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投資理財 > 正文

成為富翁的神奇公式:年存1.4萬 40年變1億

 許多人不明白,富人何以能在一生中積累巨大的財富?闊佬們究竟擁有什麼特殊技能

  許多人不明白,富人何以能在一生中積累巨大的財富?闊佬們究竟擁有什麼特殊技能,是那些天天省吃儉用、日日勤奮工作的上班族所欠缺的?到底理財致富的條件何在?

  說實話,和諸位一樣,這些問題長期來也令我不得「要領」。直到前不久我聽說這樣一個成為億萬富翁的「神奇公式」,在此與大家分享。

  這個「神奇公式」假定有一位年輕人,從現在起每年定期存款1.4萬元,享受平均5%的利率,如此持續40年,他可以積累的財富為1.4萬元××40=169萬元。但是,如果這位年輕人將每年應存的錢全部投資到股票或房地產市場,並假定能獲得年均20%的投資報酬率,則40年後,他能積累多少財富?一般人猜測是在200萬元至800萬元。然而,「神奇公式」給出的答案是1.0281億元!而這個數據,乃依照財務學計算年金的公式得到:1.4萬××40=1.0281億。試試將這個天文數字與前述平均投資報酬率僅為5%的定期存款相比,你會發現兩者收益的差距達70餘倍之巨,多麼令人驚訝!

  儘管這個「神奇公式」聽來很是懸乎一個25歲的上班族,若依此方式投資到65歲退休,就能成為億萬富翁。如此,全世界闊佬將遍地都是,一抓一大把。相信這種情景出現的概率不高,因為一般情況下,沒有多少人會將之進行到底。畢竟漫長的40年裡,會發生多少不可預料之事。

  顯然,「神奇公式」真正的目的,是告訴人們投資理財並無什麼複雜技巧,最重要的乃是觀念。每個理財致富的人,只不過是養成了一般人不喜歡、且無法做到的習慣而已,即投資理財的能力。如此,那些令人困擾的貧富問題就有了「基本標準」的答案:一個人一生能積累多少財富,不取決於賺了多少,也非一味開源節流,而是取決於如何理財。這便是致富的關鍵。

  掌握窮變富的哲理邁向富人行列

  你認為自己是一個貧窮的人嗎?如果是,你是否想過改變自己的現狀,從現在起積累自己的財富,邁向富人的行列?讀讀以下的這些理財哲學,或許會對你有所啟發。

  A、將生活費用變成第一資本

  一個人用100元買了50雙拖鞋,拿到地攤上每雙賣3元,一共得到了150元。另一個人很窮,每個月領取100元生活補貼,全部用來買大米和油鹽。同樣是100元,前一個100元通過經營增值了,成為資本。後一個100元在價值上沒有任何改變,只不過是一筆生活費用。

  貧窮者的可悲就在於,他的錢很難由生活費用變成資本,更沒有資本意識和經營資本的經驗與技巧,所以,貧窮者就只能一直窮下去。

  財智哲學:渴望是人生最大的動力,只有對財富充滿渴望,而且在投資過程中享受到賺錢樂趣的人,才有可能將生活費用變成「第一資本」,同時,積累資本意識與經營資本的經驗與技巧,獲得最後的成功。

  B、最初幾年困難最大

  其實,貧窮者要變成富人,最大的困難是最初幾年。財智學中有一則財富定律:對於白手起家的人來說,如果第一個百萬花費了10年時間,那麼,從100萬元到1000萬元,也許只需5年,再從1000萬元到1億元,只需要3年就足夠了。

  這一財富定律告訴我們:因為你已有豐富的經驗和啟動的資金,就像汽車噎跑起來,速度噎加上去,只需輕輕踩下油門,車就會疾駛如飛。開頭的5年可能是最艱苦的日子,接下來會越來越有樂趣,且越來越容易。

  財智哲學:貧窮者不僅沒有資本,更可悲的是沒有資本意識,沒有經營資本的經驗和技巧。貧窮者的錢如不是資本,也就只能一直窮下去。

  C、貧窮者的財富只有大腦

  人與人之間在智力和體力上的差異並不是想像的那麼大,一件事這個人能做,另外的人也能做。只是做出的效果不一樣,往往是一些細節的功夫,決定著完成的質量。

  假如一個恃才傲物的職員得不到老闆的賞識,他只是簡單地把原因歸結為不會熘須拍馬,那就太片面了。老闆固然不喜歡不尊重自己的人,但更重要的是,他能看出你的價值。同樣,假如你第一次去辦營業執照,就和辦證的人吵得不可開交,可以肯定,你開的那個小店永遠只能是個小店,做大很難。這樣的心態,別說投資,連日常理財都難做好。

