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生態 > 正文

絕望帝都 北京地下水掏空 南水北調毒水入京

沙漠、極度缺水和悶熱,北非說起來都覺得絕望。但北京的真實情況比北非還恐怖。近20年來,北京的天然來水急劇減少,城市人口快速增加,人均水資源量減少到不足100立方米,這種水資源狀況還不如以乾旱著稱的北非。南水北調進京,其實相當於用全國的水資源去養一個中國的豪華「北非」。院士王浩:把全世界缺水的報導集中起來,都不足以描述北京的水危機。北京地下水都掏空了,地下水位一年下降90厘米,有些地區地盤下陷十二三厘米。

院士王浩:把全世界缺水的報導集中起來,都不足以描述北京的水危機。北京地下水都掏空了,地下水位一年下降90厘米,有些地區地盤下陷十二三厘米。

院士談南水北調非議:因為他們不知北京多缺水

2013年08月19日11:40  新華社-瞭望東方周刊
 

院士王浩:儘快啟動南水北調中線二期

  大家似乎感覺不到北京缺水,實際上把全世界缺水的報導集中起來,都不足以描述北京的水危機。北京地下水現在都掏空了,地下水位一年下降90厘米,有些地區地盤下陷十二三厘米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吳銘|北京報導

  2013年,歷經61年探討論證和10年建設的南水北調工程,即將通水。

  根據南水北調工程建設進度總體安排,東線一期工程2013年汛後建成通水,中線一期工程2014年汛後建成通水。在2008年經國家批准的可研報告中,東線一期工程、中線一期工程總造價估算為2546億元。

  三峽與南水北調,是中國最知名也是最受爭議的兩大水利工程。這種爭論,不僅以全民參與的姿態演進,也超出了水利工程的專業範疇,延伸至對文化等方面的探討。

  關於南水北調的爭論,必然不會因東線一期工程、中線一期工程的結束而畫上休止符。

  事實上,對於是否繼續實施南水北調工程、如何繼續實施南水北調工程的爭議,可以分為幾個層面。

  首先是備受爭議的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西線」的概念一般是指從長江引水到黃河中游及以上。目前對於西線工程的路線、方式有不同方案構想,因此,即使所謂推進西線工程,也並非「動工」或「不動工」這樣簡單。

  其次就是東線、中線工程的二期項目。在國家通過的有關規劃中明確說明,中線工程將分兩期實施,東線工程將分三期實施。但到目前為止,尚未公布東、中線二期工程的實施規劃。

  即使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中線一期工程,也面臨管理機制體制、水質保障、供水目標的實現等一系列問題和挑戰,需要深刻總結。

  不過,隨著東、中線一期工程建成,西線工程以及東、中線二期工程終究迎來了新契機。

  就南水北調「新工程」的現狀和前景,東、中線一期工程總結以及如何看待中國日益增多的跨流域調水工程等一系列熱點問題,《瞭望東方周刊》專訪了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研究所所長、流域水循環模擬與調控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

  王浩於2005年當選院士,長期專注於跨流域調水方面的研究,作為技術負責人主持完成了《全國水中長期發展規劃》,作為主要專家參與了南水北調工程論證和《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等,並主持完成了《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專項中的《黃淮海流域水資源合理配置研究》。

  早在1995年,他就開始擔任原國家計委、水利部「南水北調工程論證」項目規劃組專家。

  此次專訪中,王浩院士對南水北調工程已實施工程情況、未來前景等進行了全面介紹和分析。他始終認為,南水北調是中國水情的必然選擇,因此對推進南水北調西線工程以及中線二期工程寄予了很大期望。

  但他也強調,必須謹慎推進跨流域調水,這樣才能真正優化中國的水資源網絡。

  反對西線工程,並非反對調水

  《瞭望東方周刊》:2009年6月本刊採訪你時,持續了數年的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前期研究經費還沒有下達。如今4年過去了,西線工程前期研究工作進展如何?

  王浩:是的。從那年起,西線工程的前期經費就一直沒有撥付,直至現在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2012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撥付了一筆研究經費,用於研究南水北調東線、中線建成通水後,能否通過擴大供水規模增加黃河下游引黃區域目前的供水量,減少引黃水量,最終把置換出來的黃河水調配到中上游地區。

  《瞭望東方周刊》:對於南水北調西線工程,有不少支持者和反對者,最近幾年雙方為影響決策都做了哪些事情?

