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尷尬名單 薄熙來曾拉50國家600媒體老總唱紅歌

去年9月,前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拉來自全球50多個國家的600媒體老總高調唱紅歌。部分媒體老闆吹捧和討好薄熙來,包括加拿大臭名昭著的《華僑時報》社長周錦興、香港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劉長樂還和薄熙來一起與演員同台唱紅歌。(網絡截圖)
 
薄谷開來案日前開審,引外界高度關注。自王立軍出逃美領館,揭露薄、谷二人謀殺、謀反政變醜聞後,引發中南海海嘯,至今越演越烈。近日,網絡曝出海內外 600傳媒人曾力捧薄熙來,高調到訪重慶與薄同台唱紅歌。外界再次聚焦薄熙來意圖控制海外傳媒、部份海外中文媒體被甘願收買的醜劇。
 

來自50國家600傳媒老闆及高管力捧薄熙來 高唱紅歌

去年9月17日,前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市長黃奇帆、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陳光國、市政協主席邢元敏,與來重慶出席「第六屆華文傳媒論壇」的參會代表座談。中共國務院僑辦主任李海峰、國務院新聞辦副主任董雲虎參加會見。

重慶日報報導,這一屆論壇陣容強大,規模空前。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0餘位華文媒體董事長、社長、總編輯等領軍人物聚集重慶,以「國際話語體系中的海外華文媒體」為主題交流與討論。

出席者幾乎包括海內外所有知名的網站、報紙等「老總」(社長、總編、首席執行長),有世界華文媒體集團執行主席張曉卿、 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劉長樂、台灣中央社董事長陳國祥、《中國時報》總編輯王美玉、北美《明報》CEO呂家明;以及多元文化傳播集團、《世界日報》、《歐洲時報》、《歐洲聯合周報》、《僑報》、香港中國旅遊出版社、香港中國通訊社、澳洲南海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澳洲《星島日報》、菲律賓《商報》、美南新聞報業電視傳媒集團等負責人……

還有在加拿大臭名昭著的《華僑時報》社長周錦興。香港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劉長樂還和薄熙來一起與演員同台唱紅歌。


去年9月,前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拉600媒體老總高調唱紅歌。(網絡圖片)

部份海外媒體人爭相吹捧薄熙來

在隨後的談話中,這些海外媒體人也不乏「獻媚」者。《世界日報》(多倫多)原社長丁侃說,我們遠在海外,對重慶十分仰慕。這次實地一看,不僅名不虛傳,簡直出人意料。昨晚我去市區一轉,整個城市如夢如幻,不輸國外一些大城市。請問重慶在GDP高速增長的同時,怎樣確保發展質量,改善民生?

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劉長樂曾多次來渝考察。他說,重慶是一座日漸崛起的中心城市,是新聞的「富礦」,我們這次就是來「探礦」、「採礦」的,要讓更多的人了解這座中國西部大城正在發生的動人故事。

《僑報》總裁謝一寧則講起此次重慶之行中的「小故事」:從機場到酒店的路上,司機一直擔任「解說員」,講重慶的變化,講公租房的好處,感覺特別驕傲,臉上泛著「光彩」。

《歐洲時報》、《歐洲聯合周報》社長張曉貝問:四大直轄市中,重慶城鄉差距最大,城鄉統籌發展方面有什麼具體舉措?

控制海外媒體「不封頂」

據悉,上述600人的名單已經被中紀委掌握,作為調查薄熙來案的材料,因為很多海外被滲透的中文媒體暗中接受薄熙來的資助,代價之一是替薄熙來、周永康在海外放料和攻擊其政治對手。

而收購海外媒體,是中共軍方、安全部、統戰部、宣傳部等各個系統分開來做,為保密,相互不知道對方的部署。 據前香港新華社一高官透露,當年經他的手,就曾直接資助在美國和香港出版的一份親北京報紙,三千萬美元。當年原中共國家主席楊尚昆對於瘋狂控制海外媒體的批示是,對外宣傳經費「不封頂」,即沒有上限規定,需要多少,北京提供多少。

對於中共的外宣計劃,美國智庫詹姆斯頓基金會在一份報告中說:「中共主要使用四個策略來掌控那些立場不堅定的海外媒體。」

1. 以全資或擁有主要股份的形式直接控制報紙、電視、無線廣播;
2. 政府利用獨立媒體在大陸的商業利益來影響這些媒體;
3. 購買廣播時段或廣告空間;
4. 安排中共自己的人到獨立媒體工作,在內部起作用。

