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人生的危機處理 向貝多芬學習借鑑

自古以來危機對人類命運起著決定性的影響。德國心理學家舒哈特以貝多芬的命運及作品為例介紹自己的研究結果,認為,人類在克服生命危機的過程中,必須經歷八個階段。

人生的危機處理

1970年代起,心理及教育學家艾麗嘉.舒哈特(Erika Schuchardt)著手研究人類如何克服生命中的難關和危機。數百人曾受到她的觀察和研究。為此,她閱讀了兩千多人不同的生命故事,並在此中遇到了貝多芬。

貝多芬的人生境遇

貝多芬在日記中記述著:28歲聽力下降。3年後,嚴重耳鳴、失去辨識高音和與人對話的能力,以及聽音扭曲及對聲響高度過敏等症狀。貝多芬的聽力持續惡化,他感覺自己日益孤立,受人蔑視和嘲笑。舒哈特女士說:"他感覺被孤立,不知如何排解憤怒情緒,內心的苦悶無處訴說。1802年,年輕的貝多芬立下遺囑,其中抱怨社會將他視為一個有敵意、病態和固步自封的人"。遺囑寫道:若非對藝術的熱愛,我的生命就到此為止了。上帝,只要你賜我音樂,我就必須活下去……天父,請給我戰勝自我的意志力。

克服危機的歷程

心理及教育學家艾麗嘉.舒哈特

舒哈特將心靈危機的發展過程劃分為不同的階段模型。所有遭遇人生危機的人,一開始都會自問:"我到底怎麼了?"。舒哈特說,貝多芬曾在給他親兄弟和好朋友的信中提到內心的極度不安。危機進展到第二階段,則是認定自己不可能陷入危機:貝多芬不認為聽力下降是一種疾病。舒哈特指出,耳聾的打擊令貝多芬痛心到絕口不提這一事實,就仿佛沒事一般。

接下來是屬於過渡階段的"情緒失控"。貝多芬常年自我壓抑,在經歷"為什麼是我?"這第三階段時,積壓內心的怒火爆發了,朋友們成為他發泄怒火的對象,他要求這些朋友永遠不得聆聽自己練習和彈奏樂曲,原因是對他們"失去信任"。與此同時,貝多芬直面受打擊的命運,尋醫訪聖,以求解脫病苦。在進入第五"沮喪"階段時,他感到心灰意冷,認為一切都毫無意義。

"

心靈危機發展的八個階段模型

貝多芬在進入舒哈特理論中的第六階段,就是所謂的"終點站-接受"時,確認了自己應走的道路,他了悟道:"人生背負的十字架不也等同於音樂中的十字架,可使自我升華?"。這時的貝多芬向同受病苦人們伸出了同情安慰的手。進入第七階段的他開始行動:他將席勒的文學作品"歡樂頌"譜寫成第九號交響曲。他打破音樂常規,把語音及合唱譜寫入交響曲中。終於,在第八階段"團結"中,他與社會及上帝和解了,他引用希勒的詩歌讚頌道:"你們要擁抱百萬眾人,獻上和解的吻"。

創造性的飛躍

鋼琴家康斯坦丁.巴粲尼(Constantin Barzantny)以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見證了舒哈特的八階段克服生命危機理論。巴粲尼形容此奏鳴曲是"鋼琴文學最長的獨白"。舒哈特就此表示:"奏鳴曲的最後12個節拍,貝多芬走過所有八個生命迴旋的階段。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在最後階段"團結"中,出現了突破危機的創造性飛躍。因此,行之天下皆準的真理就是:要取得最終的成功,你必須放膽嘗試。這樣,您就會如貝多芬在祈禱中所說的那樣,獲得戰勝自我的意志力。"

助力或預防?

舒哈特撰寫的"擁吻世界:貝多芬超越危機的創造性跳躍"(Diesen Kuss der ganzen Welt: Beethovens schöpferischer Sprung aus der Krise)已發行了第三版。那麼這本書針對的是哪些讀者群呢?舒哈特說:"我相信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自己。貝多芬渴望的人間友愛受到當時社會的拒絕。從冷漠孤寂中,他發掘出語言和生命中無限的感性和敏感性。貝多芬是那些被剝奪權利者的代言人,他自認生而為人,所負的使命就是要為上帝和不幸的人們奉獻一己之力。因此,他也是一位跨越時空的危機管理者。"

作者:Conny Paul編譯:楊家華

責任編輯: 吳量  來源:德國之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3/0120/279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