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東南亞毛主義革命回顧 加冕未成的東方共產教皇

作者:

1970年7月7日下午,人民大會黨,毛澤東接見寮國共產黨總書記凱山·豐威漢這樣說:「有些東西,你說組織聯合政府也可以,但是要準備另外一手,組織聯合政府的目的是為了消滅聯合政府。永遠的聯合政府?沒有那個道理。越南也好,柬埔寨也好,泰國也好,緬甸也好,都是這樣。現在緬甸、泰國的游擊隊都有發展,雖然規模還不算大。游擊隊是一個訓練幹部的學校,資產階級決不會為我們訓練幹部」。

size-full wp-image-12943

圖為2012年2月13日,尼泊爾毛派在加德滿都集會,紀念「人民戰爭」17周年

效仿蘇共建立和領導共產國際的經驗,中共建政後也向周邊國家輸出革命,用毛澤東的「政治和軍事思想」武裝當地共產黨,提供武器裝備,訓練軍政人員。二戰後,以美蘇為首的國家集團對峙,形成冷戰結構。東南亞國家是西方圍堵共產中國以至蘇聯的亞太鎖鏈的重要一環。美國致力於在東南亞扶持親西方的政權,毛的輸出革命,也正是迎合了當地反西方圍堵的力量。雖然輸出革命最終失敗,但在近30年間,毛主義給東南亞國家帶來的傷害卻無法抹去。

共產主義內戰破碎輸​​出革命的美夢

1978年12月25日,越共在蘇聯支持下,調集20多萬軍隊,以柬共投誠過來的韓桑林、洪森部隊為先導,兵分數路直撲金邊,僅花了13天就打垮了柬共政權(紅色高棉)。1979年2月17日凌晨,20餘萬中共軍隊從廣西、雲南兩省同時向越南發起進攻,以支援處境困難的柬共。國際有輿論戲稱越共打柬共是「第一次共產主義內戰」,中共打越共是「第二次共產主義內戰」。

1979年鄧小平訪美回國後,啟動改革開放。為了營造良好國際空間,關閉了在中國境內的東南亞共產黨電台,逐步削減對他們的資助,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隨之改善。毛時代的「輸出革命」基本結束。

東南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啟的動亂與戰爭,主要因蘇共、中共、越共輸出革命引發,最後以兩場「共產主義內戰」滑稽戲劃上句號。不過毛澤東輸出革命的餘波在今天仍未終結。

輸出革命的源起「冰河已經解凍了,蘇維埃在全世界勝利了!」1919年3月,列寧組建共產國際後,發出這樣的號召,他還預言:「共產國際的成立是國際蘇維埃共和國即將誕生的前兆,是共產主義即將在國際範圍內取得勝利的前兆」。列寧認為整個西方的資本主義體系即將瓦解,隨著紅軍推進之處,將引發多米諾骨牌式的共產革命高潮,迎來全面勝利。

第二年8月布爾什維克軍隊攻打華沙失敗,列寧才從豪情中冷靜下來。不旦未發生什麼全球共產革命,連西歐幾次效仿「十月革命」的奪權行動都被輕鬆擊潰,蘇俄自身的實力跟西方強國相去甚遠,輸出革命將變成「長久之計」。

列寧創建的奪權三法寶「黨的建設、武裝鬥爭、統一戰線」,經史達林不斷完善,貫穿在今後輸出革命全過程中。史達林最終把列寧的蛋糕做大,締造了一個從東歐到東亞的共產大帝國,他作為共產教皇的地位與威望無庸置疑。

自打共產國際創建中共起,中共從組織的誕生與強化,理論的學習與模仿,戰略戰術的指導,外交上的庇護到經濟與軍事上的支援,其成功皆賴於蘇共長期的支持。

毛澤東通過冠絕古今的超強「鬥爭能力」成為中共領袖並指導中共奪取了政權。早在中共接近奪取政權之前,毛亦有當年列寧的澎湃心潮,想在東亞掀起共產革命大潮。蘇德戰爭時蘇聯處境艱難,為了統戰英美獲得軍援,向西方釋放善意,1943年6月宣布「解散」共產國際,表示「不再向各國輸出革命了」,直到1947年9月才創建「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作為共產國際替代物。毛當時有效法蘇聯,創立「東方情報局」的構想,不過史達林對此態度謹慎,但他承諾以後的東方共產革命可由中共來指導。

中共剛建政即為東亞各國共產黨組織了400多人訓練班,培訓各黨革命骨幹,1951年初中聯部成立時,北京無疑大有東方共產基地的氣象,亞洲未執政的各共產黨在北京有常駐代表,他們攜家眷居住在馬列學院第一分院。

中共一建政即捲入兩場南北衝突:支持越共打「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介入朝鮮戰爭。兩場戰爭引起了西方和東南亞各國的「恐共風潮」。

史達林死後,蘇共想緩和與西方關係,中共也頗感困頓,一方面想在外交上突圍,另一方面要給非常弱小的東南亞共產黨營造良好生存發展空間,亦願意儘快結束戰爭。因此蘇聯忽悠英法等國召開了一個還包括「中、美、柬、老、南越、北越」的九方日內瓦會議,討論解決印支三國與朝鮮問題。