聯合早報是重慶「唱紅掃黑」吹鼓手

《聯合早報》就曾被曝光與薄熙來「戰略合作」的內情:重慶市政府在《聯合早報》大做廣告,幫助《聯合早報》在重慶拓展市場,而《聯合早報》為重慶在海外大作宣傳。據統計重慶投資的廣告費、諮詢費每年多達數千萬人民幣。人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李莊一案的庭審,只有《聯合早報》是唯一一家被允許進入現場報導的海外媒體了。

《聯合早報》也一直是重慶「唱紅掃黑」的吹鼓手。該報網站的「重慶頻道」,不僅批汪洋、挺薄熙來、譏諷胡錦濤、倒習近平,而且為薄氏極「左」路線宣傳辯護,替國內極「左」勢力張目,幾乎成為重慶的官方喉舌,曾有一些網友諷喻其為薄氏的海外機關報。

在《聯合早報》華文版網站讀者群中,85%來自中國大陸,是中共「防火牆」放開允許進入中國的海外華人媒體。多年以來,通過這個口子,《聯合早報》從重慶乃至整個中國撈取了不少經濟收益,收穫頗豐,盆盈缽滿。

「乘虛」收買 星島日報變親共

1938年創立於香港的《星島日報》,60年代進入舊金山、紐約和洛杉磯。80年代後期,《星島日報》遇到財務危機,借中共政府資助擺脫了危機。於是,十年內該報轉向,成為支持共產黨的報紙,報紙的老闆Sally Aw Sian 已成為中共政協委員。

2001年初,《星島日報》再度陷入經濟困境時,香港泛華集團總裁、原香港菸草大王何英傑的長孫何柱國(Ho Tsu-Kwok)將其收入囊中。何英傑早年曾支援中共的革命運動,據稱「人脈極廣」。

何柱國以星島集團主席身份以及與大陸政經界的關係,躋身大陸傳媒界,先後與中共喉舌人民日報社、新華通訊社等結盟。而何柱國本人當了中共的政協常委。

何柱國曾經說過:任何《星島》的員工,要是發表反共的言論,就是倒他的米(廣東話,意思是跟他搗蛋)。 從此以後,《星島日報》就變成「第四張親共報紙」。

投資大陸 聯合報系被中共滲透

對於在美國發行的《世界日報》,北京也採用經濟手段,影響並改變了這家報紙的立場和報導內容。由於該報在台灣的母報《聯合報》試圖和北京建立關係、有意投資大陸,因此中共對聯合報系的滲透也就順理成章了。

曾經從北京來紐約在中共駐聯合國代表團擔任副團長的中共外交聞人沈國放,就與《世界日報》的社長李厚維關係密切,兩人私下往來頻繁。李厚維妻王友蘭去世,在紐約法拉盛的全福殯儀館出殯時,各界人士前往致祭者不少,名流雲集,兩岸官員齊至,因為王友蘭是聯合報系的大老闆王惕吾之次女。

在整個公祭過程中,沈國放隨侍在側,到了來賓致詞,他是唯一上台致悼詞的人,前《世界日報》著名記者李勇在「《世界日報》從反共到親共」一文中透露。

北美《世界日報》一名編輯,也曾在幾年前被北京統戰部門邀請去中國「訪問」,結果返回之後,這名編輯的立場很快就變得親中共了。熟悉該報內情的人士透露說,由他撰寫的社論,多是批評美國和台灣的。知情者更透露,中共駐紐約使館官員,時常請這位《世界日報》編輯到餐館吃飯,名義上是「請教」北京對美政策,但談話的真正內容外人就不得而知了。

近年來《世界日報》被一些資深媒體人稱作是蒙面媒體。他們說,從被中共視為極度敏感的重大事件上可以看出《世界日報》和中共的關係。二零零五年四月,《世界日報》撕毀刊登聲援退黨遊行的廣告合同,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華僑時報》得資助 瘋狂誹謗法輪功

在加拿大蒙特婁,《華僑時報》早在2002年發表4期特刊攻擊法輪功,其觀點與中共同出一轍。奇怪的是,這家在蒙特婁平常發行量只有4,000份的報紙,卻向全加拿大發行了每期10萬份的4期攻擊法輪功的特刊,且沒有任何廣告,誰為此買單?《大紀元》曾報導《華僑時報》跟隨江澤民集團造謠誹謗法輪功。

