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女警開跑車巡邏 竟是要靠跑車跑出城市形象

近日,四川貧困州西昌市交警大隊女子中隊配備「標緻308CC白色敞篷跑車」巡邏執勤,3月19日,西昌市交警大隊教導員李軍回應稱,交警大隊通過配備跑車提升西昌市交警隊伍的形象,同時提升西昌旅遊城市的形象。


  近日,四川貧困州西昌市交警大隊女子中隊配備「標緻308CC白色敞篷跑車」巡邏執勤,3月19日,西昌市交警大隊教導員李軍回應稱,交警大隊通過配備跑車提升西昌市交警隊伍的形象,同時提升西昌旅遊城市的形象。

交警大隊作為公權部門之一,估計對政府形象這個概念並不陌生。所謂政府形象,簡單地說,是公眾對政府行為的總體評價,是政府的表現、業績在公眾心目中的綜合反映。在目前的信息社會,估計交警大隊對各地頻頻曝光的豪華政府傷害政府形象的新聞,也不會毫無知悉。交警大隊的回應,在看似理直氣壯之下,實則是一種心虛,是在用「提升形象」的藉口掩蓋「公權自肥」的不可告人初衷。

  公權部門的本質職能,是管理與服務。作為交警大隊,真正公正執法、保證交通暢通有序、積極建設和諧包容禮讓的交通文化,不僅是提升隊伍形象的關鍵所在,也是對提升城市旅遊形象的最大貢獻。在力有餘的情況下,交警部門真正將創先爭優活動落到實處,真正讓市民得實惠,出現幾個、一大批值得社會各界學習的先進典型,對形象的提升絕對要比簡單配備跑車有用得多。

  當然,公權部門執法,制服、裝備、精神面貌等外在形象也確實很重要。作為交警,在現代攝影攝影技術已經很普及發達的情況下,手持攝影機確實比手拿紙筆繪畫要高效的多,形象也現代的多。因此,我們並不反對公權部門通過提升外在形象來提升實質形象。但是,除了必備的專業技術設備,在普通設備方面,則應與社會的總體水平保持大體一致,即使超前,也不能超的太多,否則就會適得其反。這次人們指責交警大隊配備跑車,就是因為超前太多;如果社會上跑車已經很普及了,交警再配備,也就不會有異議了。

  社會公眾對政府形象的感受,具有「近因效應」、「暈輪效應」及「惡意聯想效應」,易受政府「近期的」或是「重大的」行為左右而改變對政府的看法,易受一人、一物、一事的不良影響而批評整個政府。交警大隊超前配備跑車破壞交警的整體形象,自不用言。交警部門配備跑車,因為花的是納稅人的錢,就涉及到預算、採購、監督等一系列問題,公眾自然會產生聯想,因此,交警大隊配備跑車也是對整個政府形象的破壞。

  一輛「標緻308CC白色敞篷跑車」,根據網絡上的最新報價,在31.98-28.98萬元之間。工業和資訊化部、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中共中央直屬機關事務管理局2011年下發的《黨政機關公務用車選用車型目錄管理細則》明確規定:「普通公務用車和執法執勤用車引擎發動機排量不超過1.8升,價格不超過18萬元」。在今年的「兩會」期間,中紀委常委、秘書長吳玉良表示「公車配備標準數量均要下降」。也就是說,西昌市交警大隊配備豪華跑車,是違紀違規的頂風作案,連「合乎規定」的幌子也扯不出來。

  如果說公權部門在「合乎規定」的幌子下,破壞了政府形象,應該以自警、教育為主,那麼明顯違反法紀規定的超配,就應該啟動嚴格的問責機制了。對西昌市交警大隊配備豪華跑車進行問責,實際上也是重建公權形象的重要措施,輿論在監督的同時,紀檢部門千萬別忘了這一點。

  「跑車女警」不是花瓶難道是魚缸?

  面對一起車輛碰撞事件,當事雙方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交警咋處理?實事求是地講,不管怎樣處理,最終都有一方心存不滿。所以在中國的道路上,才常常出現指責、謾罵甚至攻擊交警的行為。儘管我不是交警,我也對某些交警不干實事只管貼膏藥深惡痛絕,但上述現象身邊俯拾皆是的景觀,足以證明:某些時候,交警確實不好當,就像所有具有裁決性質的行當一樣。我不贊成傻XX的「罵不還口打不還手」,但有一點必須承認,作為維護法紀的強力部門公職人員,必須具備相當的心理素質,當然不是指臉皮厚。

  這兩天媒體報導西昌交警大隊新成立了一支女子中隊。儘管當地有關部門的解釋多麼令人心服口服,但我還是惡意地無法不把其與東施效顰關聯在一起。最近這幾年,全國各地成立的女子特警隊、女子騎警隊乃至女子城管執法隊,比比皆是,成立的口號據說大都與文明執法有關。但據我所知,這些拿美女作擋箭牌的地方,其實比之全國,也未見有什麼新起色、新局面。即使是當地成立前後對比,也未見美女們動人的微笑,對社會的安全穩定就做出了多大的貢獻,啥地方還是啥地方,以前啥形勢現在依然啥形勢。所以有人總是拿這花那花說事,別怪人家刻薄,只怪花瓶就是花瓶,花瓶只能看看而已。