  王浩:反對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的人,不是反對調水,而是不同意提出的南水北調西線方案。

  現在,有些人支持「小江調水」方案,即在三峽水庫重慶開縣小江段取水,利用三峽電力將長江水提升380米,送往城口,然後通過305公里的輸水隧道、渡槽和長120餘公里的天然河道,穿過秦巴山地。它在咸陽附近入渭河,最後進入黃河,經黃河小浪底水庫調節後供水,也稱為「三峽水庫引江濟渭濟黃工程」方案。

  「小江調水」需要把水提高近400米,每年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資源;另外,它只能夠解決渭河以下的水資源短缺問題,黃河上游地區缺水和寧蒙河段懸河的問題無法解決。

  還有部分人認為,南水北調東線、中線可以為黃河中下游增加幾十億立方米的水量,等量的水可以置換給上游各省使用。

  黃河的問題在於「水少、沙多」,水沙交織在一起。若黃河中游頭道拐斷面不保證一定數量的下泄水量,黃河中游寧蒙河段泥沙淤積問題就難以解決。

  從長江上游調水到黃河上游,不但可以解決黃河流域的缺水問題,還可以緩解黃河中下游泥沙淤積的問題,是一個戰略性的、多目標的工程。

  《瞭望東方周刊》:根據一些報導,不同的國家部委也支持不同的方案。那麼到底有哪些因素或群體真正影響了西線工程的決策?你如何看待這些對西線工程的態度?

  王浩:影響西線工程決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既有水量調出區利益訴求。比如四川省認為,西線工程調水後將減少長江上游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等梯級電站的發電量和稅收收入,如何補償?也有生態保護團體反對,他們認為在長江源頭生態脆弱區域實施大規模的工程建設,將會造成不可逆轉的生態環境破壞。

  長期關注南水北調工程的專家學者也有不同聲音,有些人認為現在黃河泥沙少了,河道內的沖沙水量也可以省一些,同時可以用南水北調東、中線的調水補給黃河下游,通過水量置換,增加黃河上中游地區的可用水量。

  反對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從長江源頭調水並不是一件壞事,能使我們更充分地認識南水北調西線工程潛在的風險和影響,以便在規劃論證階段就採取有效的應對策略。

  要加快西線前期研究

  《瞭望東方周刊》:你對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的前景有何展望?

  王浩:我的意見是,要解決黃河流域水資源安全問題和泥沙淤積河道萎縮問題,必須實施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當務之急就是要加快西線工程的前期研究工作。

  《瞭望東方周刊》:西線工程建設周期、投入等方面的最佳方案是什麼?

  王浩: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宜採取分兩期實施。

  一期將《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中前兩期工程合併,從雅礱江、大渡河的干支流上七個水源點調水80億立方米,二期從金沙江上游的通天河調水80億立方米。

  至於建設周期,我認為會比原來預計的10年左右要快,隨著施工技術的不斷提高,工程建設的速度比以前快多了。

  水利工程造價年年上漲,主要是因為移民搬遷、占地補償標準提高了,政策性因素占的比例較大,工程本身的投入上漲倒不是很多,投資控制不是大問題。西線工程位於青藏高原,人口稀少,原有基礎設施薄弱,淹沒占地和移民搬遷補償要比中線工程少得多,但主要工程都在生態脆弱區,應加強生態補償、生態保看護程的建設。

  《瞭望東方周刊》:你認為西線工程技術方面的難點是什麼?

  王浩:10年前還算有難點,現在都算不上什麼難點了。

  西線工程建設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岩爆、涌沙、高地震強度、活斷層、深埋隧洞、高低應力、高原缺氧等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近年來在我國的大型水利、交通等工程中都遇到過,積累了較為成熟的工程經驗和較好的解決方案。如在錦屏水電站一級、穿越秦嶺的公路和鐵路隧洞上面的山體高達2000多米,青藏鐵路建設為高原缺氧地區的大型施工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瞭望東方周刊》:對於上游調水的方案,如果真的實施南水北調西線工程,黃河中上游地區的工農業生產生活可能會耗費更多的用水,如何確保有足夠的水量來輸送黃河河道的泥沙?

  王浩:在水量分配、用水總量控制方面,黃河流域做得最好。自《黃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實施以來,沿黃各省市引黃水量基本都按每年的黃河水利委員會制定的分配方案執行。

  另外,我國水資源「三天紅線」用水總量控制指標、用水效率控制指標已經分配到各省、地市,從需求方面已經約束了用水;且水利部正在實施國家水資源監控能力系統建設,從國家到流域、到省、到地市層層監控,哪個部門用了水、用了多少一目了然。

