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新聞 > 正文

朝鮮處死張成澤後美國警告勿隨意挑釁

韓國首爾火車站民眾駐足收看電視播放朝鮮處決張成澤新聞(13/12/2013)

張成澤被處決震驚國際社會。

朝鮮處決原國防委員會副委員長張成澤後,美國形容此做法「異常殘忍」,並促請平壤當局避免採取任何挑釁行為。

朝鮮星期五(12月13日)宣布最高領導人金正恩的姑父張成澤「犯下了令人髮指的大逆行為」,被特別軍事法庭以顛覆國家陰謀罪判處死刑,即時執行。

平壤的舉動引起人們關注朝鮮內部穩定。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哈夫表示,華府無法預測朝鮮政權內部形勢,但正就此加緊徵詢區內盟國——包括中國——的意見。

中共外交部此前稱,處決張成澤是朝鮮的「內部事務」,中共官方報章星期六(14日)則呼籲北京加強限制平壤的行為舉止。

環球時報》星期六的社評說,張成澤被迅速處決,顯示朝鮮內部鬥爭「很尖銳」,必須「極端處置」,但同時印證金正恩已經具備對朝鮮國務「一錘定音」的能力,中國選擇不干涉朝鮮內政也是正確的。

但社評還說:「中國早已多元化,中共政府不可能協調全社會對朝鮮的態度,而中國大多數公眾對朝鮮近期發生變故的方式毫無疑問是反感的。」

「我們一定要讓朝鮮明白,朝鮮要更多適應中國,而不是反過來,我們無法事無巨細地照顧它的情緒。在中朝友好的大框架下,這些規矩一定要立起來。」

韓美緊張

韓聯社指出,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哈夫所提到的盟國即朝核問題六方會談的有關國家:韓國、中國、俄羅斯和日本。

哈夫說,朝鮮半島去核化仍是華府對朝政策的核心,而在促請朝鮮重新履行其國際責任這一立場上,美國與中國方向一致。

她說:「朝鮮可以選擇繼續走其孤立道路,讓其人民活在貧困之中,或是選擇履行其(國際)責任,重返國際體系。」

哈夫稱,中國一直有向朝鮮強調這一點。

政治逼害在朝鮮並不罕見,但平壤極少把落馬的高層領導如此公開示眾。記者們說,朝鮮肅清張成澤之迅速與殘酷觸目驚心。

張成澤

張成澤在北京(17/8/2012)

  • 1946年生;1972年與金正日胞妹金敬姬結婚
  • 1970年代成為勞動黨幹部
  • 1992年當選勞動黨中央委員
  • 2004年失勢,2006年復出
  • 2011年成為國防委員會副委員長,地位僅次於金正恩
  • 2013年12月被「雙開」
  • 同年12月12日被判處死刑,當天執行

分析人士認為張成澤落馬勢必讓區內局勢趨向緊張。首爾青瓦台星期五稱,韓國總統朴槿惠認為朝鮮在張成澤被處決後的局勢十分嚴峻。

此前,朴槿惠曾說:「朝鮮現在正在為鞏固金正恩的權力而展開大規模肅清行動,推行恐怖政治。南北關係今後會更加不穩定。」

韓國軍方稱已提高戒備狀態,統一部長官柳吉在警告說,平壤接下來可能再次採取核子試爆等軍事挑釁。

韓國媒體卻有不同看法。《中央日報》星期六指出,韓國的主流分析預計朝鮮不太可能採取會引發聯合國制裁的措施。

報導說,因為一旦採取挑釁措施,因剷除「親華派」張成澤而不悅的中國同意聯合國制裁的可能性就會增大。

親中致命?

中共外交部發言人洪磊星期四回應張成澤被處死時說:「這是朝鮮內部事務。作為鄰國,我們希望朝鮮保持政治穩定,實現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幸福。」

「中朝發展經貿合作符合雙方共同利益,中方願繼續本著友好互利精神同朝鮮開展經貿往來,推動務實合作。希望並相信中朝經貿合作關係能夠繼續健康穩定發展。」

在金正恩父親金日成逝世後,張成澤2012年曾高調訪問中國大陸,會見時任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並簽訂了開發羅先經濟貿易區和黃金坪、威化島經濟區的文件。

BBC駐首爾記者威廉姆森指出,張成澤遭金正恩肅清的其中一套理論是他過於熱衷學習中國的經濟改革。

記者說,張成澤落馬給曾經期盼朝鮮在新政權下將推動改革的人們發出強有力的信息,表明金正恩有能力把任何反對勢力粉碎。

不過,她補充說,觀察家們仍將質疑處決張成澤背後到底是金正恩這位侄兒憑一己之力而完成,還是軍方希望藉此提升軍方的權力。

韓國《朝鮮日報》星期六就韓國統一研究院前任研究委員趙漢凡說,朝中社星期五發布的判決書表露出軍隊的憤怒,軍隊將重新介入經濟事業。

報導指出,金正恩政權實際上在張成澤的判決書中承認了經濟政策失敗,並將從2009年1月金正恩正式被提名為金正日接班人以來的經濟改革政策失敗責任歸咎於張成澤。

責任編輯: 王篤若  來源:BBC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3/1214/356521.html