然而,2年前,該報發行人周錦興又狀告《大紀元》誹謗,但最終魁北克高等法院法官曼德維爾(Catherine Mandeville)確認《大紀元》對周及其報紙描述屬實,強調周與北京宣傳機構有密切聯繫,證實《華僑時報》得到北京政府的資助。

以下是到重慶與薄熙來同唱紅歌的部份海外媒體負責人的名單,這個600人名單已在網絡上廣為流傳。

香港:

鳳凰衛視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劉長樂
《文匯報》社長助理曾書萬
《商報》副總經理張德寶
鳳凰衛視公關總監王多多
鳳凰衛視公關副總監陳越
《鏡報》社長徐新英

澳門:

《澳門日報》副總編輯廖子馨
《澳門月刊》社長兼總編輯王定昌
《澳門早報》社長兼總編輯劉達求
《澳門濠江日報》、《大眾報》社長黃宇光

台灣:

台灣中央社董事長陳國祥
《中國時報》總編輯王美玉
《聯合報》大陸巡迴特派員王玉燕
《中國時報》副總編輯兼大陸事務負責人王綽中
《旺報》社長黃清龍
中天電視策略發展處總監許書婷

美國:

《僑報》(美西)總裁謝一寧
《僑報》(美東)總裁游江
《僑報》(美東)總編輯鄭衣德
《僑報》(美西)總編輯劉曉東
美南新聞報業電視傳媒集團總裁李蔚華
《世界日報》大陸新聞中心總監劉其筠
《新世界時報》發行人倪 濤
美國今日世界電視公司董事長黃杰平
《星島日報》美西版總編輯梁建鋒
《文學城》網站執行長林 文
《華商報》社長兼總編輯管必紅
世界電視台總裁莫兆基

加拿大:

北美《明報》CEO呂家明
加拿大新時代傳媒集團總裁陳國雄
《世界日報》(多倫多)原社長、加拿大新聞商業網顧問丁侃
《加華僑報》社長兼主編黃興
《華僑時報》社長周錦興
華僑網負責人曾秋雲
《七天新聞報》社長高如東
渥太華《健康時報》CEO雷蕾

澳大利亞:

澳洲《星島日報》行政總裁高文輝
大洋傳媒集團社長馮團彬
《澳洲日報》社長黃豐裕
《墨爾本日報》副社長黃惠元
澳星國際傳媒集團董事長姜兆慶
南澳I時代傳媒、I時代周報董事曹偉
《新報》社長王進科
《東方都市報》主編張曉華
雪梨中文電視台台長張建

日本:

《東方時報》社長何毅雲
《東方時報》總編輯朱耀忠
《中文導報》社長兼總編輯楊文凱
樂樂中國電視台董事歐陽樂耕
《日本新華僑報》總編輯蔣豐

法國:

《歐洲時報》、《歐洲聯合周報》社長張曉貝
《歐洲時報》前社長楊詠桔
《歐洲時報》總編輯梁揚

......


薄熙來與600位海內外華文傳媒人同唱紅歌(圖)

薄熙來與600位海內外華文傳媒人同唱紅歌(圖)

    十七日,在與參加座談會的全體華文媒體負責人合影后,薄熙來即席講話,現場笑聲、掌聲一片。聞俊偉 攝

  17日,(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市長黃奇帆、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陳光國、市政協主席邢元敏,與來渝出席第六屆華文傳媒論壇的參會代表座談,並就海外媒體關心的話題作了交流。國務院僑辦主任李海峰、國務院新聞辦副主任董雲虎參加會見。

  重慶已成為全球華文媒體關注的熱點,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看好

  本屆論壇陣容強大,規模空前。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餘位華文媒體董事長、社長、總編輯等領軍人物,聚首山城,以「國際話語體系中的海外華文媒體」為主題,展開交流與討論。

  薄熙來對全球華文媒體代表來渝表示歡迎。他說:「『人逢喜事精神爽』,全球著名華文媒體的『老總』匯聚重慶,其中還有不少老朋友,非常親切,山城人民由衷歡迎!有材料講,近200年來出現過4000多種華文媒體,覆蓋報刊、雜誌、電視、網絡,有很大的影響力!大家分布在世界各地,對重慶的事情這麼關心,做了大量客觀報導,為我們鼓勁,有力地助推了重慶的發展,重慶感謝大家!」