  目前,一些部門、團體、學者對西線工程的必要性和意義還缺乏認識。我用幾組數據來簡單說明一下:一是黃河流域的降水、特別是徑流量減少顯著,2001~2010年與1956~2000年相比,黃河流域降水量減少不足1%,但水資源總量減少15.8%,天然徑流量減少17.9%,利津站實測徑流量則減少一半以上;二是黃河流域缺水66.0億立方米,上中游6省區的缺水量占89.2%;根據最新的能源基地規劃,預計到2030年黃河流域水資源供需缺口將高達128.5億立方米,且仍有92.8%的缺水量分布在上中游6省區,枯水年缺水形勢將更為嚴峻,更難以滿足黃河河道內的生態環境用水需求。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建成後,先給能源基地供水,主要的地區和城市有甘肅的慶陽、平涼,內蒙古的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陝西的延安、榆林,還有城市供水,等等。然後,再用於輸沙,把寧蒙河段、下遊河道刷深,再配上黃河全流域的水庫群聯合調度,共同保持黃河的長治久安。

  應儘快啟動中線二期工程

  《瞭望東方周刊》:隨著中線一期工程接近尾聲,你對南水北調中線、東線工程有怎樣的總結?特別是中線工程從最早的140億立方米調水量,最終縮減到95億立方米,現在看難以滿足北方的需求,是否有必要啟動二期工程?

  王浩:東線工程目前的挑戰主要是水污染防治,還要繼續努力。

  國務院要求東線通水達到三類水質標準,現在十幾個國控斷面里還有兩個斷面沒有達標,都位於山東段,所以山東要加強治污。中線工程就是水量不夠,給北京的不夠,給河北的也不夠。

  北京人口近年來增加太多,南水北調規劃論證的時候,北京人口是1200多萬,現在達到了2100萬,近15年來每年增加60萬人,共增加了900萬人。以色列缺水,人均水資源量為300立方米,而北京人均水量只有100立方米,比以色列少多了,可以說北京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城市之一。目前北京36億立方米的用水量中,有8億立方米是再生水,除了北京,世界上沒有其他城市大規模使用再生水。

  現在看來,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給北京市分配的10億立方米水是遠遠不夠的。中線工程要儘快開展二期的前期研究工程。有些人擔憂漢江水量不足,可以先「引江補漢」,讓長江水補給漢江,再調水到北京。

  《瞭望東方周刊》:這些年,對於東線、中線這些工程有很多非議,你覺得哪些是合理的,哪些還有待深入探討?

  王浩:有些非議是不了解情況,起碼不了解北京真實的缺水情況。

  大家似乎感覺不到北京缺水,實際上把全世界缺水的報導集中起來,都不足以描述北京的水危機。北京地下水現在都掏空了,地下水位一年下降90厘米,有些地區地盤下陷十二三厘米。

  《瞭望東方周刊》:從南水北調東線、中線工程來看,跨流域調水中的水質安全存在很大挑戰,對于丹江口水源地污染等輿論焦點問題,你如何看?

  王浩:水質安全問題是表面現象,深層次看就是地方政府的管理問題。目前,鎳礦、汞礦、鉻礦、礬礦等小礦開採的現象在丹江口上游還非常普遍,要確保水質達標,必須標本兼治。

  首先要優化產業結構,推行清潔生產;其次漢江上游家禽、牲畜等造成的面源污染,要想辦法解決;第三應加強環境執法,提高環境違法懲治力度;第四國家要把漢江上游省、市斷面水質達標情況納入地方各級政府年度考核目標,實行一票否決。

  《瞭望東方周刊》:對長江水資源,各地方都有很大期待,除南水北調、三峽工程等外,現在也有聲音要求「引江濟漢」、「引漢濟渭」。也有聲音說,中線工程存在「無水可調」的問題。你怎麼看?

  王浩:長江擁有9600億立方米的水資源,未來南水北調、「引漢濟渭」等跨流域調水工程竣工後,流域內用水和跨流域調水控制在2500多億立方米,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大概為25%,還低於流域水資源合理可開發利用率的上限。

  漢江流域的水還是足夠的,丹江口水庫年平均入庫水量近350億立方米,中線工程調走95億,再加上「引漢濟渭」調走10億立方米,共105億立方米,調水率約為30%,漢江是可以承受的。

  遇到枯水年和特枯水年,中線工程調水量要比95億立方米小,通過實施外調水與當地水、地表水與地下水的聯合調度,南水北調受水區的供水安全還是有保障的。

  要像防止戰爭一樣減少跨流域調水

  《瞭望東方周刊》:中國是否存在再進行多個跨流域調水工程的必要?

