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韓寒:什邡的釋放

作者:

四年前,汶川地震,我去四川。隱約記得地震幾天後,政府為了防止瘟疫的發生和蔓延,決定捕殺在街上沒有主人的狗。作為一個特別喜愛狗的人,雖然覺得難過,但也在非常時期對政府這個決議表示了理解。告別四川,我撿回來一條沒有主人的狗,經過檢疫,將他帶回了上海。之所以在今天提起此事,是因為這條狗來自什邡市的紅白鎮。

今夜,什邡這兩個字被再次提起。回想起四年前在什邡的一路上,兩邊都是被摧毀的巨型工廠,軍隊在平地駐紮,這些場景,似幻似虛。

我想到了自己的家鄉,上海化工重區金山區亭林鎮的一個農村。我目睹著故鄉是如何從一個綠水炊煙,空氣新鮮的地方變成今天這樣,十年,只用了十年,老家已經變成河水如染料,空氣似毒藥的地方。當年發展這些污染嚴重的工業項目時,政府騙村民說要發展GDP,政府只有稅收多了,才能造福大家。十年過去,周圍村民們的生活壓力和福利狀況比起以前沒有任何的改善,但我們再呼吸不到好空氣了,我老家邊的那條河更是慘不忍睹,一周七色,看一眼就知道是禮拜幾。亭林鎮的老百姓選擇了忍,因為環境部門的檢測報告顯示,一切合格。是,做人做事,如果沒有了下限,可不什麼都合格麼。可你見過連小龍蝦都活不下去的水質麼?

你知道中國的老百姓和小龍蝦真的很像,其實最能忍最能扛,在什麼樣的環境下都能生存,雖然有兩隻鉗子,但常被人在背後捅刀,你也夾不到對方。一有驚嚇,第一反應就是往後退。縱然這樣,最後還要被端上桌,權貴們吃一番,擦嘴說,味道不錯,就是有點麻辣。

於是,我想對什邡政府說,這不是地震的非常時期,人們對於自己生存環境的訴求是必須被尊重的。你領導幾年換一屆,以對環境的破壞換一些漂亮的紙面業績,干好了升遷,干砸了入獄,最好的移民,最差的槍斃,你都不在那片土地上了,只有平民百姓在那。雖然什邡政府決定,停止激起眾怒的鉬銅項目,但我想,這積怨一定不只是因為鉬銅而已。原本是一個鉬銅項目利弊的問題,現在演變成了群體事件,願什邡人的抗爭能夠理性聰明和安全,求談判,勿破壞,不要給人留下 「暴民,動亂,打砸搶」的證據和口實。

還想對什邡政府說,你們驅散群眾的決定太突然,方式太誇張了。我能理解,作為一個地方政府,沒有處理類似群體事件的經驗,一看政府門口被人圍著了,牌匾都給砸了,自然不爽,低頭一看人群,抬頭一看掛曆,我去,組織的生日,心想局勢不妙,日子不巧,大事不好,烏紗不保,趕緊驅散了再說,不祝壽也算了,還來砸場子,太不給面子了。可以想像當時決策層下令:務必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解決問題。執行層一想,最短的時間內。。。。。。驅散。。。。。。明白了。。。。。。洞麼洞麼。。。。。於是連最基本的對話都沒有了。你們難道是把人們對生存環境被破壞的憤怒當成了瘟疫來處理,必須當天撲滅?不用任何的對話,就能直接用上催淚彈?經歷過汶川地震的什邡政府難道不知道,人們的情緒積累的越多,釋放的越多?當人們釋放憤怒,哪怕是被誇大或者煽動的憤怒的時候,你不選擇釋放誠意,反而選擇釋放辣椒水?這就是真正的警民打成一片,群眾淚流滿面?

說實話,我不是專家,對於鉬銅項目沒有什麼發言權,只是覺得群眾事件不能這樣處理。官方說推倒了政府大門,但我看到的照片中更多是國家機器在追打他人。如果僅僅是維持秩序,驅散人群,何須追打和辣椒水。如此草率的使用武力,哪怕是低等級武力,也只會擴大事態。我關心什邡市,也等於在關心亭林鎮。願扛住了八級地震的人們,能扛住追打,也願扛住了八級地震的政府(大樓),能扛住追問。


海外網友評論:

一個人,滿嘴道義,但被質疑小偷,他無法消除充分的證據,也不願為以前的行為道歉改過自新,或者不再發聲作普通人,他仍然滿嘴道德,在證據的大海中怡然自得,這是怎麼樣一種中國國情阿。
當民主的進程每每被一個騙子舉旗,我想,一定有莫測的難度在等待。
建議海外媒體,在引用韓寒時,加上--在大陸飽受質疑的作家韓寒。

原本是一個鉬銅項目利弊的問題,現在演變成了群體事件,願什邡人的抗爭能夠理性聰明和安全,求談判,勿破壞,不要給人留下「暴民,動亂,打砸搶」的證據和口實。。。大家聽聽,韓寒不是高級五毛是什麼?

韓寒如果是作家,那麼中國足球隊就是世界盃冠軍。唯一不同的,就是中國足球再假,假年齡、假球、假比賽、假裁判甚至假足協,國足不會去弄個假的世界盃冠軍(這也許是中國足球唯一的真實了),而換成韓寒,則肯定會幹。

為什麼說韓寒是騙子?他都是為人民說話的,因為方肘子麼,一個靠咬人來提高自己知名度的人!方還支持基因改造呢,你說基因改造是好的麼?我看韓寒是得觸動權貴的神經,才被方抓到了漏洞,仔細研究一下,韓寒是寫好寒三篇後就被方攻擊了,方很狡猾,看到寒最弱的時候上去咬一口!

韓仁均蜀黍還是有點文采的

 

責任編輯: 於飛  來源:作者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2/0704/251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