗農產品供需偏緊的影響可能會再度突顯,一些品種的價格也會逐漸收復「失地」。豬肉價格飛漲,一斤漲到了十八塊,超出了很多消費者的心理承受底線。但作為家庭生活中的主要肉類,又必不可少。豬肉到底買還是不買?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困繞著百姓。

油價,穩還是暗漲?

在成品油價改徵途中,市場化、國際化一直是最大趨勢。中國的成品油價改,肇始於1998年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的重組。國內油價全由政府定價,調價一次則長期不變。在業內人士看來,2008年新機制實行三年來,成績值得肯定:「此前,國際國內油價倒掛曾高達1000元/噸以上;在現行機制下,油價倒掛問題基本理順,石油巨頭意見頗大的煉廠虧損難題有所緩解」。國際油價升了,中國油價跟著升;國際油價掉了,中國油價仍在高位。油價調,則會缺油,不調,民眾一片怨罵。到底油價該不該與國際接軌?這個道不明,說不清的「油問題」,簡直太「油滑」了。

曬族,福還是禍根?

不少人動不動就「曬」自己的身世:有的人每當遇到麻煩時,張口便稱「我爸是某某」;有的人為了張揚個性,開始曬自己的名牌包包和名牌服飾;有的人為了展示自己的闊氣,便曬自己抽的名煙和喝的名酒……從「我是某某」到「我爸是某某」再到「我老公是某某」直到「我乾爹是某某」……這些「我的某某牌」攪動了民眾的心,擾亂了社會之序。某些人在某些特殊場合習慣性地打出「我的某某牌」,好得以重視、好得到肯定、好給予方便、好顯示威風……總之,統統皆為損人利己! 件件皆為自身利益!樁樁皆為我是某某或我有某某我怕誰!的確,現在已很少有人敢說:「我是共產黨員」之類的豪言壯語了。今天還有誰敢大聲地喊出「我是共產黨員」、「我爸是共產黨員」的豪言壯語。那些曬族,動不動就把自己的「老爹」「老媽」「老祖」拉出來曬,到底是擺闊,還是禍根?一目了然。

信貸,救還是不救?

鄂爾多斯(600295,股吧)的樓市泡沫破滅引起人們對整個中國樓市的思考。樓市泡沫的破滅,牽涉到國家命運。房地產業的畸形發展,毀的是中國的命運和前途,中共政府應清醒地看到這一點。如果樓市泡沫繼續下去,崩盤是必然的,而且一旦中國樓市整體崩盤會比日本樓市崩盤毀滅程度更大,鄂爾多斯樓市是一個全新的樓市泡沫案例,它提醒了整個中國。同時,溫州高利貸盛行,導致很多老闆跑路。政府對地方金融的拯救,讓他們看到了希望。而隨後鄂爾多斯樓市的崩盤,政府是重金救市?還是敢於壯士斷腕?至此,民間信貸,如何規範,如何發展,如何引導?還真值得我們管理部門深思。

過年,回還是不回?

但是春運一票難求,路上實在艱辛,要不要回家看看,也成為部分遊子的無奈。其實,大家想回的不只是那個兒時的家,內心更渴望回到一個體現人文關懷的精神故鄉。這種關懷是從家庭開始的,漸至鄰里、親人、朋友、鄉里、社區,然後是整個國家和天下。這才是中國人「過年回家」背後的真正文化意味。時間過得真還快,一晃,一年一度的過年臨近宣告過年即將到來,一票難求,通過黃牛黨成本太高,但又思鄉思親情切,是回家過年與家人團聚。2012年過年,你是留在城裡過一個寂寞的過年,還是帶著愛人或小孩或朋友回到自己的家鄉過過年?自己量力而行。

……

回頭望一望,靜心想一想:哪些事,有的讓人糾結;哪些人,有的讓人鬱悶;哪些話,有的讓人噁心;哪些行,有的讓人汗流;哪些言,有的讓人無語……

朝前想一想,深思慮一慮:這些事,有的一定實現;這些人,有的一定可信;這些話,有的一定真誠;這些行,有的一定浪漫;這些言,有的一定幸福……

責任編輯: 王篤若  來源:凱迪社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1/1213/228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