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簡單易學 古代人長壽有秘訣

四、朝暮叩齒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

叩齒,就是指用上下牙有節奏地反覆相互叩擊的一種自我保健法,俗稱「叩天鍾」。清朝尤乘的《壽世青編》說:「齒為筋骨之餘,宜常叩擊,使筋骨活動,心神清爽……」

中醫經典《類經》說:「腎主骨,齒者骨之餘也。」《素問·上古天真論》說:「腎生骨髓,腎氣實,齒更髮長。」也就是說:人體骨骼體質有賴於骨髓的營養,而骨髓則為先天之本腎精所化生。腎精衰少,則不能充養骨髓,代表「腎之標,骨之本」的齒就會生長遲緩,新陳代謝功能低下,或鬆動,或質蝕,或病變,或脫落……

現代醫學也認為,經常叩齒,不僅能強腎固精,平衡陰陽,疏通局部氣血運行和經絡暢通,保持並增強咬肌和牙齒根基部的整體機能,還能延緩老年性機體萎縮帶來的凹臉癟嘴狀。最為可貴的是,經常叩齒還能十分有效地增強牙周黏膜組織纖維結構的堅韌性,提高牙齒抗齲能力和咀嚼功能,促進口腔、牙床、牙齦和整個牙齒的血液循環,增加唾液的分泌量,改善並及時充盈其中組織營養,增強牙齒的抗病抗菌能力,從而使牙齒變得更加堅固,整齊潔白,豐潤光澤。

民諺「朝暮叩齒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就是這個意思。具體做法是:精神放鬆,口唇微閉;心神合一,默念叩擊;先叩臼牙,再叩門牙;輕重交替,節奏有致。終結時,再輔以「赤龍(舌頭)攪海,漱津勻吞」法則會使效果更佳。

五、人之腎氣通於耳,扯拉搓揉健全身。

明朝李中梓的《醫宗必讀》認為:人體的先天之本在於腎。而腎元的強健卻與雙耳息息相關,有著極為重要的內在聯繫。中醫經典《靈樞·口問》、《靈樞·脈度》、《壽世青編》、《外台必要》等書也有「耳者宗脈之所聚也」、「腎氣通於耳」、「腎開竅於耳」、「一身之氣貫於耳」的說法。

顯然,古人無非是在強調腎耳合一,互為作用;腎主內,耳主外;耳為腎惟一之上外竅,耳健則腎通;腎氣充足,腎精盈滿,則聽覺靈敏,繡針墜地能聞其聲。

拉耳保健法的操作方法是:以右手從頭上引左耳14下(用右手繞過頭頂向上拉左耳),再用左手從頭上引右耳14下(即用左手繞過頭頂向上拉右耳)。

此法簡便易行,效果良好,如再輔以按、摩、搓、揉、點、捏等手法,則更能強身健體,敷養腎元。現代醫學認為:耳朵上的49個穴位和各部位與體內的五臟六腑等器官以及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繫,因此把它形容為「縮小了的人體身形」。

臨床實踐證明:採用扯、拉、按、摩、搓、揉、點、捏等手法,實際上就等於對雙耳進行特殊的物理刺激和針灸性治療。如果長期不間斷,除了具有良性震盪體位、反饋激發活氣、疏通十二經脈、加快血液循環、調理五臟六腑、健脾胃、補腎元和平衡陰陽、扶正祛邪、清肝明目、消疲安神、增強新陳代謝等功能外,還能促進膽汁分泌,有利於膽道的通暢,防止膽囊炎、膽結石等疾病的發生發展;增強免疫力,調節肝臟抗病毒的能力,對肝炎的恢復有一定的幫助。

總之,只要持之以恆,就能收到延年益壽的奇效。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人民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3/0731/322666.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