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謝國忠:中國銀行業狀況可能並不像表面那樣光鮮

謝國忠:<a href=


  財富500強榜單折射經濟結構失衡

  財富500強再添中國「新丁」。7月9 日,2012年《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最新排名揭曉。中國上榜公司又創新紀錄,達79家,其中出現了13張「新面孔」。這是中國大陸(含香港不包括台灣)的上榜公司連續第9年增加,目前數量已經超過日本,僅次於美國的132家。不過,其中國企仍占絕大多數,且多集中於能源、商業銀行、汽車製造等行業,在某種程度上也折射出中國經濟的結構失衡。

  上榜企業增多排名前移

  相比於美國上榜公司連續10年減少,中國公司的上榜數量保持了強勁的增勢,近兩年每年都會出現十幾張「新面孔」。2010年,中國上榜企業只有54家,去年達69 家,已超過日本,僅次於美國,今年更是增至創紀錄的79家。而中國大陸(含香港,不包括台灣)上榜公司已連續第9年增加,今年共有73家,比去年增加12 家。

  2009年才開始「殺」進500強的民營企業(不含港台),今年也添兩丁,達到5家。新入榜的兩員「新丁」是山東魏橋創業集團有限公司和浙江吉利控股集團。其中,浙江吉利猛躥了213位,從去年的688位上升至今年的475位。首次上榜的山東魏橋,位居440位。

  與去年相比,中國上榜企業的排名普遍前移,比如中國平安排名從去年的第328位躍升了86位,聯想集團今年則前行了80位至第370位。浙江吉利更是以213位的上升幅度,成為當仁不讓的升速最快者。據記者觀察,中石化、中石油、國家電網保持去年的排名,仍為第五、六、七位,中國中鐵、中國人壽、南方電網、中交集團、南方工業集團、中國電子等不到十家企業排名下移,其餘中國上榜企業排名均有不同幅度的上升。

  「這反映出中國整體經濟實力的增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秘書長陳永傑告訴時代周報,「反映在宏觀上,去年中國GDP總量超過了日本;反映在微觀上,則是進入500強企業數量也超過日本,這兩者之間有一定的關係。這兩年,中國進入500強企業數量的增多,也是中國經濟增速沒有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在金融危機衝擊下,這些中國企業的規模還在擴張,相對地位也在提高。不像歐美企業,規模有些是絕對值增長,相對值下降,有的是絕對值負成長,相對地位更是下降。」

  據陳永傑觀察,此次上榜的中國企業,不僅數量增加,企業排名普遍靠前,還有一個特點是,所有中國企業營業收入的總和,在500強的全部總量中,比重也明顯上升。「這說明中國企業在500強中的整體規模也有所提高。」

  上榜企業數「全球第二」,在北京企業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賀陽看來,也與中國經濟規模全球第二相關,是國力增強的表現。而中國GDP仍保持高速增長,使得歐美經濟與中國經濟相比出現彼消此長,中國企業排名因而較去年靠前。「這個過程肯定還會不斷持續。」

  不過,在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產業經濟學系主任芮明傑看來,「全球第二」僅僅意味著中國的企業規模擴張,規模大的企業較多,與國家經濟規模的擴大很難說有直接的聯繫。而去年歐美經濟不景氣,使得歐美企業排名下滑,中國企業則受益於GDP的高增速,排名上移。

  國企仍是財富榜絕對主力

  正如以往歷屆榜單,國有企業是本屆中國上榜企業的絕對主力,除港台企業外,民企只占區區五席。而國資委網站消息稱,上榜企業中,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中央企業即達到42家。今年新上榜企業中,也多見國企身影,如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天津市物資集團總公司、中國華電集團公司、山西煤炭運銷集團有限公司等。其中,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成立不到一年,即以2011年營業收入282.89億美元的業績,位列390位,為中國新上榜企業首位。

  《財富》雜誌稱,從行業分布來看,產生世界500強最多的前三個行業分別是能源、商業銀行和汽車製造業,其中全球能源巨頭包攬了世界500強前10名中的8名。中國入圍企業也大體反映了這種狀況。據本報記者觀察,中國入圍企業大多集中於煤炭、電力、石油、鋼鐵、汽車、銀行等行業,今年新晉企業同樣如此。

  有媒體分析,從2011年榜單來看,中國大陸相較美國公司在行業分布上頗顯參差,也折射出兩個經濟體的巨大差異。美國上榜公司分布在35個行業,而中國大陸上榜公司分布在22個行業。其中,中國企業晉身的建築材料、船務、工業機械、貿易和公用設施五個行業,不見美國企業身影。而中國企業未涉足的美企所在行業則有18個,包括食品飲料、電子及電子設備、資訊技術服務、半導體、菸草、計算機軟體、家庭及個人用品、娛樂、製藥等。

  從今年榜單來看,這一行業分布狀況並無明顯改觀,與去年基本一致。

  「國企數量占優是肯定的。」陳永傑告訴時代周報,「我國先晉身500強的都是國有企業,它們並非單純地從市場中發展起來,而往往是過去計劃經濟下的整個行業劃歸一個或幾個企業,這是它們體量巨大的先天條件。而這些行業多為資源性行業,如煤炭、石油石化、電力、電信等,使得我國上榜企業較多集中於此。」