越共雖在中共支持下,起死回生,還以五倍優勢兵力打贏了「奠邊府戰役」,但只能在部分農村地區生存,大中城市、港口,80%的經濟力量掌握在法國手中。印度支那停戰的條件說簡單而言就三條:同時停火、劃區、撤出在對方範圍內的軍政力量及不再輸入武器彈藥。如果越共同意,法國願把北越劃給越共。

原本越共對日內瓦會議有牴觸,周恩來受蘇聯委託在「柳州會議」上開導胡志明、武元甲,不是「不准革命」,而是要因時因地調整革命的步驟、方法,只會更有利於革命,且越共能合法得到整個北方。

周恩來向胡志明傳授從蘇聯老大哥那兒學來的戰略戰術:停戰前,越共需要多少軍火,給個計劃,中共先運進去,然後半年內不再運入;在對方(指南越、柬埔寨、寮國)土地上的軍政人員,可撤出一部分,潛伏一部分,從事公開和秘密活動的都要有,武器可以藏起來,以待將來;越共現在應處於「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先自己奮鬥,至於柬埔寨、寮國,情況有點不同,先暫時擱一邊,讓他們獨立並保持中立,或對其實施「統戰」最為有利。

為了促進日內瓦會談成果,周恩來在休會期間走訪了印度、緬甸,與尼赫魯總結出「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向世界釋放出「無輸出革命,無干涉內政」的善意。

美國與南越認為日內瓦和會是陰謀,且對談判結果不滿,未在協議上簽字。日內瓦會議為今後東南亞戰亂布下層層暗樁。

這一期間直到文革,只要條件允許,中共大體實施以「統戰」為主的輸出革命策略,與東南亞各國政府盡力「搞好關係」,主張各國共產黨想辦法參加「聯合政府」,或進行類似當年的「國共合作」,培養力量,對他們實行或明或暗的幫助。

毛澤東輸出革命一事無成

審視毛時代的輸出革命,若把它定義為毛澤東單獨指導的共產革命,無論前期的「統戰」還是後期的「熱戰」,無一成功案例。越共與柬共的成功,中共僅是重要股東,並不是獨資公司,從中可看出蘇聯對國際共運起到的作用。

越共前期的軍援主要依靠中共,蘇聯除了經援之外,對軍援保持謹慎態度,直到1965年,中蘇兩黨關係惡化接近頂點,蘇共為了與中共爭奪小弟,加強了軍援力度。中共向越共提供了200多億的援助,主要是輕型武器和軍用物資,還有32萬防空、工程、鐵道部隊秘密進入北越;蘇聯和東歐陣營則向越共提供了300億美元援助,還包括大量軍事、技術專家。越共80%的重型武器,如飛機、坦克、魚雷艇、高射炮、飛彈來自蘇聯,這些武器倒不是中共不想給,而是生產不出來。

柬共主要由中共負責軍事援助,中共、柬共、朝鮮勞動黨協助統戰西哈努克,使他在被朗諾推翻後與柬共建立了「統一戰線」。因為西哈努克已成為「戰友」,越共一改以往「在越共成​​功前柬共不得武裝革命」的態度,不僅撥出幹部與武器幫柬共建設武裝,還直接派兵為柬共打下了柬東北五省根據地。

每個武裝奪權成功的共產黨都有一個「神話」——一位英明神武的領袖,領導著光榮、偉大、正確的黨,在人民的支持下,用劣勢的裝備和可憐的補給,打敗了國內外「強大」的反動派。中共有「毛澤東神話」,越共有「胡伯伯神話」,朝鮮有「金日成神話」,柬共有「波爾布特神話」……導致他們成功的外部主因在數年後都會從歷史敘述中基本抹掉。

柬共由於後來選擇追隨「毛澤東文革路線」,導致它奪權後創下人類「極左慘禍」紀錄,這也給它的覆滅埋下種子。若定義不嚴格,僅僅把宣布走「毛路線」的共產黨奪權成功也視為毛澤東成果的話,​​可惜,柬共後來還被越共做掉了。

寮國共產黨從未追隨過毛澤東路線(寮國共是印支共的寮國支部),一直緊隨越共小哥和蘇聯老哥,最後也終於奪權成功。

1940年代中期,緬共曾與昂山將軍的政黨建立「統一戰線」,參加它的「聯合政府」,但一面暗中在農村做武裝暴動準備,一面在城市開闢「第二戰線」;昂山發覺後把他們開除,最後忍無可忍下令對煽動示威的緬共領導層實施逮捕。1947年制憲會議大選,208個席位中緬共只贏得7席,緬共開始發動全面武裝暴動。

