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或接近信用危機邊緣?

作者:

BWCHINESE中文網編者按:美國的問題是信用和信用產品太多太濫了,而中國的問題卻是信用和信用機制太缺失了。中國欠缺的正是商業信用和相應的信用制度。

商家只相信現金,不相信信用,當然更談不上信用的商品化了。如果說美國實行的是信用經濟的話,中國目前只能說是以現金經濟為主,人情經濟和信用經濟並存的多元經濟形式。

生活在中國的人簡直難以想像,用過的衣服和工具還能原價退貨,低資產者可以獲得超額信用卡或貸款。

由於缺乏正規公正的商業評級機構和有效的監管機制,普通消費者根本無法知曉商品的真偽與優劣,連食品和醫藥這類與生命攸關的安全都沒有保障,更不要指望有人出錢給你消費、原價退貨、政府替你檢查房屋裝修質量了。

為什麼說國際金融危機和三鹿毒奶粉是同一性質的危機呢?因為它們都源自人的信用和貪慾。

美國次級信用者的違約致使房貸債券及資產抵押債券貶值,投資銀行家的貪慾把劣質資產包裝成AAA級優質理財產品忽悠投資人,評級機構和監管部門沒有盡到各自的責任,最後造成毀滅性的金融危機。

三鹿奶粉原材料供應商貪慾以致違約,在牛奶中參入有害物質三聚氰胺以提高利潤,廠家違背最基本的商業信用,壓低收購價,未對原材料進行檢測就投入生產,產品未經檢驗就包裝投放市場,未在包裝袋上註明與產品相符的成分構成,食品監管部門和市場投訴部門未能盡責,最後造成全國性的奶粉和食品安全危機。

如果把中國所有類似三鹿奶粉這樣的企業信用危機事件同時曝光,造成的爆炸性後果絕不亞於美國的次貸危機。

為什麼說中國不可能發生像美國那樣的金融危機呢?這個問題要從本次金融危機的源頭說起。

首先,美國有著較為完善的信用制度,絕大多數成年公民都有可查的信用記錄和明碼標價的信用價值;每一個企業都有標明的信用級別,每項金融產品也都有信用評級(雖然漏洞不少)。

信用本來是個抽象的概念,但卻成了美國社會必不可缺的商品。商品化了的信用成了金融行業許多衍生產品的重要原料,成為各銀行爭相搶購的對象。

當高質信用被瓜分完了之後,他們便開始搶購次級信用,相關的信用風險被轉移或被忽略,銀行和評級機構先是普遍高估次貸的價值,後又急劇降低信用產品的評級。

我們看到的情形是:一方面是商家和金融機構為了提高利潤,非理性地增加受信數量、抬高消費者信用額度,強化對消費者信用的剝削;另一方面則是消費者濫用信用,如寬鬆的商品信用退貨制度、超前超額消費現象等。

當一個人的信用只值2000元錢的時候,有人出3000元高價收購,而買主將次級(劣質)信用包裝之後又以3500元更高價錢賣出。

當最終用戶(投資者)發現包裝盒內的商品質量有問題時,要求退貨,但卻被告知只能以貶值後的市價回購,或找保險公司索賠,此時的市值不到1000元。

此時無論是投資者、包裝公司,或是保險公司都蒙受了損失,而受信人也因信用或與信用相關聯的商品貶值而遭受損失,這就是我們所看到的信用危機(Credit Crunch)。

以上信用條件在中國都不存在,而中國欠缺的正是商業信用和相應的信用制度。生活在中國的人簡直難以想像,用過的衣服和工具還能原價退貨,低資產者可以獲得超額信用卡或貸款。

由於缺乏正規公正的商業評級機構和有效的監管機制,普通消費者根本無法知曉商品的真偽與優劣,連食品和醫藥這類與生命攸關的安全都沒有保障,更不要指望有人出錢給你消費、原價退貨、政府替你檢查房屋裝修質量了。

商家只相信現金,不相信信用,當然更談不上信用的商品化了。如果說美國實行的是信用經濟的話,中國目前只能說是以現金經濟為主,人情經濟和信用經濟並存的多元經濟形式。

現金經濟比幾十年前的配給制或更早期的易貨交易(包括使用金銀幣交易)要進步了很多,至少說明到目前人民幣的信用度很高,也說明發幣當局(中國)是可信的,人們願意通過借用政府的信用媒介進行各類交易活動。

但是商家與客戶之間,商家與商家之間,乃至僱主與員工之間,都缺乏直接的信用紐帶,他們之間的主要交易要麼通過現金,要麼通過親友之間的人情關係。在這樣的經濟體中,怎麼可能出現像美國那樣的信用危機呢?

只有當人民幣的信用出了問題,才有可能導致那樣的信用危機。如果有一天,更多的偽鈔充斥市場,所有的驗鈔機都難以辨別真偽的時候,人民幣的信用危機才會真正爆發。 

責任編輯: 吳量  來源:BWCHINESE中文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2/1028/265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