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民生 > 正文

《紐約時報》:中國式相親猶如一樁買賣

作者:

隨著中國七夕情人節的到來,各地正在為相親會做準備。不過《紐約時報》8月23日刊登題為《中國式羅曼史》的文章稱,在中國,浪漫通常都抵不過現實;約會在很大程度上已變成了一種商業交易。

北京——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約會也絕非易事。在中國,相關賭注從一開始就很大:人們期望約會是婚姻的開始;誰還顧得上什麼為愛而愛呢。

最近,一個朋友在北京有過一次相親經歷。他到了咖啡店之後發現,除了那個女孩外,她媽媽也在。在幾分鐘之內,她就狂轟濫炸般地拋出一連串問題:他收入多少?學什麼專業?是否有房?

在中國,浪漫通常都抵不過現實;約會在很大程度上已變成了一種商業交易。在北京,父母們聚在公園裡,相互給對方介紹自己的子女。單身俱樂部會根據身高、收入、財產給人群分類。在像上海這樣的城市裡,成千上萬人通過參加大型相親活動來尋找理想中的伴侶。

對於今天的中國男人來說,成為理想伴侶就意味著要有一輛車、一套房、一份收入豐厚的工作、如果個子高,那就更好了。同時,對女人來說,必須在27歲以前結婚;不然就會被歸於「剩女」一族。(這個帶貶義的稱呼已在2007年被中國教育部收為新詞。其中前一個詞「剩」是 「剩飯」的「剩」字。)

正在為撰寫一本關於「剩女」的書而搜集相關資料的駐京記者羅絲安。萊克(Roseann Lake)稱,「在很多方面,中國婚姻都是獲取資源的一種方式,」 至少在單向方面是這樣的。「最終的觀點仍然是:一個女人無論在工作上多麼成功,只要沒結婚就是一事無成。」

包辦婚姻早在1950年就已被禁止。但相親這件事仍然是司空見慣,無論是在工作單位還是通過家人。的確,在過去30年裡,中國的經濟增長舉世矚目,但傳統卻依然難以被撼動。而且儒家道德也強調,婚姻在滿足社會責任方面的重要性必須高於個人意願。

獨生子女政策更是進一步加強了這些期望。中國沒有福利系統,因而人們認為,年輕人要贍養老人,這也就是說,和誰結婚關係到整個大家庭。

這些擔心並不是所有人都認同,它們同時也暴露出了代溝問題。1980年代和1990年代出生的人,從小生活在經濟較為繁榮時期,並在流行音樂和電影的包圍中成長,與父母一代相比,他們並不急於結婚。

暢銷書《中國式離婚》的作者王海鴒會在她的微博上轉述一些催婚母親的故事。一個母親曾勸她的女兒應該趁著「寶貴」的年齡趕緊相親。

26歲的單身女青年謝玉潔(音譯)居住在上海南邊約370公里外的溫州。儘管她在這座有著900萬人口的都市擁有一份前途還不錯的護士工作,她的父母每天都提醒她要孝順,要找個老公。謝玉潔渴望愛情,但卻被父母責罵不夠現實。「現實就是拜金和物質至上,」她在上周解釋說。

所以眼下在中國西南的成都市,一些單身女子會花兩萬元人民幣去參加如何嫁給百萬富翁的婚戀培訓班。在現實電視相親節目《非誠勿擾》上,一名22歲的模特曾說過這樣臭名昭著的話,「寧願坐在寶馬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車後座上笑。」

這些當然都是些極端例子,但壓力卻是實實在在的。雖然中國男女失調的出生率意味著,到2020年,中國將會有 2400萬男人落單,但這些單身男人絕大多數都將集中在鄉村地區。大城市裡,房價和收入的比例可能會達到12:1,因此,如何找到理想的伴侶一直都在困擾著那些受過教育、野心勃勃的女人。

隨著中國七夕情人節將在8月23日的那個周四到來,數十場大型相親活動的準備工作已經變得愈發緊鑼密鼓。這些相親活動都是以結婚為目的。北京歡樂園單身俱樂部對會員的基本要求是:大學學歷、繳納約560美元的年費,該俱樂部將舉行一次數百人參加的相親大會。而在四川廣元市,一場萬人相親大會即將登場。

相親者尋找的不僅僅是迷人的微笑或者激情的火花,還有未來的金錢和人脈。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紐約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2/0825/258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