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南周事件掀抗暴狂瀾 媒體抗命中宣部 高層反應罕見變臉

—處理南周事件「不等同中國政改走向」 中共令轉發環時社評 媒體對抗有招

處理南周事件「不等同中國政改走向」

中國報攤上的《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新年致辭被改換事件引發的關注越來越大

《南方周末》新年獻辭被上峰改換事件引發中國整體傳媒界的反應,在中宣部下令要求全國所有報章轉載《人民日報》旗下《環球時報》批評南周刪稿事件是「被人造假」的社評後,卻不是所有報章都服從中宣部的命令。

星期二(8日),在中宣部下令後的第二天,許多報紙並沒有轉載《環球時報》的社評,有的即使轉載了,也儘量表現出自己的迫不得已,還有的則只作摘錄。

媒體不聽主管部門中宣部的話意味著什麼?在香港的著名社會學者丁學良教授認為:「這是一些勇敢的中國新聞從業者對於十八大後的習、李新政寄予很高的希望,利用這一事件來嘗試推動給中國媒體、特別是主串流媒體以更多言論空間。」

丁學良在接受BBC中文網記者的電話採訪時指出,中國的新聞工作者們在推動言論自由的同時,仍然是走一步看一步,他們「想看看不轉載的話會發生什麼,想用這一方式來試試中宣部在十八大後是否比以前的中宣部稍稍開放一點,講理一點」。

雖然中宣部要求轉載《環球時報》社評之舉已經顯示了中宣部的立場,上周還有外交部發言人在記者會上稱中國沒有新聞審查制度,但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官員對南周事件表態。

丁學良教授認為,「這說明中國政界已經有了進步,說明高層官員明白十八大後的中國應該與十八大之前不同,所以不願在這一事件上讓自己成為十八大前很壞做法的延續,這就說明他們心裡還有是非觀念。」

但另一方面,顯然中共高層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對此事舉行過集體討論,還沒有對南周事件做出結論和定論,所以也就沒有中央高官或地方高官出面講話表態。

「不等同於政改走向」

此次引發各界關注的南周事件的根本原因,是中共新領導人上台後的許多表現,讓新聞界希望期待已久的中國憲政改革可能成為現實,所以南周事件的後續處理,被許多人認為是考驗習近平政改決心的試金石。

比如香港《蘋果日報》就說,「南周事件現已演變成一場全球華人反中共新聞審查的大抗爭」,認為這是繼1989年以來,中國大陸罕見的新一波爭取新聞自由的戰役,而中共新領導人習近平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但是丁學良教授持不同觀點,他認為只能在非常有限的意義上把中國的政改與處理南周事件的方式聯繫一起,因為中國政改的方方面面中,有許多比媒體的自由度重要得多,敏感得多,比如牽涉到黨內和政府內的基本權力制約等問題。

「《南方周末》是中國所有主串流媒體中這些年來受到國內外正義的社會力量最尊重的媒體,所以在那些希望十八大後中國有開明政策的人看來,如果習、李新領導層能找到一個和以前不同的方式來處理這次南周事件的話,至少能為新領導層在國內和國際上都贏得重要的一分。」

不過丁學良教授告誡說,雖然處理得當能贏分,但並不等於這一分就能與中國憲政改革的走向劃等號,因為中國憲政改革牽涉的問題遠比如何處理南周事件的風險要大得多,也困難得多。


中共令轉發環時社評媒體對抗有招

《南方周末》

圍繞南周事件,中國各媒體和網站的態度已經顯現無遺。

《南方周末》報2013新年獻詞被撤改事件已經沸沸揚揚數日,中國官方至今沒有正式做出任何回應。中國共產黨黨報《人民日報》屬下的《環球時報》就此事件刊發的一篇社評,似乎成為中國媒體對官方態度回應的分水嶺。

據多位媒體人士在微博中透露,中宣部要求媒體在周二(8日)刊發《環球時報》社評:《南方周末"致讀者"實在令人深思》。

該文指責,整個事件看來在最初階段就被擴散者造了假。社論還提出:希望所有喜歡《南方周末》的人配合風波的平息,別逼一份中國報紙扮演它無論如何也承擔不了的對抗角色。

該社評周日在網絡發表後,立即被眾多媒體轉載。

騰訊新聞網在全文刊登此文後,聲明寫道:刊登此文並不意味騰訊網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新浪以「媒體稱陳光誠涉及南方周末新年獻詞事件」為標題刊登了這一社論。

網易周一轉載社論時將標題改為「南方周末官微:特刊封面導言系本報一負責人草擬」,並在隨後重發《南方周末》2006年新年致辭:一句真話能比整個世界的分量還重。

周一,官方新華社在網站首頁轉發了這一社論,註明了該文的來源出處,《人民日報》也轉載了這一文章,標題改為:南方周末官微:特刊封面導言系本報一負責人草擬。

同屬南方報業集團的《南方日報》上,沒有刊登《環球時報》的這一社論。中共上海市委機關報《解放日報》以及共青團中央屬下的《中國青年報》也沒有轉載。

與大多數黨報機關報的沉默相比,各地方媒體和網站是否刊登這一社論似乎更為網民所關注。

據網民轉發到微博上的報紙頭版顯示,星期二轉載了《環球時報》社評的還有廣州《新快報》、《信息時報》和深圳《晶報》等。

與《環球時報》同屬《人民日報》報系的《京華時報》也用摘編的方式轉載社評,但其網絡連結後來被移除。

不過,同屬南方系的《南方都市報》和曾屬該報系的北京《新京報》並未轉載此社評。

其他沒有轉載的報章還包括湖南《瀟湘晨報》、上海《新聞晨報》、《東方早報》和共青團中央機關報《中國青年報》,這讓一些評論人士質疑中宣部的命令到底是否存在。

四川作家冉雲飛在其微博上寫道:今天全國包括重慶許多媒體沒有屈服壓力,刊登環球時報栽污南周事件的社評,但成都四大市場化報紙全面刊登,《天府早報》甚至變本加厲地加了編者按,其自甘閹割的奴性一覽無餘。

觀察人士注意到,圍繞南方周末新年獻詞事件,中國各媒體和網站的態度其實在其前幾日的報導過程中已經顯現無遺。

周二呈現在人們面前的已經經過數番調整和收拾,其過程遠比其表相更為重要和耐人尋味。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BBC中文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3/0109/277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