  很多投資說到底是一種賭博,賭的就是將來的收益大於現在的投入。投資是件風險極大的事,錢一旦投出去就由不得自己。

  貧窮者是個弱勢群體,從來沒把握過局勢,很多時候連自己也不能支配,更不要說影響別人。貧窮者投資,缺的不僅僅是錢,而是行動的勇氣、思想的智慧與財商的動機。

  貧窮者最寶貴的資源是什麼?不是有限的那一點點存款,也不是身強力壯,而是大腦。以前總說思想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其實在我們這個時代,思想不僅是精神財富,還可以是物質化的有形財富。一個思想可能催生一個產業,也可能讓一種經營活動產生前所未有的變化。

  財智哲學:人與人之間最根本的差別不是高矮胖瘦,而是裝著經營知識、理財性格與資本思想的大腦。

  D、對自身能力的投資

  有一位偉人的話,大意是一個人的價值大小,不是看他向社會索取多少,而是看他貢獻多少。相比之下,按勞分配並不是按你的勞動量來分配,而是要你生產出更多的價值。只要你願意,你勞動的能力越強,創造的價值越多,就越可能獲得高的收入。多勞多得的根本是質而不是量,貧窮者最根本的投資是對自身能力的投資。

  財智哲學:說到資本家,貧窮者就聯想到那些剝削工人剩餘勞動價值的人,心中自然有種牴觸。實際上,只要你願意,你也可以當資本家,資本市場是向每一個人開放的,其中也有你的那一份天地。

  E、教育是最大投資

  學歷只是一般教育的證明,學校里學到的只是一些綜合性的基礎知識,人一輩子都需要重新學習。有一篇報導,江蘇省2003年高學歷者人均年收入超過11萬元,小學文化程度者只有3708元,二者相差近30多倍。經濟收入的懸殊,噎造成實際上的高低貴賤。在當今社會,要想過上稍稍像樣一點的生活,就必須有一個高學歷。

  財智哲學:教育是最大的投資,對很多貧窮者來說,他們的命運是和受教育程度密切相關的。因為貧困不是一種罪過,但貧困中的人都不得不承受它的惡果。

  F、勿以運氣為貧窮開脫

  關於資本的故事每個人都聽過不少。比如某個美國老太太,買了100股可口可樂股票,壓了幾十年,成了千萬富翁;某位中國老太太,捂了10年深發展原始股,也成了超級富婆。故事的主角都是老太太,笨頭笨腦,居然一彎腰就撿了一個金娃娃。

  從理論上講,美國老太和中國老太的投資都是成功的,但對更多的人而言,卻很難有什麼推廣價值。兩個老太憑什麼能夠堅持捂股?不是理智的分析,也不是堅定的信心,而是什麼都不懂,要麼是壓在箱底忘在腦後了,要麼是運氣的因素。貧窮者把很多事情都歸於運氣。因為只有運氣是最好的藉口,可以為自己的貧窮開脫。「運氣不好」是所有失敗者的療傷良藥。

  財智哲學:在商品經濟時代,人人都會有運氣,不勞而獲不僅是可恥的,而且是不可能的。一個人之所以有權獲得收入,是因為他為社會生產出了產品,社會才給了他的回報。

  G、知本向資本靠攏

  有個故事說的是一個國王要感謝一個大臣,就讓他提一個條件。大臣說:「我的要求不高,只要在棋盤的第一個格子裡裝1粒米,第二個格子裡裝2粒,第三個格子裡裝4粒,第四個格子裡裝8粒,以此類推,直到把64個格子裝完。」國王一聽,暗暗發笑,要求太低了,照此辦理。不久,棋盤就裝不下了,改用麻袋,麻袋也不行了,改用小車,小車也不行了,糧倉很快告罄。數米的人累昏無數,那格子卻像個無底洞,怎麼也填不滿……國王終於發現,他上當了,因為他會變成沒有一粒米的窮者。一個東西哪怕基數很小,一旦以幾何級倍數增長,最後的結果也會很驚人的。

  貧窮者的發展難,起步難,堅持更難。就那麼幾粒米,你自己都沒了胃口。可一件事情的成功,往往就在於最後一步。當基數積累到一定的時候,只需要跳一下格子,你就立地成佛了。這之前的一切都是鋪墊,沒有第一粒米,就沒有後面的小車大車,這個過程是漫長的,也是艱難的。但是世界上聰明的人很多,有知識的人遍地都是,但真正能發大財的卻少,要把知識變為知本,只有和資本聯姻才行。

  財智哲學:富人靠資本生錢,貧窮者靠知本致富。以知本作為資本,赤手空拳打天下,可能是現代貧窮者們最後也最輝煌的夢想。但是,一個生活在底層的人,很難有俯瞰的眼光和軒昂的氣度,貧窮者內心最缺乏的其實就是這種自信。