  王浩:現在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城市人口越來越多,水資源的天然分布和社會經濟生產力布局不匹配,調水有必要。包括美國、加拿大等已開發國家也建設了許多調水工程。

  調水是最後的手段,必須先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萬不得已再調水。過去我也曾對《瞭望東方周刊》說過一句話:要像防止戰爭一樣減少跨流域調水。意思就是,戰爭是解決問題最後的手段,跨流域調水也是解決問題的最後手段。能不調水就不調,萬不得已了才調。

  《瞭望東方周刊》:除了南水北調西線以外,還有哪些跨流域調水項目呼聲較高、比較緊迫?

  王浩:現在比較緊迫的有「滇中調水工程」。

  雲南省境內有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等大江大河,水資源總量豐富,但大江大河地處雲南省邊界,而雲南經濟發達地區又在滇中高原上,「人高水低」,「水資源與土地資源、與經濟布局極不協調」,昆明周邊42個縣市、近千萬人口的生產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滇中地區是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瀾滄江流域、紅河流域的分水嶺,計劃從長江上游金沙江調水到滇中地區。

  還有遼寧省的「東水西調工程」,為鐵嶺、阜新、葫蘆島、錦州、朝陽等遼西地區最缺水的5個城市供水。

  新疆的「東疆調水」也非常緊迫,新疆吐魯番、哈密地區缺水,人們的生活、農業用水得不到有效保證,煤炭資源、石油資源由於缺水無法開發,可以從烏倫古湖、烏倫古河調水過來,把礦產開採出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

  規模小一點的調水工程還有上百處。

  《瞭望東方周刊》:對於一個投資巨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而言,它的決策過程和主要影響決策的因素到底是什麼?

  王浩:跨流域調水工程的決策過程,首先調入區各級政府根據當地水資源供需矛盾,調水水源地和線路篩選,先提出調水的設想;其次,水利部門勘察調水線路,估算投資和效益,如果必要且可行,提出跨流域調水的規劃;然後對提出的規划進行論證、環評等;列入規劃後,進入項目立項建議書階段;然後進入項目可研階段,最後進入設計施工階段。一個跨流域調水工程,一般得花費近10年或者更長的時間才能得到最終批准,從開工建設到通水運行,少則5年,多則一二十年。

  每一個跨流域調水工程,都要力求做到既符合自然規律,又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對於跨流域調水,我提出了經濟準則、生態準則、工程準則、環境準則、社會準則等五大準則,這不是憑空想像的,都得過關才行。這是跨流域調水工程是否成功的評價標準,也是影響跨流域調水項目決策的主要因素。


 

北京人均水資源量不及中東北非地下水位飛速下降

近幾年北京年均用水36億m3,水資源量卻只有21億m3;人均水資源量不足100m3

  新京報訊294.1萬立方米!7月30日的市區用水量出現在市自來水集團供水調度中心的大屏幕上時,引來一片驚呼。還好今年市區日供水能力極限比去年提升18萬立方米,達到318萬立方米,才算有驚無險。但294.1萬立方米不僅刷新了北京供水百年紀錄,更是再次發出了水資源緊缺的警報。

  目前,北京水資源年均用水總量達36億立方米,而年均水資源總量僅有21億立方米,缺口達15億立方米。北京的年均水資源量平攤到每個人身上,甚至不足100立方米。

  北京人均水資源量不如北非

  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也曾是水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1956年至2000年,北京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37.4億立方米,但是1999年以來,北京進入連續枯水期。近幾年,北京平均用水總量36億立方米,但年均水資源總量僅21億立方米,比多年平均減少38%,缺口達到15億立方米。

  同時,隨著北京城市人口快速增加,二者共同作用導致北京市人均水資源量減少到甚至不足100立方米。這種水資源狀況甚至不如以乾旱著稱的中東、北非等地區。

  這位負責人表示,天然來水急劇減少是造成當前本市水資源短缺的主導因素,同時也有人為因素,這是氣候變化、人類活動和水文自然變異共同作用的結果。

  近幾年地下水位飛速下降

  「雖然2014年南水北調中線供水10億立方米,對缺水的北京可謂雪中送炭,但是到目前為止,北京只能通過各種途徑,挖掘潛能,維持當前的用水局面。」市水務局介紹,目前北京用水的水源來自三個方面:地表水、地下水和外調水。

  地表水主要是指水庫里的水。密雲水庫、官廳水庫曾經對解決上世紀北京缺水問題起到過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在北京新一輪的缺水問題中,能發揮的已經很有限了。特別是永定河上的官廳水庫,在建成半個世紀之後,由於上游沿岸的污染和來水的衰減,已經喪失了向北京常規供水的功能。而密雲水庫雖然在水源地保護上做了大量努力,但入庫水量逐年減少卻是不爭的事實。