  李海峰在發言中說,這些年來,重慶經濟社會突飛猛進,改革開放屢有創舉,「五個重慶」建設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發展環境日益改善,老百姓的幸福指數大幅提升,幹部群眾幹事創業的勁頭很足。重慶已成為全球華文媒體關注的熱點,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看好。此次論壇在渝召開,各華文媒體一方面聯誼、交流、合作,一方面深入了解、報導重慶,向全球華人傳遞重慶的魅力。

  重慶是新聞的「富礦」,我們來「探礦」、「採礦」,要讓更多的人了解這裡發生的動人故事

  接下來的時間,話筒在各位「老總」手裡往來傳遞。從「五個重慶」建設、縮小「三個差距」,到「唱紅掃黑」……一個多小時的時間裡,「老總」們抓緊時間,紛紛拋出「老辣」的問題。市領導的回答,則令見慣了世面的「老總」們也點頭不已。

  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劉長樂曾多次來渝考察。他說,隨著中國日益強大,華文媒體的實力也不斷提升,影響力日盛,正肩負起更大的責任。重慶是一座日漸崛起的中心城市,是新聞的「富礦」,我們這次就是來「探礦」、「採礦」的,要讓更多的人了解這座中國西部大城正在發生的動人故事。

  薄熙來說,這些年來,我們推出「五個重慶」建設,每個都與民生和發展環境連在一起。比如,「宜居重慶」,要在三年間建50萬套公租房;「森林重慶」,3年種了30年的樹;「健康重慶」,鋪了1000多片塑膠跑道、100多條登山步道,方便全民健身; 「平安重慶」,通過「掃黑除惡」,群眾安全感增強了,經濟秩序也得以規範;「暢通重慶」,既要解決主城的塞車,也要建成通向東西南北的水陸空貿易通道。作為西部地區的直轄市,重慶還擁有中國內陸的國家級開發開放區——兩江新區和保稅區,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現在,重慶已在國家支持下成為內陸對外合作的重要平台,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步入科學健康的軌道,的確有不少動人的故事,歡迎大家在山城的大街小巷走一走,聽聽百姓的感想。

  紅歌不僅能提神鼓勁,還能讓年輕人不忘中華民族曾經的屈辱,保持憂患意識和奮鬥精神

  《僑報》總裁謝一寧講起了此次重慶之行中的「小故事」:從機場到酒店的路上,司機一直擔任「解說員」,講重慶的變化,講公租房的好處,感覺特別驕傲,臉上泛著光彩。他又說,一些海外媒體對重慶「唱紅」有些議論,想聽聽薄書記對這方面的看法。

  薄熙來說,講到「唱紅」,它有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內涵,有中國近現代史上流傳甚廣的愛國歌曲,比如《在太行山上》、《大刀進行曲》、《黃河大合唱》、《歌唱祖國》、《團結就是力量》等救國、建國、強國的歌,也有世界各國體現愛國精神的歌。前不久,大家熟知的基辛格先生來重慶,就參加了我們的萬人紅歌會,小同學們還演唱了一首《雪絨花》,老人聽了滿臉紅光。唱紅歌不僅能提神鼓勁,還能讓年輕人不忘中華民族曾經的屈辱,保持憂患意識和奮鬥精神。中國現在的國力大多了,但這成果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先輩們艱苦奮鬥流血犧牲換來的。我們就是要讓下一代牢記歷史,勿忘國恥,不能只是悶頭賺錢,一定要有精氣神,要堅定信念,報效國家。我們的「唱紅」還包括讀古今經典,講催人奮進的故事,傳承中外哲人的思想格言,讓廣大市民汲取豐富的文化營養。

  我們提出走「共富」之路,不是要「劫富濟貧」,而是要注重分配的公正,要關愛睏難群眾

  《世界日報》(多倫多)原社長丁侃說,我們遠在海外,對重慶十分仰慕。這次實地一看,不僅名不虛傳,簡直出人意料。昨晚我去市區一轉,整個城市如夢如幻,不輸國外一些大城市。請問重慶在GDP高速增長的同時,怎樣確保發展質量,改善民生?《歐洲時報》、《歐洲聯合周報》社長張曉貝問:四大直轄市中,重慶城鄉差距最大,城鄉統籌發展方面有什麼具體舉措?

