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中國稀土占世界儲量:從71.1%降到23%

11月4日,環保部官網披露,贛州稀土礦業有限公司的稀土礦山整合(一期)項目環評報告獲得環保部批覆。這意味著停產兩年的贛州稀土礦山有望重新開採。

贛州稀土整合的背後,意味著國家在繼之前的專項系統行動之後,再次加大了對於稀土行業的整治力度。

中國稀土儲量曾占全世界的71.1%,但國務院新聞辦2012年發布的《中國的稀土狀況與政策》白皮書顯示,我國稀土儲量約占世界總儲量的23%。

從71.1%到23%,反映出的不僅是國內稀土生產行業的混亂與無序,同時,也有稀土後端產業鏈的欠缺。如何讓稀土分離及其下游產業得到健康發展,仍然是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

管理失控

1998年,中共政府開始實施稀土產品出口配額許可證制度,並把稀土原料列入加工貿易禁止類商品目錄。2006年,中國實施稀土開採總量控制管理。2008年,國家發布《全國礦產資源規劃》,對稀土等保護性開採的特定礦種實行規劃調控、限制開採、嚴格准入和綜合利用。

但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仍阻止不了國內稀土生產行業的混亂。相關數據表明,每年變相出口和走私的稀土約在2萬~3萬噸。據工信部的相關負責人介紹,國外海關2011年統計的從中國進口稀土量,比我國海關統計的出口量高出1.2倍。

包頭某稀土材料企業負責人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大量無證、低價的稀土產品充斥市場,擾亂了稀土市場正常的交易秩序,嚴重影響正規企業的生存,甚至威脅到稀土產業的安全。

稀土行業為何如此混亂?中國稀土行業協會一名不願具名的專家向《中國科學報》介紹,關鍵在於稀土礦產開發的管理不嚴,「比方說為什麼農民可以隨便開採?為什麼部分官員也參與開採?歸根結底,相關部門是否依法管理稀土生產才是關鍵」。

中國稀土行業協會副秘書長陳占恆向《中國科學報》記者強調,稀土產業多年來非法開採、生產、出口一直存在著黑色利益鏈條。

產能過剩

因稀土行業管理失控所帶來的產能過剩,已經對下游產業造成深遠影響。

陳占恆說,目前全國稀土分離企業產能達30多萬噸,而市場需求僅在12萬~15萬噸之間,其中國際市場需求約為3萬~5萬噸,國內市場需求在7萬~8萬噸左右。

此外,由於國家調控導致的稀土價格上漲,也給其下游產業造成了巨大壓力。以永磁材料為例,稀土永磁發電機的成本大幅上升,使得企業競爭力急劇下降。「這導致生產商一方面要降低永磁的使用量,只滿足基本性能的最低要求,另一方面減少產量,甚至停止永磁電機的生產以避免虧損。」中國工程院院士顧國彪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

「永磁風力發電機的發展給我們提出以下課題:上游如何與下游用戶互相推動新技術及產品的發展?誰來協調,如何提升產業結構?」顧國彪認為,「針對這樣的情況,有關部門應加快建立稀土價格協調機制,上下游協同創新,保證行業有序發展,做到適調利多,惠及眾家。」

高端產業鏈欠缺

在多位專家看來,解決稀土產能過剩的問題,關鍵在於加快稀土下游加工產業的升級改造,通過技術研發,構建高附加值的後端產業鏈。

陳占恆介紹,在稀土新材料領域,國內的技術並不比國外差。新材料生產方面,除了催化材料產量只占20%~30%以外,我國的永磁、發光材料、儲氫材料、拋光材料等產量都是第一,「當前我國稀土消費占總產量的70%左右」。

「但我們差在哪裡呢?除了許多技術的智慧財產權受制於國外,我們擅長的還是稀土功能材料的生產,也就是初級產品,但這些材料最終都要做成產品的零部件,再加工技術亟須加強政策引導。」陳占恆說。

工信部賽迪研究院原材料工業研究所所長袁開洪也向記者表示,目前我國稀土產業高端技術及裝備研發不足,須在下一步的發展中著重解決。

陳占恆認為,從資源開發、採礦選礦、分離、生產新材料、生產零部件、最終形成終端的民用產品或是工業化裝備的產業鏈來講,國內在擁有高附加值的後端產業鏈環節是很欠缺的。「不只是技術問題,還有些精細加工設備,產品設計、過程控制上的差距,我們離真正的高端製造業還差得很遠,這些都需要解決。」

「只有高端產業鏈發展起來,我國的稀土行業才會得到更好的發展,寶貴的稀土資源才能體現其價值。」陳占恆最後表示。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中國科學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3/1108/347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