  正像前文所述,我始終認為作為交警,一定的心理素質必須具備。作為國家公職人員,特別是執法人員,要時刻準備接受來自社會各界的質疑與批評,而絕不是一有批評就發牢騷哭鼻子甚至撂挑子。毛老人家講過,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批評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行得直走得端,怕啥,批評多多益善,批評使人進步嘛。但不幸的是,我們看到的結果不是這樣。關於女子中隊配置三十多萬元執法車的消息一在網上發出後,女子中隊的同學們就坐不住了,如坐針氈,反覆表示,自己很憋屈。這麼一點點打擊都受不了,真的執法碰到麻煩事咋辦?分析到這裡,關於這一點我真的很擔心。嬌滴滴的姑娘們,碰到蠻不講理的,只怕不哭鼻子吧,也絕對花容失色不知所措了。

  但令人啼笑皆非的還不至此。女同學們表示早上冷下午熱,敞篷執法車不好受。沒問題,咱以人為本,就坐不敞篷的吧。但是敞篷車據說價格十幾萬以下的多的是,難不成夏利和昌河在當地沒得賣?問題不在於此,答案也不是這樣滴。該大隊教導員李軍給了一個說法:成立女子中隊,就是為了親和執法,提升當地旅遊城市形象。關於這個解釋,我是相當納悶。按照這個說法,是不是北京交警必須配備法拉利或者蘭博基尼才能親和執法?感情執法親和不親和與人沒關係,而是與車的檔次有關係?再或者感情是當地觀光局與交警隊合署辦公了?當然了,李教導員並沒這麼說,但是答覆的王顧左右而言他,實在沒看出解釋了個五四三二一出來。

  我不是一個極端主義者,當地政府財政有實力,買啥車都沒問題,只要能把本職工作做好。但正像有人說「謠言止於真相」一樣,我有時反倒更相信「謠言止於態度」。一方面,知錯認錯的好態度,往往能得到大家的寬恕和理解,而如果態度誠懇,則往往不會出什麼狀況,除非有人鐵了心甘做假洋鬼子,前面一套後面一套。豪車買就買了,大家批評,咱就虛心接受,即便要解釋,也請拜託不要前言不搭後語。而最要命的是,一點點網絡批評都受不了的交警同學,我們真的很難指望她們在執法中能有多麼上乘的表現。如此這般表現,你說不是花瓶,那麼我想問的是,不是花瓶,還能是什麼?難不成是魚缸?

  3月19日,浙江永康麗州中學一名高三女生穿著漢服,若無其事地走在教室外的走廊上,手上拿著一杯豆漿和一個粽子。該女生見到記者時彎腰作揖,動作優雅大方,稱穿漢服到學校是希望向同學介紹漢服文化。學校表示為不影響學生正常學習已經派老師「送」其回家換衣服。(3月20日浙江在線)

  穿漢服去上課,的確有點特立獨行,難免會引起圍觀。學校迅疾做出了反應,不但派老師「送」其回家換衣服,並叫她下午不用回學校,在家呆著。面對漢服 「穿越」,學校對此難以保持靜默也屬自然,但這樣的舉動顯得有些過度。漢服雖然少見,但絕非什麼奇服異裝,跟穿著暴露並不相同,並沒違反學生守則的相關規定。而且女生穿漢服的目的不是為了顯擺,是為了向同學宣揚漢文化,出發點是好的。學生之所以被要求換下漢服,與其說是違反了學校的規定,不如說是犯了應試教育的忌諱。

  應試教育之下,獲得好成績和高升學率是最好目標,其他都要為之讓路。在這種氛圍中,任何影響學生學習的人和事,都被視為「異端」,必欲「除之而後快」。在學校和老師眼裡,成績好,聽話的學生是好學生,有個性,喜歡標新立異的學生則被看成另類,不被老師歡迎。在學校和老師眼裡,學生穿校服上課,既 「驚世駭俗」,又造成圍觀,「衝擊」正常教學秩序,影響了其他同學的學習,也讓學校顏面掃地。而這些都是應試教育和學校的大忌,所以學校才有如此大的反應。可以說應試教育「當家」的情況下,漢服女生「回家」換衣或屬必然。

  應試教育一味強調學生的成績,重填鴨式教學,標準化「生產」,輕因材施教,人格培育,雖然創造了不少成績優秀的「狀元」,但卻抹殺了學生的個性,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產生了許多「高分低能」的人。同時,應試教育也禁錮了學校和老師的思維和手腳,讓他們習慣於守舊而非創新,傾向於管教而非引導。在這種思維主導下,一看到學生穿漢服上課,學校首先想到的不是肯定學生的創新力,而是擔心這是不是違反了校規,是不是耽誤了其他學生的學習。老師也不是想著如何循循善誘,引導學生主動換衣,而是一門心思地強行「送」其回家。

  學校和老師「送」學生回家換衣服,雖然讓學校恢復了平靜,但卻深深地損害了這位漢服女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打擊了她的創新精神。學校也許就此多了一個安心學習的聽話學生,但社會有可能少了一個有創新勇氣,熱心宣傳漢文化的人,哪個值哪個不值,其實一目了然,但可惜應試教育蒙蔽了太多人的眼。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華聲在線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2/0321/240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