  地下水方面,不得不用「超采」這樣的字眼。上世紀70年代初,北京地下水水位很高,甚至出現了鹽鹼地現象。為了讓地下水水位下降,開始大規模打井,水位快速下降。然而城市的發展、人口的增加讓水位一路下滑,近幾年,下降速度可以用飛速來形容。

  為了保障城市供水,2003年,北京在懷柔啟動第一個備用應急水源地,隨後又啟用了房山、平谷和昌平四個應急水源地,全部都是地下水水源。市區和郊區的大部分自來水水廠,也都把地下水作為水源。

  此外,北京2008年起,利用南水北調工程開始從河北調水,包括河北崗南、黃壁莊、王快和安格莊四個水庫。山西冊田水庫等水庫,也多次向北京集中輸水。

  北京還在密雲水庫上游通過統一調度,將延慶白河堡、密雲遙橋峪、半城子等水庫的水調入密雲水庫,增加蓄水,累計調水10.48億立方米。

  ■應對

  12年來新水用量減少10億m3

  北京這個2000萬人口的超大城市,其實早已超過了其資源承載能力,人口大量聚集,缺水成了市民生產、生活最大的威脅。

  為了維持到現在,北京用盡了各種方法,除了尋找多種水源「開源」,還通過調整用水結構、再生水利用等辦法「節流」。用三句話概括,就是農業用水負成長,工業用水零增長,生活用水適度增長。

  在調整產業結構方面,北京近年來淘汰了很多耗水型工業企業,比如首鋼、焦化廠等,僅首鋼一年的耗水量就可以達到7000萬立方米,是用水大戶。工業用水的年耗水量一度達到過13億立方米,2000年為10.5億立方米,去年則下降到5億立方米。在農業上,北京東南部地區30多萬畝的稻田都改成了旱田。在生活用水方面,去年全市生活用水量16億立方米。

  用水總量方面,從2000年到2012年,使用的新水減少了10億立方米,這主要得益於再生水的利用。

  再生水主要可以用於工業、農業、河湖環境和綠化環衛等市政用途。其中用再生水替代工業用冷卻水的效果最為明顯。以前,工業用的冷卻水都是使用地表水,改用再生水後,一年可以減少使用地表水2億立方米。

  在河湖環境改造方面,再生水再次體現出它的優勢。2000年,全市河湖水環境的水容量不足1億立方米,而去年是5億立方米,這得益於污水處理廠大規模建設後再生水水量的增加,讓高品質再生水流入更多的河湖,為居民營造美麗的生態環境。

  ■背景連結

  京城清朝水資源豐富

  歷史上,北京是水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清朝的京城甚至經常面臨洪災威脅,最大威脅來自有「小黃河」之稱的永定河,皇帝賜名「永定」就是希望這條河不要再泛濫。

  此外,北京的萬泉河、玉淵潭、蓮花池等帶水的地名,在當時都是名副其實的水域。

  隨著北京的城市擴張、工業發展和人口膨脹,豐富的地表水系迅速斷流、乾涸,甚至地下水也超采嚴重,缺水局面漸漸逼近。

  【對話人物】

  北京市水務局水資源處處長戴育華

  北京有多乾涸?

  低於「極度缺水標準」

  戴育華表示,人均水資源低於500m3為極度缺水,而北京為100m3

  北京用水富餘量很少

  新京報:北京現在人均水資源量100立方米左右,這是什麼概念?

  戴育華:北京多年降雨形成的水資源每年有37.4億立方米,這個是可利用的量。雖然一共降水98億立方米,有蒸發的和排走的等等,能利用的比如滲到地下、蓄到水庫的,只有37.4億立方米。

  1999年到2011年,北京年均降雨480毫米,形成平均每年21億立方米可利用水資源,跟37.4億相比,衰減了44%,形勢嚴峻。把21億除以北京現在的人口,就是人均水資源量。

  中國水資源量每年2800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2100立方米,北京現在人均100立方米。國外這個數據是7000多立方米。國際上人均水資源低於1000立方米就是缺水,低於500立方米屬於極度缺水。這是衡量北京缺水的指標。

  新京報:老百姓打開水龍頭一看都有水,不覺得缺水。

  戴育華:老百姓可能沒有感覺,294萬和214萬對老百姓來說是一樣的,因為水龍頭都是有水的,實際上這背後政府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南水北調,比如第三水廠、第八水廠為城區平穩度過供水高峰發揮了重要作用,可增加日供水能力18萬立方米,不然可能會遇到很多問題。

  市區總供水能力每天可達318萬立方米。294萬跟318萬相比,即水廠的供水能力和最大的供水量相比,應該有一個富餘量,一般的城市大概有20%-30%富餘量,北京可能只有6%,所以安全的富餘量很少。

  目前水質均符合國家標準

  新京報:水務部門最能感受到北京缺水。

  戴育華:可能是,除了水務部門,還包括其他各個部門,比如規劃、發改委、財政、市委市政府等,都在解決北京的水資源問題。

  新京報:大家最關心的還是水質。

  戴育華:目前水務部門、環保部門包括地勘部門對地下水水源都有檢測;衛生部門也按照他們的職責和要求對自來水廠出水水質進行檢測,自來水廠本身對其出廠的水也有檢測,北京對水的監管程度比較嚴格,北京市區管網供水2007年就率先達到了國家106項自來水水質標準。目前通過市區管網供水的水質都是沒有問題、符合國家標準的。

  乾涸根源何在?