  薄熙來說,我們的思路是,發展不僅要有速度,更要有質量。重慶這些年把握了一個大方向,就是以民生為導向的發展。要通過改善民生,促進消費,拉動內需,推動發展,堅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路。我們連續出台了兩個政策體系,一個是「民生10條」,一個是「共富12條」,它們都有很具體的指標,包括就業、住房、醫療、教育等各個方面。我們提出「共富」,不是要「劫富濟貧」,而是要注重分配的公正,關愛睏難群眾。如果重慶能夠把這條路走通、走好,受益的將是最廣大的人民群眾。

  薄熙來說,重慶雖說是直轄市,其實是個「小省」,帶著20多個縣,其中有14個是國家級貧困縣,城鄉差距很明顯。如果只是主城光鮮漂亮,周邊縣卻很窮,發展就會不平衡,百姓不會滿意。這些年來,為了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我們推出了許多改革創新舉措,比如實施城鄉戶籍制度改革,讓農民變身城裡人;建公租房,為進城農民工解決住房問題;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空巢老人,讓他們吃上愛心蛋奶;開展「大下訪」,挨家挨戶解決老百姓關心的實際問題等,都取得了實在的效果。

  重慶的改革發展,緊緊圍繞民生、共富,既能幫助困難群眾,也能啟動內需,拉動整體經濟發展

  美南新聞報業電視傳媒集團總裁李蔚華建議,重慶可以建一個國際華文媒體的經濟園區,以暢通交流渠道,共享發展機遇。他還表示,希望能促進中美兩國中小企業的交流與發展。

  薄熙來說:「你講到小企業,重慶正在大力發展微型企業,促進就業,我們的思路不謀而合。現在咱把話筒交給黃市長,請他給大家講一講重慶這幾年經濟發展的特點。」

  黃奇帆介紹了重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情況。他說,這些年來,重慶一手抓改革,一手抓發展,4年時間內,年實際利用外資額從10億美元增至100億美元,漲了10倍,還是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形成的,說明外資的確看好重慶;去年和今年,已經連續兩年對外投資50億美元,取得了較好的投資效益;近3年來,進出口貿易每年都達到50%以上的增長。利用外資、對外投資、進出口三個方面,推動重慶成為名副其實的內陸開放高地,帶動重慶經濟實現快速、健康發展。

  黃奇帆說,重慶的改革是緊緊圍繞民生、共富展開的。一是為老百姓建公租房,實施戶籍制度改革等;二是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三是通過發展幾萬個微型企業,鼓勵老百姓創業,讓更多人當上小老闆,實現均衡致富,拉動消費,促進內需;四是合理分配,力爭2015年讓老百姓收入占GDP的50%以上。這些民生類的改革創新舉措,既能幫助困難群眾,也能啟動內需,拉動整體經濟發展。因此,儘管重慶身處西部內陸,但發展的質和量還比較好。

  今天,大家用照相機定格重慶,明年此時再來,一定會發現重慶又不一樣了

  時間過得很快,薄熙來等與參會的全體華文媒體負責人合影。合影后薄熙來即席講話,他說:「大家來到西部,這是『深入基層』,既有眼光,也有好作風!前半個月重慶氣溫一直是40多度,你們一來,天氣也涼快了不少,真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同時帶來了好天氣,契合了重慶『雙重喜慶』的含義。」聽聞此言,大家高興地笑起來,掌聲一片。

  薄熙來說:「華文媒體關注重慶,是順其自然的選擇。大家實地看一看,會更喜歡這座城市和這裡的人民。今天,大家用照相機定格重慶,明年此時再來,一定會發現重慶又不一樣了!」話音剛落,又是一陣掌聲。臨別之際,老總們還圍著薄熙來等爭相提問,薄熙來笑著說,你們最好到大街上問問市民的感受。

  世界華文媒體集團執行主席張曉卿,《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台、中國新聞社相關負責人,鳳凰衛視、台灣中央社、《中國時報》、多元文化傳播集團、《世界日報》、《歐洲時報》、《歐洲聯合周報》、《僑報》、香港中國旅遊出版社、香港中國通訊社、澳洲南海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澳洲《星島日報》、菲律賓《世界日報》、菲律賓《商報》、美南新聞報業電視傳媒集團負責人,國務院僑辦副主任趙陽,市領導張軒、何事忠、徐鳴參加會見。(記者 肖竹)

責任編輯: 吳量  來源:大紀元記者程靜綜合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2/1005/262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