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十八大差額選舉的歷史倒退 25年

—十八大差額選舉的歷史倒退

作者:

十八大中央委員的投票結果本來是保密的,但自從有差額選舉以來,每一屆黨代會投票結果都輾轉流出,黨的「組織紀律」總是守不住這黨內機密。不出所料,主管意識形態的劉雲山入常,在中央委員選舉時得票倒數第一。

這和中共首次設立差額選舉的十三大的結果異曲同工,當時鄧力群已內定進入政治局,但在差額選舉中連中央委員也未當上,這是對他之前把持意識形態領域的報應。

當時中宣部長已換成主張「寬鬆」的朱厚澤,他本來是被胡耀邦認為是未來總書記的合適人選,但是,無論知識界還是黨內輿論,對凡是掌管意識形態的官員都有負面印像,所以朱厚澤成了被殃及的池魚,他只差三票沒有當選。

趙 紫陽報告鄧小平,中央委員選舉「左的被選掉了,右的也選掉了。」本來鄧力群入政治局是鄧小平欽點,但鄧小平對趙紫陽表示:「尊重選舉結果。」著名的左王鄧 力群從此淡出權力核心,只可惜朱厚澤成了陪葬,這說明由黨來控制意識形態的列寧、史達林式的共產專制模式,是多麼不得人心和黨心。而這次劉雲山得票最低, 卻照樣入常,又證明了中共的政治倒退。

回顧八十年代,中共嘗試引進差額選舉,開始並不在黨代會上,而是從那些名義上的社會團體。那時候胡 耀邦主張「讓一部分人先民主起來」,先試點的是知識分子成堆的地方,例如中國社科院,就試行民意測驗,無記名投票的結果,社科院政治研究所的嚴家祺、馬列 主義研究所的蘇紹智、美國研究所的李慎之、文學研究所的劉再復得票都高居第一,於是他們分別被任命為該所的所長。這實際上是變相直選,但不是公開的。第一 次公開實行差額選舉,是在1984年召開的中國作家協會第四次代表大會,這是考慮到作家協會是名義上的社會團體,推行差額選舉阻力較少。結果巴金得票第 一,劉賓雁得票第二。而且這次作代會還首次改變用姓氏筆畫排列,而用得票多少來排列。

隨後工青婦等所謂社會團體以及人大,都開始差額選舉,鄧小平的女兒鄧榕被差額選出局;十三大前的北京市委黨代表差額選舉,陳雲的兒子陳元原定要當北京市委副書記,卻在差額選舉中被選掉,同樣遭遇的還有鄧小平的兒子鄧朴方

胡 耀邦雖然在十三大前就被違反黨章的「黨內生活會」被逼宮下野,但十三大在趙紫陽的主持下依然推行差額選舉。然而中共「摸著石頭過河」的民主小改革,卻在六 四後夭折,差額選舉雖然沒有廢除,但唯恐選舉結果出現不利於黨意志的最高決定,就先搞一輪所謂「預選」,如果不合黨的最高決定,就通過遊說斡旋,直至祭出 所謂「組織紀律性」壓服黨代表和中央委員。

不管怎樣,自從有了差額選舉,每次投票結果都流傳到社會上。比如十五大中央候補委員的選舉,得 票倒數第一的是習近平,倒數第二的鄧朴方,而當時薄熙來連候補委員都沒選上。到了中共十六大,中央候補委員得票最低的是江澤民時代的中央警衛局局長由喜 貴,倒數第二的是王岐山。到了中共十七大,候補委員得票最低的是江澤民的前秘書賈廷安。這次十八大,李鵬的兒子李小鵬就成了中央候補委員中得票倒數第一的 角色。

由此可見,首先是太子黨的權力世襲連在黨內也不得人心,在胡耀邦、趙紫陽時代,對高幹子弟進入政界是有警惕的,連鄧小平也同意對此 應該有所限制。這都在六四後一風吹,權貴後代紛紛占據政治經濟和軍隊的要津,到現在已經不可逆轉了。更關鍵的是,當年胡趙時代剛起步的黨內民主,二十多年 何止裹足不前,更大幅度倒退。比如這次劉雲山以得票倒數第一而入常,李小鵬也以墊底票數當上中央候補委員,加上名聲狼藉的令計劃,在預選之後的中組部種種 小動作之下,力保他留在中央委員會,這都是再清楚不過的例證,中共在開倒車。習近平口中的「從嚴治黨」從何治起?除了擴大黨內民主,實行不受操控的層層選 舉,實際上沒有別的道路可走。而真正民主的道路,卻又與中共的專制本質有根本衝突,這正是中國政改的死結。

責任編輯: 吳量  來源:自由亞洲電台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2/1130/271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