  水資源總量不夠+連續乾旱

  戴育華稱,綜合因素導致北京缺水,人口膨脹是一個很大的原因

  新京報:北京為什麼會缺水?

  戴育華:缺水有兩種形式,一種屬於氣象意義上,就是從降雨量看,比如新疆吐魯番年降雨量才10毫米,這是缺水的方式之一。

  降雨量上,北京多年平均585毫米,從氣象意義上來說,北京不缺水,這一點看北京其實是個非常好的地方,因為多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左右是很好的水源環境。但北京這麼大的城市,有這麼多人,按照人均來看就是很缺水的城市,人口的增加實際上加劇了水的緊缺。

  新京報:人口膨脹是主要原因嗎?

  戴育華:北京缺水是一個綜合的因素,人口是一個很大的原因。北京水資源緊缺總體上還是水資源總量不夠,加上這幾年連續的乾旱。

  其實北京在節水方面做得不錯,每萬元GDP的水耗在全國領先,農業灌溉水的有效利用係數北京去年是0.697,而全國平均不到0.5,北京的效率比較高,萬元工業增加值的水耗在全國也是最低的,包括家庭、公共生活的用水在全國算比較低的,這幾年通過產業結構調整,用水的結構連續優化,十幾年前最多是農業用水,其次是工業和生活用水。現在最多的是生活用水,其次是農業和工業。

  有三句話:「農業用新水負成長、工業用新水零增長、生活用水適度增長」,這幾年基本都按照這個路數來做的。農業跟工業連續多年都達到了這個要求。另外,原來給河湖環境很少能供水,這兩年也可以連續給河湖環境用水供水。

  水資源出路求解?

  海水淡化目前在做前期工作

  戴育華表示,解決北京缺水問題需多種措施,不能僅靠南水北調

  新京報:南水北調能從根本上解決水資源緊缺問題嗎?

  戴育華:南水北調能起到很大作用,但完全靠南水北調是不行的。對於北京2000多萬的總人口來說,南水北調的水來了,人均增加不到50立方米,從根本上不能解決北京的水資源緊缺問題。

  還是要通過多種措施,比如節水、開源、外調水等等。開源的話,目前北京周邊開源的潛力很小,可能還得從外調。

  近期可能還有一些措施正在考慮,比如前一段時間大家提到的海水淡化的設想,海水淡化的成本比較高,目前還在做前期工作,離最後的實施還有一定的距離。

  新京報:什麼時候北京不會缺水?

  戴育華:北京的水資源緊缺應該是一個長期的情況,所以從老百姓來說,要從點滴做起,從自己做起,注意節約每一滴水,這樣水資源才能可持續利用,來支撐首都的發展和經濟社會運行。

  ■數說

  北京近年節水行動

  2000年全市用水量為40億立方米,到去年減少到了36億立方米。

  工業用水

  年耗水量一度達到過13億立方米,2000年為10.5億立方米,去年則下降到5億立方米。

  農業用水

  北京東南部地區30多萬畝的稻田都改成了旱田。農業用水最多的是上世紀80年代,年用水量是30.5億立方米,現在的農業用水已下降到10億立方米以下。

  生活用水

  去年全市生活用水量16億立方米,其中居民用水量9億立方米,公共生活用水量7億立方米。從2000年到2012年,使用的新水減少了10億立方米,這主要得益於再生水的利用。在去年全市36億立方米用水量中,有7.5億立方米使用的是再生水。

  河湖環境改造

  2000年,全市河湖水容量不足1億立方米,而去年是5億立方米,這得益於污水處理廠大規模建設後再生水水量的增加。

  你知道嗎

  如果全市有60萬個漏水的水龍頭、20萬個漏水馬桶,一年要損失上億立方米的水,而近年北京年均水資源總量僅有21億立方米。

  采寫/新京報記者鄧琦


 

北京:若南水進京水質異常將減免水費

2013年08月21日00:00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南水進京水質異常將減免水費

水務部門將全線監控水質丹江口取水處「模擬」京味兒水???