  學會像富人那樣生活

  雖然自己是個窮人,不過對富人的印象一直還不錯。這大概因為我曾經在本市最底層的貧民窟住過,也在一個相對高檔的小區租住過兩年。兩地比較,感受格外深刻。

  貧民窟居住著外來務工人員、本地小廠下崗職工,還有一些流動攤販,鄰裡間人際交往倒是很密切。可是軟、硬環境實在不敢恭維,彼此一交談無不出口成髒,白天去上班心裡總是惴惴不安,擔心房門被撬了。而那個相對高檔的小區一切都很和諧,且不說綠樹成蔭、小橋流水的花園環境,大家平日都不會輕易去打擾鄰居,充分尊重他人隱私。有距離卻並不意味著冷漠,在樓道相遇,並不認識的鄰居,彼此都會笑笑,打個招唿。晚上散步,因為喜歡遛狗或者跳舞,你會認識一些興趣相投的朋友,大家可以熱鬧地談論相同的愛好,卻不會去打聽對方的職業、婚姻等等……

  富人其實沒什麼不好的,為什麼窮人往往會仇富?我一度不太理解。前不久,我住所對面的經濟房小區熱鬧起來,房主們完成了裝修陸續都住了進去。我曾經參加過該小區的搖號,沒有搖中,於是便想去看看這座完工後的小區。

  想像中的經濟房應該比較簡陋,不曾想居然不比一般商品房小區差。更讓人吃驚的是,各幢樓房前都停滿了小汽車,還都是牌子不錯的,沒有QQ、奔奔之類的經濟型小車。在小區里逛了一圈,憑我的經驗,一眼就能看出這裡大多數居民的經濟條件不錯,他們言談、表情都很隨和、散淡,沒有大嗓門和大幅度的肢體語言;而花壇邊活蹦亂跳的小狗大多是價值不菲的純種犬,雪納瑞、哈士奇、松獅……一個人牽兩三條名犬的情況很常見。那一刻,我忽然也產生了強烈的仇富感,不是仇他們的財富,是仇他們搶走了窮人手裡可憐的一小塊「奶酪」。

  《像男人那樣去戰鬥》,這是黃健翔的一本書。當然他不是讓女人也像男人一樣去戰鬥,而是讓男人要像真正的男人那樣。我想也應該有人出一本書叫《像富人那樣去生活》,教育富人怎樣去當一個合格的富人。相比於西方社會噎存在了數百年的富人階層,我們周圍的富人階層還非常「年輕」,他們的富大多只是體現在物質上,許多人的心態依然很貧窮,於是在表面和諧中常常流露出種種矛盾。不少中國富人是「低調」的,他們中的一些人可以開著「寶馬」去領「低保」,牽著幾萬元的藏獒住進經濟房。中國的富人又是高調的,有海外報紙說,假如中國的富人不那麼喜歡抖富,他們應該不會成為犯罪分子最喜歡的獵物……到琳琅滿目的圖書市場看看,指導窮人怎樣致富的書比比皆是,卻鮮有教富人如何扮演好社會角色的書,這實在是一種文化缺失。

  「我從來沒有想過要領低保。在歐美,你去領救濟金,就意味著你從此告別了上流社會……」我認識的一位破產富翁曾經這樣說,那時他噎比我們還窮了,可依然把自己當作富人。他相信哪怕從小攤販做起,他還會重新成為一個富人。對於這樣的「富人」,我想沒有多少人會去仇視他。

  學富人理財型投資

  理財是一種思想,如果你想要更多的錢,必須改變你的思路。任何一位白手起家的人總是從小做起,循序漸進,然後不斷壯大。投資也是這樣,起初的投入雖有限,但以財生財的觀念來說,它必然會成為未來獲取更大收益的基礎。很多人試圖期望儲蓄和籌集一大筆錢後,再來做一筆大生意或大投資,因為他們認為大的投入才能賺到真正的大錢,但往往事與願違。太多的不成熟的動機和思維方式最終都使他們的大量資本承擔著巨大的風險,要麼生意不成,要麼慘痛的損失掉其中的大部分……

  那麼,不理財而僅靠自己的一身本事,就會逐漸富有起來嗎?因為很多人在面對理財、投資時,總會不成熟的認為有風險,誰又虧了,誰又血本無歸了。總是認為把錢存在銀行更把穩一點,殊不知,正因為這樣,他們失去了能逐漸成為一個富人的機緣,並且永遠也富有不了,只能成為一個辛苦賺錢的工具,而非自由自在的享受生活的人。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上海金融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2/0627/251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