昂山的繼任者吳努無法應付緬共與少數民族分離武裝帶來的內戰,總參謀長吳奈溫授命組建看守內閣按管政權,宣布全國緊急狀態,調集軍隊反攻。至1960年,緬共暴亂基本已被平息,緬共退入中緬邊境地區休整。接近文革,中共加大了對緬共的軍援,緬共才再度崛起,發展成最大一支反政府武裝。雙邊關係隨之惡化,1967年6月極左華裔青年在仰光宣傳文革,與緬甸人發生衝突,中共駐仰光使館站出來力挺,導致大規模暴亂,數十個華僑社團機構被搗毀,大量華僑商店、住宅被砸,中共使館亦遭衝擊。

緬共也迎來黨史上最黑暗的日子,總書記德欽丹東效法毛澤東搞文革,大抓「封資修」,天天開會殺人,從政治局委員一直殺到連排級幹部。紅衛兵組成的行刑隊用匕首刺進政治局委員的脖子,然後用噴涌而出的熱血洗手,美其名曰「用修正主義鮮血洗淨革命小手」。緬共在未奪得政權的情況下展開大清洗,導致統治區內的官兵和農民成群結隊逃亡到政府軍轄區投誠。1969年9月,德欽丹東的警衛將其擊斃後投降政府。至80年代,緬共早已退化成走私和販毒集團,1989年分裂消亡。

1920年代中後期,中國國民黨「清黨」,一些加入國民黨的中共黨員流落到東南亞,組建了「南洋共產黨」,這就是馬來亞共產黨和泰國共產黨的起源之一。

馬來亞共產黨1948年發起武裝暴動,被英國以雷霆萬鈞之嚴峻手段鎮壓,流竄到泰馬邊境的叢林裡生存,後來由中共長期資助與指導但革命無望。1989年12月,最終在泰國政府的見證下,馬共與馬哈蒂爾政府簽署「合艾條約」,走出叢林,宣布解散。

馬共的新加坡支部曾與李光耀的人民行動黨建立過「統一戰線」,但李光耀發現其陰謀展開「清黨」,人民行動黨掌握政權後也對其嚴厲打壓,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實施禁共法案直到今日。文革時新加坡極左青年一顆紅心向大陸,視那裡為「革命天堂」。李光耀最初採取封堵辦法,後來他乾脆敞開國門讓他們跑,政府還提供協助,但幾年後,這些跑到大陸參加文革的極左青年全哭爹喊媽跑回了新加坡。

泰國共產黨在1964年宣布與蘇聯決裂,走毛澤東路線,第二年在泰北農村地區發動武裝暴動。

早在1949年底,國民黨第26軍和第8軍兩支殘部1500餘人退入緬甸。兩支部隊吸納中泰緬三地華僑、難民和少數民族擴充至兩萬餘人,被稱為「泰緬孤軍」。

孤軍不僅先後兩次大敗緬軍,一度攻入雲南境內,占領不少縣城。中共為解決這個問題,與緬甸劃定好邊界並實施聯合作戰,緬甸和蘇聯則在聯合國控訴「中華民國侵略緬甸」。國際壓力下,孤軍一部分部隊撤回台灣,一部分流落至泰北。泰共暴亂後,應泰國政府邀請,孤軍協助泰軍剿滅泰共。泰皇蒲美蓬大為感動,親自在皇宮接見孤軍將領段希文,助剿有功者獲得泰國公民權或居留權。

毛澤東時代,耗盡心血輸出革命,到頭來空懷世界革命夢想,這東方共產教主之冠卻未加冕成功。

無心栽花花兒開

毛時代的毛主度革命沒有成功案例,甚至響動也沒多大。有趣的是,毛澤東去逝後多年,南美和南亞反而鬧出了三場動靜較大的毛主義革命:秘魯光輝道路,印度毛派,尼泊爾毛派的武裝暴動,這屬另一個故事——「後毛時代的毛主義革命」,但是到目前為止也沒有成功案例。

海外共產黨在左翼陣營中多處於邊緣地位,當地毛派在共產黨的諸多黨派中,又是屬於較弱小的群體。

發起暴動的毛派,通常由幾個文學系或哲學系教師傳播思想,發展組織,吸納一小撮極左文藝青年,弄到武器後再與城鄉流氓地痞結盟(光輝道路是依賴毒販的支持),到邊遠農村挾迫農民「革命」。

他們要有一定程度的組織發展,必須具備一個大環境——這個國家有一個鬆軟而低效的民主政體,且在暴動後,政府因憲法束縛和國會政黨林立,無法實行緊急狀態,動用軍隊圍剿。

印度、尼泊爾毛派及早期光輝道路的「大動靜」就是這樣鬧出來的,不是毛主義的神奇。

到今天為止,海外毛派的「學習材料」往往是文革時代的宣傳品,他們追隨毛路線並不是基於對毛及中共歷史的正確了解,而是來自於「神話」——「毛澤東創建了黨,創建了軍隊,領導中國打贏了抗日戰爭,打敗了八百萬美式裝備武裝的蔣介石反動派,打贏了美帝國主義」,這樣的成功「神跡」不學習還學習什麼呢?

可惜,這些信息從頭到尾,無一真實,依靠這樣的虛假「成功經驗」又如何去實現「勝利」?

責任編輯: 吳量  來源:陽光時務周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3/0127/280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