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重慶紅歌唱到香港 凸現政治文化差異

「紅歌」隱含個人崇拜和嗜血仇恨

中國著名法律學者賀衛方在博客中批評:「倡導者把唱「紅歌」演為一種集體和強制性的狂歡,並且試圖將其作為這個時代馴服和動員民眾的精神力量。作為一個從那個時代的過來人,我深知這些「紅歌」里隱含或張揚著怎樣的價值,如個人崇拜,嗜血的仇恨,集體主義同時壓制個人尊嚴和自由主義。」

分析說,在文革時代,「紅」被賦於了一種不可置疑的威權。「紅」意味著階級鬥爭,意味著無產階級專政,意味著政治掛帥,意味著對知識份子的集體鎮壓和殘酷迫害。「紅色文化」是對文藝繁榮的反動,有著將中華文明荼毒殆盡的醜惡記錄。它象徵著野蠻對文明的摧殘和殺戮,將20世紀的中國置於中世紀的地獄之中,至今人們仍在繼續為走出這個地獄的陰影繼續努力。

而重慶如今又祭起了這面「紅」色大旗,頗有一點清朝末年辯帥復辟的味道。作為歷史的諷刺,毛澤東時代的「唱紅」沒有唱出一個強大的中國,反而將中華民族唱進了苦難的深淵,今天將這具政治殭屍曾經的愚民工具再次祭起,意欲何為?

「紅色文化」不受歡迎

據媒體報導,重慶衛視2008年突出紅色主題後,收視率節節下滑。到2011年3月,重慶衛視在收視榜單上排名全國第34,省級衛視中排名第22,比改版前大幅下跌。損失的廣告收入中1.5億需通過經營自身平衡掉,因此重慶衛視廣告中心已裁員20%,集團集體工資下調,採編人員工資下調15%。知情者說,重慶衛視正大步向零收視率邁進。

而薄熙來親自帶「紅歌隊」進京也遭受冷落。由重慶十多個單位組成的「千人紅歌團」2011年6月11日晚到北京演出。但中南海領導人全部缺席,只有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文聯主席孫家正捧場。而在6月10日,所有中南海官員中,也只有賈慶林象徵性「接見了」演藝人員代表。

評論家姜維平日前揭露,2011年6月29日重慶市奧體中心10萬人唱紅歌,唱掉人民血汗錢約10377萬元。在薄的鼓動和逼迫下,重慶「唱紅」唱了多少場次?姜維平表示,薄熙來「唱紅歌」一下子就揮霍了民脂民膏上億元,請問,這是為了「民生」和「共富」嗎?

紅色文化成「內鬥」手段 薄熙來「窮途末路」

外界認為,像薄熙來這樣的人「靠引述毛思想來為自己贏得權位尋求支撐點顯得特別有諷刺意味」。英國《金融時報》曾分析,包括薄熙來、習近平在內的太子黨成員們雖曾親眼目睹父輩們在當年的意識形態下受到毛澤東的迫害,如今卻要把那樣的意識形態引為箴言。

薄熙來從中央的商務部長外放到重慶,分析說,他的仕途之路到此結束,然而,薄不甘失敗,自創「唱紅掃黑」,期待殺出一條「血路」,重出「江湖」。

不過,日前,薄熙來的「掃黑」干將王立軍被解職,外界認為,薄的「掃黑」手段基本被否定,如今剩下「唱紅」。此次,薄熙來把唱紅唱到香港,在言論相對自由的香港,恐怕除了有目地之外,不會有人真心來捧場。

評論人士質疑,現在天天把紅太陽和人民群眾掛在嘴角的官員里,有多少人背地裡卻幹著男盜女娼、見不得人的勾當?從這個意義上說,所謂紅色文化,不僅沒有當然的教益,反而可能成為壞人掩飾自己的工具。

眼看「唱紅掃黑」沒戲了,薄熙來近日轉型,又提出「民生十條」、「共富十二條」,以及「民主法治十五條」,試圖改變其極「左」形象。可見,為了「入常」,薄熙來可謂「機關算盡」,不知還要多少百姓血汗錢、無辜生命來「墊底」,成就他的所謂「仕途」。

大紀元


自由亞洲電台/重慶市組織了13支紅歌隊到香港表演「講讀唱傳」,不少香港民眾表示,在最近與大陸關係相當緊張的情況下,想用愛國主義凝聚人心而策劃的演出未必收效,卻凸現出雙方政治文化差異。

圖片:香港紅歌演唱現場 (網民天空提供)