  獨立經濟學家、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謝國忠也對時代周報表示:「中國國企是集國家資源支持出來的大公司,因此規模巨大,容易上榜。另外,中國公司能做大的,一是與國有需求有關的,比如由政府類投資帶動需求;二是在限制國外競爭的領域,比如金融業、保險業。在這些行業內容易產生500強公司。而在那些完全競爭的領域裡,都是以外國公司為主,中國公司很難斬獲。」

  「500強內國企過多,而且基本都是壟斷性國企,集中在能源、銀行等行業,這反映出經濟結構的失衡。國企的弊端一是效率低下,二是有違公平,三是易生腐敗。在今後的改革過程中,國企究竟應該起什麼作用,界定在什麼樣的範圍內,要認識清楚,然後再逐步改變現在的狀況。」賀陽表示。

  相比之下,上榜民營企業儘管達到了5家的歷史高點,但在眾多「巨無霸」國企映襯下,仍顯黯淡。「今年上半年,民營企業投資已占全國固定資產總投資的62%,從這個角度講,上榜企業的數量與之是不相稱的。但這也有其必然性,我國 3000多家大企業當中,國有企業占的比重較大,市場打拼出來的民企則以中小企業為主。不過,目前接近500強入圍門檻,即220億美元年營業收入的民營企業正在增加。我想,未來五到十年,一方面,國企還會新增入榜者;另一方面,民營企業進入500強的比重也會擴大,相對增速會超過國企。」陳永傑稱。

  規模並不反映綜合實力

  2011年曾引發「暴利」爭論的銀行業,在500強榜單中也秀出了一波耀眼的「行情」。國有五大行排名大幅上升,中國工商銀行從去年的第77位騰升至第54位,是除了中石油、中石化和國家電網外排名最高的中國公司。建行從第108位升至第77位,農行從第127位升至84位,中國銀行從第132位上升到第93位,交通銀行從第398位升至第326位,招商銀行也首次進榜,排名第498位。工商銀行的利潤也極為可觀,以322.14億美元名列500強第三,僅次於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和美國埃克森美孚。

  「在資金短缺的狀況下,銀行作為放貸者,處於非常有利的地位。銀行規模大,息差高,利潤率當然很高。但隨著利率逐漸市場化,淨息差會下降,另外經濟下行使得資金緊俏程度趨緩,銀行的規模增速會放慢,利潤率也會降低。」賀陽表示。

  謝國忠則認為,中國的銀行暴利是從帳面上算的,沒算壞帳、不良資產,目前大量地方融資平台的銀行貸款得以展期,而展期就不算不良資產,但壞帳隱憂仍在。銀行狀況可能並不像表面那樣光鮮。

  值得注意的是,財富500強以企業營業收入排名,僅為企業規模的參照系,並非企業綜合實力的體現。事實上,榜單中,「大而不強」的企業也在在可見。比如,美國房利美以1374.5億美元的營業收入排名第26位,但其利潤卻是-168.6億美元。德國意昂集團以1570.6億美元的營業收入列第16位,卻也虧損了30.9億美元。同樣的尷尬也發生在中國企業身上。如,中遠集團以288億美元營業收入列384位,但卻虧損6.5億美元。中冶集團以376.1億美元營業收入列280位,虧損4億美元。而以一匹「黑馬」姿態「殺」入榜單的浙江吉利,儘管實現了233.6億美元的營業收入,賺得也不多,只有9000萬美元。

  「企業規模是綜合實力的一個重要表現,但不能代表綜合實力的全部。綜合實力還體現在企業的效益和效率上,效益比如利潤率有多高,效率則是人均生產率多高,人均創造的利稅有多少。這些方面中國企業距一些歐美企業還有很大的差距。就像銀行,雖然現在中國銀行已經占全球銀行業利潤的29%,但因為從業者太多,人均創利並不高。石油、石化企業這方面的差距就更大。」陳永傑認為。

  而在芮明傑看來,上500強榜單,只是說明企業市場規模大了,並不說明在行業中處於全球領先位置。「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企業的技術、生產效率、管理、商業模式、產品質量、服務是否在行業內領先。即便利潤領先,也可能是源於壟斷,並非競爭得來。我們企業的競爭力,跟國際上真正領先的企業的競爭力還有很大差距,千萬不要沾沾自喜。我可以說,將來上榜企業數量還可能超過美國呢,就像現在我們的製造業產值超過美國了,但我們還不是製造業強國。」

  「行業有行業的特點,有些行業比較容易做大,比如汽車,有些行業就不容易做大。並不是所有行業都要有世界500強的,規模並不重要。」芮明傑表示。

  謝國忠也告訴時代周報,「一家公司最重要的是賺不賺錢,賺錢可不可以持續。如果燒錢做生意,營業額再大,要靠融資來補貼,也沒什麼意義。」

  也許確實沒必要過度關注這個榜單。謝國忠認為:「《財富》雜誌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趨弱,喜歡弄這樣的榜單來增加雜誌的銷售。他們很多事情都是針對中國市場做的,評這個榜單也是為了突出中國公司,讓中國人捲入,以為這是一個很有影響力的評級。最終為了吸引中國公司去雜誌做廣告,或是到中國來辦會議,拉到中共政府或企業的贊助。」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中國經濟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2/0720/253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