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分析:從「貓論」到「鞋論」

作者:

 

鄧小平與習近平

鄧小平提出了「貓論」,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發表演講時提出了「鞋論」。

習近平在莫斯科一番「鞋論」(發展道路要象鞋子穿在腳上才知道是否合適),引起眾多議論,這恐怕是其當年在拉美那番「吃飽論」(西方一些國家吃飽了沒事幹,批評中國人權)後又一次用通俗語言表達的某種重要的政治理念。

在習近平正式成為國家元首後,提出這樣的看法,攸關國家未來,值得做些討論。

「貓論」

改革三十多年來,最著名的提法可能就是鄧小平的「貓論」(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耗子就是好貓)。客觀講,這種典型的實用主義哲學,在文革後期尤其是文革結束後一段時期,針對那種意識形態掛帥,烏托邦主義盛行的狀況,對解放思想,擺脫教條,推動中國的改革開放還是起過相當大的正面作用。

那是一種與毛式的政治浪漫主義本質上恰恰相反的東西,因此對糾正文革等毛留下的負面遺產就具有特殊的功效。

弔詭的是,這種反毛式意識形態的批判思想,反過來成為新的意識形態,國家哲學。近三十年來的國家政策基本以此為指導,「發展是硬道理」,雖也提綜合發展,事實上是經濟至上,GDP第一,其他都不重要。這種徹頭徹尾的實用主義的偏頗,所帶來的負面效果,今日暴露的一覽無遺,從環境、管理到道德甚至經濟領域本身所凸現的危機,已嚴重威脅到中華民族的未來。

筆者多年前就曾多次提及:一種文明是一定要有堅實的價值系統的,用一種實用主義哲學是無論如何不能撐得起以一個文明巨廈的。實用主義的態度有其合理性,但它決不能成為價值系統的全部和核心;沒有價值系統的文明將是十分可拍的,後果將是災難性的。

以在西方具有實用主義傳統著名的英國人來講,你只要看看奧運開幕儀式上所傳達和展示的一些信息就知道,那實用主義絕不是他們的價值系統的根本,在其之上是有更高的價值來平衡和指導的,與鄧氏這種單一尺度的實用主義決然是不同的。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要走向未來,就必須對這種「貓論」進行必要的清理,重建一種新的國家哲學和價值系統。

「鞋」論

而這些,是習的前兩屆都未完成或者說是不想、不敢完成的任務。現在,習近平首站出訪,在莫斯科提出的這種「鞋論」,如果其目的是為現行中國模式論證,就不能不讓人感到失望。

因為,如果說,當年「貓論」在當時的背景下還是具有相當的批判指向和開拓的積極意涵;那麼與此相比,當下的這「鞋論」就具有明顯的保守色彩,從一個側面顯示出中國執政集團與三十年前相比,現在更缺乏自信,更趨保守,意識形態上更加蒼白無力。

這幾乎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中國的官方媒體、領導人、某些體制學人這些年要在國人和外人前不厭其煩,不遺餘力地要麼借人之口,要麼自吹自擂,不斷地重複唱頌中國體制的正確和美好。如果對自己的發展道路、制度充滿自信,有必要如此大費周章嗎?讓人懷疑這恰是內里沒有信心的一種表現。「走自己的路,讓人們去說吧!」沒了這種自信的人,是不是一定要不斷地念叨「我沒有走邪路、歪路」才能給自己一點繼續走下去的理由和膽量呢?

誰來穿鞋?

如果說習先生的意思是強調發展道路的主體性,需要試驗,需要穿鞋者主體對鞋的認可,從這個意義講,「鞋論」不是沒有道理。但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誰有資格來評定穿在中國人腳上的這鞋(制度和發展道路)是否合適?僅憑執政黨,黨的領導人?顯然是說不通的。

對那些官商權貴來講,現在這鞋不僅穿得很好,而且是大好、特好:世界上有多少國家能讓他們如此放肆地貪污腐敗,揮霍河山,巧取豪奪,視民如草芥,難道不正是穿這種鞋穿慣了,穿太舒服了的表現嗎?

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發表演講

可對那些毫無權力,利益嚴重受損的階層,當下這鞋就不僅是穿著彆扭,而且是痛苦不堪,恨不得光腳才痛快。麻煩的是,他們卻沒有絲毫選擇的權利。就像文革時我們常能穿的只有黃膠鞋,黑皮鞋那麼幾種,那顯然不是人們自願選擇的結果,是被迫的。因此,泛泛地談中國人都認可穿現在這鞋(發展道路和制度)是毫無依據,不能讓人信服的。要看誰來評價。

事實上,現在腳上的鞋到底是否合適就已大成疑問。各種危機因素已在明確地顯示現在穿在中國人腳上的鞋不管是被迫穿上的還是當年選擇的,都已經是破綻百出,讓人走起路來歪歪斜斜,很難順暢和堂堂正正;那環境的壞損,道德的崩潰,腐敗的泛濫,官員的跋扈……豈不都是明證?

而話說回來,即使過去合適的鞋,也很難說就此永遠合腳,哪個做過父母的人不知道這個道理:孩子的腳大了要時時換鞋。這是常識,甚至是比習先生這說法還要不容置疑的道理。經過三十多年改革開放的中國,經濟與社會空前活躍,與世界的交往高度密切,年輕一代在成長,還用那老鞋繼續套中國前行的腳,難道還要把中國再造成八寸金蓮式的畸形不成?其實,假如我們把「鞋論」推論到底,是不是中國早就到該換換鞋、試試新鞋的時候了?

人們如果覺得鞋不合腳,要換鞋,其實也是非常正常的反應,更應該是一種做人的權利。但在中國現在的政治結構下,如人們要換鞋,習先生能不能允許人們有這樣的表達權,選擇權,且率執政黨順應民意,棄舊鞋而新就,穿新鞋走新路?這恐怕就是問題的關鍵,是習先生是否真信他的「鞋論」的一種檢驗。

「人論」

無論是貓論,鞋論,其根本的缺陷都在於缺乏一種「人論」,缺乏一種以人的尊嚴,人的權利為標準的價值系統。貓是人養的,能抓耗子是好貓,但它如同時也擾人,傷人就不是好貓,衡量標準要全面;鞋是給人穿的,服務於人的,人要有權利選鞋、換鞋、穿鞋、脫鞋。沒有這樣一個以公民權利為主導的鞋論,習先生的這種鞋論就難免不成為官方拒絕變革的託辭。

以幾年前官方提出的所謂「以人為本」論來講,因其中內含了一個根本性的缺陷,就是「以人為本」的主體是黨,領袖,國家,「我」來以人為本,(邏輯上我也可以「不以人為本」)公民的權利沒有落實,公民沒有主動權和決定權,這種提法最後流於空洞無物,無法完成矯正「貓論」遺下的負面遺產也就是必然的。如果習氏的「鞋論」不就公民權利的增長做出正面的回答,將淪為人們嘲笑和譏諷的對象。

 

作者張倫是法國塞爾奇•蓬多瓦茲大學副教授

責任編輯: 於飛  來源:BBC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3/0327/294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