本報訊2014年底,南水進京,屆時丹江水和漢江水匯合後將一路北上,以年10億立方米的水量輸入北京,占到總通水量的三分之一,北京水資源緊缺的局面將得到有效緩解。

如何保證南水水質?如何保證南水符合北京口味?市水務局表示,從源頭、沿線到入京,均採取了水質監測措施,並對北京的管網進行更新、改造。同時,4年前就開始在引水田丹江口實驗模擬京味兒水。市水務局承諾,即使南水進京萬一出現水黃,也準備好了應急措施,包括出動應急供水車替代水管水,同時也會減免部分水費。

亦莊調節池成為南水水質第一關

2014年即將通水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將從漢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庫陶岔渠首閘引水,最終流向頤和園的團城湖,輸水乾渠全長1277公里。如此長的輸水線路,保障水質安全成為重要一環。

北京市南水北調辦公室副主任何鳳慈表示,水務部門設置了多處水品檢測機構。丹江口水庫一側的陶岔取水口旁,自動水質監測站早已經建好。在河北與北京交界的惠南莊,本市水務部門也設置了同樣的水品檢測機構,隨時監測進入團城湖的「南水」水質。

同時,水務部門還在北京境內設置電子監測、人工監測和應急監測三道防線進行預警,保證進京水如有問題,將不允許進池;進池水有問題,不允許進管線;管線水有問題,則不允許進水廠。電子監測即用監視器實時監測水質,兩小時回傳;人工監測則隨時抽測水質,不定時回傳,確保問題水不進京;應急監測是一旦發現水質有問題或者存在隱患,將立即查驗。

正在開工建設的亦莊調節池將成為南水進京的「第一關」,一旦發現進京水水質出現問題,就會馬上關閉亦莊水池,保證有問題的水不會流入城市水網。

南水味道將符合京味兒

北京的水與南方的水水質不同,現有水處理工藝和城市供水管網能否適應?喝慣「京水」的北京人能否接受「南水」的口感?市水務局表示,這些問題已經被考慮,並按計劃逐步解決。

市自來水集團早在2009年就在丹江口水庫現場建設了水質試驗基地,這座「迷你水廠」,將北京各大水廠的處理工藝,都完整模擬。目前試驗基地已經可以實現30多種工藝處理方案的不同組合,尋找出最適合北京各大水廠的個性化方案,既確保南水的水質,又保障南水的京味兒。

為了避免「南水」進京後居民家中的自來水發黃、變混,即所謂的水黃現象,技術人員把取自翠微西里、馬甸南里、門頭溝、央視新址等本市地下管網中的管線運到試驗基地進行輸水實驗。通過各種技術方案和試驗,已經基本掌握了丹江口水庫與密雲水庫水源的水質指標差異性。

依據試驗結果,市自來水集團正在有計劃地調整水廠的處理工藝,並新裝、改造了1600公里的管線,保證管網水質穩定,不受來水的影響。

此外,位於團城湖的調節池,也會將密雲水庫的水和長江水先行匹配,進行酸鹼度等的口味調和,再配送到各水廠,實現京外快、京內水的統調、聯用。

南水若現水黃應急水車將供水

市水務局表示,南水進京,已經做了萬全的準備,但按照外省市、外國的經驗,發生換水後,管網會有3至6個月的適應期,同時由於管線的更新要逐步進行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也可能會在個別點、個別區域發生水黃現象。

相關負責人強調,即使萬一發生水黃,市民也不必擔心,「我們準備了應急措施,包括應急供水車供水等。只要放水放一段時間,水黃自然就消失了。」

據悉,一旦出現水黃,一方面市自來水集團將統一放水;另一方面,居民家中也可以打開水籠頭,自行放水。而對於自行放水所帶來的水量消耗,市水務局表示,將採取減免水費的方式彌補居民的損失,比如會根據居民往常的用水量,在此基礎上扣除因放水造成的水費損失。


南水北調成致癌工程,毒水正流入北京:中央電視台報導,南水北調東線和中線明年正式通水,但中線湖北丹江口水庫,水質嚴重污染,垃圾屎水橫流,恍如天然化糞池。上游陝西安康沉澱池年久失修,城市污水未處理入江。河北南水北調工程的雨水導流渠成污水溝,墨綠色污水散發臭氣,距南水北調明渠不到10米。

【漢江重度污染:京津居民將飲糞水明礬水】

 

丹江口水庫橫跨湖北、河南,素有亞洲水塔之稱,這裡既是亞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一級水源保護區,更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明年秋季,中線一期工程完工後,丹江口水將流入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省市20多座城市千萬戶家庭的廚房、餐桌。

