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陳光誠記者會:中國大陸遍地法輪功傳單

大陸退黨圖片


中國大陸的法輪功學員冒著被抓的危險,穿越大街小巷,貼標語、撒傳單、掛橫幅、發光碟,以這種方式告訴人們法輪功真相。(明慧網)

中國大陸的法輪功學員冒著被抓的危險,穿越大街小巷,貼標語、撒傳單、掛橫幅、發光碟,以這種方式告訴人們法輪功真相。(明慧網)

華東某市大法條幅。(明慧網)

 


中國大陸的法輪功學員冒著被抓的危險,穿越大街小巷,貼標語、撒傳單、掛橫幅、發光碟,以這種方式告訴人們法輪功真相。(明慧網)

中國大陸的法輪功學員冒著被抓的危險,穿越大街小巷,貼標語、撒傳單、掛橫幅、發光碟,以這種方式告訴人們法輪功真相。(明慧網)

 


中國大陸的法輪功學員冒著被抓的危險,穿越大街小巷,貼標語、撒傳單、掛橫幅、發光碟,以這種方式告訴人們法輪功真相。(明慧網)

中國大陸的法輪功學員冒著被抓的危險,穿越大街小巷,貼標語、撒傳單、掛橫幅、發光碟,以這種方式告訴人們法輪功真相。(明慧網)

 


山東某城市的真相標語。(明慧網)

中國大陸的法輪功學員冒著被抓的危險,穿越大街小巷,貼標語、撒傳單、掛橫幅、發光碟,以這種方式告訴人們法輪功真相。(明慧網)

 


中國大陸的法輪功學員冒著被抓的危險,穿越大街小巷,貼標語、撒傳單、掛橫幅、發光碟,以這種方式告訴人們法輪功真相。(明慧網)

中國大陸的法輪功學員冒著被抓的危險,穿越大街小巷,貼標語、撒傳單、掛橫幅、發光碟,以這種方式告訴人們法輪功真相。(明慧網)

 


中國大陸的法輪功學員冒著被抓的危險,穿越大街小巷,貼標語、撒傳單、掛橫幅、發光碟,以這種方式告訴人們法輪功真相。(明慧網)

中國大陸的法輪功學員冒著被抓的危險,穿越大街小巷,貼標語、撒傳單、掛橫幅、發光碟,以這種方式告訴人們法輪功真相。(明慧網)

 


中國大陸的法輪功學員冒著被抓的危險,穿越大街小巷,貼標語、撒傳單、掛橫幅、發光碟,以這種方式告訴人們法輪功真相。(明慧網)

響堂山油漆噴出「法輪大法好」。(明慧網)

 


慶祝武漢法輪大法日,巨型條幅高高飄揚。(明慧網)

為讓人們了解真相的寫在鐵路兩側的法輪功真相標語。(明慧網)

 


出現在公園裡的法輪功真相資料。(明慧網)

山西法輪功學員在太行山大峽谷自然風光旅遊區貼的真相資料。(明慧網)

 


居民小區出現的法輪功真相標語。(明慧網)

 


十年來,大陸法輪功學員以多種形式向社會各界揭穿中共邪惡真面目,傳播法輪功真相。(明慧網)

 


長城油漆噴出法輪功真相。(明慧網)

 


出現在公用電話的法輪功真相資料。(明慧網)

 


濟南市區有一名勝古蹟,多處大石頭上用紅瓷漆塗寫真相標語。(明慧網)

 


中國大陸北方出現的真相橫幅。(明慧網)

 


濟南市區有一名勝古蹟,多處大石頭上用紅瓷漆塗寫真相標語。(明慧網)

 


中國大陸的法輪功學員冒著被抓的危險,穿越大街小巷,貼標語、撒傳單、掛橫幅、發光碟,以這種方式告訴人們法輪功真相。(明慧網)

 


蘇家屯在山西太原市曝光,圖為:居民區張貼的不乾膠:「中共瀋陽蘇家屯秘密集中營殺人賣器官焚屍滅跡」。(明慧網)

陳光誠今天(24日)在台灣的第一場公開行程,吸引超過百位中外媒體記者,關注陳光誠台灣人權之旅。陳光誠在記者會上,一一回答媒體提問,同時,針對中共迫害法輪功修煉者­,陳光誠在記者會上說,中國農村可以一夜醒來遍地都是法輪功的傳單,證明中共的打壓,­已經失敗。

超過120位記者、40多家國外媒體,這是陳光誠到台灣的第一場國際記者會。

陪同出席的包括紐約大學教授孔傑榮、多位台灣學者,與關心中國人權的立法委員。陳光誠­說,此行的目地,就是向台灣學習民主經驗,同時提醒台灣各界認清中共政權。

中國維權律師陳光誠:「目前我覺得應該要有一個變化,應該把跟中共當權者打交道,轉移到和大陸普通­維權民眾打交道上來,這樣更有利於中國大陸早日走向民主,這樣也正是反應了大陸的民意­,而不僅僅是幾個當權者的意思。」

陳光誠被問到,如何看待中共迫害法輪功,他以「失敗」兩個字,來形容中共所發動的迫害­。

中國維權律師陳光誠:「儘管這麼多年來、從好像是九九年就開始迫害,這麼多年來但是我們看到,一夜­醒來在農村遍地都會是法輪功的傳單,可以說這種打壓,是失敗的。所以說任何為了它一己­之私利所做的事情,久而久之是不會得逞的。」

隨後陳光誠前往中央廣播電台,錄製對大陸廣播節目。同時在節目中,強調短波對於中國民­眾獲得自由訊息的重要性,呼籲台灣不要輕易棄守,這個促進中國民主化的利器。

在台灣第一天的行程滿檔,陳光誠接下來將展開為期半個月的人權之旅。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新唐人亞太台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3/0627/315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