視頻:紅歌文化席捲了中國某些城市 (網民天空提供)


以唱紅歌聞名世界的重慶市,近日組織了13支表演隊以所謂「唱讀講傳」的形式,從周一到周三在香港展開3日的表演,在中環大會堂音樂廳、香港理工大學和昂船洲軍營等地演出。曲目大部分為紅歌,包括《抗日軍政大學校歌》、《游擊隊歌》、《大刀進行曲》、《保衛黃河》、《紅梅贊》;也有外國歌曲聯唱《雪絨花》、《紅河谷》、《友誼地久天長》以及《滕王閣序》、《木蘭辭》和古詩等,表演者多為重慶市各大學在校學生。主辦方稱表演屬公益性質,只派票不公開發售,據人民網列出的出席名單,觀眾當中,各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各種商會聯合會的主席所占比例極高。聯合舉辦活動的香港中華文化總會、香港廣東社團總會、香港福建社團聯會等團體優先獲票。

六日晚首演後,有網民評論問,怎麼沒有唱《社會主義好》啊?也有人說,《紅河谷》、《雪絨花》等歌曲都是歌頌人性、歌頌友誼、歌頌愛情、歌頌自由的「藍歌」,離原教旨的「紅歌」相距甚遠,而且是源自「敵對勢力」國家,紅歌隊到了香港不知為何唱這些歌了?而紅歌隊在原產地唱的是《社會主義好》、《太陽最紅 萬歲爺最親》等歌曲,這些才是真正的「紅歌」,看來重慶又在搞機會主義。也有評論稱,文革中,香港熱血青年被毛蠱惑的也不少!一批領贈票捧場觀眾的捧場話不代表全香港市民的想法!

有不少人認為此次活動是為了重塑中國大陸人在香港人心目中的形象,用愛國主義凝聚人心而策劃的演出,但對於在大陸也極富爭議的紅歌,港人似乎不大了解其中政治含義,甚至有不少香港民眾對此表示厭惡。

香港時事評論員武宜三向本台表示: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恐怖的事情。我經歷過文化大革命,那是非常恐怖的十年。所以,他們那些老歌給我帶來的都是很恐怖,很緊張,很可怕的回憶。所以,我確實不太願意聽這些所謂的紅歌。因為紅歌裡面都在撒謊,基本上沒有一句是真話。聽了讓人覺得噁心。對香港很多年輕人來說,他們對文化大革命這段痛苦,苦難的歷程不了解,他們可能覺得這個旋律很好聽,很威武雄壯,或者宣傳民族自豪感這方面,可能會對我們的年輕人造成一種誤導。

去年9月,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對當地媒體表示,「唱紅」也是網民關注的一個話題,多數人理解,並大力支持。薄熙來說:「共產黨不唱紅,難道要領著大家唱灰、唱黃,甚至唱黑?」

騰訊微博網民瑪麗表示:「好丟人啊,這種紅色文化本身就不算民眾認可的文化,洗腦文化和黨文化還確切點,但人家根本不吃這一套。"

一位到現場聽歌的網民告訴本台記者,聽了半天歌卻一點「愛國」之情也無法「油然而生」,只覺現場過於嘈雜。

還有香港網民認為,重慶的唱紅歌非但無法收"愛國"之效,反而凸現雙方政治文化差異。香港網民日前「反蝗蟲」廣告引發反彈,大陸網民也製作廣告諷刺香港是個不懂事的「兒子」,要靠大陸「爸爸」每年提供2100億人民幣及供水供電接濟。香港網民再製作《給爸爸的家書》,形容香港是「天生天養」的孤兒,無需靠大陸供養。

香港與大陸的融合問題近日引起不少爭議,香港媒體工作者林子健告訴本台記者:我覺得這個事情就是階級矛盾。這個階級矛盾包含兩方面,一個是經濟矛盾,還有一方面是在於我們文化上的差距。大陸和香港有一種文化的衝突,是這個差距引起來的爭議。

香港時事評論員吳志森星期二在香港明報發表評論表示,來香港掃貨、買樓、旅遊、移民的國人,他們嚮往香港的又是什麼呢?是自由經濟讓他們炒賣瞬間獲利?是特區護照給他們可以享有周遊列國的方便?是香港法律作為他們灰色財產的保護傘?是高幹將家庭成員成功送抵大西洋彼岸的跳板?他們並不一定嚮往香港的核心價值,而是把香港作為牟取利益的舞台和工具。

吳志森認為,如此的融合只會將香港推進死胡同。

責任編輯: 劉詩雨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2/0208/234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