但是,近日央視《經濟半小時》披露了丹江口水庫水源已經被重度污染全面包圍,而長江委水文局對丹江口水庫水質的最新監測結果牽涉造假,明年南水北調中線開通之日,恐怕就是糞水毒水進京之時。

河南方面--生活垃圾泛濫,釩礦冶煉劇毒

河南省淅川縣香花鎮的宋港碼頭是丹江口水庫在河南省境內最大的一個水運碼頭,當央視記者來到一家名為望江樓的船上飯莊時,發現不僅是殺魚、洗菜的髒水,船上的各種生活垃圾也都隨手扔到了水庫里。飯莊的女老闆自己承認,這船旁邊的水,只能用來洗洗菜,根本就不能吃。女老闆說,當地人都架了水泵,吃的水都是從別處運來的。

在另外一個船上飯莊,女老闆稱生活用水幾乎都排到了水庫。她對記者說,水庫的水不能用、不能吃,就連洗菜水也要由別處運來,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將洗魚洗菜的水倒入水中,最終流入丹江口水庫。

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九重鎮陶岔村,這裡是南水北調中線輸水總乾渠的引水渠首所在地,記者在現場看到,渠首樞紐工程的主體框架已經完工,渠首閘旁,「一江清水送京津,渠首人民獻真情」的宣傳語格外醒目。但就在渠首所在地的九重鎮,記者卻意外的見到了一家大型煉釩廠,正在熱火朝天的生產著。

一位曾做過釩礦生意的知情者透露,釩廠之所以污染嚴重,主要是因為煉釩過程中,需要使用大量有毒化學原料。首先需要氯化鈉、碳酸氫納進行鈉化反應,之後加入醚進行高溫配燒,燒完以後再加水、鹽酸和硫酸浸泡。而化工生產產生的礦渣則直接挖個坑排到坑或河溝里。

湖北方面--每年5000萬噸污水流入水庫,處理廠竟偷偷排污

在距離湖北十堰市區約4公里的神定河段,央視記者看到水面各種垃圾、動物屍體隨處可見,河底淤積著黑色的淤泥,整個河面散發出陣陣臭味。在河邊,一位種菜的農民告訴記者,這河裡的水實在太髒,實在沒有水的時候,他們才會用來澆地,平時種菜就根本不敢用這河裡的水,連手都不敢在河裡洗。只要下了河,腳就會癢幾天。有人往河裡排黑水髒水的時候,更是臭得讓人受不了。

據了解,十堰市污水處理廠是十堰最大的污水處理廠,1998年由中央和地方財政共同出資2.76億元開始建設,2003年投入使用,2009年,又投入1.4億元進行了二期改造,目前日設計處理量16.5萬噸。也就是說,總共投入了四個多億的十堰市污水處理廠,一邊處理著污水,一邊又將污水直排入河。附近村民直言,純粹是浪費錢。

5月21號,記者來到了位於十堰市鄖縣的神定河最下游,一河污濁的神定河水,就從這裡最終匯入了漢江,向下再流幾十公里,最終匯入丹江口水庫。有報導說,最多時神定河每年流入漢江的污水超過5000萬噸。

陝西上游--30萬人生活污水直排漢江南水北調水源竟成天然化糞池

漢江是丹江口水庫最大來水源,記者沿漢江而上,來到陝西省紫陽縣,發現在漢江兩岸肆意傾倒生活垃圾、隨意排放生活污水及糞便,是漢江岸區百姓司空見慣的現象。在客運碼頭的一座名為「漢江之星」的遊艇上,一名營業員告訴記者,他們用過的污水都是直接排入漢江。

在紫陽縣火車站,公共廁所旁邊的沉澱池的管道已經破裂,大小便沒有經過任何處理,直接流入了漢江。紫陽的居民告訴記者,從建縣城開始,縣裡就沒有污水處理廠,往江里排污水是已經習慣的事情。紫陽縣城裡,一家名為硒味農家樂的飯店老闆告訴記者,沿江的飯店當中,沒有一家的污水經過任何處理,連沉澱池都沒有,都是直接排入漢江。

這裡30多萬人每天產生的生活、生產污水就只能直排進入漢江,最終進入重要飲用水源地、南水北調的源頭丹江口水庫。
 

 

 
央視:【30萬人生活污水直排漢江南水北調水源竟成天然化糞池】湖北十堰的神定河、陝西漢江段,大量劣五類的污水排入漢江,最終匯入丹江口水庫,而明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將正式通水,丹江口水將流入北京等地千萬戶家庭的廚房、餐桌。難道一汪清水北上只是奢望?

責任編輯: 鄭浩中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3/0821/327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